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

合集下载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出血等问题。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旨在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二、检查方法:1. 收集粪便样本:在患者排便后,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避免将尿液、水或其他杂质混入样本中。

2. 样本处理:将粪便样本送至实验室后,实验室技术人员会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本离心、稀释、染色等。

3. 检测指标: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指标的检测:- 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质地、形状等特征。

- pH值:评估粪便的酸碱度,正常范围为5.5-7.5。

- 隐血试验: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用于筛查消化系统出血情况。

- 糖类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糖类,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糖类的吸收情况。

- 脂肪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脂肪,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对脂肪的吸收情况。

- 寄生虫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寄生虫片段,用于诊断寄生虫感染。

- 细菌培养:将粪便样本进行培养,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感染。

三、检查结果解读: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判断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并作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结果及其可能的解释:1. 外观异常:如颜色异常(如黑色、红色等)、质地异常(如稀便、硬便等)可能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

2. pH值异常:酸碱度异常可能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酸减少等问题有关。

3. 隐血试验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出血,如胃溃疡、结肠癌等。

4. 糖类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糖尿病、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问题相关。

5. 脂肪检测异常:异常结果可能与胰腺疾病、胆囊疾病等问题有关。

6. 寄生虫检测阳性:阳性结果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阿米巴病等。

7. 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结果可能表明存在细菌感染,如细菌性痢疾、沙门菌感染等。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的外观、颜色、质地、气味以及其中的成分,医生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消化系统功能和健康问题的信息。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相关内容。

一、外观与颜色1.1 外观:粪便的外观可以反映出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呈棕色或黄褐色,形状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血液或黏液的存在。

1.2 颜色:粪便的颜色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消化系统的信息。

例如,黑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而黄绿色的粪便可能是由于胆汁分泌异常引起的。

二、质地与气味2.1 质地:粪便的质地可以反映出肠道的蠕动情况。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该是软的、易于排便的。

如果粪便过干或过硬,可能是由于水分不足或肠道蠕动减弱导致的。

2.2 气味:粪便的气味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菌群和消化过程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气味应该是轻微的,如果出现异常的恶臭气味,可能是由于肠道感染或消化问题引起的。

三、成分与结构3.1 成分:粪便中的成分包括水分、纤维、脂肪、蛋白质、糖类等。

通过检查粪便中这些成分的含量,可以评估肠道的吸收和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3.2 结构:粪便中的结构也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健康的信息。

例如,是否存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脂肪球或肠道上皮细胞等。

四、寄生虫与细菌4.1 寄生虫: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用于寻找寄生虫感染的迹象。

通过检查粪便样本中的寄生虫卵或幼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

4.2 细菌:粪便样本中的细菌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肠道感染。

常见的细菌检测方法包括培养和PCR等。

五、其他指标5.1 pH值:粪便的pH值可以提供一些关于肠道酸碱平衡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pH值应该是中性或稍微酸性的。

5.2 隐血:通过检查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的问题。

5.3 其他:根据具体需要,粪便常规检查还可以包括其他指标的检测,如免疫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粪便样本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关消化道吸收、消化和排泄功能的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粪便化学检查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检查目的粪便化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消化道吸收功能:检测粪便中的脂肪、蛋白质、糖类等成分,评估消化道对这些物质的吸收能力。

2. 消化功能:检测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评估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3. 肠道菌群功能:检测粪便中的菌群成分,评估肠道菌群的平衡状况,判断是否存在菌群失调等问题。

4. 肠道炎症: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指标,评估肠道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二、检查方法1. 采集样本:患者需在排便后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避免污染和干燥。

可使用专用的粪便采集器或塑料袋,将样本收集到干净的容器中。

2. 样本处理:将采集到的粪便样本送至检验室,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包括样本的混匀、稀释等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 检测项目:根据医生的要求和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检测项目进行分析。

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 粪便潜血试验:用于检测粪便中的隐血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 粪便脂肪检测:通过测定粪便中的脂肪含量,评估消化道对脂肪的吸收能力。

- 粪便酶活性检测:检测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评估消化道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 肠道菌群分析:通过对粪便中的菌群成分进行分析,评估肠道菌群的平衡状况。

- 粪便pH值测定:测定粪便样本的pH值,评估消化道的酸碱平衡情况。

- 其他指标:根据具体需要,还可以进行粪便中糖类、蛋白质、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三、结果解读1. 正常范围:根据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实验室的标准,确定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

