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球与环境总777期第七期2022年4月基于RUSLE模型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变化分析——以延安市为例梁钰汪洋(长安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土壤侵蚀是影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研究延安地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本文基于RUSLE模型并借助Arcgis10.2,以延安地区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LandsatTM影像、DEM数据、日降水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和NDVI数据,得出延安地区各年土壤侵蚀模数并划分土壤侵蚀等级。
结果表明:延安地区2012—2018年,土壤侵蚀情况有所下降,特别是在2015—2018年,土壤侵蚀剧烈等级显著降低。
北部地区的土壤侵蚀等级较高,南部地区土壤侵蚀等级较低。
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等级随时间变化较大,7年间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弱,延安市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改善。
侵蚀强度的降低主要与当地实施的退耕还林、治沟造地和打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有关,本研究可为当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土壤侵蚀;RUSLE;时空变化;黄土高原;延安市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7-0121-05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07.028Analysis of Soil Erosion Change in Loess Plateau Based on RUSLEModel—Take Yan'an City as an ExampleLIANG Yu WANG Yang(Chang'an University,Xi'an710000,China)Abstract:Soil eros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the Loess Pla⁃teau.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s of soil erosion in Yan'an Region,based on RUSLE model and Arcgis10.2,this paper used LandsatTM images,DEM data,daily precipitation data,land use data,soil type data and NDVI data in Yan'an region in2012,2015and2018.The soil erosion modulus and soil erosion grade in Yan'an area were obta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soil erosion in Yan'an area decreased from2012to2018,especially during2015to2018,the severity level of soil eros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The grade of soil erosion i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region and lower in the southern region.The soil erosion level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anged greatly over time,the intensity of soil erosion was obviously weakened,and the soil erosion degree of Yan'an city was obviously im⁃proved.The decrease of erosion intensity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lo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such a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constructing ditches for land and dredging for dam.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lo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work.Keywords:soil erosion;RUSLE;space-time change;Loess Plateau;Yan'an收稿日期:2022-03-21作者简介:梁钰(1997—),男,硕士生,研究方向: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防护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演变与防护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干旱半干旱区域,其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防护研究。
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面积广阔,地势较为平坦。
然而,由于降水不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土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化。
这不仅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土地的沙化导致土壤贫瘠,植被难以生长,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问题。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政府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植被恢复和治理。
通过种植具有抗风沙和保肥保水能力的植物,可以有效地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沙化问题。
同时,还可以通过搭建防护林带、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等手段,加强对黄土高原的保护和修复。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提供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防护还需要从综合的角度进行考虑。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对土地的破坏。
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结构,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避免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在工业和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加强生态管理和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激励和保护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演变和防护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为了当地民众的福祉,也是为了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其防护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植被恢复和治理、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改善、生态管理和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方向与途径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方向与途径姚文艺;肖培青【摘要】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soil and water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Yellow River harnessing,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is reviewed, and some current issues are also listed. Then some suggestion on research direction and content, method and way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addresse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is pointed out, including gravitational erosion law,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erosion and sediment of the hillslope-gullyslope system under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hydrology effects and runoff mechanisms under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 scale conversion in the process of soil erosion, simulation theory and technology about the soil loss in the Loess Plateau, etc.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il erosion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observation system for soil erosion tests, application of inversion technology in soil erosion model.%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实践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我国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重大需求,就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研究方向与内容提出建议,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重力侵蚀规律、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及泥沙输移规律、植被措施作用下的水文效应和产流机制、土壤侵蚀产沙发生发展过程尺度转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途径包括建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试验观测体系、运用土壤侵蚀模型模拟与反演技术等.【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年(卷),期】2012(032)002【总页数】6页(P73-78)【关键词】土壤侵蚀;水土保持;黄土高原;研究进展【作者】姚文艺;肖培青【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我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土壤侵蚀规律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
