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
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凸现。其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日趋严重,这不仅严重制约
了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更易造成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应该
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的促进作用,
而且能够为提升人民福祉,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不公平教育资源医疗资源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促进公平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更加公平的社会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加优厚的福利。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必须大力加以解决。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更加助长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类持续和加速发展的动力与机会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应下大力度,着重解决突出的不公平现象。
公共资源配置现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称“以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南方崛起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史无前例。”该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在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成绩斐然,但也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和人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平等现象也在扩大。在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无力支付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人人都知道目前有三难:上学难、看病难和找工作难。在这三难的背后其实反映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这里的社会公共资源范围指的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公共资源其实包含的领域比较多:如金融资源、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还有财政资源等。这些资源大多是需要政府配置的,如果在这方面配置不均衡,就会出现资源的过分集中,造成其他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下面,我们仅就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三个方面看看我们公共资源的配置是个什么现状:
1. 基础设施投资:
简单拿几个省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三农”经费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在城乡间的不均衡:
河南省201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500亿。
河北省2013年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1100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1-11月内完成基于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亿元。
这三个省还基本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这部分投资中投到省会城市的估计能占到80%。
让我们看看农业方面的投入吧。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5年3万亿,每年6000亿,再分到34个省级单位,每年各省投资到“三农”的钱也就每年不到200个亿,具体分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估计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消耗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部分。
这就形成了看大城市,我们国家是发达国家,看农村,我们还是一副穷酸相的怪圈。难怪,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年轻农民打破头往城市挤。
2. 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先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在此以北京的现状为例:
北京市的主要中学绝大多数集中在四个城区, 尤其是西城区和东城区, 分布着全市50% 左右的著名中学, 如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北京五十五中、东直门中学等。近郊区中海淀区教学质量最高, 海淀区主要有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北京101 中学等著名中学, 朝阳区主要有94 中、80 中、日坛中学等, 丰台区则主要有18 中、
12 中等, 石景山区几乎没有著名中学。在教育设施的调整方面, 为了适应人口向近郊区扩散的新态势, 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在人口导入区新建或改扩建了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学设施数量与质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 调整教育设施配置的工作仍不尽如人意, 近郊区学校规模普遍比城区小, 招生人数有限, 教育设施满足不了需求, 以致出现学生远程上学的现象。如建国门以东地区各街道、西三环附近以及北三环附近各街道近年来人口迁入较多, 人口密集, 但中学数量少, 需要增添相应的教学设施。
北京的问题基本上代表了大城市新、老城区之间教育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以石家庄为例,房地产大发展以来新开发的小区(旧城改造的除外)大部分片内没有中、小学,孩子基本上享受不到真正的义务教育。由此有了学区房的称谓。
至于偏远地区和大城市比较,那不均衡的程度就更为严重了。因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和师资缺乏,常常是村里的孩子去镇上上学,镇上的孩子去县里上学,县里的孩子去市里上学,趋势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而不是实现区域的合理配置。为了孩子上学,人口就往市区集中,结果就是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繁华的地区愈加拥挤,择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义务教育成了名义上的义务教育,为了进好学校,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往名校挤,你说钱都花在教育上了,人们拿什么钱去消费,去刺激经济啊。家庭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 医疗基础设施配置现状
看病难背后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仍未获明显改善。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八成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民众生病后多数选择去医院尤其大医院就诊住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仍为常态。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入院人数中,七成以上进入大医院就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数仅占总就诊人数%。
绝大多数民众就医选择公立医院,2011年各类医院诊疗人次及入院人数中,公立医院接纳人数均占总数9成以上,民营医院所占比例均不到一成。
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分布显著不均衡。我国卫生事业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因此,各地卫生事业费用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经济与财政实力。因不同地区卫生投入不同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