如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名词解释
行政公益诉讼名词解释一、定义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或其他公权力机构的行为违法或者不作为,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时,法律允许公民或者特定的组织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履行法定义务或者进行损害赔偿的一种诉讼制度。
二、目的行政公益诉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确保其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通过行政公益诉讼,还可以对潜在的违法者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进一步促进法治建设和公正司法。
三、涉及领域行政公益诉讼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公共卫生、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保障等。
在这些领域中,如果行政机关的行为违法或者不作为,导致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公民或者特定的组织就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四、提起主体行政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主要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在这些主体中,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即可依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的行政公益诉讼中,可能需要特定的主体才能提起诉讼。
五、诉讼地位在行政公益诉讼中,原告通常被视为公益诉讼人。
由于原告并不是直接受害者,因此其诉讼地位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
例如,在赔偿损失方面,原告通常只能请求被告赔偿其因维护公益而产生的合理费用,而不能要求赔偿其个人损失。
六、法律依据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主要源于宪法、法律和司法解释。
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行政公益诉讼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此外,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也对行政公益诉讼进行了具体规定。
七、举证责任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举证责任通常由原告承担。
原告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的行为违法或者不作为已经侵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公民的合法权益。
如果原告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将有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
八、诉讼请求在行政公益诉讼中,诉讼请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请求确认被告行为违法或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请求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等;3)请求判令被告赔偿因其行为给原告造成的损失;4)其他与本案相关的诉讼请求。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行政公益诉讼逐渐成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和维护社会公益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本文将就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数量较少。
由于行政公益诉讼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案情复杂、证据收集困难、公益组织利益受损等,导致检察机关很难找到适合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行政公益诉讼的宣传,增加公民对行政公益诉讼的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公益组织参与行政公益诉讼,提高案件数量。
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适用存在困难。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涉及广泛的法律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等,而这些领域的法律法规十分复杂。
检察机关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时需要有扎实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够熟悉并正确应用相关法律法规。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地位不明确。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为“检察机关”,但对于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与其他行政诉讼主体的关系,以及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地位和权益保障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
我们建议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和权益保障,确保其能够顺利开展诉讼活动。
第四,行政公益诉讼的成本较高。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一般涉及大型企业或政府机构,而这些被告方通常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法律团队。
相比之下,检察机关的经费和人力资源相对较为有限,这给行政公益诉讼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我们建议加大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支持力度,增加相关经费和人力资源投入,确保检察机关能够顺利开展行政公益诉讼工作。
行政公益诉讼的效果评估不明确。
行政公益诉讼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社会公益、维护社会稳定,但在诉讼结束后,我们往往缺乏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效果进行评估。
我们建议建立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效果评估制度,定期对已结案件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公开,增加行政公益诉讼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0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 基础
公共利益理论
公共利益的保护
公共利益理论是行政公益诉讼制 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政府 应当保护公共利益,防止违法行
为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需 要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界定。在行 政公益诉讼中,公共利益通常指 的是社会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判决阶段
法院根据审理情况作出判决, 对违法行为予以纠正,赔偿公 共利益损失等。
04
行政公益诉讼的审理与判 决
审理程序
起诉受理
当发现行政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时,检察院可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收到起诉 状后应当在7日内立案或裁定不予受理。
审理准备
法院立案后,应当在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10日内提交答辩状及证据 材料,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权力制约的方式
