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水解教学设计_柳菁燕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_柳菁燕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

■柳菁燕

一、

教学分析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够运用盐类水解知识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盐类水解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不断设疑,演示实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然后进行理论分析,由表及里,找出现象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在理论分析、总结规律的一系列活动中,

获得极大的学习乐趣,由此喜爱化学.

4.

教学重点难点.盐类水解的本质,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及判断.二、教学过程

设计1: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导入,体会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新闻链接】

:被蜂蛰伤莫大意—

——采槐花的老太差点送了命!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老太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槐树花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她并未在意.回家后李老太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老太已脱离危险.

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提示: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都会感到非常疼痛,但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主要成分是蚁酸).

【思考】: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加以处理?

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

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追问】:①为什么在黄蜂蛰过的地方涂抹食醋可以有效减轻疼痛呢?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蛰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③Na2CO3、NaHCO3和肥皂水的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

哪类物质?

为什么Na2CO3、NaHCO3和硬脂酸钠溶液不显示为中性?

设计2:主体参与,体验探究实验与化学的联系.【学生实验】:测定食盐(NaCl)、纯碱(Na2CO3)、除锈剂(NH4Cl)、84消毒液(NaClO)、氯化铝(AlCl3)的pH,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物质pH试纸颜色pH物质pH试纸颜色pHNaCl NaClONa2CO3AlCl3

NH4Cl

通过动手实验,分析现象,总结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是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追问】:溶液的酸碱性和盐的组成类别有何关系?【小结】: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设计3:体验提出假设,设计方案的理论分析能力.【理论分析,思维提升】

:(1)试推测Na2CO3溶液显碱性原因?

设计意图: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假设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多经历的是根据已有的方案实验验证,

而教学中缺少的给学生是自己发现问题,做出多种假设的机会的创设,此处的设计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反应有些无从思考的茫然,可见教学中更应从不同探究环节给学生不同的锻炼.

【学生猜想】:推测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推测Ⅱ:碳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推测Ⅲ:碳酸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具有碱性.(2)设计实验方案,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学生设计方案并操作】;实验Ⅰ:H2O+酚酞.实验Ⅱ:Na2CO3的乙醇溶液+酚酞.实验Ⅲ:实验Ⅱ的混合液+H2O.

【对比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碳酸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具有碱性.

(3)分析Na2CO3水溶液显碱性的原因.【引导分析】:Ⅰ.Na2CO3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Ⅱ.Na2CO3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Ⅲ.

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Ⅳ.

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提炼总结,突出重点】:一、盐类的水解规律1.

概念.2.

实质.设计4: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前面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再次巩固体会水解.

【课堂练习】

: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铵溶液显酸性、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

设计5:体验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理念.农村俗语:“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信息提示:草木灰的成分为K2CO3,铵态氮肥—

