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黄强,张果
(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
关键词:人口;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
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
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
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
地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1999—2003人口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
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
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
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
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
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
施。
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
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
2)](2
2
[
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
1
11)
()(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
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
,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指数。各地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各地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i x i y 表2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指数指数
199419992003不均衡指数(U )0.060 0.060 0.060 集中指数(C )0.560 0.558 0.556 基尼指数(G )0.550 0.549 0.547 再分布指数(R )
------0.005
0.007 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口结构总体特征。从时间角度,人口空间结构相
对于土地面积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四川省的人口
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密度差正在减小。与之相反的是,四川省的人口再分布
指数是上升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不再
局限于在小的范围内活动。这与改革开放四川省的经济飞速发展情况是相符的。
具体到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区位商这一指标来进行判定。区位商反映的
是某地理区域在高层次地理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当区位商等于1时,说明该地
区的人口密度与高层次地理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相等。因此,各地市的区位商
越接近1,则人口分布越均匀;越偏离1,人口分布越集中。
表3 1994年与2003年区位商的变化
区位商的变化
根据表3,我们可以将四川省的21个地区分为三类:区位商大于3的总共有八个地区,分别是成都、内江、自贡、遂宁、广安、德阳、资阳和南充,这八个地区仅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1.96%,而人口在2003年却占四川省总人口的44.15%。第二类是区位商在1—3之间的总共有八个地区,分别是眉山市、达州市、宜宾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和泸州市这八个地区占四川省总面积的22.47%,人口在2003年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0.09%。最后一类为区位商小于1的,是属于四川省人口稀疏区。
为了对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可以绘制四川省人口洛仑兹曲线分布图。洛仑兹曲线可以反映一定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以及这种集散的变化。洛仑兹曲线越是靠近对角线,则表明该地理要素集中化程度越低,越是远离对角线,则表明该地理要素集中化程度越高。洛仑兹曲线不仅直观,而且可以精确的计算出人口集中化指数,指数越接近1,表明人口越集中,指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均匀。
从洛仑兹曲线分布图来看,从1994—2003年的变化不大。总的来说,四川省的人口空间分布是很不均衡的,从下图可以以看出,有7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30%的土地上。
2.3四川省人口密度分层情况
表4四川省各地人口密度分层情况
1994年1999年2003年
第一层成都、自贡、内江、
遂宁成都、内江、广安、
遂宁、自贡
成都、内江、广安、
遂宁、自贡
第二层广安、资阳、德阳、
南充、
资阳、德阳、南充资阳、德阳、南充
第三层眉山、泸州、宜宾、泸州、宜宾、达州、
眉山、绵阳泸州、宜宾、达州、眉山、绵阳、巴中、
乐山
第四层达州、绵阳、巴中、
乐山、攀枝花、广元巴中、乐山、攀枝花、
广元
雅安、攀枝花、广元
第五层雅安、凉山州、甘孜
州、阿坝州雅安、凉山州、甘孜
州、阿坝州
凉山州、甘孜州、
阿坝州
根据表4大致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口密度分布的规律:
人口密度的结构层与地形分布有较强的对应性,第一层是人口密度大于700人/平方公里,第二层是人口密度大于500人/平方公里,都位于盆西平原区和盆东丘陵低山区。这一地区以平原低平地为主,交通、生产都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第三层是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公里,属于盆东丘陵低山区边缘地带,这一地区处于平原的边缘地带,属于过渡地带,山多、平地少,为工农业欠发达地区。第四层是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公里,属于盆周山地,以山地地形为主。第五层是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平方公里,位于川西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山地,这些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差,这些都是造成人口密度小的原因。
其中第一层在过去的10年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较快的。就城市的发展程度来说,与其人口密度并不是成正比的。位于人口密度第四层的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它的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不比第一层的城市化水平差,但由于其位于川西南山地,地理环境较差,导致其除了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外,其余地区人口都较为稀疏。
3 结论
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使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