权力制约的方式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多种方式。其中,司法审查是
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03
行政公益诉讼的作用
行政公益诉讼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
制约,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法律监督理论
法律监督的重要性
法律监督是维护法律权威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在行政公益 诉讼中,法律监督理论强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纠正。
从单纯的司法救济向综合治理转变
行政公益诉讼应当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从国内合作向国际合作转变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行政公益诉讼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法治建设和发展。
对未来的展望
1 2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更加完善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一、困难分析1.立案难: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需要证明案件符合立案条件,尤其是公益性、合法性、群体利益等方面的证明难度较大。
2.证据难:行政公益诉讼所需证据范围广泛,涉及公益性、法律依据、侵害事实、损失情况等多方面内容,这也给检察机关收集、固定、保存证据带来困难。
3.程序难: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需按照规定进行诉前调解、举证、听证等程序,而这些程序本身也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定性难: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需要证明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和损害性,这也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实践经验等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掌握。
二、应对之策1.提高证明能力:检察机关需要加强法律规范的研究和掌握,同时积极收集相关公益事件的信息和材料,制定适合的证明方案。
2.保证证据合法有效: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增加技术装备、建立证据保存机制等方式,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此为基础保证案件证据的合法有效性。
3.科学程序管理:检察机关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工作程序、规定时间节点和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任务分配、监督评估、引导指导机制,提升程序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加强法律素养:检察机关需深入研究有关法律法规,借鉴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精准的证明策略、法律文书和证明方法,推进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总结与建议行政公益诉讼是一项公益性质非常强的工作,检察机关的职责和作用十分重要。
虽然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难点和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坚定信心,加强学习和实践,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就一定能够推动行政公益诉讼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行政公益诉讼程序
一、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在行政公益诉讼中,检察机关不能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合法性作出法律上的最终判断,也不能以国家名义命令行政机关采取或者不采取何种行动。
它介入行政公益诉讼的主要任务是,在判断前述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两个实体性要件成立之后依法提起诉讼。
检察机关若要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必须满足如下程序要求。
(一)诉前督促诉前督促,即检察机关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因“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督促其履行法定职责的程序。
(二)提起公诉若行政机关不依照检察建议自行纠正违法行为、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不回复检察建议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二、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第一,各国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基于维护公益的需要提起行政诉讼虽然作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且宽泛不一,但是扩大参与行政过程的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其权益直接或间接受到行政行为影响的直接或间接相对人,甚至任何人,均可依法享有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成为现代行政法发展的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第二,利害关系的不特定性。
民众诉讼中,违法行政行为侵犯的对象是公共利益,对于普通民众诉讼往往只有不利影响,而无直接利益上的损失。
允许在该相对人不愿、不敢或不便提起诉讼之时,普遍民众为了公共利益之维持而向法院提起民众诉讼。
第三,可诉对象的双重性。
民众诉讼中的“违法行政行为”,在国外并不仅仅指针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若是行政主体的抽象行政行为侵犯了公共利益,普通民众诉讼亦可对此抽象行政行为起诉。
第四,受案标准的严格性。
民众诉讼必须依法律有特别的规定为前提,严格民众诉讼受案范围,以防止原告滥用诉权,影响行政行为的效率。
三、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必要性在中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必要性。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护环境公益的需要。
环境公益主要包括各种自然环境利益、人文环境利益、教书环境利益、消费环境利益等,该类公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一、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行政公益诉讼要严格的执行诉前的程序。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如果发现了可能属于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内的线索,应该要将有关的材料移送到民事行政的检察部门。
当地的检察机关在提起民事公益的诉讼请求前,应该要督促法律规定的相关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二、什么是诉讼程序诉讼程序包含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是程序活动的阶段和过程,一方面是一种关系安排,体现了程序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
诉讼程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广义上,由于诉讼活动既包括审判行为、侦查行为、执行行为,又包括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因而诉讼程序也相应地有审判程序、侦查程序、执行程序以及当事人诉讼行为的程序之分。
在狭义上,诉讼程序仅指审判权和诉讼权行使的程序。
大凡诉讼,必然涉及国家司法权力,尤其是审判权力,故有不少学者习惯上将诉讼程序简称为审判程序。
应当说,“审判程序”这一用语揭示了诉讼程序的实质,把居中裁判的法官摆在了主导地位。
但由此造成的后果恰恰是否认或抹煞了权利主体的诉讼地位,以审判权力为本位考察诉讼过程,从而造成诉讼程序结构的失衡。
可见,不能用审判程序代替诉讼程序这一概念。