——铵盐.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景宁中学

2012年第12期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最全版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薛青峰 教材依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苏教版主编:王祖浩)专题3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本单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它们分别是第一部分:盐类的水解规律;第二部分: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第三部分:盐水水解的应用;本教学设计为第一部分内容。 设计思想: 1.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纳入了化学教学的内容,科学探究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找到了可靠的载体,同时使得化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了可操作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科学探究正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运用。然而,仔细分析频繁出现的科学探究,不难发现,一些科学探究的设计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基于此,本设计力求通过《盐类水解》中对“猜想与假设”的处理,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预见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一般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呈现现象,归纳共性。而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科学探究方式,通过从已有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与小组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这种从已有知识中寻找问题,并进行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 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初步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理猜想并能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3、体会假设和推理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探究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究盐类水解的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盐溶液酸碱性的成因及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CH3COONa溶液、Na2SO3溶液、NaCl溶液、K2SO4溶液、NH4Cl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pH 试纸、表面皿、玻璃棒、剪刀、镊子、烧杯、滤纸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温故激疑引出课题 问题1:你知道醋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吗?氨水为什么又呈碱性呢?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原因的回忆;同时以醋酸和氨水为例,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弱酸、弱碱在溶液中的电离是一个可逆过程,即弱酸溶液中弱酸分子、弱酸根离子和H+必定是同时存在,同样弱碱溶液中弱碱分子、弱碱阳离子和OH_也必定是同时存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 第2课时盐类的水解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新课程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第二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的第二大部分。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教材编排上看---承前启后 承前:在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的水解规律,既能促进学生认知层次上的阶梯式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而明确的应用。 启后:盐类水解的知识与本章第三节《沉淀溶解平衡》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其相关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指导高三有关物质性质的检测及应用等知识的学习。 2、从知识结构上讲--完善体系 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后的又一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共同构成了中学化学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的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你知道为什么碳酸钠水溶液显碱性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学会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及理论推理获得盐类水解的原理。 (2)你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能通过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准确快速地判断哪些物质水解呈酸性,哪些物质水解呈碱性。 (3)你会用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盐类的水解吗?希望在本节课上你能学会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1)你掌握小组合作探究的技巧吗?希望在小组合作实验与讨论的过程中,你能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与探究。 (2)你会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及合理的理论分析归纳出有效的定义及规律吗?我想,在本节课上,你绝对可以掌握,同时,自己的文字归纳能力也会得到一定锻炼。 (3)在化学理论的学习上,你能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吗?本节课会教给你一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你能感觉到探究学习的奇妙吗?你能发现实验的神奇吗?在这节课上,你能感受到化学学科的真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并注定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及规律。 2、难点:探究并解释盐溶液酸碱性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1、知能有积累:高二学生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思维活跃。通过前一阶段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pH 等知识,且具备了分析溶液中粒子微观行为的能力,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因此,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 设计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内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 3 OONa溶液(显碱性): CH 3OONa=CH 3 OO—+Na+ + H 2 OH++OH— CH 3 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被蜂蛰伤莫大 意——大妈差点送了 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 住市区的李大妈与邻居 一起到附近山上采槐花 时,不慎被蜜蜂蜇伤, 当时她并未在意,以为 没什么大碍。 回家后,李大妈感到被 蜇处疼痛加剧、呼吸困 难、意识模糊,家人急 忙拨打急救电话,医生 对症处理,经过治疗, 李大妈才脱离危险。 【问】为什么Na2CO3溶 液、NaHCO3溶液、肥皂 水可以消除疼痛? 探究2:盐溶液是否一定 呈中性? 【演示探究】实验内 容:室温下,用PH试纸 测以下5种盐溶液的pH 值,确定它们的酸碱 性。 【质疑】盐,既不会电 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 OH-,为什么也会显示出 不同的酸碱性?这就是 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 题:盐类的水解 【质疑】如果盐不同, 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 就先以CH 3 OONa溶液(显 碱性)为例来分析。在 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 质CH 3OONa和H 2 O,所以 存在两个电离: NH 4Cl=NH 4 ++Cl-,H 2 O H+ +OH-,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OH -]=[H+],最终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思考回答: Na2CO3溶液、NaHCO3溶 液、肥皂水可能显碱性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 析得出结论: 盐溶液不一定都是 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 呈碱性 思考,回答:只能来自 离子之间的反应,溶液 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 出的H+或OH-反应。 思考,回答:H+与CH 3 OO- 反应能结合成弱电解质 CH 3 COOH,才能不断地反 应,所以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 习兴趣,轻松进入学习 状态。 , 吸引学生注意,培养学 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过渡自然 不断地设置台阶,由学 生熟悉的旧知识入手, 逐渐由旧知识引出新知 识。经过层层分析,最 后找到本质原因——盐 类水解。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内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二(1)班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玻璃棒等 本节课将用到 黑板,粉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3OONa溶液(显碱性): CH3OONa=CH3OO—+ Na+ + H2O H++ OH— CH3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③多元弱碱的阳离子一步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盐类水解的过程、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言】在酸溶液中, [H+]>[OH-],使溶液呈酸性;在碱溶液中,[H+]<[OH-],使溶液呈碱性;那么在由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的盐的水溶液中,是否一定是[H+]=[OH-],使溶液呈中性呢? 【评价】同学们众说纷纭,观点各不相同。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检验思考回答: 部分学生:是中性 部分学生:不一定是中性, 也可能呈碱性或酸性,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 趣,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