经营管理 922023.1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研究及防治杨 扬(天水市武山县水土保持站,甘肃 武山 741300)我国黄土高原是丘陵沟壑地貌,土质疏松,年平均降水量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发生土壤侵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1 土壤侵蚀的机理过程结合黄土高原的垂直结构丘和陵沟壑地貌,可将土壤侵蚀模型分为三种,分别是坡面模型、沟道模型和沟坡系统模型。
1.1 自然因素水力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主要的侵蚀类型,主要是由于暴雨和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降雨总量和强度与土壤侵蚀量呈正相关。
风力侵蚀主要是风沙刮蚀裸露的地表导致的,风沙将地表土壤带走。
重力侵蚀主要是由于土体松散,承重力较差,造成土体塌落。
土壤侵蚀程度受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影响,疏松的土壤吸水性强,吸水后易形成较为坚实的结构,但这种土壤自身脆弱,易受到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而透水性较差的土壤在强降水后会产生径流,径流冲刷造成水力侵蚀。
土壤侵蚀亦受到地形的影响,不同形态的坡导致水的动力学作用不同,侵蚀程度也会不同,坡度较大的地方雨水流速越大,径流冲刷强度越大;坡度较长的地方会汇集大量的雨水,加剧侵蚀。
1.2 人为因素人类各种不合理的生产实践活动加速破坏了地表土壤。
过度放牧、坡地开荒和毁林开荒等都是在破坏地表植被,耕作时翻地使土壤疏松,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生产,但会导致土壤的强度与抗蚀性降低,易发生土壤侵蚀。
1.3 土壤侵蚀带来的危害土壤侵蚀会产生大量淤积的泥沙,导致暴雨径流加剧,从而加剧了洪涝灾害和防洪难度,影响了河道泄洪和航道的运行。
土壤侵蚀会降低土壤肥力,导致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降低,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
水土流失会将一些重金属、农药等转移到未受到污染的河流和农田中,危害粮食的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活,破坏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和经济受到制约。
2 土壤侵蚀防治策略2.1 重视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较少有学者研究土壤侵蚀类型和机理方面。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生态脆弱区之一,也是全国最
严重的土地退化区之一。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侵蚀产沙量巨大。
因此,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对于
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进
行研究,掌握其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
依据。
研究意义:
1、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为制定和完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提供参考;
3、为探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掌
握其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研究方法: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获取黄土高原地区植被
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数据;
2、通过数据分析、统计方法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揭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规律;
3、结合其它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等,探讨其对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
研究进度:
1、文献综述和调研:已完成;
2、数据获取和处理:正在进行中;
3、时空变化规律的揭示和分析:将在下一阶段进行。
研究计划:
1、完成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时空变化数据获取和处理,并完成相关分析;
2、结合其它环境因素,探讨其对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3、撰写相关研究报告并提交。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土壤类型之一,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涵盖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第四纪冰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第一阶段:冰川时期在第四纪冰期时,黄土高原地区曾被巨大的冰川覆盖,形成了冰川堆积土。
冰川的运动和融化导致了大量的冰碛物和冰水沉积物的形成,这些物质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堆积形成了冰碛层和冰水沉积层。
第二阶段:湖泊时期随着冰川的消退,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湖泊。
湖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川融水和雨水的集聚,以及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和沉降。
这些湖泊的面积较大,水质较为清澈,周围的植被茂密。
第三阶段:风蚀时期随着气候的变化,黄土高原地区逐渐变得干燥起来,湖泊逐渐干涸,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沙丘。
同时,强风的吹拂和侵蚀作用使得地表的土壤逐渐被风蚀,形成了黄土。
第四阶段:水蚀时期在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量有限,但雨水的侵蚀作用也对地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水在地表流动时,会带走一部分土壤颗粒,并形成小沟和小河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沟和小河流逐渐扩大和深化,形成了沟壑和河谷。
第五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扩张,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逐渐被开垦和利用。
大量的森林被砍伐,草原被过度放牧,土地被过度耕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大量的黄土被冲刷和侵蚀,土壤质量下降,植被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冰川时期、湖泊时期、风蚀时期、水蚀时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土壤特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黄土高原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亟需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DOC)
《水土保持学》课程作业题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系别:地球科学与资源系专业班级: 12级土管五班学号: 033120528姓名:张楼指导教师:王殿武2013年 12 月 1日目录摘要---------------------------------------第2页引言---------------------------------------第2页正文1、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形式-------------------第3页2、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成因-------------------第5页3、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第7页4、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解决措施---------------第8页总结----------------------------------------第9页参考文献----------------------------------------第10页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摘要: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之一,既是生态过渡带,又是环境脆弱带。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形势严峻。
深刻认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及其危害,对于土壤侵蚀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该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
本文通过探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类型、分布、动因和危害,提出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可以为该区水土保持和国土整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
