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电阻率测井理论曲线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电阻率测井理论曲线分析

一、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分析

(一)、高阻厚层理想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分析

假设条件:

1)岩层水平;

2)钻孔条件忽略;

3)理想顶部梯度(NMA,AO>>MN);

4)岩层为厚层。

分析公式

式中J0=(I/4πL2)为一个常数,表示在均匀情况下记录点O点的正常电流密度;JMN是O

点的实际电流密度;RMN是O点的实际电阻率。

分析如下(图1-11):

图1-11顶部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

ab段:此时电极系位于界面以下足够远(2~3AO),此时界面对电极系的影响忽略不计

(其原因是电极系到界面的距离超过了电极系的探测范围),就好像电极系置于电阻率为R1

的无限介质一样,因此上述关系式中:

RMN=R1

bc段:此时电极系上移,直到O点到底界面为止。随着电极系上移,J0=I/(4πL2)和

RMN=R1不变,而JMN随电极系上移而减小(随电极系上移,高阻对A极的供电电流的排斥作用增大,使JMN减小)JMN↘,并且JMN

当O点到达界面时,JMN达极小值,因此Ra达极小值。

由于

所以

cd段:电极系上移很小一点距离,即O点过界面很小一点距离。即O点由介质R1进入介质

R2中,在这无限小的距离内。

因为电流密度的法向分量相等:JMNc=JMNd;又Rad=JMNdRMNd/J0;Rac=JMNcRMNc/J0;将两个式子相除,其中JMNc=JMNd,便有:

这就是说,O点由介质R1进入介质R2时,RMN从RMNc=R1跳跃到RMNd=R2,造成Ra发生跳跃,即Ra从Rac跳跃到Rad,也就是MNR突变多少倍,Ra突变多少倍。

D点的Ra值为:

de段:从O点过底界面直到A极到底界面为此,此时AO横跨界面两侧,可计算得到:

即:从O点过底界面直到A极到底界面为止,为Ra常数段,常数段的长度为1倍的AO,

数值为Ra=2R1R2/(R1+R2)。

ef段:当A极越过底界面直到电极系接近岩层中部时,随着电极系上移,J0=I/(4πL2)

和RMN=R2不变,而JMN随电极系上移而增大(随电极系上移,低阻对A极的供电电流的吸引作

用减小,使JMN增大),由于JMN增大,RMN=R2,所以Ra增大,当A极接近岩层中部时,JMN≈J0 RMN=R2 有Ra ≈R2

fg段:电极系处在岩层中部时,此时顶底界面对电极系的影响忽略不计(其原因是电极

系到界面的距离超过了电极系的探测范围),就好像电极系置于电阻率为R2的无限介质一

样,因此:

JMN=J0=I/(4πL2) RMN=R2 ,所以

gh段:当电极系上移,直到O点到顶界面为止。随着电极系上移,J0=I/(4πL2)和RMN=R2

不变,而JMN随电极系上移而增大(随电极系上移,低阻对A极的供电电流的吸引作用增大,使JMN增大)。因为JMN增大,且JMN>J0,RMN=R2所以Ra增大,有

当O点到达界面时,JMN达到极大值,因此Ra达到极大值。前面已讲过:

hi段:电极系上移很小一点距离,即O点过界面很小一点距离。

O点由介质R2进入介质R1时,RMN从RMNh=R2跳跃到RMNi=R1,造成Ra发生

跳跃,即Ra从Rah跳跃到Rai,即RMN突变多少倍,Ra突变多少倍。满足:

i点的Ra值为:

ij段:从O点越过顶界面直到A极越到顶界面为止。此时AO横跨界面两侧,

Ra为常数段,常数段的长度为1倍的AO,数值为Ra=2R1R2/(R1+R2)。

jk段:当A极越过顶界面,电极系继续上移。随着电极系上移,J0=I/(4πL2)

和RMN=R1不变,而JMN随电极系上移而减小(随电极系上移,高阻对A极的供电电流的

排斥作用减小,使JMN减小)。即JMN减小,且RMN=R1,则有Ra减小,当电极系离界面

大于2~3AO时,JMN≈J0,RMN=R1,所以Ra≈R1。

kl段:当电极系离界面大于2~3AO时,有JMN≈J0,RMN=R1,所以Ra≈R1。

(二)、理想梯度电极系理论曲线分析特征

1)无论厚层、中厚层,还是薄层,正对高阻岩层,曲线凸起;正对低阻

岩层,曲线凹下。因此可以用梯度电极系Ra曲线来判断岩层电阻率的高低。

2)对高阻层来说,使用理想顶部梯度,Ra在岩层顶界面出现极大,底界

面出现极小;使用理想底部梯度,Ra在岩层顶界面出现极小,底界面出现极大。

对低阻层来说,使用理想顶部梯度,Ra在岩层顶界面出现极小,底界面出现极

大;使用理想底部梯度,Ra在岩层顶界面出现极大,底界面出现极小。

3)对厚岩层,在岩层中部Ra=R2;另外,极大、极小和常数段的数值如下:

R2>R1时,极大值为Ramax=2R22/(R2+R1),极小值为Ramin=2R12/(R2+R1),

常数段为Racon=2R1R2/(R2+R1)。

R2

常数段为Racon=2R1R2/(R2+R1)。

4)薄层、中厚层与厚层比较来说:①常数段变斜;②极小值变大;

③极大值变小;④出现次极大(假异常);⑤岩层中部Ra≠岩层的电阻率。

5)无论厚层、中厚层、还是薄层,电极系的记录点O通过界面时,

Ra都要发生突变,满足如下关系:

二、电位电极系理论曲线分析

(一)、高阻厚层理想电位电极系理论曲线分析(图1-13a)

假设条件:①岩层水平;②钻孔条件忽略;③理想电位(NMA,MN>>AM);

④岩层为厚层。

分析公式

ab段:电极系远离界面3~5倍AM时,此时界面对电极系的影响忽略不计(其原因是

电极系到界面的距离超过了电极系的探测范围),就好像电极系置于电阻率为R1的无限

介质一样,因此,所以Ra=R1。

bc段:电极系上移,直到M极到底界面为止。VM=V实+V虚(V实、V虚分别为实源和虚

源产生的电位);随电极系上移,V实不变,;随电极系上移,

V虚满足,注意:①K12=(R2-R1)/(R1+R1)>0,②随电极系上移,

A’M的距离减小,使V虚增大。所以VM=V实+V虚增大,则Ra增大,直到M极到底界面为止,AM的中点(记录点)正对曲线C点。

cd段:M极过底界面,直到A极到底界面为止。在这一段VM是不变化的,且

,所以。

de段:A极过界面,电极系向上移动,直到电极系近岩层中部。VM=V实+V虚,随电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