优质课教案:盐类的水解

公开课教案 开课教师:林玉治时间:2008-12-5 星期五第三节班级:K二6班 第三单元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 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过程: 【导课】生活中如果遇到火灾怎么办? 打119,找水源,找泡沫灭火器····· 【切题】泡沫灭火器的使用:倒置,喷出大量泡沫隔绝空气灭火。 灭火器的成分是硫酸铝和碳酸氢钠溶液,为什么倒置可以产生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 欲知详情如何,请听《盐类的水解》 [问题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一定显中性吗?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常温,中性溶液PH=7,判断溶液酸碱性最简易方案:用PH试纸测PH)【活动与探究】用pH试纸检验下列(一)组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实验】 (一)NaCl、NH4Cl、CH3COONa(二)AlCl3、Na2CO3、Na2SO4、 溶液的酸碱性 盐的类型 (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分) 【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 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盐的组成: 酸+ 碱= 盐+ 水 强酸强碱强酸强碱盐如:NaCl KNO3 强酸弱碱盐NH4Cl Al2(SO4)3 弱酸弱碱弱酸强碱盐CH3COONa Na2CO3 弱酸弱碱盐CH3COONH4 △正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谁强显谁性,都强显中性) ①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c(H+)<c(OH—) ②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c(H+)>c(OH—) ③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c(H+)= c(OH—)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霞浦六中化学组 董向文
一、概述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是学生已
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 容,共 4 课时,本节第 2 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 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 学习盐类的水解。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 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学习环境中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 将获得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 引导者的作用,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结合 点,课堂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现实中精选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的, 同时为学生所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 式”和合作探究式进行教学,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课堂探 索、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判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 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 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以 CH3COONa、NH4Cl 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 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 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盐类水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水解的规律,学会写盐类水解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了解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组成决定性质的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分析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用具]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K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探究、实验法。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提问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那么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呢? [学生谈论]各抒己见 [教师启发]在必修课程中涉及过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一起施用,其中谈到了草木灰,,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另外我们有句话叫做纯碱不是碱,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意识到以上两种物质可能显碱性。 [学生实验]现在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

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Na2CO3、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盐类的酸碱性不一样? [教师引导]大家思考在酸溶液为什么显酸性,碱溶液为什么显碱性?从水的电离平衡角度考虑产生酸碱性的原因。 [师生讨论] 1、酸与碱均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H+ 与OH-不相等, 2、酸溶液中的H+与碱溶液中的OH-主要靠溶质提供,导致溶液显相应的性质。 3、以上的盐均为正盐,不能电离出H+ 与OH-,为什么会显酸碱性?其中原因与水的电离平衡有没有关系? [媒体展示] CH3COONa=CH3COO-+Na+ H2O H++OH- [教师提问]CH3COONa的电离能否打破水的电离平衡? [学生讨论]根据弱电解质的电离理论,可以看出CH3COO-能与 H+ 结合,使水的电离平衡移动。 [教师讲解]弱酸如CH3COOH等,电离平衡常数很小,也就是说CH3COO-与 H+ 不能大量共存,当CH3COONa 在水中大量的电离出CH3COO-后,便会与水中的H+结合生成 CH3COOH 分子,使水的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教师提问] 水的电离平衡被打破后,溶液中的H+ 与OH-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根据 K W可看出,[H+] 减小,[OH-]增大,使溶液显碱性。 [媒体展示]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 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 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 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 3OONa 溶液(显碱性): CH 3OONa=CH 3OO —+Na + + H 2OH ++OH — CH 3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pH 值,确定它们的酸碱性。 【质疑】盐,既不会电离出H+,也不会电离出OH-,为什么也会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盐类的水解 【质疑】如果盐不同,则情况可能不同,我们就先以CH 3OONa 溶液(显碱性)为例来分析。在溶液中,存在两种电解质CH 3OONa 和H 2O ,所以存在两个电离:NH 4Cl=NH 4++Cl -,H 2O H ++OH - ,电离之后,按理说,也应该有[OH - ]=[H +],最终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 【质疑】四种离子是不是能相互反应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板书】 CH 3OON 3OONa=CH 3OO -+Na + + H 2O H ++OH — CH 3COOH CH 3COONa+H 2O CH 3COOH+NaOH CH 3COO -+H 2O CH 3COOH+OH - 【讲解】溶液中[H +]减

公开课--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说明

集体备课教案高2020级化学组

教学方法选择 教材先提出盐溶液的酸碱性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的关系,再通过微观分析得出其本质原因。针对这一容组织形式、结合学生已经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知识和平衡移动原理知识,本节课适合于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同时,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盐类水解的概念,根据概念的分类和学习的认知学心理,概念的形成要通过具体的例证进行概念感知、对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在此基础上舍弃非本质特征、提取其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综合上述两点,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质疑――理论讲解――交流应用 教学环境、教学媒体选择 教学场地:高2020级(17)班 实验器材:试剂瓶、烧杯、玻璃棒、pH试纸等 本节课将用到 白板,白板笔,计算机,投影仪,图片,课件PPT等。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强酸强碱盐:中性 强酸弱碱盐:酸性 强碱弱酸盐: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 1、理论分析:CH3OONa溶液(显碱性): CH3OONa=CH3OO— + Na+ + H2O H+ + OH— CH3COOH 2、盐类水解的定义 3、实质 4、规律