引言:土壤侵蚀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包括农业和森林在内的所有自然和人为生态系统,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类活动方式和范围的扩大,土壤侵蚀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处于黄河中上游,是我国西部开发尤其是西北开发的关键地域,区域上指的是太行山以西,日月山―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内蒙古、河南7省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形破碎,图纸疏松,植被稀少且年降水量少而集中,该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_张翼
第7卷第2期水土保持研究V ol.7 N o.2 2000年6月Resea rch o f Soil a nd Wa ter Co nserv ation Jun.,200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张 翼(延安市延河流域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陕西延安 716000)摘 要:土壤侵蚀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详细论述了这类地区土壤水力侵蚀的类型与机理、土壤侵蚀的营力机制、主要影响因素及流域产沙的预报与防治。
指出,实现土壤形成与流失、输运与沉积、“利”与“害”、侵蚀和保持的动态平衡,是土壤水力侵蚀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土壤侵蚀;土壤流失;流域产沙;侵蚀营力;溅蚀;面蚀;沟蚀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00)02-0039-09A Study on Soil Erosion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ZHANG Yi(The World Bank Loan Project Of f ice of Yanhe W atershed in Y an'an City,Y an'a n Shaanx i 716000,PRC) Abstract:Soil erosio n is a glo bal problem o f environment.It indicated tha t if w as a main resea rch field in soil and w ater ero sio n to carry o ut the dy namic balla nces betw een forming a nd loss,transfer ring a nd depositing“benefit”and“ha rm”,erosio n and co nserv atio n.Acco rding to co mprehensiv e analysis on resea rch result o f soil erosio n in lo ess hilly-g ully region a t present,the ty pe a nd m echa nism effective factors predictive m odel controllable mea sures of w ater erosio n a nd producing sediment in w atershed w ere discussed in detail.Key words:soil ero sion;soil loss;pro ducing sediment;erosion fo rce;splash erosion;surface ero sion;gully ero sion 土壤侵蚀是全世瞩目的环境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对土壤侵蚀(soil ero sion)的定义为: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1];1971年美国土壤保持学会把土壤侵蚀解释为:“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蚀,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水土保持SWCC2017年第9期47黄土坡面细沟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赵龙山\侯瑞\吴发启2(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关键词]细沟;土壤侵蚀;模型;地表糙度;黄土高原[摘要]细沟侵蚀是黄土高原地区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土壤剥蚀一搬运一沉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开展细沟侵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坡面土壤侵蚀机理与建立水土流失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从野外调查研究、室内模拟研究及细沟形态定量化等3个方面对坡面细沟侵蚀与特征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细沟侵蚀研究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41(2017)09-0047-05水力侵蚀主要包括雨滴对地表打击作用造成的溅 蚀,坡面径流对地表冲刷与搬运作用造成的面蚀和坡 面流汇集后对地表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造成的沟蚀 等3种侵蚀方式[1]。
通常情况下,这3种侵蚀方式在 一场降雨过程中同时存在,但是相对于溅蚀和面蚀,沟 蚀对耕层土壤损坏程度更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侵蚀问题之一。
细沟对地表土壤侵蚀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两个 方面。
一是细沟形成后地表出现大量的负地形和临时 性水路网,这必然会影响坡面产流、汇流过程,使径流 连通性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地表的蓄水能力和径流阻 力降低。
也就是说,有侵蚀细沟的坡面在降雨过程中 更容易产生径流。
二是细沟会进一步加剧土壤侵蚀的 发生。
当坡面产生细沟后,径流搬运能力增强,坡面侵 蚀量随之增加。
细沟尺寸会随着侵蚀作用的增大逐渐 增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细沟的规模会不 断扩展,最后形成沟长较长、下切深度和宽度较大的浅 沟。
在坡耕地上,浅沟一旦形成,很难通过一次正常的 耕作管理措施来消除,达到地表恢复的目的[2],久而久 之,势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浪费,对保障区域粮 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Open Access
th th th
Abstract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in the Loess Plateau had a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the past years because of the large scale of returning farmland into forest or grass. Therefore, related researches are required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law of LUCC in the Loess Plateau, which can contribute more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eco-environment change process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LUCC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lassification system, clas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pattern-process change analysi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UCC were illustrated. Then corresponding discussions about these questions were performed. We think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que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fusion of geographic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model will be hot topics of LUCC in the Loess Plateau in the future.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一、形成阶段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地貌类型之一。
其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黄土高原的形成经历了多个阶段。
首先是构造抬升阶段。
在古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黄土高原所在区域发生了一系列构造运动,包括造山运动、断裂运动等。
这些运动导致了地壳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高原地貌的基础。
接着是物质堆积阶段。
在新生代晚期,随着气候的转凉和地质构造的稳定,黄土高原开始逐渐形成。
在这个时期,风力和水力作用下,大量的沉积物被搬运到高原区域,并在此处堆积积累。
这些沉积物主要是黄土和黏土,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
二、演变阶段黄土高原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古黄土期、中黄土期和现代黄土期三个阶段。
1. 古黄土期古黄土期是指新生代晚期至更新世早期的阶段,大约距今3000万至150万年。
在这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干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开始形成,并逐渐积累。
这些黄土主要由风力搬运的细粒颗粒组成,呈现出黄褐色的特征。
2. 中黄土期中黄土期是指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阶段,大约距今150万至1.8万年。
在这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降水量增加,气温逐渐回升,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开始恢复生机。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继续积累,但同时夹杂着河流冲积物和风成沙。
