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眼中的父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子眼中的父亲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一、导入新课:
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流传甚广,我们一起来看看。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明白了对爸爸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同。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啊,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在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点评: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切入,有利于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父爱的涵,为后面的教学创设了情境。】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我知道”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
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容的初步认识。
生1:我知道文章写了父亲在车站为我送行这件事。
生2:我知道作者那时候的家境很不好。
生3:我知道文章写了四次背影。
师:哪四次背影,你能找出来吗?
生: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
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
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梳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第一次是的背影,第二次是……
【点评: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训练;并为下面理清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
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回忆背影
第二次看到背影
第三次目送背影
第四次回忆背影
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看来作者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
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点评: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文章结构,有助于指导他们写作。】
三、再读课文,品读美段:
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我想听听同学们的真实感受,你能用“我觉得”这样的句式来说一句话,以此来表达你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生1:我觉得儿子首先对父亲不太理解,后来才懂得了。
生2:我觉得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一幕很感人。
生3:我觉得文中的父亲很慈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们目光默然。)
师:请大家把下面改动的语段也读读看,比较一下,删掉的一些词语有什么含义与作用: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学生展开讨论)
师:加上两个“黑”字,你们看有什么效果或不同?
生:两个“黑”字,说明父亲有孝在身;前面第二自然段就提到过。
师:对,父亲奔丧回家的目的是为了料理丧事;而黑色给人一种悲凉与沉重之感;他的心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丧事、赋闲。
师:结合文章的容,你还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呢?
生: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师:你能联系前文的容来理解,很好。
生: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师:你读书很仔细,看来同学们要多关注文本噢。
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师:我们继续看,“蹒跚”与“肥胖”说明什么?
(生迟疑)
师:“蹒跚”什么意思?
生:蹒跚是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父亲已经年迈与行动不便了。
师:那么,你发现课文用哪些词语表现“父亲行动不便”?
生:我认为“慢慢探身下去”中的“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走路小心翼翼。生: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点评:品味语言可从词义入手,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细细揣摩,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的真正涵。】
师:下面让我们联想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画面。
生:一个年迈的老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孩子,蹒跚地走到月台,双手攀着,两脚在向上缩,左手使劲地支撑着身子,然后右手用力翻过去,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
师:是的。我们同学来想一想:假如今天买橘子的是你的父亲,你爸爸让你在车门口等,他去买橘子,这正不正常?
生:正常。
师:对,因为你们小,只有十三、四岁;你们的父亲爬过去,费不费劲?
生:不费劲;
师:为什么?
生:因为年轻力壮。
师:对!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们身上不会那么的感人,因为你们小,父母本应该爱护你们;而朱自清当年20岁了,父亲是如此年迈,但仍然煞费苦心,这是一种强大的爱在支撑着。
【点评:语言是需要想象的,只有在想象中我们才能进入情境,深刻感受;分析事件时适当地作迁移也是很重要的,要寻找与学生生活相接近的事例来充实他们的经验和体会。】
师:所以,在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样了?
生:“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师:哭了。诶?我们大家迅速地找找,文章中一共出现过几次流泪?
生:四次;
生:开始,“看见满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
“我的泪又来了”
“在晶莹的泪光中”
师:好,我们来比一比,这第一次流泪与第二次流泪有何不同?
师:“簌簌”是什么意思?
生:纷纷的样子。
师:说明什么?
生:说明很多。
师:那为什么会很多呢?
生:因为伤心。
师:对,第一次是伤心之泪。家中祸不单行的遭遇,回家又见到满院狼藉的情景,自然眼泪簌簌而下,这是多;而“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次呢?为什么很快?
生:因为,我看到背影这一幕一下子震颤了我,我领悟到了父亲的这份爱,于是“泪很快地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