医生会将检测结果与正常范围进行对比,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常用粪便检测项目

常用粪便检测项目

常用粪便检测项目
粪便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消化道疾病、肝胆疾病等多种疾病。

以下是常用的粪便检测项目: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炎症等疾病。

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血液,以判断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或炎症。

该试验可以帮助诊断胃溃疡、结肠炎、肠道肿瘤等疾病。

粪便细菌培养:通过培养粪便中的细菌,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如肠炎等。

粪便免疫法检查:通过检测粪便中特定病原体的抗体,以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肠道寄生虫或病毒,如阿米巴痢疾、轮状病毒等。

粪便脂肪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脂肪的含量,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脂肪吸收障碍或胰腺疾病。

粪便肿瘤标志物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特定肿瘤标志物的含量,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肠道肿瘤等疾病。

除了以上常用的粪便检测项目外,还有粪便酸度检测、粪便胆红素检测等多种检查方法。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消化道健康状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粪便检测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该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如消化道出血、感染、炎症和肿瘤等。

以下是关于粪便常规检查的详细介绍。

1. 检查目的:粪便常规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以便发现和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2. 检查内容: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质地温和味等特征。

- 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隐血来判断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

- 病原微生物检测: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寄生虫和真菌等。

- 粪便pH值:测量粪便的酸碱度,以评估消化系统的酸碱平衡。

- 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检测粪便中的脂肪含量,以评估脂肪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 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检测粪便中的消化酶活性,以评估消化功能是否正常。

3. 检查方法:粪便常规检查通常需要患者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并将其送往医学实验室进行分析。

以下是普通的检查流程:- 患者在采集粪便样本之前应保持正常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 患者使用专用的粪便采集容器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

- 患者将粪便样本送往医学实验室,通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以确保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在实验室中,专业人员将对粪便样本进行外观观察、潜血试验、病原微生物检测等分析。

- 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避免使用过期的或者已经暴露在空气中的样本。

-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避免将尿液或者其他杂质混入样本中。

- 在送样之前,确保将样本存放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以防止样本的变质。

- 如果在检查前需要停用某些药物或者饮食,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5. 检查结果解读:粪便常规检查的结果通常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并由医生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查结果及其可能的解释:- 异常颜色:不同颜色的粪便可能与饮食、药物或者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标题:粪便常规检查引言概述:粪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

本文将详细介绍粪便常规检查的目的、方法、结果解读以及注意事项。

一、目的1.1 了解消化系统功能:通过检查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1.2 发现消化系统疾病:粪便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消化系统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感染等。

1.3 监测治疗效果: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粪便检查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方案。

二、方法2.1 采集样本: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采集新鲜的粪便样本,避免混入尿液或其他杂质。

2.2 实验室检测:将采集到的粪便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包括颜色、质地、pH值、潜血、寄生虫卵等指标。

2.3 结果分析:医生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三、结果解读3.1 颜色:正常粪便颜色为黄褐色,如果出现异常颜色,如黑色、红色等,可能提示消化系统问题。

3.2 质地:正常粪便应该呈软糊状,如果过硬或过稀,可能与饮食习惯或消化系统疾病有关。

3.3 其他指标:如潜血检测阳性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寄生虫卵检测阳性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

四、注意事项4.1 饮食注意: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前,患者应避免食用某些食物,如红肉、胡萝卜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2 遵医嘱:在进行粪便常规检查时,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4.3 定期检查: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及时监测病情变化。

五、结论通过粪便常规检查,可以有效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

粪便化学检查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它通过分析粪便中的化学成分,可以提供关于消化、吸收和排泄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粪便化学检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外观和颜色:粪便的外观和颜色可以反映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呈棕色,形状柔软,不干燥或过于湿润。

2. pH值:粪便的pH值可以反映肠道的酸碱平衡。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pH值应在5.5-7.0之间。

3. 隐血检测:隐血检测可以用于筛查肠道出血或炎症。

常用的方法包括潜血试纸法和免疫化学法。

4. 脂肪含量:粪便中的脂肪含量可以反映胰脏和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的脂肪含量应低于6%。

5. 糖含量:粪便中的糖含量可以反映肠道对糖类的吸收能力。

常见的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和乳糖。

6. 蛋白质含量:粪便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反映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正常情况下,粪便中的蛋白质含量应低于0.2%。

