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主要研究进展
2. 1 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特征与规律研 究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貌类型 ,这里地形平坦 、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长期是黄土高原人类活动的中心地 带 ,因此也成为黄土高原历史地貌研究的主要区域. 史念 海[8 ,9 ] 、王元林[14 ]通过对周塬 、董志塬 、陕西富县与洛川之 间的晋浩塬 、山西平陆与芮城之间的闲塬 、山西西南部的 峨嵋塬 、陕西定边县的长城塬等黄土塬今古地貌的对比 , 认为历史上黄土高原黄土塬分布相当广阔 ,塬面广大 ,不 像现在到处是纵横的沟壑. 如西周时周塬东西长度超过 70 km ,南北宽大于 20 km ,而现在周塬已被沟壑切割成南 北向的条块状 ,最宽处塬面不足 13 km. 西周 、春秋时期陇 东的董志塬叫太塬 ,可见当时塬面相当辽阔 ,唐代时其南 北长度仍达 42. 5 km ,东西宽32. 0 km ;目前长度依旧 ,而 宽度最宽处仅 18. 0 km ,最窄处只有 0. 5 km. 对于历史时 期黄土塬切割 、破碎的过程 ,史念海[15 ,16 ] 、王元林[14 ] 、张 洲[17]都归因于沟壑的形成和发展 ,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 他们确定了一些沟壑形成的年代. 如周塬在魏晋之际被 河分割 ,南部分出了积石塬. 陕西神木杨家城切过长城最 长达 3 km 的 6 条沟谷形成于明代以后的 300 多年里. 陕 西淳化北梁武帝村秦汉时是甘泉宫 ,现在甘泉宫遗址被长 4~5 km 的沟谷切割 ,这些沟谷主要是北宋以来发育形成 的.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Ξ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 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 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 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 研究的过程 ,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 ,黄 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 征和规律 ,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 ,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 ,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 蚀期 ,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 、侵蚀速率. 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 ,以长时段 、短周 期 、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 :历史地貌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 P931. 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简史
近现代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 始于 19 世纪后期.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 ,一 批国内外地质 、地貌和水土保持学家对黄土高原地貌与土 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建国后为治理黄河 ,国家非常 重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 ,1951 年 - 1954 年黄河水 利委员会组织了 3 次大规模的黄河流域勘查. 1955 年 1958 年中国科学院 7 个研究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 ,会同 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作全面考察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罗来兴 、陈传康等提出了黄土高原 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案[1 ,2 ] ,罗来兴 、朱震达等主持完成了
对于黄土塬的地貌演变规律 ,史念海在分析陕西定边 铁边城长城塬历史地貌演变过程后认为 ,秦修长城时长城 塬面积较大 ,后受东西两侧支沟相向侵蚀 ,将长城塬分成 了长城塬 、长虫塬 、薛家塬等 ,被分割的塬其实已经成了长 梁 ,而薛家塬南的太山峁则成了典型的黄土峁 ,因此黄土
塬受沟谷侵蚀有由黄土塬向黄土梁 、黄土峁演变的规律 性[8] .
第 4 期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399
高原历史环境变迁研究 ,他们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 法 ,从时间维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侵蚀与堆积 ,黄河流域 河道演变 ,以及影响地貌与土壤侵蚀的气候 、植被等环境 因子作了大量的研究[7~9 ] ,使历史时期黄土地貌与土壤侵 蚀演变研究进一步深入.
400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年
作 者
叶青超 李春荣
年 代 (AD)
155 - 1950 1583 - 1960
表 1 黄河小北干流历史时期淤积量估算
计算时段/ a
1 805 377
年均淤积厚度/ m
0. 021 0 0. 042 4
2. 4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黄土高原地貌在第四纪的形成演变过程中 ,侵蚀与 堆积随时间变化处在不同的地位 ,可以分出不同的侵蚀 期. 赵景波认为黄土高原侵蚀期有气候侵蚀期 、构造侵蚀 期 、人为侵蚀期 3 种类型. 当气候湿润 、降水增多时 ,流水 作用增强 ,黄土受侵蚀 ,因此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 期. 但此时由于植被发育对土层起保护作用 ,因而并不能 产生明显的侵蚀. 当气候干冷时 ,由于植被稀疏侵蚀作用 明显 ,侵蚀量应大于湿润期. 构造抬升会引起侵蚀基准面 下降 ,加速河流下切 ,使土壤侵蚀增强 ,黄土高原自发育 以来经历了 6 次构造侵蚀期.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速主 要是人为侵蚀期造成的[29 ] .