为便于论述的集中,下文中除另有指明外,专从狭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三、诉讼程序的特征诉讼程序是“按照公正而有效地对具体纠纷进行事后的和个别的处理这一轴心而布置的”。
其主要特征是:1、规范性诉讼程序是由一套科学的程序规则组成的,而程序规则的制定总结了长期诉讼实践的经验,凝结着人类法律思想的精华,反映了诉讼程序自身的规律,对于共同性的程序行为和主体关系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2、对话性诉讼程序不仅有静态的规范性,也有动态的对话性。
所谓“对话性”,是指诉讼程序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主体之间的对话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当事人之间的横向对话(即辩驳),一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纵向对话(即讨论)。
为了保证对话的合理性,诉讼程序在设计上应维持当事人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和竞争性,以及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问题
调查取证
审查报告
提出检察建议
公开听证
检察机关在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媒体等渠道 获知行政机关违法行政 行为的信息,认为需要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 应当立案审查。
检察机关对违法行政行 为进行调查取证,包括 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听 取行政机关的陈述和申 辩等。
检察机关对调查取证的 结果进行审查,形成审 查报告,提请上一级检 察机关批准。
总结词
劳动保障公益诉讼案主要针对用人单位违反 劳动法规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详细描述
某公司存在欠薪、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行为 ,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在诉前程序中,检 察机关向该公司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 履行劳动法规定的义务,最终成功维护了劳
动者合法权益。
案例四:公共卫生公益诉讼案
总结词
公共卫生公益诉讼案主要涉及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损 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案例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
总结词
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主要涉及侵害 众多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详细描述
某网购平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 宣传等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检察 机关通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方式,成功 促使行政机关对网购平台进行整治,维护 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案例三:劳动保障公益诉讼案
行政公益诉讼的意义
行政公益诉讼可以有效地保护 公共利益,防止行政行为的不 当干预和滥用。
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可以加强 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促 进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
行政公益诉讼还可以提高公众 的法律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社 会公正和进步。
02
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Chapter
诉前程序的流程
立案
启动标准不清晰
检察院公益诉讼的范围是什么
一、检察院公益诉讼的范围是什么检察院公益诉讼的范围:检察机关不宜简单直接提起公益诉讼,应当先通过诉前程序。
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有关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之前,检察机关应当先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或依法履行职责。
经过诉前程序,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没有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行政机关拒不纠正违法或不履行法定职责,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检察院公益诉讼二、检察公益诉讼规定是怎样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18年3月22日《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检察院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两种。
(一)民事公益诉讼——第十三条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拟提起公益诉讼的,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间为三十日。
公告期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不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行政公益诉讼——第二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三、检察院提请公益诉讼需要什么材料?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拟提起公益诉讼的,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间为三十日。
公告期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不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书,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二)被告的行为已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初步证明材料;(三)检察机关已经履行公告程序的证明材料。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随着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进,检察机关作为行政公益诉讼的主要实施主体,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检察机关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了行政公益诉讼的有效开展。
本文将从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建议两方面进行探讨。
1. 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投入,而目前很多检察机关的人力资源和财力都比较有限,无法满足行政公益诉讼的需求。
2. 缺乏相关经验和技能。
由于长期以来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较少,很多地方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方面缺乏经验和专业技能,导致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出现问题。
3. 系统配套不完善。
行政公益诉讼需要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和配合,包括信息共享、证据收集、证人出庭等,但目前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了行政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1. 加强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行政公益诉讼的支持力度,为检察机关提供充足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确保行政公益诉讼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提高检察机关的专业水平。