7. 粪便中的微生物:粪便中的微生物可以反映肠道的菌群组成和功能。

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培养法和PCR法。

除了上述常规的化学检查项目,根据具体的临床需要,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的检查,如粪便中的胆红素、胆盐、胆固醇、胆汁酸等的测定。

粪便化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对于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粪便化学检查结果只是辅助诊断的一部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进行粪便化学检查之前,患者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避免食用某些特定的食物、停止使用某些药物等。

具体的准备事项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操作。

总之,粪便化学检查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分析粪便中的化学成分,可以为医生提供有关消化系统功能和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

患者在进行粪便化学检查时,应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准备,并配合医生的进一步诊疗工作。

粪便常规检查标本采集指南

粪便常规检查标本采集指南

粪便常规检查标本采集指南
一、患者准备
1.患者应在收集标本前保持患者原有饮食,并且不要进行特殊饮食、使用特殊药物或者食物补充剂,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患者要保持正常的大便节律,尽量在自然排便后直接采集标本。

二、标本采集器具
1.采集容器:标准的标本采集容器应该是干净无菌的,并且容器的底部应该有一个密封盖,避免样品的泄漏。

三、标本采集方法
1.患者在清洁马桶上排便前,可以将一定量的清洁纸杯放入马桶内,以避免污染。

2.采集标本时,使用一次性手套保持个人卫生。

3.使用采集棒或者塑料勺子将新鲜的粪便标本取得适量(约5毫升)放入采集容器内。

注意不能将尿液、水份、纸巾等杂质混入标本中。

4.确保标本完全填满容器,且不溢出。

四、标本运输
1.标本运输应尽量及时,不得长时间放置。

若不能及时送达实验室,可以将标本放入冰袋中冷藏,并尽快送达实验室。

2.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标本翻倒、震荡和温度波动,以免对标本结果产生干扰。

五、注意事项
1.采集标本时不能使用含有抗生素、抗菌素、抗真菌药物等药物的洗肠剂,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如因其中一种特殊原因(如禁跟踪其中一种感染源)需要消毒标本采取采用消毒标本并告知实验室。

3.采集标本应尽量避免接触尿液、洗涤剂、清洁剂等化学物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标本采集器具应避免使用与其他标本采集器具交叉污染,以免产生误差。

六、标本处理与保存
1.送检前,标本应保存在4℃以下,以免细菌繁殖。

2.标本送达实验室后,实验室人员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检验。

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

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粪便标本是指从人体的粪便中所获得的标本,包括病人的排泄物和粪便检查中获得的标本。

粪便检查是一种简单而又方便的方法,可以检测出胃肠道疾病及寄生虫病。

如粪便隐血试验、大便常规检查、大便细菌培养等。

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有胃肠道疾病或寄生虫病,因此它是临床医生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指导用药,防止复发和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依据。

一、新鲜粪便标本1.留取方法:每天早晨起床后,在排便后留取新鲜粪便,标本不需处理,一般应在5~10 min内完成。

收集的粪便应尽快送检。

2.注意事项:(1)检查前2d内未服用含铁剂的药物或食物,以防肠道内的铁离子吸收到粪便中,使粪便呈现灰绿色;(2)检查前1周内避免服用含铁药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C、铁剂、铋剂等;(3)检查前1d内不吃肉类、动物肝脏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免粪便中的纤维被消化而影响检查结果;(4)检查前1d避免大量饮水,以免稀释大便中的脱落细胞而影响检查结果;(5)留取粪便标本时,应在排便后立即收集标本。

如不能立即收集,应将粪便于4℃冰箱中保存48h。

二、容器1.容器种类:普通玻璃瓶、塑料瓶、玻璃器皿、不锈钢容器等。

2.容器使用方法:①收集前先将标本瓶内的粪便倒入容器内,使其与粪便混匀。

②为防止标本受污染,可用无菌袋或无菌盒分装标本,以免细菌污染。

③用过的容器要及时处理,一般可直接放于室内培养基上(如用无菌小烧杯,用无菌滤纸包好后放于4℃冰箱内保存)。

④使用后的标本要及时处理,将多余部分剪去或密封,放于无菌试管内(如用普通玻璃瓶,用后应立即盖紧瓶盖)。

⑤使用过的容器要按要求进行处理(如用普通玻璃瓶,可将其装入有盖的无菌试管内,并将其放于4℃冰箱中保存)。

⑥盛放标本的容器要定时消毒或灭菌。

⑦使用后的容器要进行消毒处理后再丢弃。

三、标本采集1.采集方法(1)从粪便中用手工或器械取出部分,再用注射器吸取适量的粪便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