西安段渭河历史时期向北移动 ,侧蚀北岸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渭河三桥考古获得突破 ,该段渭河的北移速度研 究取得进展. 段清波 、周昆叔[23 ] 、李令福[24 ] 认为东渭桥处 唐开元九年 (721 年) 以来河床向北移动 2 600 m ,中渭桥 处东汉初平二年 (191 年) 以来向北移动 3 630 m ,西渭桥 处汉魏以来北移近 3 000 m. 但由于西渭桥的具体位置尚 存在争议 ,故西渭桥处渭河的北移速度未取得一致看法. 甘枝茂 、桑广书等借助多种方法 ,系统地恢复了晚全新世 渭河西安段的河道变迁过程 ,并定量地计算出了不同时段 河道北移的速率及由此而产生的河道侵蚀 ,是渭河河谷地 貌历史演变研究的最新成果[25 ] .
历史上黄土高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境变化较大 ,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现代地貌过程所导 致的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互为因果 , 现代地貌与土壤侵蚀是在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基 础上形成的 ,认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过 程 ,是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 ,也是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建国以 来 ,我国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对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 侵蚀演变作了长期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共 识 ,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反思 ,对今后的深化研究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在研究方法上 ,上述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桑广 书等选择周塬 、洛川塬 ,分别完整地恢复了典型小流域仰 韶 、元代以来地貌演变的过程. 应用地貌指标 ,定量地研究 了黄土塬区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过程和规律[18~20 ] .
2. 2 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演变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渭河研究组认为 ,渭河在早更 新世以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水系 ,渭河发育经历了早更新 世的河湖时期 、中更新世的黄土覆盖时期和晚更新世的阶 地形成时期. 中更新世三期地貌旋 形成了三级黄土覆盖 的阶地 ;晚更新世两次地貌旋 形成了三 、二级阶地 ,一级 阶地形成于冰后期以来至春秋时期 ,高河漫滩是春秋以来 的产物[21 ] .
第 27 卷第 4 期 2004 年 11 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ZHEJ IAN G NORMAL UN IV ERSIT Y(Nat . Sci. )
文章编号 :1001250512(2004) 0420398205
Vol. 27 , No . 4 Nov. 2004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遥感技术 ( RS) 广泛应用于黄土 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使其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 、 研究精度 、研究的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0 ]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C14 测年 、古地磁 、孢粉分析 、热释光/ 光释光 测年等实验技术大量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的演变研 究中 ,使其分辨率获得很大的提高. 尤其 20 世纪 70 年代 末以后计 算 机 技 术 及 由 此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 GIS)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等日益 广泛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对其研究的 深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1~13 ] .
2. 3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河道变迁研究
黄河是黄土高原泥沙输移通道 ,黄河河道的冲淤变化 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来水来沙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 另一方面黄河河道的变化本身也是黄土高原地貌演变的 重要内容.
焦恩泽等[26 ]通过研究禹门口 —潼关黄河小北干流历 史时期的河道变化得出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历史时期以淤 积为主 ,淤积量的大小 、河道的稳定性与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关系密切. 秦汉以前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无变化 ,属河道 稳定时期. 隋唐以后河势开始不稳定. 明清以后河道严重 淤积 ,明隆庆四年 (1570 年) 河道东西摆动达 15 000 m 之 多. 综合分析叶青超 、李春荣 、潘贤娣等关于黄河小北干流 河道淤积量 ,可以得出表 1[27 ] .
如果说以上研究重在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土壤侵蚀 过程和机理研究的话 ,史念海 、朱士光等则长期坚持黄土
Ξ 收文日期 :2004202219 ;修订日期 :20042042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279019) ;教育部重大项目 (2000ZDXM770013) 作者简介 :桑广书 (1963 - ) ,男 ,陕西陇县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地貌学 ;土壤侵蚀与治理等.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图[3 ] 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 1953 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陕西绥德 、甘肃西峰等地建立了一批水 土保持实验站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走上了定 点 、连续观测 、规范化研究的道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尽管研究受到影响 ,黄土 高原研究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东生等编著的《黄河 中游黄土》(1964 年) 《、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 年) 《、黄土 与环境》(1985 年) 、王永焱编著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 (1982 年) 是这一时期我国黄土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在黄 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方面 ,陈永宗等提出了黄土区 沟道小流域侵蚀方式垂直分带理论. 蒋德麟等对黄河泥沙 来源作了研究. 钱宁 、龚时 、江忠善 、牟金泽等对黄土高 原侵蚀营力 ,黄河泥沙输移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的水动 力特征等的研究都达到了世界水平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 壤侵蚀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环境变 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作为黄 土高原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研究成果斐然. 陈永宗 、景可 等从侵蚀地貌分类 、侵蚀形态 、侵蚀环境演变 、侵蚀强度等 多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问题[4 ] . 齐矗华 、 甘枝茂等对黄土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等作了深入 、 系统地探讨[5 ,6 ] .