5、条件 6、特征 三、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①一般用,不用气体或沉淀符号; ②多元弱酸根分布写,以第一步为主; ③多元弱碱的阳离子一步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解释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能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建立个性与共性、对立与统一的科学辩证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盐类水解的过程、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的本质。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参考教案1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二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1)、盐类的水解平衡 (2)、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3)、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 2、解析: 这部分内容讨论了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同时介绍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了解盐类水解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应用 (2)、掌握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2、解析: (1)认识盐类水解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应用 (2)、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内因是组成盐的酸或碱的强弱,外因有:①本身盐溶液浓度的大小②温度的高低③溶液酸碱度的改变④外加盐。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要与离子共存、制备某些固体盐和某些易水解的盐的实验步骤等。 【教学过程】 一、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 [引入]当水解速率与中和反应速率相等时,处于水解平衡状态。若改变条件,水解平衡就会发生移动,遵循勒沙特列原理。 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 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或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

水解程度就越大。另外还受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的影响 2、外因: (1) 温度:升温促进水解 (2) 浓度:稀释促进水解 (3) 外加酸碱 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稀释盐溶液,可促进水解,盐的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但增大盐的浓度,水解平衡虽然正向移动,但水解程度减小。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酸性的盐溶液,若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H十,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进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3、不考虑水解的情况 不水解的两种可溶性强酸强碱盐溶液相混合,按复分解进行分析,如BaCb+ Na2SO4== BaSO4 + 2NaCl。水解反应不能相互促进的、可溶性强酸强碱盐相混 合,一般按复分解进行,如BaCl2 + Na2CO3== BaCO3 + 2NaCl。若是具有氧化性的盐和具有还原性的盐溶液反应时,一般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Cb+ Na2S ==2FeC2 + 2NaCl + S 四、盐类水解的应用 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很微弱,通常不考虑它的影响,但遇到下列情况时,必须考虑水解。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或PH范围)要考虑水解 如: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氨水和盐酸混合后,因为完全反应生成强酸弱碱 盐NH4CI,所以PH V 7,溶液显酸性 练习: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①CH 3COONa, ②NaHSO 4,③NaCl,④苯酚钠,按pH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E?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2、比较盐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或离子数时要考虑水解。 例如在磷酸钠晶体中,n(Na+)=3n(PO43—),但在Na3PO4溶液中,由于PO43—的水解,有c(Na+)>3c(PO43—),又如,在0.1mol/L 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CO32—)>c(OH—)>c(HCO3—)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七十一中学朱庆文 教材分析: 盐类的水解处于人教版选修4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位置。属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内容。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进入这个认知领域,并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基础上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进而学习盐类水解的规律,这种编排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巩固、整合上章学习的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又为后一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刚学习了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水的电离,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且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只要创造机会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亲历学习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 设计思路: 先由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例子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水解;再通过实验的探究发现盐溶液不都呈中性,更加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讨论其中的奥秘得出结论。整个环节中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愉悦的学习知识,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知识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学会盐水解的表示方法。 2.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使得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提升。 4.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原理和规律;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对盐类水解本质的理解;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1.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知道明矾可以净水,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没有洗洁精的年代你知道人们常用什么来洗涤油腻的餐具? 3.盐溶液都是呈中性的吗?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形成认知差距,激发求知欲) 科学探究:测定教材54页七种盐溶液的酸碱性,并填写下列表格。

《盐类的水解》教案

盐类水解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 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 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紧密相连。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进行具体应用和再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2.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3.能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由宏观现象分析微观本质,揭示原因, 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5.能在思考分析过程中倾听他人意见,相互启发,体会合作交流的重要与快乐 6.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情境 酸、碱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分别显示什么性?为什么? [ 过渡] 盐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呢? 1、盐的分类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生成的盐:① 强酸强碱盐,NaCI、K2SQ ②强酸弱碱盐,FeCb、NH4CI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霞浦六中化学组董向文 一、概述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是学生已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共4课时,本节第2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学习盐类的水解。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学习环境中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结合点,课堂中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现实中精选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的,同时为学生所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和合作探究式进行教学,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课堂探索、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形成判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以CH3COONa、NH4Cl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最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盐类的水解》习题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三章《盐类的水解》习题课教学设计