(2)采集时间一般选择在早晨排便后的第一次小便,最好是早晨起床后不进食,空腹排尿。

便检操作流程

便检操作流程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便检操作流程》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便检操作流程》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便检操作流程具有以下内容:便检操作流程详解一、引言便检,即粪便检查,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便检的操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送检、实验室检查以及结果解读等各个环节,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指导。

二、便检操作流程(一)样本采集采集前准备:告知患者采集粪便样本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在采集前24小时内服用影响粪便性状的药物或食物,保持正常饮食等。

采集方法:患者使用医院提供的专用容器或一次性塑料杯等,采集新鲜粪便样本。

注意避免混入尿液、水或其他污染物。

采集量一般为5~10克,可根据医生要求适当调整。

采集时间:一般情况下,应采集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排便样本,因为此时粪便较为新鲜,且未受饮食等因素影响。

对于特殊疾病患者,如腹泻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随时采集。

(二)送检封装:将采集好的粪便样本放入专用容器中,确保容器口部密封严密,防止样本在运输过程中泄漏或污染。

标识:在容器上标明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采集日期等信息,以便实验室人员识别。

送检时间:采集后的粪便样本应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2小时,以保持样本的新鲜度和准确性。

对于特殊情况下的样本(如冷藏保存等),应按照医生或实验室人员的要求进行。

(三)实验室检查外观检查: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气味等特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显微镜检查:将粪便样本制成涂片或悬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寄生虫、虫卵、细菌等病原体,以及红细胞、白细胞等细胞成分。

粪便检验

粪便检验

一、检测项目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量 粪便量的多少与人体的进食量、食物的种 类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进食粗粮及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粪便量相对 较多;反之,则相对较少。 –健康成人每日排便一次,粪便量约100~300g。 –病理情况:粪便的量、排便次数和性状等可不 同程度改变。
2、性状
食物或药物原因
服用西红柿和西瓜 食用大量咖啡、可可、 巧克力等 钡餐造影服用硫酸钡, 食入脂肪过量或金霉素 食用大量绿色蔬菜或甘汞
病理原因
肠道下段出血,如痔疮、肛裂、 直肠癌等 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胆道梗阻、肠结核 乳儿肠炎因胆绿素来不及转变为 粪胆素而呈绿色
食用铁剂、动物血、肝脏、 上消化道出血 活性炭及某些中药 乳儿便、服用大黄、山道年 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
白陶土样便
胨状便 乳凝块状便 条状便
胆道梗阻时,分泌到肠道的 胆汁减少或缺如
阻塞性黄疸
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绞痛后 排出
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全 直肠狭窄
婴儿消化不良和腹泻 直肠癌
3、颜色

正常人粪便:黄色或褐色 婴儿粪便:黄绿色 病理情况:粪便可不同的颜色改变
粪便异常颜色及可能的原因
颜色
鲜红色 暗红色 灰白色 绿色 黑色 Nhomakorabea黄色4、气味

健康人粪便有一定臭味:
–经细菌作用后,蛋白质分解产生吲哚、硫醇、 粪臭素、硫化氢、靛基质等很多有臭味的物质
肉食者:含大量蛋白质而使臭味强烈 素食者:臭味相对较淡


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 肠或直肠溃烂:
–多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而致粪便有恶臭

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

粪便检查注意事项

粪便检查注意事项

粪便检查注意事项粪便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健康状况。

以下是粪便检查的注意事项:1. 采集样本:- 粪便样本应该是新鲜的,最好在排便后30分钟内采集。

- 采集时应避免将尿液、纸巾或水混入样本中,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采集时应使用干净、无菌的容器,最好是医用容器,以确保样本的质量。

- 采集样本的量应足够,一般建议采集直径约为2-3厘米的团块或约为10-20毫升的液态样本。

2. 饮食和药物的限制:- 在进行粪便检查之前24小时内,应避免食用含有染色剂的食物,如罗宋汤、甜点等,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 如果正在接受治疗,特别是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应在采集样本之前告知医生或实验室技师,以便他们做出相应的调整。