耿占军指出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河道在平面上多有 摆动 ,武功 、兴平 、西安 、高陵河段以向北摆动为主 ,而且清 乾隆 、嘉庆以后有加速北摆的趋势. 周至境内以向南摆动 为主 ,大荔境内河道平面摆动呈南蚀北侵交替之势 ,只是 规模不大. 宝鸡 —眉县 、咸阳 、临潼 —渭南河道在清代基本 保持稳定 ,没有大的摆动[22 ] .
年均淤积量/ (108 m3) 潼关河床平均上升值/ m
0. 247 2 -
0. 021 0 -
焦恩泽
1583 - 1960
377
源自文库1929 - 1960
31
0. 037 3 0. 043 6
潘贤娣
1950 - 1960
11
0. 045 1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唯一大瀑布 ,瀑布溯源侵蚀后
退的快慢反映了黄河水量 ,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 史念海 在研究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壶口瀑布的 记述后得出 ,从北魏孝昌三年 (527 年) 至唐元和八年 (813 年) 壶口瀑布平均后退速度为 5. 1 m/ a ,从公元 527 年到 现代平均后退速度为3. 3 m/ a[8 ] . 宋保平则认为史念海所 算数据偏大 ,他认为从李吉甫修《元和郡县图志》到现代 , 壶口瀑布的平均后退速度为 1. 2 m/ a[28 ] .
2. 1 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特征与规律研 究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重要的地貌类型 ,这里地形平坦 、 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 ,长期是黄土高原人类活动的中心地 带 ,因此也成为黄土高原历史地貌研究的主要区域. 史念 海[8 ,9 ] 、王元林[14 ]通过对周塬 、董志塬 、陕西富县与洛川之 间的晋浩塬 、山西平陆与芮城之间的闲塬 、山西西南部的 峨嵋塬 、陕西定边县的长城塬等黄土塬今古地貌的对比 , 认为历史上黄土高原黄土塬分布相当广阔 ,塬面广大 ,不 像现在到处是纵横的沟壑. 如西周时周塬东西长度超过 70 km ,南北宽大于 20 km ,而现在周塬已被沟壑切割成南 北向的条块状 ,最宽处塬面不足 13 km. 西周 、春秋时期陇 东的董志塬叫太塬 ,可见当时塬面相当辽阔 ,唐代时其南 北长度仍达 42. 5 km ,东西宽32. 0 km ;目前长度依旧 ,而 宽度最宽处仅 18. 0 km ,最窄处只有 0. 5 km. 对于历史时 期黄土塬切割 、破碎的过程 ,史念海[15 ,16 ] 、王元林[14 ] 、张 洲[17]都归因于沟壑的形成和发展 ,在史料考证的基础上 他们确定了一些沟壑形成的年代. 如周塬在魏晋之际被 河分割 ,南部分出了积石塬. 陕西神木杨家城切过长城最 长达 3 km 的 6 条沟谷形成于明代以后的 300 多年里. 陕 西淳化北梁武帝村秦汉时是甘泉宫 ,现在甘泉宫遗址被长 4~5 km 的沟谷切割 ,这些沟谷主要是北宋以来发育形成 的.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Ξ
桑广书
(浙江师范大学 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黄土高原是引人注目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它的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是其历史时期生态环境 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 ,也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课题. 回顾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 研究的过程 ,总结了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 ,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深化的方向.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 ,黄 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较深入地研究了历史时期黄土塬区地貌演变的特 征和规律 ,揭示了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的演变 ,研究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河道变迁 ,提出了黄土高原的侵 蚀期 ,得出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历史 、侵蚀速率. 今后的研究应应用现代研究手段 ,以长时段 、短周 期 、高分辨的研究为研究深化的方向. 关键词 :历史地貌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 P931. 6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简史
近现代运用科学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 始于 19 世纪后期. 19 世纪 70 年代至 20 世纪 40 年代 ,一 批国内外地质 、地貌和水土保持学家对黄土高原地貌与土 壤侵蚀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建国后为治理黄河 ,国家非常 重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 ,1951 年 - 1954 年黄河水 利委员会组织了 3 次大规模的黄河流域勘查. 1955 年 1958 年中国科学院 7 个研究所和黄河水利委员会 ,会同 北京大学等大专院校 ,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作全面考察 ,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罗来兴 、陈传康等提出了黄土高原 地貌类型的划分方案[1 ,2 ] ,罗来兴 、朱震达等主持完成了
对于黄土塬的地貌演变规律 ,史念海在分析陕西定边 铁边城长城塬历史地貌演变过程后认为 ,秦修长城时长城 塬面积较大 ,后受东西两侧支沟相向侵蚀 ,将长城塬分成 了长城塬 、长虫塬 、薛家塬等 ,被分割的塬其实已经成了长 梁 ,而薛家塬南的太山峁则成了典型的黄土峁 ,因此黄土
塬受沟谷侵蚀有由黄土塬向黄土梁 、黄土峁演变的规律 性[8] .