第三章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习题课 一.课型分析 盐的水解习题课属于基本技能课,在基本技能课中,一般教学结构是:1、获得操作步骤:通过范例讲解呈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或通过呈现正例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2、运用操作步骤解决问题:初步运用操作步骤解决典型问题,并列出操作步骤。在运用中体会操作步骤背后的化学原理和化学思想。 3、巩固操作步骤:通过典型的、题组式的、有逻辑的变式练习在不同情境中巩固操作步骤。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直到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长期过程) 4、形成运用操作步骤的思维过程:判别是否需要启动操作、完成相应的操作步骤、检查一个已完成操作步骤是否恰当。 本节课先采用表格设计的问题组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盐的水解,粒子的来源(呈现正例),然后让学生自主分析一个稍有变形的例子(初步应用),再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个变式的例子,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粒子的来源,溶液中的主要存在的粒子。以使学生建立分析溶液中微粒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学生已经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选修四的第二章又较系统地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在此基础上本章主要学习如何运用化学平衡理论解决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问题。帮助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处理有关单一弱电解质;溶剂水的电离平衡问题;电解质与溶剂水

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之间的一些特殊的相互作用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 盐类的水解是在学生已经具备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出的:盐类水解平衡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间存在一种潜在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恰好是学生学习的障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水溶液中弱离子的水解与对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同时存在时的微粒间量的关系与作用结果分析则成为电解质溶液部分的认知障碍点。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溶液中微粒来源的分析,回顾盐类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电离的原理。 2.通过学生自主分析交流溶液中的成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问题组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分析溶液中离子问题的思路。 四.设计思路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田园式”培训公开课教案 课程模块: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盐类的水解》 授课教师: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王伟

第三章第一节盐类的水解 第一课时——盐类的水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本章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已学习过的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建立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初步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理解盐溶液为什么显酸性或碱性,因此需要借助实验,让学生对于盐溶液的酸碱性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盐类的水解的定义、本质。 教材的内容是按这样的序列展开的: 先是从实验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认识到盐溶液并不都是中性的现象, 再到分析寻找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最后是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和盐类水解反应的利用。但从实践下来一直有以下几点问题困扰教师: 一是学生在学习盐类的水解之前其实已对盐溶液的酸碱性现象有所知道, 如Na2CO3溶液呈碱性等, 这往往造成他们实验探究的兴趣不大。二是这样的呈现序列容易使学生过于关注盐类水解的结果———盐溶液呈酸碱性而忽略它的核心———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三是尽管学生也在实验探究、分析思考, 但始终跟着老师的思维在走, 比较被动, 学生的思维问题不易暴露, 这在后续学习中会反映出来。因此, 我尝试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变换思路, 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思想启迪学生思维探究,使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理解“盐类的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 等知识,因此而学生基本具备本节内容所需的理论基础,但是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能力层面:学生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等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有分类和归纳的基础。 心理层面:学生对实验探究有一定的熟悉,本节中实验与理论、理论与生活的联系,能让学生有积极的参与心态。 【设计思路】 设计时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支撑,体现互动、渗透、交叉、有效等教学观,在进行总体观下的模式运作。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重构教学内容为起点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说,以“自主学习,展示成果→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猜想,合作探究→交流合作,整合信息→巡视指导、探求本质→类比迁移、构建规律→创新应用、拓宽知识→课外延伸、调查实践→合理评价,总结升华”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分析、推理,归纳出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形成解决盐类水解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本节设计力求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分析盐类水解反应的原理和规律,正确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

