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体质第六章体质不论何种社会,也不论何种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人的体质都是社会最为基础的物质因素。
一个民族体质的强弱与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一个民族的体质水平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息息相关,而群体体质水平的发展又会有力地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因为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故体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人材的竞争。
人的素质不仅仅是以知识为标志,而应是知识、道德、体质的结合体。
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者全都具备.才是完全的健康,体质是健康的基础。
体质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人类认识自身和研究自身的——门学科。
是综合了生物学,人类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主要成就形成的,研究体质的起源、发展和变异的学科:医学体质学是研究体质与健康、疾病关系的学科,即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的学科: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疾病的预防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重视人的体质及其差异性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学体质学的知识:早在《内经》中,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的关系就有极为详细的论述。
其后,历代医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关于发生体质学、年龄体质学、性别体质学、病理体质学及治疗体质学的理论,形成了中医学的体质学说,并对养生防病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完整的学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对中医学理论整理研究的逐步深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展开和深人,中医体质学就应运而生了。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2、健康体质的标志 (WHO)
①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 ②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③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④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 ⑤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⑥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⑦ 眼睛明亮,反应灵敏,眼睑不发炎; ⑧ 牙齿清洁,无疼痛、缺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⑨ 头发光泽,无头屑。 ⑩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是决定 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 划分为五个阶段:
① 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 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末。
② 青春期到35岁左右,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 大多数较为平缓。
③ 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 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 病态。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中医基础理论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二、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三、 体质的分类 四、 影响体质的因素 五、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 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 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 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 演变过程的影响,并用以指导诊断和防治 疾病的理论知识。
(七)地理因素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不 同地域人群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民 俗等,从而导致其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的差异。同 时,人类具有能动的适应性,由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 人类各自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条件相协调的自我调节机 制和适应方式,从而产生并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体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
体 质
杨 勇 中医系(5教303室)
体 质
体质的概念
体质的形成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概念
体质,是指形成于先天,定性于 后天的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因素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 的特性。
构成体质的三大要素
形态结构
生理功能
心理因素
1.形态结构
体表形态(外部形态结构) 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 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四、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5.痰湿质: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 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6.湿热质: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 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7.血瘀质 :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 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8.气郁质: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 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9.特禀质: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 为主要特征。
四、现代临床体质分类
1.平和质: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 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为正常的体质。 2.气虚质 :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 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3.阳虚质: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 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4.阴虚质: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 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人出生前从父母所获得的一切统 称为先天禀赋。 先天禀赋决定个体性情和功能。
2.后天影响
饮食结构、营养状况、居住环境、 生活条件、季节变化等都对体质的 形成有一定影响。 故后天的调养、适度的劳作和体 育锻炼,可补先天不足,增强体质。 性别年龄也可影响体质。
三、体质分类
《灵枢·通天》根据人体阴阳的多 少盛衰,把体质分为太阴、少阴、 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 五行学说,结合人体的肤色、体形、 禀性、态度等特征,将体质分为木 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五种 类型。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气虚质保健穴
❖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 指处;