这些沉积物呈现出灰黄色,比古黄土期的黄土更加松散。
3. 现代黄土期现代黄土期是指全新世晚期至今的阶段,大约距今1.8万年至现在。
在这个时期,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进一步改善,降水量增加,植被进一步发展。
黄土高原上的沉积物主要由黄土和河流冲积物组成,呈现出黄褐色或灰色。
同时,现代黄土期还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农田开垦、水土流失等问题加剧了高原地貌的演变。
三、演变原因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气候因素。
黄土高原的演变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
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
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研究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问题愈发严重,严重损害了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甚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加强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研究在其有效治理和保护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将就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其主控因子进行探讨。
一、近40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耕地和生态环境中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是一个长期的、广泛的生态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
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可以分为两大类:水土流失和风蚀。
近年来,土壤侵蚀受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加重。
近40年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出现以下几个变化:1.增长速度加快由于人口增加、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等行为的干扰,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前所未有的严重。
通过可持续使用土地指标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发现黄土高原土地侵蚀面积呈不断上升之势。
2.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
近40年来,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格局也有所改变。
第一,微侵蚀的区域面积不断缩小,微侵蚀区域主要可以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第二,轻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增加。
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的东部以及部分中南部地区,轻度侵蚀的区域面积大幅增长。
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主控因子1.自然因素(1)降雨量黄土高原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降雨云团中心之一,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雨量可达到极高的峰值。
降雨量的多少和规律的变化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素。
(2)浸积结构黄土高原受冰川与早期河流积淀、风蚀和水蚀等作用形成的浸积层,具有特有的土壤结构与性质。
土壤浸积结构的变化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密切相关。
(3)土地类型由于黄土高原涝危风险大,从而对土地类型的要求较为严格。
土地类型的分布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
2.人类活动的影响(1)农业习惯农业生产的不合理技术和管理方式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黄土高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林地资源对水土保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情况日益严重,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对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是多样且普遍的。
从时间上看,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雨季,特别是春季和夏季,而冬季和秋季侵蚀程度相对较低。
从空间上看,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如农田和道路附近。
同时,土壤侵蚀的程度在不同地点也存在差异,主要受到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影响近20年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首先,降雨量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降雨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土壤壤力和径流强度,进而对土壤侵蚀产生影响。
其次,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
过度的农耕活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破坏林地的覆盖和保护作用,造成土壤侵蚀。
此外,土壤类型和地形也会影响土壤侵蚀程度。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抗侵蚀能力,而地形的起伏程度和坡度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土壤侵蚀的速率。
最后,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土壤的流失导致了黄土高原地区林木和农作物的减产,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此外,土壤侵蚀还引起了水质的恶化,增加了河流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威胁了水资源的安全。
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减缓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程度,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综上所述,近20年来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多样且普遍的。
降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和地形等因素对土壤侵蚀产生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林地土壤侵蚀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黄土高原土地覆被变化轨迹分析
摘要: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对能更加明确对该地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可为当前及未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导向。
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地覆被变化、轨迹
土地覆被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最敏感的指标之一[1]。干旱环境占主导地位的生态系统往往比较脆弱,土地覆被变化往往反映出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重大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土地资源退化、河道淤塞、洪水灾害等俊辉由水土流失导致。尽管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很多,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造成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2]。
1研究区介绍
黄土高原地区(33°43'N-41°16'N,100°54'E-114°33'E),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在行政区划分上主要包括山西西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宁夏、河南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共七个省[6]。黄土高原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区域主要的河流是黄河、汾河和清水河,并且以黄河为骨干,黄土高原地处内陆,处于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渐差大,它的总体地势是自东北向西南波状下降。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特殊地形,自然条件以及植被类型的复杂,同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丰富的土壤类型,并且使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7]。
参考文献:
[1]Zhou Q , Li B , Kurban A . Trajectory analysis of land cover change in arid environment of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8, 29(4):1093-1107.31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第 4 期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399
高原历史环境变迁研究 ,他们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 法 ,从时间维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侵蚀与堆积 ,黄河流域 河道演变 ,以及影响地貌与土壤侵蚀的气候 、植被等环境 因子作了大量的研究[7~9 ] ,使历史时期黄土地貌与土壤侵 蚀演变研究进一步深入.