加强对检察机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行政公益诉讼的专业水平,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法律和操作技能。
4. 加强行政公益诉讼的宣传和推广。
增加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行政公益诉讼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推动行政公益诉讼在社会中的广泛开展。
5. 增加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奖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对提起成功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检察机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管检察机关在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只要政府、社会和检察机关共同努力,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相信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
⾏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 1、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2、⼈民检察院在履⾏职责中发现破坏⽣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五⼗五条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检察院在履⾏职责中发现破坏⽣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民检察院可以⽀持起诉。
⼆、民事公益诉讼范围 ⼈民检察院履⾏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民检察院履⾏职责包括履⾏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
地⽅各级⼈民检察院认为同级⼈民法院未⽣效的第⼀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应当向上⼀级⼈民法院提出抗诉。
地⽅各级⼈民检察院对同级⼈民法院未⽣效的第⼀审判决、裁定的抗诉,应当通过原审⼈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且将抗诉书抄送上⼀级⼈民检察院。
上级⼈民检察院认为抗诉不当的,可以向同级⼈民法院撤回抗诉,并且通知下级⼈民检察院。
对⼈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审案件或者⼈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同级⼈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第⼆审法庭。
三、公益诉讼制度的特点 (1)适格的原告。
公益诉讼原告具有⼴泛性,原告不要求与本案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当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也并不因为其个⼈利益包含在公共利益之中或者与被诉⾏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能提起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之制度空间再探兼与行政公益诉讼范围比较
一、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的制度空间再探
1、法律依据和制度空间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 规定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检察机关还可以通过 行政执法手段对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拓展了制度空间。
5、挑战和改进建议
尽管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确保检察机关充分了解案件情况、如何保障被告的合法权益等。为此, 建议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同时,应完善审 判程序,明确举证责任和审判标准,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条件和程序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条件主要包括:存在损害公共利益的事实、有 明确的被告、检察机关通过督促起诉未能实现公益保护目的等。在程序上,检察 机关应首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检察 机关可以代表公共利益参加诉讼。
3、范围和标准
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众多消 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等。在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民事公益诉讼的范围,应综合考 虑案件的性质、涉及的公共利益、社会影响等因素。
3、条件和程序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主要包括:存在侵害公共利益的事实、有 明确的被告、检察机关通过提出检察建议等方式未能实现公益保护目的等。在程 序上,检察机关应首先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受 理后,检察机关可以代表公共利益参加诉讼。
4、范围和标准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主要包括: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不履 行法定职责等行为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等。在实 践中,判断是否属于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应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涉及的公共 利益、社会影响等因素。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意义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 进行制约和纠正,保障公众对良好环境的权利,促进政府在 环境保护方面的依法行政,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环境法律制度 的完善和发展。
确定诉讼对象和案由
总结词
在初步调查和证据收集完成后,应确定诉讼 对象和案由,即明确向哪个行政机关或个人 提起诉讼,并阐述起诉的理由和事实依据。
详细描述
确定诉讼对象和案由是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 关键环节之一。根据初步调查和证据收集的 结果,应明确向哪个行政机关或个人提起诉 讼。同时,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的规定,准确阐述起诉的理由和事实依据。 在确定案由时,应遵循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 和程序要求,确保起诉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诉讼费缴纳和减免程序
当事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诉讼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 申请减免。
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按照法定程序对诉讼费用进行 减免。
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程序
当事人可以申请对被告财产进行保全,法院根据情况作出裁定。
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裁定先予执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05
诉前程序的实践问题及解决建议
如何保障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权利
总结词
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渠道、监督机制
详细描述
