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降低失业率 应对政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 降低失业率
发表时间:2009-12-2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9月下旬刊供稿
[导读] 劳动力市场对失业率的影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变化对失业率起着基础性、内在的影响
刘金进 (福建省永春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摘要:降低失业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甚至于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优先目标。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劳动者失业风险增加,笔者认为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程度,运行机制的有效性,对于降低失业率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失业率 劳动力市场建设
0 引言
中国从现在开始到今后10年是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时期:每年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总量超过8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超过1000万。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2月16日发表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统计,中国目前的居民失业率已高达9.4%,中西部居民和大中城市居民失业率均为10%,如果加上因工厂倒闭而被迫返乡的农民工,该失业率将更上大幅增加。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降低失业率,除了发展经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另外就是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并把之当成重要的就业政策和措施。
1 充分认识劳动力市场
1.1 劳动力市场对失业率的影响分析。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变化对失业率起着基础性、内在的影响。众所周知,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劳动者身份主要有三种:就业者、失业者、非劳动力。劳动者这三种身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其存量也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比如受金融危机波及,广东省部份倒闭企业使进粤务工的大多农民劳动力(就业者)失去工作岗位被迫回乡而成为失业者;通过深入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真实失业水平和变动的因素。
1.2 劳动力市场对降低失业率的重要性。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着基础性配置作用,它也有着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等,作为求职和招聘的平台和载体,能具体反映供需信息,帮助缩短双方搜寻时间,实现劳动力与就业需求合理匹配,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同时,它直接参与着就业指导、洽谈和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
2 我国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滞后性
2.1 政府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乏力,现实存在的分割状态和资源未能整合,影响和

限制了劳动力流动。政府因为对劳动力市场现状及动态数据心中无数,造成调控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流量的随意性和流向的无序性基本上无从监控;工资与劳动力流入流出关联度不高,利用工资杠杆调节就业结构机制尚未形成;由于长期存在的体制、部门、地区分割状态,传统就业政策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以及为劳动力市场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资源未能充分整合,如社会保险不能跨省办理转移,职教培训没有发挥作用,所致影响了信息的传递,也限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2 市场活动无载体,层次和结构不合理。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建立专门的劳动力管理机构,但县及以下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狭小、简陋,无信息网络,设施陈旧落后,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供需信息功能和服务功能缺失等问题;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首先是简单劳动、体力劳动为主的低层次市场,供给主体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和国企下岗职工,其次是毕业生市场,主体是陆续新进的各大中专院校、高初中毕业生;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市场,特别是企业家型、技术专家型人才高端市场处于空缺状态,仅几家猎头公司,高级人才就业缺乏市场。还有,从产业结构看,加工贸易型企业、住宿、餐饮业对女工的需求量最大;劳动条件相对较差、工资低,需要技术操作一线员工的企业缺工严重。
2.3 劳动法规在市场的执行力度和作用有待加强,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法规的实施起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自由择业问题、劳资争议和纠纷、就业歧视仍然普遍存在,特别对非书面合同的裁决,其合理公正性无从评定,如企业大多对求职人员的试用期规定随意性大(甚至有超过试用期限的),而在试用期间大多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造成试用期里的劳动纠纷面大,而调解难度也大;列入劳动部门管理的中介组织因为自身发育不全,或实力不够,对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不够准确、及时,大多不能承担开展就业咨询、组织招聘洽谈会,进行职业指导、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全套服务,存在着的“马路市场”、“黑中介”冲击正规中介机构是不争的现实。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年年召开大学生招聘会,但效果不尽人意。据日前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有关数据表明,77%的大学生对招聘会不满意,80%的用人单位认为招聘会作用不大。
2.4 影响就业的传统观念没有改变;就业歧视等背离劳动力市场原则的现象