2. 4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黄土高原地貌在第四纪的形成演变过程中 ,侵蚀与 堆积随时间变化处在不同的地位 ,可以分出不同的侵蚀 期. 赵景波认为黄土高原侵蚀期有气候侵蚀期 、构造侵蚀 期 、人为侵蚀期 3 种类型. 当气候湿润 、降水增多时 ,流水 作用增强 ,黄土受侵蚀 ,因此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 期. 但此时由于植被发育对土层起保护作用 ,因而并不能 产生明显的侵蚀. 当气候干冷时 ,由于植被稀疏侵蚀作用 明显 ,侵蚀量应大于湿润期. 构造抬升会引起侵蚀基准面 下降 ,加速河流下切 ,使土壤侵蚀增强 ,黄土高原自发育 以来经历了 6 次构造侵蚀期.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速主 要是人为侵蚀期造成的[29 ] .
2. 3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河道变迁研究
黄河是黄土高原泥沙输移通道 ,黄河河道的冲淤变化 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来水来沙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 另一方面黄河河道的变化本身也是黄土高原地貌演变的 重要内容.
焦恩泽等[26 ]通过研究禹门口 —潼关黄河小北干流历 史时期的河道变化得出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历史时期以淤 积为主 ,淤积量的大小 、河道的稳定性与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关系密切. 秦汉以前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无变化 ,属河道 稳定时期. 隋唐以后河势开始不稳定. 明清以后河道严重 淤积 ,明隆庆四年 (1570 年) 河道东西摆动达 15 000 m 之 多. 综合分析叶青超 、李春荣 、潘贤娣等关于黄河小北干流 河道淤积量 ,可以得出表 1[27 ] .
关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的复杂响应研究现状及趋势
维普资讯
6 期
周 金 星 , : 于 黄 土 高原 丘 陵沟 壑 区植 被 地 貌演 化 与 土 壤 侵 蚀 的 复 杂 响应 研 究 现 状 及 趋 势 等 关
77 2
般 大于3 。 , 以耕种 。主要是 以天然荒 地 为 主 , 0)难 坡
了溅蚀 与地 表径 流 剥离 与输 移 过程 、 沟 与 沟 间 的 细 空 间 差异 及 相 互关 系及 坡 面流 水动 力 学 特 性研 究 。
蚀 , 沟 地 貌 形 态 、 流 特 征 对 沟缘 线 地 貌 侵 蚀演 化 的 交互 作用 影 响 , 示 植 被 演 替 规 律 、 沟地 貌 形 态 演 化 速 率 与 土壤 侵蚀 的 坡 水 揭 坡
复杂影响机制 。 对于不断深化植被建 设 、 地貌发育与土壤侵蚀理论的研究 , 为探索黄 土高原槽被建设 、 水土保持治理与决策提供
科 学 依 据 。 具 有 重要 的 学 术价 值 与 实践 意义 。 并
关键词
植 被演替
地貌演化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
中图法分类号
¥ 7 ; 文献标识码 7 4
B
中 国黄 土地 区 的 面 积 约 占全 国 陆 地 总 面 积 的 66 %。 . 3 其面 积之 大 , 布之 广 为世 界所 瞩 目 。黄土 分 高 原 严 重 的土壤 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和 进 入 下 游 河 道 的粗 泥 沙 是
措 施 等 , 期 以 来 一 直 困扰 着 学 术 界 。 长 目前 还 没 有
济发展 的主要障碍 . 是西部大开 发必须解决 的主要
生态 环境 问题
人 深 入 系 统 地 研 究 过 坡 沟 地 貌 演 化 关 系 和 黄 土 高 原 自然 植被恢 复 规 律 。由于涉 及水 土保 持 治理 与措 施 配置 ,坡 沟侵 蚀 关 系一 直 是 讨 论 的热 点 问题 , 但
黄土高原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摘 要 坡 沟 系 统 是 黄 土 高 原 重 要 的 流域 组成 单元 , 小 流 域 侵 蚀 产 沙 的 主 要 源 地 , 是 控 制 水 土 流 失 、 复 与 重 建 是 又 恢 生 态 环 境 的 基 本 治 理 单 元 , 其 侵 蚀 现 象 与 规 律 的探 究 , 为 黄 土 高 原 地 区 土 壤 侵 蚀 治 理 措 施 的 优 化 配 置 提 供 重 对 可 要 科 学 依 据 。对 黄 土 高 原 坡 沟 系 统 的侵 蚀 方 式 、 蚀 形 态 的垂 直 分 带 性 、 沟 系统 侵 蚀 泥 沙 的来 源 、 方 来 水 来 沙 侵 坡 上 对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影响 、 草被 覆 盖 及 其 空 间分 布 对 坡 沟 系统 侵 蚀 影 响 、 地 坝 在 坡 沟 系统 土 壤 侵 蚀 研 究 中 的 淤 应 用 等 进 行 综 述 , 出在 今 后 的研 究 中需 要 进 一 步 开 展侵 蚀 垂 直分 带 结 果 和 上 方 来 水 来 沙 对 坡 沟 系 统 土 壤 侵 蚀 影 指 响 的定 量 分 析 , 强 坡 沟 系 统 侵蚀 泥 沙来 源 、 地 坝 对 坡 沟 系 统 土 壤 侵 蚀 影 响 以 及 野 外 原 状 坡 沟 系 统 草 被 覆 盖 和 加 淤
2. h n i g o s E v r n n a n n i e rn s a c n t u e, C i e e Ac d my o ce c s 3 0 0, L n h u Co ta d Ard Re in n i me t la d E g n e i g Re e r h I si t o t h n s a e fS in e ,7 0 0 a z o
