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频激光器的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光倍频中,三个光场( , , )中: = = ,而 = ,此时有
(2.1)
其中
(2.2)
为了简化分析,假设角频率为 的输入光场装环岛倍频光场所引起的功率衰减是微弱的,既可以近似认为 是常数 ,同时假设无 的光场输入,则基频光通过长度为 的非线性晶体后,在输出端的倍频光振幅为
(2.3)
输出的倍频光强正比于
图2Cr:YAG被动调Q晶体能级简图
当用Cr:YAG作被动调Q晶体的时候,由于其同时存在基态和激发态吸收(能级示意图如图2所示),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激发态吸收,这时速率方程变为:
(3.4)
(3.5)
(3.6)
(3.7)
(3.8)
式中 为光子数密度, 为激光晶体的粒子数反转密度, 、 、 分别为调Q晶体基态、激发态、和总的粒子数密度, 为激光晶体长度, 为调Q晶体沿光轴长度, 为激光晶体的受激发射截面, 、 分别为调Q晶体的基态和激发态吸收截面, 为输出耦合镜的反射率, 为未饱和时腔内往返损耗, 为激光晶体的反转衰减因子(发射一个光子导致的激光上能级的粒子减少数), 为饱和吸收体衰减因子(吸收一个光子导致饱和吸收体下能级的粒子减少数,通常为1), 为光在腔内传输的往返时间, 为谐振腔的光学长度, 为真空中光速。
图3被动调Q连续YAG倍频激光器示意图
由于倍频效率与基频激光的峰值功率平方成正比,所以为了有效地产生高效率的倍频输出,在YAG腔内采用了声光调Q装置,其作用可以将连续振荡的1064nm基频光变换成10KHz左右的高重复频率脉冲激光,脉冲宽度在150nS左右。由于具有重复频率和峰值功率高的特点,所以可以获得高平均功率的倍频绿光输出。
(2.4)
式中,利用了折射率 的关系。
若输入基频光束的截面积为A,光功率为 ,则基频光强 ,即基频光功率密度与场强有如下关系
(2.5)
从而得到倍频光的光强转换效率为
(2.6)
式(1.6)是从基频光的场强衰弱很小的条件下推得的。高转换情况下的转换效率,当 时可以推导得如下结果
(2.7)
图1单轴晶体色散曲线及倍频原理示意图
[10] 郭培源,付扬.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尽管目前在紫外激光的研究很多,但离产业化、实用化的目标很远,通过对激光器的整体优化设计,旨在提高全固态紫外激光器的性能并产业化,
因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2
3、充分考虑到激光器输出镜的最佳透过率与倍频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详细计算了一定泵浦功率时的最佳输出镜透过率,并由此优化倍频晶体(KTP)长度的选取。
总结
由于倍频晶体的阈值很高,因此要获得高的倍频效率,基频波的功率密度要足够高。这样对连续或者高重复频率的激光器,一般均采用腔内倍频方式。如Photonics Industries采用LD泵浦的Nd:YVO4绿光激光器,两个谐振腔镜对基频波(波长为1064nm)都镀高反膜,而对二次谐波(波长为532nm)有一定的耦合输出,这样腔内的基频波功率密度就非常高,就能获得极高的二次谐波转换效率。当LD泵浦功率为80W时,可获得16W的100kHz 532nm绿光输出。
(3.18)
当 时,光子数密度达最大值,由(3.11)式我们得最大能量时的粒子数反转为
(3.19)
峰值功率为
(3.20)
脉冲宽度为
(3.21)
我们用格朗日多项式(Lagrange multiplier)技术来决定 值( 值给定)以使脉冲能量最大。
3.2 被动调Q获得基频光
如图3所示。这是一台内腔倍频、连续氪灯(单灯)泵浦、被动调Q的YAG激光器。不加倍频元件可以输出1064nm波长的近红外高功率激光。当腔内放置倍频晶体时,如采用倍频效率较高的KTP(磷酸二氢钾)晶体,就可以产生532nm波长的倍频绿光输出。
东北石油大学
课程设计
2012年3月2日
东北石油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倍频激光器的设计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姓名学号
主要内容、基本要求、主要参考资料等