仍然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现在认为普遍就业就是人人均就业的传统就业管理观念;看重学历而忽略技能,看重从业经验而忽略执行力和发展潜力的招聘观念,这些都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行政事业单位考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眼高手低”、“近650万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就是真实写照;一些劳动力市场发布的招聘信息仍然对于职业行业中的男女性别取向、以及非本地员工进行禁止或限制录用,走关系、等分配、要饭碗的陋习、用人单位“内定”半暗箱操作招聘等现象仍然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没有得到贯彻执行。
3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思考
3.1 建监测观察点。在全国所有省份以及人口500万人的城市建立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并作为监测观察点,淡化行政管理职能,突出服务功能。通过这些点具体摸清劳动力市场需求情况、存量和流量、求职人员状况、供求状况对比分析,信息指标可归类为产业、用人单位性质、行业、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技术等级等方面,以其开展的业务资源数据库为基础,建立起综合月上报制度和季上报制度。月报的数据采集范围侧重于区域性存量和流量分析、求职人员分析、岗位空缺分析、招聘企业分析和失业人员分析,为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季度侧重于反馈、分析、监控,特别是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面上反映、分析(对比)报告和各产业行业供求人员信息公开发布等工作。监测点按照全国统一的固定数据结构和报表格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再直报或由省汇总上报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便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为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并通过发布相关的监测信息,引导劳动力市场健康运行。
3.2 完善市场体系。首先,建立有形劳动力市场;以市、县、乡镇政府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导,要求县以上劳动力市场有固定的、一定规模的服务场所,大城市不少于1000平方米,中等城市不少于600平方米、县级市不少于300平方米,山区和城市人口较少的市、县不少于200平方米;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可以依法组建起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提供适应不同群体特点的公益性就业服务。同时,以劳动管理行政部门审批的社会办就业服务组织为依托,规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劳务派遣、创业指导、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机构,建立起协调发展的服务网络。其次,完善运行机制;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总要求,形成法制

健全、运行规范、竞争有序、调控有力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要突出实际、实用、实效要求,特别是做好就业信息资源搜集和发布,以准确性、权威性、科学性、快捷性、规范性和延伸性的特点和优势让求职者和招聘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各种信息;信息系统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和中介组织开办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上下贯通、内外相连、条块结合、灵敏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三,重视功能发挥。关键是发挥好职教培训作用。美国倍茨学院的MargaretMaurer-Fazio教授开展“教育对潜在和实际劳动力市场结果影响”的研究结论认为,在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是决定下岗、再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因素。而且中国现今最为缺少的是一线技术操作工人,提高学力(实践操作技能)比学历更重要。为此,要把县级职教培训中心作为载体,农民工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要通过就业前培训;企业富余职工转岗和失业人员重新就业要接受转岗培训,按照这个思路和模式切实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3.3 强化法制和管理。对劳动力市场宏观管理要采取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是执行好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流通环节的执法力度。抓紧出台有关“促进公平就业”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作用,以监测点数据,做好就业政策的决策,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得到有效调控,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管理服务;要对跨区域性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进行总量和存量调控,将进城就业农民工纳入就业培训管理,全面实行流动就业凭证管理制度,规范用工行为,保证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非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审批和管理,制定运作规则和管理办法,劳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保护合法职业中介,取缔非法职业中介,严厉打击以介绍就业为幌子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规范管理职业中介行为。
3.4 配套就业保障制度。首先,从政策上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从政策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劳动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制定针对妇女、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其次,加强配套服务;建立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用人单位合理确定分行业的员工工资,为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协商确定工资提

供依据,引导劳动者在不同岗位和工种之间合理流动;打破部门和地域界限,加快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向全国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统筹标准,解决社会保障帐户的低成本转移及累计等问题,建立与劳动者“所在单位”脱钩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帐户,形成劳动力流动到哪里,个人帐户就跟到哪里;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的竞争能力。第三,对求职者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各级政府、有关执法部门要积极介入劳动力市场建设,改进和补充劳动关系调整的政策措施及其方法;加强劳动监察的执法力度,减少求职者的就业风险,切实保护企业和劳动者特别是临时工、农民工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员工的正当合法权益,促进平等竞争、统一通畅的劳动力市场高效运作。
总之,劳动力作为最活跃生产要素,完善好劳动力市场就能整合劳动力资源,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促进就业,从而降低失业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