第 4 期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进展
399
高原历史环境变迁研究 ,他们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 法 ,从时间维对历史时期黄土高原侵蚀与堆积 ,黄河流域 河道演变 ,以及影响地貌与土壤侵蚀的气候 、植被等环境 因子作了大量的研究[7~9 ] ,使历史时期黄土地貌与土壤侵 蚀演变研究进一步深入.
400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年
作 者
叶青超 李春荣
年 代 (AD)
155 - 1950 1583 - 1960
表 1 黄河小北干流历史时期淤积量估算
计算时段/ a
1 805 377
年均淤积厚度/ m
0. 021 0 0. 042 4
2. 4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
黄土高原地貌在第四纪的形成演变过程中 ,侵蚀与 堆积随时间变化处在不同的地位 ,可以分出不同的侵蚀 期. 赵景波认为黄土高原侵蚀期有气候侵蚀期 、构造侵蚀 期 、人为侵蚀期 3 种类型. 当气候湿润 、降水增多时 ,流水 作用增强 ,黄土受侵蚀 ,因此是黄土高原理论上的侵蚀 期. 但此时由于植被发育对土层起保护作用 ,因而并不能 产生明显的侵蚀. 当气候干冷时 ,由于植被稀疏侵蚀作用 明显 ,侵蚀量应大于湿润期. 构造抬升会引起侵蚀基准面 下降 ,加速河流下切 ,使土壤侵蚀增强 ,黄土高原自发育 以来经历了 6 次构造侵蚀期. 黄土高原现代侵蚀加速主 要是人为侵蚀期造成的[29 ] .
西安段渭河历史时期向北移动 ,侧蚀北岸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渭河三桥考古获得突破 ,该段渭河的北移速度研 究取得进展. 段清波 、周昆叔[23 ] 、李令福[24 ] 认为东渭桥处 唐开元九年 (721 年) 以来河床向北移动 2 600 m ,中渭桥 处东汉初平二年 (191 年) 以来向北移动 3 630 m ,西渭桥 处汉魏以来北移近 3 000 m. 但由于西渭桥的具体位置尚 存在争议 ,故西渭桥处渭河的北移速度未取得一致看法. 甘枝茂 、桑广书等借助多种方法 ,系统地恢复了晚全新世 渭河西安段的河道变迁过程 ,并定量地计算出了不同时段 河道北移的速率及由此而产生的河道侵蚀 ,是渭河河谷地 貌历史演变研究的最新成果[25 ] .
历史上黄土高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境变化较大 ,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现代地貌过程所导 致的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互为因果 , 现代地貌与土壤侵蚀是在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基 础上形成的 ,认识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过 程 ,是认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 ,也是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建国以 来 ,我国地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对黄土高原历史地貌与土壤 侵蚀演变作了长期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共 识 ,对这些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 ,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反思 ,对今后的深化研究进行思考很有必要.
在研究方法上 ,上述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 ,桑广 书等选择周塬 、洛川塬 ,分别完整地恢复了典型小流域仰 韶 、元代以来地貌演变的过程. 应用地貌指标 ,定量地研究 了黄土塬区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的过程和规律[18~20 ] .
2. 2 历史时期渭河河谷地貌演变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渭河研究组认为 ,渭河在早更 新世以前就已形成了完整的水系 ,渭河发育经历了早更新 世的河湖时期 、中更新世的黄土覆盖时期和晚更新世的阶 地形成时期. 中更新世三期地貌旋 形成了三级黄土覆盖 的阶地 ;晚更新世两次地貌旋 形成了三 、二级阶地 ,一级 阶地形成于冰后期以来至春秋时期 ,高河漫滩是春秋以来 的产物[21 ] .
