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启动、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由此提出了“情感智力”说,即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语文既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综合文化素养课。借助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加强语文的感染力,促进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品质同步发展,使语文学科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寓教于乐中得以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就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挖掘情感因素,丰富情感体验,促进情感表达。
(一)“走进”作品情境唤起情感共鸣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是离不开感情的。语文教师要在把握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
首先,教师的教学情绪要稳定、饱满。
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饱满的情绪、焕发的精神,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并且能以自己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由挫折造成的消极情绪。反之,如果一位教师走上讲台,没精打采,少气无力,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心理学认为: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甚至窒息学生智慧的火花。同时,教师情绪的不稳定,就不能很好地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就难以与作者的情感同步,就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创设课堂情境要结合具体作品。
所谓情境,即课堂氛围,是每一堂课特定教学内容所要求的特定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为更好地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具体的作品,有不同的感情基调:《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悲愤,《故都的秋》的悲凉,《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雨中登泰山的乐趣与苦趣…?一所有这些作品折射出的感情,教师必须予以力求准确的把握,才能引发学生去探究情感产生的根源。创设特定情境,可通过精心设计导语,投入全部情感的诵读,或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
再次,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把对知识的追求分为三类,即“知”、“好”、“乐”;其最高境界是“乐”,即以求知为赏心乐事;从他的中庸思想看,“乐”如果不成,“好”也是可以的,而“好”正是兴趣之所在。创设情境恰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趣,以至达到“乐”的境界。一位教师在教《故乡的榕树》时深情的说:“乡思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叭古唱到今。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故乡的榕树》。”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唤起了情感共鸣,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 注重教学艺术促进情感表达
如果说创设情境是发端,发掘情感因素是核心,那么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情感的体验和表达的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每一堂
课都是一次性的艺术创造过程,失败了不可再来。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注重授课艺术,当好情感体验的主导,义不容辞;而对于学生而言,全心投入,积极参与,当好情感体验与表达的主体,将受益非浅。
一方面,教师应是美的使者,情感的“酵母”。
教学过程是美的创造过程:从仪表、举止到语言、板书,无一不在学生的情感期待与审美判断中。教师的仪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听讲情绪,仪表堂堂,情态端庄,才能引起学生情绪的专注;举止体现着美的内涵和色彩,每一动作,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暗示着情感;或赞许,或鼓励,或批评……所以必须精雕细刻,恰如其分,富有美的魅力,使其与课文内容融洽契合,不可随便草率。教师的语言,是与学生沟通情感、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要圆满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在讲好普通话的前提下,力臻思维敏捷,反馈及时,应变自如,妙语连珠;“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流利、精练、含蓄、幽默、严肃、诙谐,恰到好处,从而产生强大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反之,如果一篇美文,让教师一分析,却令人觉得平淡寡味,兴趣索然,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败笔”,且无法修改。不容置疑,教学艺术还包括具有精深造诣的教学设计;从宏观设想到微观把握,从整体设计到局部处理,从书写课题到整个板书,都是艺术的再现、美的审视和情感的陶冶。上好一节扣人心弦的语文课,使人确有身临其境、甘之如饴之感,是一种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
另一方面,学生应是审美主体,情感的“效应器”
体验美的过程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教师表情达意的引导,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角色和意境中去;然而学生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经历、学识、修养、观念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去感悟作者作品的感情,与之同命运、共呼吸,从而为表达美的情感做好准备。
表达审美情感,就是使学生把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为语言的现实一一写出来或说出来,达到移情冶性的目的。李清照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的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的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这种情感的表达就很恰切,客观。当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不同的个体感情的体验与表达,总是打上个性心理的印记,同样是对“花”的情感表达,韩弘是“:春城无处不飞花”,而杜甫则是“感时花溅泪”。况且,有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连朱自清先生面对那“醉人的绿”,都发出了“我怎么比拟得出呢?”的遗憾;这也是电视剧“表达”的宋江,远不如施耐庵笔下的宋江“有味”的原因。但只要学生勇于“表达”,就会产生情感驱动,浸入情境,从而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审美主体,地道的情感主人。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直接关涉语文教学效果与学生个性心理的养成,提高语文素质离不开情感的体验,素质教育在
呼唤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在理性中多点“感动”,在说教中多点“陶冶”。让我们深味列宁的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