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和谐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_杜晓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管理》2012年6月20日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对学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重要影响,是其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的特点,师生间的交往关系,不仅可以沟通信息,传递知识,更能满足个人精神需要,相互间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既然是一种人际关系,那制约人际关系的诸因素同样对师生关系起作用。如客观环境、双方地位、距离等因素会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外,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还会受一些独特因素的影响,如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有研究发现,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与教师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教师的关系一般。师生关系也受师生性别的影响,如女生因为顺从、听话等特点,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喜欢,并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校、班级的活动,因此,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与教师交往的机会,形成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2]

一、构建情感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情感和谐才能使师生间尊重热爱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敬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这是我国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例如孔子就是“爱生”的典范,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但我国封建社会的尊师爱生更多是靠道德约束的,缺乏感情基础,因而难以普及与长久。现代教育提倡的尊师爱生强调的是一种和谐状态,其动力来源于师生间情感上通情的理解,因而显得更加深刻和真挚。师爱是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条件,也是有效教育的前提,罗素说过:

“凡是缺乏教师的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2.情感和谐保证师生间相互宽容与理解

尊重与宽容是一对双胞胎,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是相互尊重的最高表现。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足,学生能体谅教师的过失。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特别强,对教师的批评和训斥非常敏感和反感,他们渴望教师的理解与宽容。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当耐心询问,注意倾听学生的解释,以示尊重与关心,尽可能地理解学生并善意地提醒学生今后的注意点。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良好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更愿意听从教师的教导,主动地反省自己的错误,积极地改正错误。如果教师不宽容学生,对学生的错误粗暴地指责甚至体罚,则容易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逆反,丧失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也影响了教育的良好效果。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便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3.情感和谐帮助师生间能相互对话

对话是师生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表示师生间的相互关心,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从而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传统的教育总是教师充当滔滔不绝的说教者,学生充当默默的聆听者,特别是在学生出了问题时。这种交流方式不仅压抑了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愿望,累积了学生的怨恨和不满,更不利于教师认识和了解学生。我们知道,“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的心中,往往一个富于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的魅力。对喜欢的老师他们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自己喜爱的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2006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蓝图”,教育界也相应提出“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在构建和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师生间情感和谐,这是前提与基础,需要师生间共同努力。

情感和谐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筅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杜晓梅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D880027)“不同学龄阶段师生关系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64

··

二、构建情感和谐师生关系的条件

1.情感和谐要求教师全面关爱学生

高尔基曾经说过:

“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在学习方面,而且在身心健康、品德修养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关爱。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教育模式,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做人,这样师生间的对话才更加切合实际、富有生活的气息,教师才不再想当然的自说自话,也才可以更充分地体现教师的爱;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体会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师生间的对话才更加真实和深刻,学生也更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与教师做知心朋友,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情感和谐需要教师有颗宽容心,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

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学生还是不成熟、没有长大的孩子,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多想想自己年少时,是不是也是如此?教师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人,这是你的工作,如果学生都是优秀分子,还需要教师干什么?很多教师都有一个共同而美好的心愿,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才。于是我们迫不及待地盼望着今天种下的种子明天就能长出嫩苗、开满鲜花、结出硕果。尤其对那此有过失的学生。由于我们的期望过高,常常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不能很快改正和转变过去,甚至还要再次重复这种过失。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把教育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过程。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宽容与等待。其实学生的许多变化不正是在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过程中逐步进步的吗?教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大度、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3.情感和谐要求师生间倡导积极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与学生不能把在其他场合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带入教育过程,特别是教师,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如果迁移到教育过程中,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伤害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给师生关系增添不和谐的因素。当对方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时,教师与学生应学会用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对方,引导对方情绪向良好的方向转化,而不能以怨报怨,以不良的情绪回应不良的情绪反应,最终导致师生情感的对立。

4.情感和谐要求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具有感恩心

情感和谐不能仅要求教师一味的付出,如果学生缺乏感恩心,对教师的努力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视而不见,这对教师的积极性是很大打击,也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教育目标虽然划分有“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重视认知和动作技能方面,忽视了情感领域的教育。

有研究人员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

“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和教师对“爱”的理解有偏差,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尽管他们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他们的关爱方式方法,让学生接受不了,让学生感到很难受。仍然还有不少教师抱着“打是疼骂是爱”的观念对待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一颗感恩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现在越来越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所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而中国传统的家长总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付出,对孩子的回报是忽视的,导致孩子的感恩心比较薄弱,再加上在学校一位教师面对的不是一个学生,而是四、五十个,甚至更多,这样老师对学生的点点关爱对于总是接受父母、家长全身心关爱的学生而言,那是微乎其微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社会经验和知识水平上的差异,但他们的感觉和情感世界并无本质的区别,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3]这不仅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学生能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爱自己的老师,能真诚、热心地接纳、对待老师。使教师能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爱,相信一定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虽然,我们要承认,情感在不同学龄阶段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中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年龄越小,情感的力量越强。但在教育教学中,师生间能形成和谐的情感,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情感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感和谐作为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就一定可以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2]崔玉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师生关系调查报告.当代教育科学,2004(21).

[3]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任洪钺)

杜晓梅:情感和谐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基础

6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