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总各论治疗总论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觉可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热、凉、痒蚁行 感 ❖ 医者:针下沉紧、涩滞
❖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 堂之深邃。”
得气的意义
❖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 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五、毫针刺法
❖ (一)进针法 ❖ 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
“押手”。 ❖ 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
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捻转、 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操作。
❖ 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的位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 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 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 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 ❖ (一)指力练习 ❖ 纸垫或棉团练习 ❖ (二)手法练习 ❖ (三)自身试针
指和消毒
❖ 选择合适的长短和粗细
❖ 消毒:针具
❖
医者手指
❖
针刺部位
❖
治疗室
四、针刺前的准备
❖ (一)体位的选择 ❖ 卧位和坐位 ❖ 卧位又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 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 (二)定穴和消毒 ❖ 1定穴: ❖ 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 2.消毒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 捻转法
六 行针
辅助手法 ❖ 循法 ❖ 弹法 ❖ 刮法 ❖ 摇法 ❖ 飞法 ❖ 震颤法
可单独应用, 也可相互配合运用
七、得气
❖ (一)概念 ❖ 亦称气至、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
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 (二)表现 ❖ 患者:针刺部位出现相应的痠、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
❖ 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 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 效果。
❖ 《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八、 毫针补泻手法
❖ 单式补泻手法 ❖ 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
其他补泻
❖ 提插补泻 ❖ 捻转补泻 ❖ 疾徐补泻 ❖ 迎随补泻 ❖ 呼吸补泻 ❖ 开阖补泻 ❖ 平补平泻
❖ 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 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
❖ 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 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
❖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 (一)毫针的结构 ❖ (二)毫针的规格 ❖ (三)毫针的检查 ❖ (四)毫针的保藏
耳子、麦粒计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 黄豆,大者如枣,中者如莲子。
❖ 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 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
❖ 《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 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 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 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 皮肤2- 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 10~15分钟。
❖ 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 时,刺激量为重度。
❖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 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 “壮”: 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 艾炷大小: 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
❖ 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 针时间
❖ 小儿及精神异常患者慎用留针,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 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
(一)基本补泻手法
❖ 1.提插补泻法
❖ 深浅 提 插 幅度 频率 时间 补:先浅后深 轻 重 小 慢 短 泻:先深后浅 重 轻 大 快 长
❖ 2.捻转补泻法
❖ 方向 补:左转 泻:右转
角度 用力 频率 时间 小轻慢短 大重快长
左转--拇指向前用力,食指向后 右转--拇指向后用力,食指向前
❖ 3.疾徐补泻法
❖ 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病人的针感轻重 适宜
❖ 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 ❖ 烧山火 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进
的过程
❖ 透天凉 按深、中、浅(人、地、天三部)的顺序,先深后浅,
退的过程
九、留针与出针
❖ (一)留针 ❖ 静留针——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 ❖ 动留针——留针期间间歇施以行针
进、插针 ❖ 补: 慢 ❖ 泻: 快
退、出针 快 慢
❖ 4.迎随补泻法: 针尖方向
❖ 补: 顺(随)经脉 ❖ 泻: 逆(迎)经脉
❖ 5.呼吸补泻法:
❖
呼气
❖ 补: 进、插
❖ 泻: 退、出
吸气 退、出 进、插
❖ 6.开阖补泻法:
开阖针孔 ❖ 补: 迅速揉按 ❖ 泻: 摇大、不立即揉按
❖ 7.平补平泻法:
❖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 (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 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 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 (一)刺激的强度 ❖ 在毫针刺法: 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 ❖ 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
量。 ❖ 以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 ❖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 具体而言,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 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
❖
❖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时, 刺激量为轻度;