3. 储存和送检:- 采集完样本后,应及时将样本送到临床检验室进行检测。

最好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以避免样本的质量受到影响。

- 如果无法立即送检,可以将样本放入冰箱中冷藏,但不要冷冻,以免导致样本的物理性质改变。

- 在送检之前,应填写完整的样本信息表,并确保样本瓶盖紧密关闭,避免泄露或污染。

4. 个人卫生:- 采集样本之前,应以肥皂和温水彻底洗手,保持个人卫生。

- 在采集样本时,不要将手指直接接触粪便,以免交叉污染。

- 采集完样本后,应用肥皂和温水彻底清洗双手,以避免传播病原体。

5. 保护隐私:- 在采集粪便样本时,应确保隐私受到保护,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他人面前进行。

- 采集完样本后,应将容器尽快密封,以确保样本的隐私性。

6. 跟踪结果:- 在完成粪便检查后,应及时向主诊医生咨询检测结果,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一步检查。

- 需要注意,粪便检查结果的解释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不要自己做出诊断或判断。

总之,粪便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但在进行粪便采集和检验前,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准确采集和储存样本,遵循个人卫生原则以及保护隐私是进行粪便检查的关键。

对于粪便检查结果的解读和处理,应该寻求专业人员的意见和指导。

兽医实验室检查—粪便检验

兽医实验室检查—粪便检验

二、粪便化学检验
(一)粪便酸碱度测定 一般是用pH试纸测定粪便的pH。粪便酸碱度
与饲料成分及肠内容物的发酵或腐败过程有关。 当肠管内糖类发酵过程旺盛时,粪便的酸度增加, 当蛋白质腐败分解过程旺盛时,粪便的碱度增加, 见于胃肠炎等。
(二)粪便潜血检验
1.取少量粪便涂于干净载玻片上(约二分硬币大)
2.将玻片在酒精灯上缓慢通过数次,以破坏粪中的酶类
(二)粪便的颜色和气味
在排除由于饲料成分等因素影响外,应注意 犊牛和仔猪下痢时,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便 秘时粪便色深;机械性黄疽的病畜粪便可呈淡粘 土色;肠道出血时,粪便呈红色(后部肠管出血) 乃至黑色(胃及前部肠管出血)。
肠卡他、胃肠炎时,由于内容物的发酵和腐 败,粪便呈酸臭味。
(三)粪便的异常混有物
— + ++ +++ ++++
(三)诊断意义 检验呈现阳性,表明尿中或粪中有肉眼看不出的少量血 液,见于泌尿器管或消化道有出血性病变。
项目九 粪便检查
一、粪便的感观检查
(一)粪便的数量、形状和硬度 不同种属动物,其粪便的正常形状各异。在观
察粪便的数量和形状、硬度时,应注意排除动物 采食饲料的数量、种类、质量和含水量等因素的 影响。一般在腹泻时(尤其是初期)粪便量多而稀 薄,且不呈固有的形状;便秘时,由于水分为肠 壁吸收,粪便少而干硬。病程经过较长的便秘, 粪便可呈算盘珠子状。
粪便中混有物和性状的变化,对于区别胃肠炎的种类 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卡他性胃肠炎时二,、粪粪便便稀化软学,检并验有黏液;急性、重度 的肠炎,粪便呈粥样或水样;粪便中混有血液或呈黑色, 则为出血性炎症(如犬的细小病毒性肠炎时)。如血液只附 于粪球外部表面,并呈鲜红色时,是后部肠管出血的特征, 而均匀混于粪便中,并呈黑色时,说明出血部位在胃及前 段肠道。粪便中混有脓液是化脓性炎症的标志;如粪便中 混有脱落的肠黏膜,则为伪膜性与坏死性炎症的特征

粪便常规检验操作

粪便常规检验操作

粪便常规检验操作1.采样准备2.采集样本患者在排便后使用一次性手套,使用取样勺将新鲜的粪便样本取出约2-3克,放入塑料收集盒中。

注意避免外界污染,尽量只取粪便的一小部分,避免混入尿液、纸巾等。

3.样本标识4.送样到实验室将采集好的粪便样本放入密封袋中,并将样本袋和相关资料一起送到医院实验室。

注意在送样之前,避免样本的外观发生变化,如干燥或液化。

5.实验室操作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接收到样本后,首先进行外观检查。

他们会观察样本的颜色、形状、气味等,以了解样本的特征。

然后,将样本放在实验台上,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常规检验。

6.常规检验项目常规检验项目通常包括外观检查、pH值测定、潜血试验、隐血试验等。

这些项目有助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并检测相关疾病。

外观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特征,来评估患者的排便情况。

健康人的粪便一般为棕色,形状软硬适中,没有明显的异味。

pH值测定是用来检测粪便的酸碱度,通过将粪便样本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来判断。