盐类的水解教案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2、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美育目标: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的规律。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当溶液中,c(H+) = c(OH-) 中性,常温下,pH = 7 c(H+) < c(OH-) 碱性,常温下,pH > 7 c(H+) < c(OH-) 酸性,常温下,pH < 7 酸的溶液显酸性,碱的溶液显碱性,那么酸与碱反应生成的盐,溶液显什么性? 讲解:同学们,实验是我们探求未知问题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看看,将盐溶于水后,溶液的酸碱性到底如何呢? 实验:①取少量CH3COONa溶于水,滴加几滴酚酞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②取少量NH4Cl溶于水,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剂,观察颜色变化。 ③取少量NaCl,溶于水,找一名同学测一下pH值。 注:对于②可以做一个对比,清水中加几滴紫色石蕊试剂,进行比较。 结论:①CH3COONa 碱性②NH4Cl 酸性③NaCl 中性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Na2CO3、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来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同学活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CH3COONa水溶液呈碱性呢?醋酸钠、氯化钠都是盐,是强电解质,他们溶于水完全电离成离子,电离出的离子中既没有氢离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而纯水中[H+]=[OH-],显中性。而实际上醋酸钠显碱性,即[H+]<[OH-],氯化铵溶液显酸性,即[H+]>[OH-]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讲解:CH3COONa溶于水之后,完全电离。(因为CH3COONa是强电解质。) 板书:CH3COONa ═CH3COO- + Na+………⑴ 引导:把CH3COONa溶于水之后,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平衡? 板书:H2O H+ + OH-………⑵ 讲解:我们知道,CH3COOH是一种弱酸,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然存在CH3COO-和H+,根据,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共存,那么就一定有CH3COOH。 板书:CH3COO- + H+CH3COOH………⑶ 讲解:把⑴⑵⑶式联立,可得到 板书:水解方程式:

盐类的水解教案培训课件

盐类的水解教案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盐类水解”这一教学内容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第三单元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衡特征及移动原理,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都是平衡原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初步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溶液酸碱性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溶液中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这样的安排既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能使学生对平衡原理和弱电解质概念的具体应用和再认识。同时,盐类水解的知识又与后续沉淀溶解平衡紧密相连的。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化学平衡、弱酸、弱碱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平衡体系,它们与将要学习的沉淀溶解平衡构成了中学化学的完整的平衡体系,通过学习盐类水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 本单元内容包括盐类水解和盐类水解的应用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重点内容。教材在设计上先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盐溶液的酸碱性,获取盐溶液有的是呈碱性、有的呈酸性而有的呈中性的感性认知,并通过讨论活动从宏观上认识并概括出盐的组成与其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后,教材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探究盐溶液呈酸碱性的本质,教材以常见典型的氯化铵、醋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盐在水溶液电离出的某些离子能与水电离出的H+或OH-形成弱酸或弱碱的过程,分析了这一过程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更深刻从微观粒子变化的水平揭示了盐溶液酸碱性的本质。第二部分实际上是讨论平衡移动原理在盐类水解平衡上的应用,及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盐类水解的定义,发生的条件和本质以及水解的规律。

盐类的水解“问题式”教学设计.doc

盐类的水解“问题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和生产中需要的大多数反应均是在水溶液中完成的,1大1而了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第三章从最简单的溶剂水开始分析,进而讨论含有单一溶质的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包括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和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最后分析多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全而的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和相关理论知识。 其中盐类的水解是电解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它也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材从盐溶液的酸碱性这一问题出发,介绍了盐类水解的实质、规律和应用。其内容涉及的知识血广,综合性强。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丿U。 二、学情分析 高二理科班学牛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和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通过本章前儿节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水的电离、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和关知识。但同时山于这儿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很多学生理解的并不透彻,因而学生综合以上知识來理解盐类的水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判断一些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解释其原因; 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3.会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表示盐类的水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理解盐溶液显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并从课堂的分析讨论中发现并归纳盐水解的基本规律,从而锻炼学牛的实验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盐类水解的学习,体会白然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盐溶液的酸碱性分析及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盐类水解的规律水解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用具 NaCl溶液、K1溶液、FeCh溶液、CuSO4溶液、Na2CO3溶液、CHsCOONa溶液 表血皿、玻璃棒、pH试纸、滤纸 六、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了解盐类的水解反应的概念和实质,知道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水解的规律,会川方程式表示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 【展示】“民族化学工业科学家一一侯徳榜”纪念邮票、“农夫山泉”广告词。 【引入新课】纯碱是不是碱?“农夫山泉”天然弱碱性水里面是不是溶解了碱? 问题1:你知道醋酸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吗?氨水为什么乂呈碱性呢? 问题2:纯水为什么呈中性?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又是什么? 问题3:盐溶液的酸碱性情况怎么样呢?是不是盐溶液一定呈中性?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 【实验探究】用pH试纸分别检验NaCl、FcCb、CH3COONa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结杲】NaCl溶液呈屮性,而FeCb溶液、CH.COONa溶液分别呈酸性和碱性。 【交流?研讨】①纯水中[Hj、[0H]浓度大小关系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