p n me o n a o h y tm o d p o i e i p ra ts in i c fu dain f ro tma l c to f he o n n a d lw ft e s se c ul r v d m o tn ce t o n to o p i lal a in o i f o g v r m e tme s r so ola d wae o si h o s ae u. T s su y r v e h e e r h p o r s o e n n a u e n s i n t rl s n t e L e sPlt a hi t d e iws te r s a c r g e s a o tt e r so te s fso e g l s se , t e v ria z n lt f e o i n o m s t e s u c s o b u h eo in patr o l p — ul y tm n y h e t l o aiy o r so fr , h o r e f 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4 期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399
高原历史环境变迁研究 ,他们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 法 ,从时间维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侵蚀与堆积 ,黄河流域 河道演变 ,以及影响地貌与土壤侵蚀的气候 、植被等环境 因子作了大量的研究[7~9 ] ,使历史时期黄土地貌与土壤侵 蚀演变研究进一步深入.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Ξ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 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 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 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 研究的过程 ,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 ,黄 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 征和规律 ,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 ,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 ,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 蚀期 ,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 、侵蚀速率. 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 ,以长时段 、短周 期 、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 :历史地貌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 P931. 6 文献标识码 :A
对于黄土塬的地貌演变规律 ,史念海在分析陕西定边 铁边城长城塬历史地貌演变过程后认为 ,秦修长城时长城 塬面积较大 ,后受东西两侧支沟相向侵蚀 ,将长城塬分成 了长城塬 、长虫塬 、薛家塬等 ,被分割的塬其实已经成了长 梁 ,而薛家塬南的太山峁则成了典型的黄土峁 ,因此黄土
塬受沟谷侵蚀有由黄土塬向黄土梁 、黄土峁演变的规律 性[8]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图[3 ] 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 1953 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陕西绥德 、甘肃西峰等地建立了一批水 土保持实验站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走上了定 点 、连续观测 、规范化研究的道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尽管研究受到影响 ,黄土 高原研究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东生等编著的《黄河 中游黄土》(1964 年) 《、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 年) 《、黄土 与环境》(1985 年) 、王永焱编著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 (1982 年) 是这一时期我国黄土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在黄 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方面 ,陈永宗等提出了黄土区 沟道小流域侵蚀方式垂直分带理论. 蒋德麟等对黄河泥沙 来源作了研究. 钱宁 、龚时 、江忠善 、牟金泽等对黄土高 原侵蚀营力 ,黄河泥沙输移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的水动 力特征等的研究都达到了世界水平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 壤侵蚀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环境变 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作为黄 土高原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研究成果斐然. 陈永宗 、景可 等从侵蚀地貌分类 、侵蚀形态 、侵蚀环境演变 、侵蚀强度等 多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问题[4 ] . 齐矗华 、 甘枝茂等对黄土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等作了深入 、 系统地探讨[5 ,6 ] .