正常粪便的pH值一般在5-8之间。

潜血试验是用来检测粪便中是否有隐血存在,是早期发现许多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大肠癌等)的重要指标。

常用试剂有潜血试纸、酮胆红素试纸等。

隐血试验是一种比较敏感的检测手段,通过使用特定试剂将潜血与试剂反应,观察是否产生颜色变化。

阳性结果可能提示消化系统出血的存在。

7.结果判读检测完成后,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不同项目的结果进行评估和判读。

根据试验结果的正常范围和临床数据,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症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8.结果记录与报告实验室人员将检测结果记录在病历中,并根据需要生成相应的报告。

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患者的检测结果,并根据需要提供相应的诊断建议。

总结而言,粪便常规检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外观观察和不同项目的检测,可以评估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检测相关疾病。

操作流程包括采集样本、送样到实验室、实验室操作、常规检验项目、结果判读以及结果记录与报告等步骤。

实验室诊断二粪便检查(ppt)

实验室诊断二粪便检查(ppt)

脂肪滴
• 正常犬猫粪便中极少看到 脂肪滴,粪便中出现大小 不等、圆形、折光性强的 脂肪滴时见于急性或慢性 胰腺炎及胰腺癌等
木栓细胞、植物纤毛
酵母菌
• 大量出现时常见于动物服用酵母片等含酵母 菌的微生态制剂后的粪便
气泡
花粉颗粒
吸虫
• 肠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虫卵之一
滴虫
• 滴虫的折射率 与粪便样本背 景折射率相似, 镜检时须通过 滴虫的运动来 发现,较难检 出
真菌(白色念珠菌)
• 100*10 • 肠道致病菌 • 引起腹泻和肠粘膜脱落等
白细胞(脓细胞)
• 正常粪便中没有或偶 尔看到
• 肠道炎症时,常见中 性粒细胞增多,但因 部分倍消化吸收,难 以辨认
检查方法
• 饱和盐水漂浮法:取少量粪便与试管内, 加饱和食盐水充分混匀后并使液面稍高出 试管口,上覆以盖玻片,使液体与盖玻片 充分接触,静置30分钟后取下盖玻片,把 液面贴于载玻片上镜检
• 直接压片法:取一小块粪便防御载玻片上, 加上2-3倍生理盐水混匀后,加盖玻片镜检
• 蛔虫: • 球虫: • 滴虫: • 钩虫: • 绦虫:
10X 10镜、 20 X10镜 40X 10镜、 100 X10镜 40X 10镜、 100 X10镜 40X 10镜、 100 X10镜 10X 10镜、 20 X10镜
蛔虫
• 直接压片法或饱和盐水浮集法
球虫
• 饱和盐水浮集法
绦虫
• 饱和盐水浮集法 • 犬复孔绦虫卵
钩虫
• 饱和盐水浮集法 • 卵壳为明显的一层,内含多个卵胞,卵壳与卵胞间清澈透明
实验室诊断二粪便 检查(ppt)
(优选)实验室诊断二粪便检 查
粪便的性状
• 粘液粪便 1、小肠炎时,多分泌的黏液和粪便呈均

大便培养报告

大便培养报告

大便培养报告背景大便培养(也称为粪便培养或粪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用于分离和识别人体消化系统中存在的细菌和真菌。

此报告旨在介绍大便培养的步骤和分析结果。

实验步骤1. 采集样本首先,需要收集新鲜的大便样本以进行培养。

最好在排便后不久采集,以确保样本的新鲜度。

使用一次性手套和塑料容器,将大便样本直接收集到容器中。

2. 样本处理将样本容器密封,并将其送至实验室。

在送达实验室之前,确保样本不会受到污染或温度变化。

3. 培养菌落在实验室中,技术人员将样本进行培养。

他们将大便样本分别涂抹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以促进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常用的培养基有MacConkey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和Sabouraud葡萄糖培养基。

4. 培养基分析在培养基上,细菌和真菌会形成可见的菌落。

技术人员会观察这些菌落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并记录它们的特征。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提供有关样本中存在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初步信息。