第 27 卷第 4 期 2004 年 11 月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J OURNAL OF ZHEJ IAN G NORMAL UN IV ERSIT Y(Nat . Sci. )
文章编号 :1001250512(2004) 0420398205
Vol. 27 , No . 4 Nov. 2004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遥感技术 ( RS) 广泛应用于黄土 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使其研究范围 、研究内容 、 研究精度 、研究的时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0 ]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C14 测年 、古地磁 、孢粉分析 、热释光/ 光释光 测年等实验技术大量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的演变研 究中 ,使其分辨率获得很大的提高. 尤其 20 世纪 70 年代 末以后计 算 机 技 术 及 由 此 而 发 展 起 来 的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 GIS)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全球定位系统 ( GPS) 等日益 广泛地应用于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之中 ,对其研究的 深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11~13 ] .
2. 3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河道变迁研究
黄河是黄土高原泥沙输移通道 ,黄河河道的冲淤变化 一方面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来水来沙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 另一方面黄河河道的变化本身也是黄土高原地貌演变的 重要内容.
焦恩泽等[26 ]通过研究禹门口 —潼关黄河小北干流历 史时期的河道变化得出 ,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历史时期以淤 积为主 ,淤积量的大小 、河道的稳定性与黄土高原水土流 失关系密切. 秦汉以前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无变化 ,属河道 稳定时期. 隋唐以后河势开始不稳定. 明清以后河道严重 淤积 ,明隆庆四年 (1570 年) 河道东西摆动达 15 000 m 之 多. 综合分析叶青超 、李春荣 、潘贤娣等关于黄河小北干流 河道淤积量 ,可以得出表 1[27 ] .
如果说以上研究重在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土壤侵蚀 过程和机理研究的话 ,史念海 、朱士光等则长期坚持黄土
Ξ 收文日期 :2004202219 ;修订日期 :20042042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0279019) ;教育部重大项目 (2000ZDXM770013) 作者简介 :桑广书 (1963 - ) ,男 ,陕西陇县人 ,副教授 ,博士. 研究方向 :地貌学 ;土壤侵蚀与治理等.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图[3 ] 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 1953 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陕西绥德 、甘肃西峰等地建立了一批水 土保持实验站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走上了定 点 、连续观测 、规范化研究的道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尽管研究受到影响 ,黄土 高原研究仍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东生等编著的《黄河 中游黄土》(1964 年) 《、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 年) 《、黄土 与环境》(1985 年) 、王永焱编著的《黄土与第四纪地质》 (1982 年) 是这一时期我国黄土研究的总结性成果. 在黄 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方面 ,陈永宗等提出了黄土区 沟道小流域侵蚀方式垂直分带理论. 蒋德麟等对黄河泥沙 来源作了研究. 钱宁 、龚时 、江忠善 、牟金泽等对黄土高 原侵蚀营力 ,黄河泥沙输移 ,黄土高原高含沙水流的水动 力特征等的研究都达到了世界水平 ,使黄土高原地貌与土 壤侵蚀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后黄土高原环境变 迁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 ,黄土地貌与土壤侵蚀作为黄 土高原环境变迁的重要内容 ,研究成果斐然. 陈永宗 、景可 等从侵蚀地貌分类 、侵蚀形态 、侵蚀环境演变 、侵蚀强度等 多方面探讨了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问题[4 ] . 齐矗华 、 甘枝茂等对黄土地貌演变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等作了深入 、 系统地探讨[5 ,6 ] .
耿占军指出历史时期渭河中下游河道在平面上多有 摆动 ,武功 、兴平 、西安 、高陵河段以向北摆动为主 ,而且清 乾隆 、嘉庆以后有加速北摆的趋势. 周至境内以向南摆动 为主 ,大荔境内河道平面摆动呈南蚀北侵交替之势 ,只是 规模不大. 宝鸡 —眉县 、咸阳 、临潼 —渭南河道在清代基本 保持稳定 ,没有大的摆动[22 ] .
年均淤积量/ (108 m3) 潼关河床平均上升值/ m
0. 247 2 -
0. 021 0 -
焦恩泽
1583 - 1960
377
源自文库1929 - 1960
31
0. 037 3 0. 043 6
潘贤娣
1950 - 1960
11
0. 045 1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唯一大瀑布 ,瀑布溯源侵蚀后
退的快慢反映了黄河水量 ,黄河泥沙含量的变化. 史念海 在研究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中关于壶口瀑布的 记述后得出 ,从北魏孝昌三年 (527 年) 至唐元和八年 (813 年) 壶口瀑布平均后退速度为 5. 1 m/ a ,从公元 527 年到 现代平均后退速度为3. 3 m/ a[8 ] . 宋保平则认为史念海所 算数据偏大 ,他认为从李吉甫修《元和郡县图志》到现代 , 壶口瀑布的平均后退速度为 1. 2 m/ a[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