为了保障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行政公 益诉讼的相关信息,以便公众了解案件进展和相关情况 ;其次,建立畅通的公众参与渠道,为公众提供多种参 与方式和途径,确保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行政公益 诉讼中来;最后,完善监督机制,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 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行政公益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又简称为行政公诉,是指指一定的组织和个人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反法律、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形式在我国目前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是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有理论之基础,现实之需要,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界定(一)公共利益界定我国目前对公共利益没有一个统一的解说,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学理上,普遍认为公共利益是一个没有统一解释的,弹性的政治法律概念。
但是公共利益既然能成为限权的标准,就必须有它的法律边界,只是其内容上的动态性。
从定义上来看公共利益是相对于共同体内的少数人而言的,客体对共同体内的大多数人的主客观统一的意义。
共同体的规模大到整个国家、社会,小到某一个集体。
国家作为最大的共同体,具有绝对的公共性。
所谓国家利益,就是一个国家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
1所以,国家利益往往侧重于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多数人充当统治阶级的情况下,显然,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更具有切合性。
但无论如何,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并不能划等号,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利益、外交利益、军事利益以及意识形态利益等等,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为目的。
社会是独立于国家的另一种自治的共同体,与追求政治利益的国家不同,社会以经济关系为核心,靠社会成员之间的文化纽带联结,所以,社会利益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以维护社会的自治和良性运转为目的,并且排斥国家的肆意干涉。
总之,在社会与国家高度融合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是重叠的,在社会与国家分离的情况下,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领域,但都从属于公共利益。
集体利益并不完全是公共利益,相对于集体中的少数人来说,集体中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公共利益,但是相对于集体所从属的更大的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集体的利益又是个别利益。
行政公益诉讼提起诉讼的情形有哪些
⾏政公益诉讼提起诉讼的情形有哪些检察院是我国重要的司法机关,对司法⾏为有监督作⽤,提起公益诉讼也是检察院的职权之⼀,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时,检察院要依法独⽴⾏使检察权,那么⾏政公益诉讼提起诉讼的情形有什么?店铺⼩编整理相关知识,希望对⼤家有帮助。
⼀、⾏政公益诉讼提起诉讼的情形有哪些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情形包括: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对保护国家利益,⾏政机关可能违法或者不作为⾏为。
《⼈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第六⼗七条⼈民检察院经过对⾏政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进⾏评估,认为同时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案:(⼀)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未成年⼈保护等领域对保护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机关可能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
第六⼗⼋条⼈民检察院对于符合本规则第六⼗七条规定的下列情形,应当⽴案:(⼀)对于⾏政机关作出的⾏政决定,⾏政机关有强制执⾏权⽽怠于强制执⾏,或者没有强制执⾏权⽽怠于申请⼈民法院强制执⾏的;(⼆)在⼈民法院强制执⾏过程中,⾏政机关违法处分执⾏标的的;(三)根据地⽅裁执分离规定,⼈民法院将⾏政强制执⾏案件交由有强制执⾏权的⾏政机关执⾏,⾏政机关不依法履职的;(四)其他⾏政强制执⾏中⾏政机关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的情形。
⼆、公益诉讼的法律特征1、公益诉讼的原告是不特定的⼈。
⼀般仅指⽆利害关系的⼈,但古罗马法亦包括有利害关系的⼈。
且如果原告为多⼈,可由裁判法官选择适宜的⼈作为原告。
2、原告起诉的出发点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尊严及社会公平正义,⽽⾮个⼈⼀⼰私利。
3、公益诉讼涉及的案件范围宽泛,可以是民事侵权⾏为,也可以是⾏政违法、刑事犯罪活动。
4、公益诉讼的地位体现在对国家机关执法能⼒不⾜的补充与协助,⽽⾮取代国家机关进⾏执法活动。
5、原告在胜诉后往往受到⼀定的物质奖励。
公益诉讼的庭审流程
公益诉讼的庭审流程公益诉讼,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高大上?其实呀,它就像是一场为了公众利益而展开的超级大辩论。
今天呢,我就来给大家唠唠公益诉讼的庭审流程,保证让您像看电视剧一样,越看越带劲。
在公益诉讼开庭之前,那可是有好多准备工作的。
就好比一场大戏开演前,演员们得背台词、熟悉场景一样。
原告方,一般是检察机关或者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他们得把证据收集得妥妥当当的。
这些证据就像是战士上战场的武器,没有它们可不行。
比如说,要是起诉环境污染的公益诉讼,原告得找出污染的源头在哪,污染程度如何,对周围的居民、生态环境造成了哪些具体的损害。
这可不容易啊,得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
被告呢,在接到传票后,也不能干等着。
他们得盘算着怎么应对原告的指控。
这时候啊,双方都在心里打着小算盘,都想着在庭审的时候把自己的理儿说清楚。
终于,开庭的日子到啦。
法庭里那气氛,严肃得很。
大家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像等待发令枪响的运动员。
法官坐在高高的审判席上,那就是这场庭审的裁判。
原告先发言。
这时候的原告就像是一个冲锋在前的勇士,义正言辞地陈述诉讼请求。
比如说:“尊敬的法官,我们起诉被告对某片森林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他们乱砍滥伐,导致很多小动物失去了栖息地,我们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行为,并且对森林进行修复。
”原告还得把收集的证据一件一件地展示出来。
这证据展示可不能马虎,得像在展览珍贵的宝物一样,小心翼翼又充满自信。
被告听了原告的陈述,心里可能在想:“哼,看我怎么反驳你。
”被告就开始答辩啦。
被告可能会说:“我们并没有乱砍滥伐呀,我们是按照规定进行合理采伐的。
”这时候法庭里就像有两个武林高手在过招,你来我往。
接下来就是质证环节。
这个环节就像是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挑挑拣拣一样。
双方对对方提出的证据进行质疑和辩论。
原告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说这片森林的树木减少得不正常,被告可能就会说:“这份报告不准确,检测的方法有问题。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就盼着法官能认可自己的说法。
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标准和条件是什么
⾏政公益诉讼⽴案标准和条件是什么公益诉讼,顾名思义就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诉讼,像这种涉及到⼤多数⼈利益的诉讼,诉讼主体肯定要是⼀个能够代表⼤多数⼈利益,并且不受⾏政机关约束的组织或者个⼈,因此,⼈民检察院便成了⾏政公益诉讼提起⼈的不⼆之选,下⾯是店铺⼩编整理的关于⾏政公益诉讼的⽴案标准和条件等知识。
⾏政公益诉讼⽴案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民检察院提起⾏政公益诉讼的案件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是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控告检举。
⼆是国家权⼒机关、上级⼈民检察院交办或者其他组织转办。