5. 细菌鉴定为了进一步确定细菌菌落的种类,技术人员会使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氧需求测试和代谢产物分析。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技术人员确定细菌的形态特征、代谢能力和耐药性等信息。

6. 报告生成基于上述步骤的结果,实验室将生成一份报告。

报告会列出检测到的细菌和真菌种类,并可能包括对每种微生物的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

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结果解读通过大便培养,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细菌和真菌种类:报告会列出检测到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体内存在哪些微生物。

2.抗生素敏感性:如果在报告中提供了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医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不同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这些结果对于抗生素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3.潜在感染风险:通过识别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大便培养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

这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潜在的感染疾病。

粪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粪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粪便检查是一种通过分析采集的粪便样本来评估消化系统功能和评估相关疾病的常见医学检查方法。

粪便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消化道功能、肠道炎症、消化吸收情况、寄生虫感染等方面的信息。

以下是粪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粪便标本务必新鲜,不能混入尿液,盛器应洁净干燥,如做粪便细菌学检查应采集于消毒的容器内。

2、采集标本时应用干净竹签挑取粪便含有黏液或脓血的部分,外观无异常的粪便应从粪便表面的不同部位、深处及粪端等多处取样。

3、一般检查留取少量粪便即可,但至少需花生仁大小,如检查孵化血吸虫毛蚴最好留全部粪便。

4、检查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应于排便后立即送检,从脓血和稀软部分取样,寒冷季节标本送检及检查时均需保温。

