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时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 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第(1)题,概括材料一信息“历代踵 行”“时加修正”“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即可。第(2)题,归纳材料“西国莫不慕之”“书声 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 答。结合题目的赋分,判断可能有五个要点。第(3) 题,提炼材料“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 理财,无一能举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回答 梁启超的观点。联系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思考其如 此议论的动机。第(4)题评述科举制在东西方的不同 遭遇,结合材料五“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需要 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新式学堂的急剧 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注意说明科举 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影响和存在的弊端。
5.(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 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
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A项表述太绝对,是错误的,如本题中尽管 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B项 不符合史实——汉武帝始,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 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 佛教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 故D项排除。通过排除法,可知正确选项为C。此 外,还可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即儒、 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 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宋明得以 成熟,从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可进 一步确定正确选项为C。
【试题答案】(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 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 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
材料五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 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 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 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 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 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时期作标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分裂时期。 [史实要点]
隋唐时期(公元 581~907 年) 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隋唐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史实要点 ]
(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 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
【试题答案】(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 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 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 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遍观子 弟’,”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 B项正确;A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 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的政治制度· 古 代的婚姻观念。
【真题演练】
1.(2014 海南卷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 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 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 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 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 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根据材料信息
“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性与悬殊性缩小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我国经济重心仍然 在北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故A、C、D三项错误; B项正确。 【答案】 B
2.(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Ⅱ,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 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 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 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 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3.(2014· 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 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 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 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4年高考福建卷 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 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 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6分)
【考情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2015、3、16
4.(2014· 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
、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借助户籍称谓,认识中国古代商业的
发展情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A项;唐宋 时期,户籍中出现茶户、桑户、药户等称谓,反映了这一时期在商 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开始突破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 式,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 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并没有衰退,而材料没有反映农民对地 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排除B、D两项,答案为C项。 【答案】 C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 的积极影响。(10分)
【试题答案】(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 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 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 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 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 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 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10分)
【试题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 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 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 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 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 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 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