三是本级⼈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
为了维护稳定的诉讼秩序,应把好提起⾏政公益诉讼的⽴案关⼝,将受案范围限定在⽣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
严格此类案件的⽴案审查标准,只有⾏政违法⾏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侵害,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法提起诉讼的,才予以启动提起⾏政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
《⼈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作实施办法》第⼆⼗⼋条⼈民检察院履⾏职责中发现⽣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机关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法提起诉讼的,可以向⼈民法院提起⾏政公益诉讼。
⼈民检察院履⾏职责包括履⾏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
《⼈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作实施办法》第三⼗⼆条经审查认为⽣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机关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可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报请检察长批准决定⽴案,并到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民检察院决定⽴案的⾏政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制作《⽴案决定书》。
⾏政公益诉讼与其他简单诉讼案件⽐起来⽐较复杂难懂,为了更好的帮助您进⾏理解,店铺主页中有很多⾏政公益诉讼的经典案例可以供您参考。
如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如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哪些案件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人民检察院认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使职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即: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交的材料:1、行政公益诉讼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2、被告的行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初步证明材料;3、人民检察院已经履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的诉前程序的证明材料。
可以提起哪些诉讼请求人民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等诉讼请求。
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讼权利义务参照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诉讼权利义务的规定。
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行使职权或者负有行政职责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行政公益诉讼管辖法院的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检察院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以及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公益诉讼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公益诉讼的具体流程1、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原则上适用人民陪审制。
2、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
3、人民法院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人民检察院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
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及建议行政公益诉讼是国家机关或者被授权的行政机构为了保护公众利益而提起的诉讼。
它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诉讼,旨在强化行政行为的法律性质,防止滥用行政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虽然行政公益诉讼在保护公众利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困难。
本文将分析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之一是难以确定主体责任。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通常涉及多个主体,包括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
在确定主体责任时,往往存在争议和难点,尤其是在涉及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时更为复杂。
当一起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往往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如果无法确定主体责任,将无法进行行政公益诉讼。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责任分担机制,明确每个主体的责任,并建立相应的赔偿机制。
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之二是证据难以获取。
行政公益诉讼需要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起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证据的获取往往面临一定的难度。
在环境污染案件中,获取污染原因、程度和影响范围等证据常常较为困难。
行政机关处理行政案件时的程序和决定往往不透明,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也很难获得相关证据。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证据保护和取证程序,明确行政机关的义务和程序,保证公民和组织获取证据的合法性和便利性。
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之三是判决强制力不足。
行政公益诉讼的判决往往只具有事实认定的效力,而缺乏判决的强制力。
这意味着一旦行政机关不执行判决,公众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一些地方政府拒不执行环境污染方面的行政公益诉讼判决,这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探索行政公益诉讼判决的强制执行机制,确保判决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提高行政公益诉讼的实效性。
行政公益诉讼的困难之四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行政公益诉讼的提起和实施往往需要保持公正、透明和独立,然而在实践中常常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
行政机关在查实行政违法行为后,未能及时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或者行政法院未能独立、公正地审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日期】2015.12.16•【文号】高检发释字[2015]6号•【施行日期】2015.12.16•【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检察机关正文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告《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已于2015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即日起在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施行。