5、检查蛲虫卵时需用透明膜拭子于清晨排便前在肛门周围皱囊处取样,并立即送验。

6、做化学法隐血试验时,应于试验前3日禁食肉类及含有动物血的食物,并禁服铁剂及维生素C,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7、无粪便而又必须检查时,可经直肠指检采集粪便,灌肠或服油类泻剂的粪便因过稀或混有油滴而不适合做检查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虫- 寄生虫-涂片法
在清洁的载玻片上滴1~2滴生理 盐水或清水,用牙签挑取少许粪 便加入,混匀,除去较大或过多 的粪渣后均匀涂成一薄层,覆以 盖玻片,置显微镜下观察,一般 每份样品应检查三张涂片。
寄生虫- 寄生虫-沉淀法
是利用一般虫卵相对密度均大于1(水相对密度)的 原理,以除去粪便中较水轻的杂质和水溶性成分的 方法,使虫卵检查时粪渣较少,背景清晰。其方法 是在烧杯中加清水40ml,取粪便4g放人烧杯中,充 分搅拌后用铜筛过滤,将滤液离心1~3min,倒去 上清液,取沉淀物镜检。也可在沉渣中加入饱和盐 水,搅拌后再离心l~2min,用吸管向离心管内加 饱和盐水使液面稍突出于管口,经5~15min后,用 玻片轻贴液面蘸取粪液,迅速翻转,加盖玻片进行 显微镜检查。此法检出率较高。
饲料残渣成分
淀粉颗粒: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呈特殊轮状结构的颗 粒,滴加碘液后染成蓝色。见于腹泻、慢性胰腺炎、胰腺功 能不全等。 脂肪小滴:健康动物粪便中很少见到脂肪小滴,粪便中脂肪 含量增多表示脂肪吸收不全,常见于肠炎、肝脏及胰腺疾病 等。镜检见大小不一、圆形、折光性强的脂肪小滴,经苏丹 Ⅲ染色呈橘红色或淡黄色。 肌肉纤维:肉食动物粪便中可见少许淡黄色条状、片状的横 纹肌纤维片,但在一张盖玻片下不应多于10个,当加入伊红 后可染成红色。肠蠕动亢进、腹泻、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时 增多。 粪便中还可见到大量的植物纤维及完全未消化的饲料。
寄生虫- 寄生虫-漂浮法
利用一些虫卵比重小于饱和盐水的原理,使虫 卵浮集于饱和盐水的表面,以提高虫卵检出率 的方法。适用于比重较轻的线虫和绦虫卵。 方法:取2g粪便放人烧杯中,加入10倍的饱和 盐水,充分搅拌后用铜筛过滤,将滤液分装于 试管中并使液面稍突出于管口,经5-15min后 用载玻片蘸取粪液镜检。也可将滤液静置 20min,用直径0.8-1.0cm的有柄铁丝圈接触 滤液表面,则在铁丝圈内形成一层薄膜,然后 将这层薄膜滴在载玻片上,置显微镜检查。
细胞成分
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肠 道炎症时增多。结肠炎症时如细菌性痢疾,可见大量白细 胞、脓细胞、小吞噬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 (如钩虫病)时,粪便中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时可 出现,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等。 吞噬细胞:直径为中性粒细胞的3倍以上,圆形、卵圆形 或不规则形,核形多不规则,胞浆常含有吞噬颗粒及细胞 碎屑,见于细菌性痢疾和直肠炎症时。 肠黏膜上皮细胞:为柱状上皮细胞,呈卵圆形或短柱状, 两端圆钝。正常粪便中不易见到。结肠炎症时,上皮细胞 增多,常夹杂于白细胞之间,伪膜性肠炎时粪便的黏膜小 块中多见,胶冻样分泌物中大量存在。 肿瘤细胞:消化道肿瘤,可能发现成堆的癌细胞。
粪便酸碱度测定
一般是用pH试纸测定粪便的pH。粪便酸碱 度与饲料成分及肠内容物的发酵或腐败过 程有关。草食动物的正常粪便呈弱碱性反 应,但马的粪球内部常为弱酸性。当肠管 内糖类发酵过程旺盛时,粪便的酸度增加; 当蛋白质腐败分解过程旺盛时,粪便的碱 度增加,见于胃肠炎等。
结束
再பைடு நூலகம்!
粪便检查内容
显微镜检查
细胞 饲料残渣 寄生虫和寄生虫卵
涂片法 沉淀法 漂浮法
细菌
化学检查
隐血试验 胆色素检查 粪便酸碱度测定
显微镜检查方法
由粪便的不同部分采取少许粪块,置于 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用牙签混 合并涂成薄层(以能透过书报字迹为宜), 涂片后覆以盖玻片镜检,仔细寻找细胞、 寄生虫卵、细菌、原虫,并观察各种食 物残渣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如查阿米 巴包囊时加做碘液法。
第三章 粪便检查
粪便检查是兽医临床上了解消化系统病理变化 的一种辅助方法。正常粪便由消化后未被吸收 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大量细菌、无机 盐和水分等组成。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 消化道及与消化道相通的肝、胆、胰等器官有 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等疾病以及了解胰 腺和肝胆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状况。临床上 粪便的一般性状检查只能粗略推断病因,显微 镜检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肠道寄生虫病 的诊断必不可少,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 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细菌成分
健康动物粪便中菌群较多,检查细菌的 粪便应用棉拭子插入肛门蘸取,或扑杀 动物后由肠管采取。临床上长期使用广 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患慢性消耗性 疾病及伪膜性肠炎时,可导致肠道菌群 失调。在细菌性肠炎时,通过粪便涂片 和细菌培养,可初步确定病原。
隐血试验
隐血:胃肠道少量的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以 致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显微镜下也不能证实。这 种肉眼及显微镜均无法检测的微量血液称为隐血或 潜血。粪便隐血检查对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诊断有重 要价值。 方法:邻联甲苯胺法、联苯胺法等。 阳性结果:见于出血性胃肠炎、牛创伤性网胃炎、 真胃溃疡、犬钩虫病、消化道恶性肿瘤、溃疡性结 肠炎等。 假阳性反应:采食动物血粉、肉类及大量青绿饲料 时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为青草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草食动物的粪便应加热,以破坏酶的活性,防止干 扰检验结果,肉食动物应禁食肉类食物3d。
胆色素检查
粪胆红素检查:粪便中无胆红素,在哺乳幼畜因正常 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成年家畜大量应用抗生素之后, 或因腹泻等肠蠕动加速,使胆红素未被或来不及被肠 道细菌还原时,粪便呈深黄色,胆红素定性试验呈阳 性。如胆红素部分被氧化为胆绿素,则粪便呈黄绿色。 粪胆原与粪胆素检查:胆红素在回肠末端和结肠被细 菌分解为尿胆原(粪胆原),尿胆原除部分被肠道重吸 收进入肠肝循环外,大部分在结肠停留时被氧化为尿 胆素(粪胆素),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粪胆素的存在 使粪便呈棕黄色。胆道梗阻时粪胆素减少,粪便淡黄 或呈白陶土色,氯化高汞粪胆素试验为阴性反应。溶 血性疾病由于粪胆素含量增多,粪色加深。肝细胞性 黄疸粪胆素可减少,也可增多,视肝内梗阻情况而定。 若留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查则更有助于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