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混凝土的超声脉冲法超声波探伤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混凝土的超声脉冲法超声波探伤仪
概述
在混凝土结构物的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往往会构成一些缺陷和损伤。形成这些缺陷和损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而言,主要有4个方面:
(1)施工原因,例如,振捣不足、钢筋网过密而骨料最大粒径选择不当、模板漏浆等所造成的内部孔洞、不密实区、蜂窝及保护层不足、钢筋外露等;
(2)由于混凝土非外力作用形成的裂缝,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因水泥水化热积蓄过多,在凝固及散热过程中的不均匀收缩而造成的温度裂缝,混凝土干缩及碳化收缩所造成的裂缝;
(3)长期在腐蚀介质或冻融作用下由表及里的层状疏松;
(4)受外力作用所产生的裂缝,例如因龄期不足即行吊装而产生的吊装裂缝等。
虽然形成缺陷和损伤的原因很多,但是缺陷和损伤的形成不外乎图6-1所示的几种。
这些缺陷和损伤往往会严重影响结构
物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因此,是事故处
理、施工验收、陈旧建筑物安全性鉴定、
进行维修和补强设计的检测项目。
所谓混凝土探伤,就是以无损检测的
手段,确定混凝土内部缺陷的存在、大小、
位置和性质的一项专门技术。
可用于混凝土探伤的无损检测手段有声脉冲法(包括冲击回波法及超声脉冲法)和射线法两大类,其中射线法因穿透能力有限,以及操作中需解决人体防护等问题,在我国使用较少。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超声脉冲法。
超声波技术用于材料内部缺陷的探伤始于1928年,首先用于金属材料及其零件。当时制成了第一台连续超声波探伤仪,它只能探测缺陷的有无,而无法确定缺陷的大小和位置。1934年提出了用超声脉冲技术进行探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技术迅速发展,采用超声脉冲技术的相应仪器也随之日臻完善。目前,在金属材料中已应用了超声显像、自动报警等新技术,而且超声波全息照相技术也得到应用。混凝土探伤技术的发展比金属材料探伤的发展要晚得多,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50年代才逐步开始。在我国,直到60年代才受到工程界的重视。1990年我国制定了《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 21:90)。
金属材料的探伤主要是应用超声波在内部缺陷界面上的反射特征,以反射波作为判断缺陷状态的基本依据。鉴于混凝土的非均质特性,高频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时,将受到无数个界面的反射,若用金属超声探伤仪进行混凝土探伤,难以鉴别出缺陷。因此,混凝土超声探伤的基本原理与金属探伤不同。
混凝土超声探伤采用以下4点作为判别缺陷的基本依据:
(1)根据低频超声在混凝土中遇到缺陷时的绕射现象,按声时及声程的变化,判别和计算缺陷的大小;
(2)根据超声波在缺陷界面上产生散射,抵达接收探头时能量显著衰减的现象判断缺陷的存在及大小;
(3)根据超声脉冲各频率成分在遇到缺陷时衰减的程度不同,接收频率明显降低,或接收波频谱与反射波频谱产生的差异,也可判别内部缺陷;
(4)根据超声波在缺陷处的波形转换和叠加,造成接收波形畸变的现象判别缺陷。
以上4点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综合运用。
根据以上原理,在进行混凝土探伤时所需测量的物理量是声程、声时、衰减量、接收波形及其频谱,所以,凡是有波形显示的混凝土超声检测仪均可用于探伤。而无波形显示的数字显式声速仪,虽然也可用于探伤,但它只能提供声时和声速作为唯一的判别依据,因而容易造成误判。
混凝土内部缺陷的判别方法
一、混凝土内部孔洞、裂缝及蜂窝状缺陷的探测
(一)缺陷大小的实际声程计算法
内部缺陷的检测应采用穿透法,其发射及接收探头的布置如图6-2所示。在探测时首先在缺陷附近(图6-2中)的(a)位置,测出无缺陷混凝土的声时值,并按厚度算出声速C(取数点的平均值),然后将探头移入缺陷区,并找到声时最长的一点,该点即为缺陷垂直于两探头连线平面的“中心”位置,然后测读出声时值。这时
的声时值应为声波绕过缺陷所需的时间。
假定空洞正好居于厚度L的中心,则在超声传
播方向上(即两探头连线方向上)的最小横向尺寸
可按下式计算:
(6-1)
式中,d为缺陷最小横向尺寸;D为探头直径;
L为混凝土厚度;C为混凝土声速(C=L/t1);t1为
超声过无混凝土时的声时;t2为探头在缺陷中心位
置时的声时。
显然,当L与d之比越小时,t1与t2之差越大,探测准确度越高,但当缺陷形状为扁平状或片状的内部裂缝,而且其走向与超声传播方向平行时(见图6-3中的a-a位置),L/d将变得很大,t1与t2基本相等,这时,这种方法无效。克服的办法是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将探头移过一个角度(见图6-3中的b-b及e-e位置)。探头位置移动后,进行缺陷尺寸计算,在(6-1)式中应改用新的参数代入,例如探头在e-e位置时,缺陷的尺寸d可近似计算如下:
(6-2)
式中:d为片状缺陷平面内的最小尺寸;Lc为探头间的最短距离;t c为探头在e-e位置时,超声绕过缺陷所需的声时;C为无缺陷混凝土的声速;a为两探头连线与缺陷平面的夹角。当缺陷小于探头直径时,声时无明显变化,但因缺陷界面的散射将使衰减值增加,接收波的波高下降,这时应改用衰减值(波高变化)或接收波频率的下降程度作为判别缺陷是否存在的依据。当探头在某一面积上移动时,发现其中某一点接收波高显著下降,而声时无显著变化,而且探头连线转过一个角度后有同样现象,则可判为该点有小于探头的缺陷存在(见图6-4)。
(二)大面积扫测的缺陷判别
所谓内部缺陷,是指在混凝土表面无外露痕迹的缺陷。在实际结构及构件检测中,不可能在全部面积上进行全面探测,一般均选择重要受力部位及对施工质量有怀疑的部位进行仔细探测。当需仔细探测的面积较大时,可用多级网络法描出等声时线,并逐步缩小测区的方法(见图6-5),这样可防止遗漏,同时又避免了大面积的细测。
网络的大小可视构件大小而定,例如第一级网络
采用30cm间距,然后在声时变化的点上再划出
二级网络(例如10cm),将各等声时点连接起来
即成“等声时线”,在等声时线的范围中,声时最
长的点即为该缺陷区的“中心”位置。
为了定量地确定缺陷的存在,近年来普遍采用
统计方法。其具体方法是用被测构件的各测点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