最高人民检察院2015年12月24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高检发释字[2015]6号(2015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强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公益诉讼试点工作的决定》和《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方案》,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条人民检察院履行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人民检察院履行职责包括履行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
第二条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案件,一般由侵权行为地、损害结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市(分、州)人民检察院管辖。
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指定本区域其他试点地区人民检察院管辖。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确有必要,可以办理下级人民检察院管辖的案件。
下级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办理。
有管辖权的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将本院管辖的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交下级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应当报请其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
行政起诉流程
行政起诉流程行政起诉是指个人或者单位向行政机关提起诉讼,主张追究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或者不作为。
行政起诉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推动法治进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行政起诉的流程。
一、准备工作个人或单位在决定发起行政起诉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明确起诉的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并收集相关证据。
其次,可以咨询法律专业人士,了解行政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与程序。
最后,起诉人需要准备一份行政起诉状,包括起诉人的基本信息、被起诉的行政机关信息、起诉的事实和理由,以及要求法院作出的判决。
二、选择法院行政起诉需要选择合适的法院进行立案。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案件一审应当由设区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起诉的行政行为属于地方性的、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作出,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起诉涉及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则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三、提交起诉状准备完毕后,起诉人需要将行政起诉状提交给选择的法院。
起诉状需要以书面形式提交,可以通过邮寄、传真等方式送达。
同时,起诉人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起诉状副本,以备法院需要。
四、法院受理法院在收到行政起诉状后,会进行受理审查。
受理审查的目的是核实起诉状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并初步确认起诉行为的合法性。
如果起诉状符合要求,法院将受理行政起诉案件;如果起诉状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法院会发出补正通知,要求起诉人补充完善。
五、法院调解在立案受理后,法院有权向行政机关发出调解协议,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如果行政机关同意调解,法院将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并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如果行政机关不同意调解或调解未能成功,则案件将进入进一步的审理程序。
六、庭审如果行政起诉案件无法通过调解解决,法院将组织庭审,听取起诉人和被告双方的陈述、质证、辩论,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
庭审中,双方可以提供证据、陈述意见,法院也可以询问相关方面的人员,以便了解案件的真实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公益诉讼案件试点工作实施办法》自201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民事与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事项。
那么行政公益诉讼流程要怎么走?提起行政公益诉讼需要提交什么资料?下面由为你详细介绍。
哪些案件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人民检察院认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违法行使职权或不履行法定职责,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即: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提交的材料:
1、行政公益诉讼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2、被告的行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初步证明材料;
3、人民检察院已经履行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的诉前程序的证明材料。
可以提起哪些诉讼请求
人民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或者部分撤销违法行政行为、在一定期限内履行法定职责、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或者无效等诉讼请求。
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诉讼权利义务参照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诉讼权利义务的规定。
行政公益诉讼的被告是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行使职权或者负有行政职责的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
行政公益诉讼管辖法院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检察院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公益诉讼的案件以及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公益诉讼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公益诉讼的具体流程
1、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第一审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原则上适用人民陪审制。
2、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检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不适用调解。
3、人民法院对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人民检察院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4、对于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公益诉讼判决、裁定,当事人依法
提起上诉、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抗诉或者其他当事人申请再审且符合行政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的,分别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