2. 3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河道变迁研究
黄河是黄土高原泥沙输移通道 ,黄河河道的冲淤变化 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来水来沙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 另一方面黄河河道的变化本身也是黄土高原地貌演变的 重要内容.
焦恩泽等[26 ]通过研究禹门口 —潼关黄河小北干流历 史时期的河道变化得出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历史时期以淤 积为主 ,淤积量的大小 、河道的稳定性与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关系密切. 秦汉以前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无变化 ,属河道 稳定时期. 隋唐以后河势开始不稳定. 明清以后河道严重 淤积 ,明隆庆四年 (1570 年) 河道东西摆动达 15 000 m 之 多. 综合分析叶青超 、李春荣 、潘贤娣等关于黄河小北干流 河道淤积量 ,可以得出表 1[27 ] .
在研究方法上 ,上述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桑广 书等选择周塬 、洛川塬 ,分别完整地恢复了典型小流域仰 韶 、元代以来地貌演变的过程. 应用地貌指标 ,定量地研究 了黄土塬区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过程和规律[18~20 ] .
2. 2 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演变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渭河研究组认为 ,渭河在早更 新世以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水系 ,渭河发育经历了早更新 世的河湖时期 、中更新世的黄土覆盖时期和晚更新世的阶 地形成时期. 中更新世三期地貌旋 形成了三级黄土覆盖 的阶地 ;晚更新世两次地貌旋 形成了三 、二级阶地 ,一级 阶地形成于冰后期以来至春秋时期 ,高河漫滩是春秋以来 的产物[21 ] .
2. 4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黄土高原地貌在第四纪的形成演变过程中 ,侵蚀与 堆积随时间变化处在不同的地位 ,可以分出不同的侵蚀 期. 赵景波认为黄土高原侵蚀期有气候侵蚀期 、构造侵蚀 期 、人为侵蚀期 3 种类型. 当气候湿润 、降水增多时 ,流水 作用增强 ,黄土受侵蚀 ,因此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 期. 但此时由于植被发育对土层起保护作用 ,因而并不能 产生明显的侵蚀. 当气候干冷时 ,由于植被稀疏侵蚀作用 明显 ,侵蚀量应大于湿润期. 构造抬升会引起侵蚀基准面 下降 ,加速河流下切 ,使土壤侵蚀增强 ,黄土高原自发育 以来经历了 6 次构造侵蚀期.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速主 要是人为侵蚀期造成的[29 ] .
