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详细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2年1月1日首任临时大总统在任4个月: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

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

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2]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1]
1912年3月10日次任临时大总统首任正式大总统在任3年: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

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

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

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

[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同年8月24日袁世凯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人称“黎黄陂”,中国北洋政府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冯国璋[féng guó zhāng]
冯国璋,直系军阀。

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

1903年中央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

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统。

其为人亦尾亦首,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

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

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

后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

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

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

后黎元洪与段祺瑞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

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

1918年10月10日第二任大总统在任4年: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府城曹营街寓所。

前清举人,后中进士。

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一文一武,互为同道;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

徐世昌深谋远虑,颇得袁世凯的器重;但他又能与袁保持距离,进退有度,在袁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

辞掉总统职务后,多次拒绝日本人的劝诱,不供伪职。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称为“文治总统”。

1922年6月2日国务院摄行在任9天
周自齐(1869(己巳年)—1923(癸亥年)) 字子廙,单城镇牌坊街人,出身达官世家。

其曾祖父周鸣銮清嘉庆己巳恩科进士,后任广东分巡雷琼兵备道;祖父周毓桂,清道光丙戌科进士,后任广东雷州知府。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他应京兆试,科顺天乡试副榜。

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领事,外务部右丞、左丞,山东都督兼民政长、中国银行总裁、交通总长、陆军总长、财政总长、农商总长。

1922年3月,署理国务总理。

1922年6月2日,摄
行大总统职务,是月11日,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周退出政界[1]。

1923年10月21日,病故于上海。

1922年6月11日复任大总统在任1年:
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人称“黎黄陂”,中国北洋政府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1923年6月14日国务院摄行在任4个月:
高凌霨(1868年-1939年),字泽畲,晚年别号苍桧,天津人,光绪甲午(1894年)科举人。

为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人物,曾任国务总理,并一度以内务总长兼代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

他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同乡和嫡系。

七七事变后,出任伪天津市长、伪河北省长等职。

1923年10月10日第三任大总统在任1个月:
曹锟(1862-1938),字仲珊,出生于天津大沽口,是中华民国初年直系军阀的首领,曾靠贿选而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卢沟桥事变后拒绝日本所请出面组织新政府,保持了民族气节,1938年5月17日病逝,1939年12月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黄郛1924年11月2日国务院摄行在任22天:
黄郛(1880-1936)浙江绍兴上虞百官镇人。

原名绍麟,字膺白,号昭甫,别字天生,笔名以太。

曾到日本留学从而结识蒋介石、张群等人,日后跟随蒋介石等人搞革命。

国民政府成立后,历任外交署长、教育署长、上海市市长等要职。

1928年5月,日军炮轰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任外长的黄郛事后被蒋介石免职顶罪。

1933年秉承蒋介石授意,在华北推行对日本帝国主义屈辱妥协的外交方针,后遭到全国民意所指而被迫辞职。

1935年托病避入莫干山所谓“读书学佛”的“隐居”生活。

1936年9月,复任国民政府委员,同年12月6日,因肝癌病逝上海。

1924年11月24日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在任1年半:
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民国时期政治家,北洋三杰”之一。

皖系军阀首领。

他帮助袁世凯练北洋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载,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

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短暂复出。

但因失去实际权力而成为摆设。

一生清正耿介,颇具人格魅力,号称“六不理总理”,他还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

担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

1926年4月20日国务院摄行在任1个月:
胡惟德,字馨吾,浙江吴兴人。

少年入上海广方言馆就读。

1888年戊子科以算学中举人。

1890年随薛福成出国,任驻英国使馆翻译学生,继升随员,三年期满后任驻美国使馆参赞。

1896年任驻俄国使馆参赞。

1902年2月,任代办使事;同年7月以三品卿衔派充出使俄国钦差大臣。

1907年9月,内调外务部右丞。

1908年3月任使日本钦差大臣。

1910年派兼任海牙国际法院中国委员;5月再度内调升外务部右侍郎;7月迁左侍郎,兼税务大臣帮办。

1911年10月,任袁世凯内阁外务部大臣兼帮办税务大臣。

1912年3月底,北京政府任命为税务处督办,唐绍仪内阁外交部次长;1912年11月任驻法国公使兼驻西班牙、葡萄牙全权公使。

1914年起,专任驻法国公使。

1920年9月,任驻日本公使。

1922年6月,免职回国待命,改派为毛革改良会会长,三个月后改任外交部太平洋会议善后委员会理事。

1926年3月,出任贾德耀内阁外交部总长,兼关税特别会议全权代表;4月兼署国务总理并摄行临时执政。

1927年1月任顾维钧内阁内务部总长;6月代理国务总理;11月任平政院院长及高等文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

1918-1928年四次连任海牙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仲裁员。

1933年11月24日病逝于北平。

终年70岁。

1926年5月13日国务院摄行在任1个月:
1926年6月23日国务院摄行在任4个月:
杜锡珪(1874-1933),字慎丞、慎臣,号石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

民国海军将领、政治家、军事家,直系军阀。

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曾率海军舰队镇压武昌起义,后来率领舰队在九江起义,投靠革命军。

1923年,出任海军总司令,封将军府瀛威将军。

1925年,出任海军总长。

1926年,曾代理国务总理并摄行大总统职,后又出任福州海军学校校长。

北伐开始后,归附南方国民革命军。

1931年,授海军上将衔。

1933年11月,在上海病逝。

1926年10月1日国务院摄行在任8个月:
1927年6月18日陆海军大元帅在任1年: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小洼村(现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人。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

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个掌权者,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

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发生皇姑屯事件,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