❖ 气海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 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 神阙穴:位于脐窝中央。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3.阳虚质 (C型) ❖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
要特征。 ❖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
❖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 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 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的潮湿或气温偏高 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质饮食
方凹陷处。
常见体质的判定标准
7.血瘀质 (G型) ❖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
表现为主要特征。 ❖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
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 ❖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 发病倾向: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舌红少津,脉细数。 ❖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阴虚质饮食
❖ 多食瘦猪肉、鸭肉、绿豆、冬瓜等甘凉滋润 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 温燥烈之品。
❖ 食疗方:莲子百合煲瘦肉一一莲子(去芯) 15克,百合20克,猪瘦肉100克,盐适量。 制作:用莲子(去芯)、百合、猪瘦肉,加 水适量同煲,肉熟烂后用盐调味食用。本汤 具有清心润肺、益气荞麦(含致敏物质 荞麦荧光素)、蚕豆等。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
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
(二)体质九分—九种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 平和质(A型) 总体特征: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
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 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 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阴阳分类法和五行分类法。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阴阳平和质:
特征:身体强壮,肥瘦适度,面色与肤色随 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开 朗、随和,食量适中,二便通调;舌红润,脉象 缓匀有神;夜眠安和,精力充沛,反应灵活,思维 敏捷,工作潜力大,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
力较强
2 气虚质(B型)
总体特征:疲乏,气短,自汗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
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较慢 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
(二)体质的要素: 2、生理功能的差异性: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生长发育迟速;感觉运动敏钝 生殖机能旺衰;抗病能力强弱
(二)体质的要素:
6
3、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心理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是感觉、 知觉、情感、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 属于中医学神的范畴。
中医基础理论_体质课件
体质
二、注意腰部和下肢的保暖,多晒太阳。 “人老脚先老,养生先养脚”——足疗养阳简便易 行。 足浴时宜用40-50度的热水,水量以浸没踝部以上 为好,双脚浸泡15分钟,同时用手缓慢、连贯按摩 双脚,直至感觉双脚微微有发热感为止
体质
黄芪30g、鸡血藤20g、当归10g、桂枝10g、赤芍10g、 川芎10g、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乳香5g,以 水2000ml煎煮40分钟以后浴足,先熏后洗,以浸没足 踝为佳,浸洗时用毛巾擦洗小腿并外敷双膝。
体质
体质
阳虚体质——怕冷、手足不温
体质
体质
阴虚体质——缺水
体型瘦、性格急躁、唇干、皮肤干、大便干。
体质
体质
气虚体质——气短
疲乏、气短、出汗、语声低弱
体质
体质
痰湿体质——体胖
光彩照人、肚大腰圆、如雷贯耳、舌苔厚、四肢重。
体质
体质
湿热体质——长痘
满脸长痘、口舌生疮
体质
体质
血瘀体质——长斑
体质
阴虚体质如何养生调体?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顺势而为;多听轻音 乐。
体质
「体质」
体质
一、体质的概述、形成 √什么叫体质?
体:身体、形体、个体
质:素质、质量、性质
体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形体的质量,身 体所具备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地方(个体特质)。
体质
√体质学说的应用:
1、养生、预防疾病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式,要 求从研究“人患的病”转化为“患病的人”,更多 强调预防疾病。体质学说将人的体质分类,使个体 化防治疾病成为可能。 采取措施(药食、穴位按摩、生活指导……)纠 正体质偏颇,减少疾病易感性。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的应用)
体质学说的应用体质学说,重在研究正常人体的生理特殊性,强调脏腑经络的偏颇和精气阴阳的盛衰对形成体质差异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个体的差异规律、特征及机理。
疾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差异,取决于个体的体质,体质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上的差异及个体对治疗措施的不同反应性。
因此,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及养生预防均有密切的关系,体质学说在临床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医学强调的“因人制宜”,就是体质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体现,是个体化诊疗思想的反映。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耐受性。
体质反映了机体自身生理范围内阴阳寒热的盛衰偏颇,这种偏颇性决定了个体的机能状态的不同,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亲和性、耐受性不同,也就是选择性不同,正所谓“同气相求”。
一般而言,偏阳质者易感受风、暑、热之邪而耐寒。
感受风邪易伤肺脏;感受暑热之邪易伤肺胃之津液及肝肾之阴气。
偏阴质者易感受寒湿之邪而耐热,感受寒邪后易入里,常伤脾肾之阳气;感受湿邪最易困遏脾阳,外湿引动内湿而为泄为肿等。
小儿气血未充,稚阴稚阳之体,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饮食所伤而发病。
体质因素还决定着发病的倾向性。
脏腑组织有坚脆刚柔之别,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不同,因而不同体质的人发病情况也各不相同。
一般而言,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疾;年高之人,脏腑精气多虚,体质较弱,易患痰饮、咳喘、眩晕、心悸、消渴等病;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中风、眩晕;瘦人或阴虚之体,易罹肺痨、咳嗽诸疾;阳弱阴盛体质者易患脾肾阳虚之证。
脏气偏聚盈虚的改变,形成体内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情志症状的产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也与个体体质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不同的种族、家族长期的遗传因素和生活环境条件不同,形成了体质的差异,即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抗病能力和免疫反应的不同。
广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体质
常见体质对机体致病因素的影响
一,阴阳平和质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阴阳平和,功能协调.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不易感邪,感邪易愈.多发表证实证. 二.偏阳质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偏于亢奋,火热,躁动等特性. 易感阳邪( 热邪),多发热, 燥证(伤阴) ),多发热 易感阳邪(风,暑,热邪),多发热,实,燥证(伤阴). 三,偏阴质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偏于不足,阴寒,安静等特性. 易感阴邪( 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易感阴邪(寒,湿邪), 多发寒证,虚证,阳虚, 痰饮,水湿. 痰饮,水湿.