年均淤积量/ (108 m3) 潼关河床平均上升值/ m
0. 247 2 -
0. 021 0 -
焦恩泽
1583 - 1960
377
1929 - 1960
31
0. 037 3 0. 043 6
潘贤娣
1950 - 1960
11
0. 045 1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唯一大瀑布 ,瀑布溯源侵蚀后
退的快慢反映了黄河水量 ,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 史念海 在研究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壶口瀑布的 记述后得出 ,从北魏孝昌三年 (527 年) 至唐元和八年 (813 年) 壶口瀑布平均后退速度为 5. 1 m/ a ,从公元 527 年到 现代平均后退速度为3. 3 m/ a[8 ] . 宋保平则认为史念海所 算数据偏大 ,他认为从李吉甫修《元和郡县图志》到现代 , 壶口瀑布的平均后退速度为 1. 2 m/ a[28 ]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遥感技术 ( RS) 广泛应用于黄土 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使其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 、 研究精度 、研究的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0 ]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C14 测年 、古地磁 、孢粉分析 、热释光/ 光释光 测年等实验技术大量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的演变研 究中 ,使其分辨率获得很大的提高. 尤其 20 世纪 70 年代 末以后计 算 机 技 术 及 由 此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 GIS)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等日益 广泛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对其研究的 深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1~13 ] .
历史上黄土高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境变化较大 ,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现代地貌过程所导 致的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互为因果 , 现代地貌与土壤侵蚀是在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基 础上形成的 ,认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过 程 ,是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 ,也是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建国以 来 ,我国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对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 侵蚀演变作了长期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共 识 ,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反思 ,对今后的深化研究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如果说以上研究重在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土壤侵蚀 过程和机理研究的话 ,史念海 、朱士光等则长期坚持黄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Ξ 收文日期 :2004202219 ;修订日期 :20042042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279019) ;教育部重大项目 (2000ZDXM770013) 作者简介 :桑广书 (1963 - ) ,男 ,陕西陇县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地貌学 ;土壤侵蚀与治理等.
西安段渭河历史时期向北移动 ,侧蚀北岸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渭河三桥考古获得突破 ,该段渭河的北移速度研 究取得进展. 段清波 、周昆叔[23 ] 、李令福[24 ] 认为东渭桥处 唐开元九年 (721 年) 以来河床向北移动 2 600 m ,中渭桥 处东汉初平二年 (191 年) 以来向北移动 3 630 m ,西渭桥 处汉魏以来北移近 3 000 m. 但由于西渭桥的具体位置尚 存在争议 ,故西渭桥处渭河的北移速度未取得一致看法. 甘枝茂 、桑广书等借助多种方法 ,系统地恢复了晚全新世 渭河西安段的河道变迁过程 ,并定量地计算出了不同时段 河道北移的速率及由此而产生的河道侵蚀 ,是渭河河谷地 貌历史演变研究的最新成果[25 ] .
第 27 卷第 4 期 2004 年 11 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ZHEJ IAN G NORMAL UN IV ERSIT Y(Nat . Sci. )
文章编号 :1001250512(2004) 0420398205
Vol. 27 , No . 4 Nov. 2004
2 主要研究进展
2. 1 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特征与规律研 究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貌类型 ,这里地形平坦 、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长期是黄土高原人类活动的中心地 带 ,因此也成为黄土高原历史地貌研究的主要区域. 史念 海[8 ,9 ] 、王元林[14 ]通过对周塬 、董志塬 、陕西富县与洛川之 间的晋浩塬 、山西平陆与芮城之间的闲塬 、山西西南部的 峨嵋塬 、陕西定边县的长城塬等黄土塬今古地貌的对比 , 认为历史上黄土高原黄土塬分布相当广阔 ,塬面广大 ,不 像现在到处是纵横的沟壑. 如西周时周塬东西长度超过 70 km ,南北宽大于 20 km ,而现在周塬已被沟壑切割成南 北向的条块状 ,最宽处塬面不足 13 km. 西周 、春秋时期陇 东的董志塬叫太塬 ,可见当时塬面相当辽阔 ,唐代时其南 北长度仍达 42. 5 km ,东西宽32. 0 km ;目前长度依旧 ,而 宽度最宽处仅 18. 0 km ,最窄处只有 0. 5 km. 对于历史时 期黄土塬切割 、破碎的过程 ,史念海[15 ,16 ] 、王元林[14 ] 、张 洲[17]都归因于沟壑的形成和发展 ,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 他们确定了一些沟壑形成的年代. 如周塬在魏晋之际被 河分割 ,南部分出了积石塬. 陕西神木杨家城切过长城最 长达 3 km 的 6 条沟谷形成于明代以后的 300 多年里. 陕 西淳化北梁武帝村秦汉时是甘泉宫 ,现在甘泉宫遗址被长 4~5 km 的沟谷切割 ,这些沟谷主要是北宋以来发育形成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