❖ 当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 /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中度;
❖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 1.单手进针法 ❖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
入,常用的方法有4种: ❖ (1)指切进针法 ❖ (2)挟持进针法 ❖ (3)提捏进针法 ❖ (4)舒张进针法 ❖ 3.管针进针法 ❖ 弹力进针器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1.针刺的角度 :直刺、斜刺和横刺 ❖ 2.针刺的深度 ❖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而定
❖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所说:“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 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 堂之深邃。”
得气的意义
❖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针 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五、毫针刺法
❖ (一)进针法 ❖ 右手持针操作,称之为“刺手”, ❖ 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之为
“押手”。 ❖ 刺手的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
指力于针尖,使针顺利刺入皮肤,行针时左右捻转、 上下提插和弹刮搓震,以及出针时的操作。
❖ 押手的作用:固定腧穴的位置,挟持针身协助刺手 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而保持垂直,力达针尖,便 于进针,减少刺痛,协助调节和控制针感。
二、毫针刺法的练习
❖ 必须练好指力和手法 ❖ (一)指力练习 ❖ 纸垫或棉团练习 ❖ (二)手法练习 ❖ (三)自身试针
指和消毒
❖ 选择合适的长短和粗细
❖ 消毒:针具
❖
医者手指
❖
针刺部位
❖
治疗室
四、针刺前的准备
❖ (一)体位的选择 ❖ 卧位和坐位 ❖ 卧位又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 坐位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 ❖ (二)定穴和消毒 ❖ 1定穴: ❖ 腧穴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的疗效。 ❖ 2.消毒
基本手法 ❖ 提插法
❖ 捻转法
六 行针
辅助手法 ❖ 循法 ❖ 弹法 ❖ 刮法 ❖ 摇法 ❖ 飞法 ❖ 震颤法
可单独应用, 也可相互配合运用
七、得气
❖ (一)概念 ❖ 亦称气至、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
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 (二)表现 ❖ 患者:针刺部位出现相应的痠、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
❖ 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 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 效果。
❖ 《金针赋》:“气速效速,气迟效迟。”
八、 毫针补泻手法
❖ 单式补泻手法 ❖ 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
基本补泻
其他补泻
❖ 提插补泻 ❖ 捻转补泻 ❖ 疾徐补泻 ❖ 迎随补泻 ❖ 呼吸补泻 ❖ 开阖补泻 ❖ 平补平泻
❖ 一般而言,艾条距离皮肤的距离越大,刺激 量越小,距离越小,则刺激量越大;
❖ 施灸的时间越长,刺激量就越大。
❖ 一般初灸时,每日1次,3次后改为2~3天1次。 急性病可每日灸2~3次。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
❖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养
❖ (一)毫针的结构 ❖ (二)毫针的规格 ❖ (三)毫针的检查 ❖ (四)毫针的保藏
耳子、麦粒计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小者如 黄豆,大者如枣,中者如莲子。
❖ 一般而言,艾炷越大,刺激量就越大;艾灸壮数越 多,刺激量就越大。每个穴位一般灸3~7壮。
❖ 《扁鹊心书·窦材灸法》:“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 子,底阔三分;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 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 艾条施灸(除特殊操作要求外)一般约距离 皮肤2- 3厘米,以不引起灼痛为度;时间为 10~15分钟。
❖ 当捻转的角度大于180°,频率大于90次/分以上 时,刺激量为重度。
❖
二、灸法的量学要素
❖ 灸法的量学要素,是指与灸法刺激量及效应 密切相关的量学因素,包括
❖ 艾炷的大小和壮数、 ❖ 艾条施灸的距离、 ❖ 施灸时间的长短等。
❖ “壮”: 即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就称为“一壮”。 ❖ 艾炷大小: 一般按枣(橄榄)、莲子、玉米粒、苍
❖ 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疾病,可适当增加留 针时间
❖ 小儿及精神异常患者慎用留针,重要脏器附近的腧穴 要慎用留针或过长时间留针
(一)基本补泻手法
❖ 1.提插补泻法
❖ 深浅 提 插 幅度 频率 时间 补:先浅后深 轻 重 小 慢 短 泻:先深后浅 重 轻 大 快 长
❖ 2.捻转补泻法
❖ 方向 补:左转 泻:右转
角度 用力 频率 时间 小轻慢短 大重快长
左转--拇指向前用力,食指向后 右转--拇指向后用力,食指向前
❖ 3.疾徐补泻法
❖ 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病人的针感轻重 适宜
❖ 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复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的综合应用 ❖ 烧山火 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先浅后深,进
的过程
❖ 透天凉 按深、中、浅(人、地、天三部)的顺序,先深后浅,
退的过程
九、留针与出针
❖ (一)留针 ❖ 静留针——留针过程中不再行针 ❖ 动留针——留针期间间歇施以行针
进、插针 ❖ 补: 慢 ❖ 泻: 快
退、出针 快 慢
❖ 4.迎随补泻法: 针尖方向
❖ 补: 顺(随)经脉 ❖ 泻: 逆(迎)经脉
❖ 5.呼吸补泻法:
❖
呼气
❖ 补: 进、插
❖ 泻: 退、出
吸气 退、出 进、插
❖ 6.开阖补泻法:
开阖针孔 ❖ 补: 迅速揉按 ❖ 泻: 摇大、不立即揉按
❖ 7.平补平泻法:
❖ 刺法和灸法均是通过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 (腧穴),以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 调脏腑阴阳等作用,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 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节 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 一、刺法的量学要素 ❖ (一)刺激的强度 ❖ 在毫针刺法: 有效的刺激强度是以得气为标志的, ❖ 产生得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激发经气功能的阈刺激
量。 ❖ 以得气的强弱来判定刺激量的大小: ❖ 轻者,针下感应柔和; ❖ 中者,针下感应明显; ❖ 重者,针下感应强烈。
❖ 具体而言,则以捻转、提插针体的频率、幅度和角 度来决定刺激量的大小。
❖
❖ 当捻转的角度小于90°,频率小于60次/分时, 刺激量为轻度;
❖ 当捻转的角度在90°~180°之间,频率在60~90次 /分之间时,刺激强度为中度;
❖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 1.单手进针法 ❖ 2.双手进针法 即左、右手互相配合将针刺
入,常用的方法有4种: ❖ (1)指切进针法 ❖ (2)挟持进针法 ❖ (3)提捏进针法 ❖ (4)舒张进针法 ❖ 3.管针进针法 ❖ 弹力进针器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 1.针刺的角度 :直刺、斜刺和横刺 ❖ 2.针刺的深度 ❖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