第一节 体 质 学 说 概 述
体质学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体质学说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人体体质内涵及其对疾病过程的影响, 指导诊断和防治的知识(一)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 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 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 有特性. 有特性. 受先后天影响 在生命过程中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在生命过程中形成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性 . 表现形式: 形质, 机能和心理方面的差异 方面的差异性 表现形式 : 形质 , 机能和心理 方面的差异 性 .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阐释发病原理 解释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 指导治疗 指导养生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 体质因素决定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 "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中 热为病者,阴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亏,易劳伤者, 气必损" 气必损". 2 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 小儿:脏腑娇嫩 体质未壮,易患咳喘 腹泄, 脏腑娇嫩,体质未壮 易患咳喘, 小儿 脏腑娇嫩 体质未壮 易患咳喘,腹泄,食积等 老人:精气虚弱 体质转弱,易患痰饮 咳喘,眩晕, 精气虚弱,体质转弱 易患痰饮, 老人 精气虚弱 体质转弱 易患痰饮,咳喘,眩晕,消渴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易患眩晕 中风等; 易患眩晕,中风等 肥人或痰湿内盛者 易患眩晕 中风等; 瘦人或阴虚者: 瘦人或阴虚者:易患痨嗽等 脏气偏聚盈虚—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脏气偏聚盈虚 对情志的反应不一.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 此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的发生,以及过敏性体质的形 与体质有关. 成,与体质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第五章体质人是形与神的统一体。
人类既有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机能活动,也有神、魂、魄、意、志,以及喜、怒、悲、思、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这是人体的生理共性。
但正常人体是有差异的,不同的个体在形质、机能、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这种个体在生理上的身心特性便称之为体质。
体质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还影响着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体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
因此,重视对于体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特征、类型、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其融生物学、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于一体,既作为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它通过人体形态、机能和心理活动的差异性表现出来。
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或疾病过程中。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体质
第五章 体 质【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类和特征。
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
【知识点表解】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一)体质的概念 含 义: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体质的概念 生理意义: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病理意义:表现为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 中的某种倾向性。
(二)体质的构成外部形态结构: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体面色、毛发、舌象、脉象。
形质内部形态结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
与的脏腑经络功能的盛衰偏颇。
神 构精气血津液的功能状况。
俱成(三)体质的标志1.体质的评价指标2.理想健康体质的标志(略)(四)体质的特点体质是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
体质的 体质具有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
特 点 体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质具有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用词的变迁《内经》——“形”、“质”。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禀质”。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气质”。
用词的南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赋禀”。
变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禀赋”、“气质”、“体质”。
清·徐大椿——“气体”、“体质”。
清·叶桂、华岫云——“体质”。
(二)形成与发展形成: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
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明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及预后的关系。
宋·陈自明的《妇人良方》——阐明体质形成于胎儿期。
形成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发展发展“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ppt课件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体质的连续性和可预测性:在不同个体身上,体 质的存在和演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偏于某种体质类 型者,在初显端倪之后,多具有循着这类体质固有的 发展演变规律缓慢地演化趋势,从而为及早采取措施, 防体质恶化于未然提供了可能。
体质的构成和分类
1. 体质的构成要素 2.分类
体质的构成要素
(1)体型 指个体外观形状上的特征。它以躯体的形态和功 能特点,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体型差异 为直观,一望便知,故备受重视。《内经》论及体质 的篇章中,大多数是抓住体型特点的。 (2)脏腑 各项生理活动离不开脏腑,因此,脏腑的形态和 功能特点,是构成个体体质的要素。《内经》中充分 强调了这一点。
阴虚体质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 化。 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环境起居调摄:夏应避暑,秋冬养阴。居室应安, 熬夜,不剧烈运动,不在高温下工作。 •体育锻炼:宜选动静结合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 等控制出汗量,及时补水。 •精神调适:循《内经》“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之法,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
影响体质的因素
4. 地理气候因素: 包括水土性质、气候特点、生活习俗等。 5、其他因素: 包括:饮食和营养状况的影响。疾病因素 的影响,临床上常见大病久病之后,体质 趋弱。
体质的特点
1.体质是个体基本生理特性的概括:是内在脏腑气血等 强弱盛衰的概括。 2.体质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体质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不 同个体之间表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体质学说的任务就 是揭示其规律,并就体质做出合理的分类。 3.体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成年后个体生理特性相对 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剧变。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可塑性 和可变性。年龄递增、慢性疾病的病理损害,以及自 身持之以恒的摄身行为等,都可以影响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