1、主要内容
设计一台腔内倍频或者腔外倍频的激光器,并分析其影响转换效率的因素。
2、基本要求
在论文中分析倍频激光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满足相位匹配的条件。
图1中的实线代表了寻常光的折射率,点划线代表了非常光的折射率,中间的点线则代表了非常光在改变入射光角度时得到的折射率。由图中可以看出,当改变晶体中入射光的角度,中间的非常光折射率曲线随之变化,在如图的位置上,可以实现1064nm的倍频。即在特定的通光方向上,532nm的倍频光与1064nm的基频光折射率可以实现相等,实现倍频的相位匹配。
(2.10)
满足上式的相位匹配方式为2类相位匹配。
常用的相位匹配方式有角度相位匹配和 相位匹配。
第3章脉冲紫外激光器设计
3.1 被动调Q
在近似的情况下,速率方程是分析激光器性能的最重要的手段,1965年,Szabo and Stein推导出了被动调Q激光器的速率方程,表述如下:
(3.1)
(3.2)
(3.3)
根据式(2.5)进一步分析,当 时,倍频光输出功率 将沿晶体长度方向呈周期性变化。当入射基波进行至距离 处,倍频输出功率达到第一个极大值,这个距离定义为相干长度 ,则有
(2.8)
如果基波在晶体中仅存在一个偏振态,其相应的的折射率为 ,则相位匹配条件为
(2.9)
此为相位匹配的1类相位匹配。
如果基波在单轴晶中存在两个偏振态,其寻常光折射率为 ,非常光折射率为 ,则实现相位匹配的条件是
参考文献
[1]丁丽明,杨福民, Bowman S R.聚光腔对光泵均匀性的影响.中国激光, 1989.
[2] 梁柱,宁国斌,金光勇.LD泵浦高频YAG激光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2
[3]周炳琨,高以智等.激光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 克希耐尔W.固体激光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采用简单的两镜腔结构,将二倍频、三倍频频率变换晶体同时放在腔内,还实现了355nm连续激光的输出。LD泵浦全固态激光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获得长足的进步,紫外激光器因其在人眼安全波段,光刻的主要光源等重要应用,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研究的热点。
第2章光倍频原理与技术
2.1光倍频原理
由于晶体中存在色散现象,所以在倍频晶体中的通光方向上,基频光与倍频光所经历的折射率 与 是不同的。
(3.5)除以(3.6)式,我们得
(3.9)
这儿, 为激光晶体最初反转粒子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定义如下:
(3.10)
(3.4)除以(3.5),且将(3.7)带入所的式中得
(3.11)
对(3.11)式积分得
(3.12)
因此,Q脉冲的总能量可表述为如下形式:
(3.13)
定义
(3.14)
(3.15)
其中 ,为优化因子,被用来比较不同的被动调Q晶体的优越性。
3、主要参考资料
[1] 马养武,王静环,包成芳.光电子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 蓝信钜. 激光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完成期限2012.2.27 ~2012.3.2
指导教师
专业负责人
年月日
第1章概述
在被动调Q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考虑了被动调Q晶体Cr:YAG的激发态吸收效应对脉冲激光器性能的影响,延伸了Degnan的被动调Q优化理论,直接给出了优化设计过程中我们最关心的被动调Q晶体的小信号透过率与输出耦合镜的透过率关系,简化了设计程序。在高斯光束倍频理论的指导下,改进了传统的聚焦方式,使结构更为紧凑下,获得了更高的紫外功率输出,并且该结构可同时满足三倍频,四倍频的要求。在连续紫外的研究中,充分考虑到激光器输出镜的最佳透过率与倍频转换效率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优化倍频晶体长度。
当调Q结束,光子数为0,即(3.12)为0,并用(3.14)、(3.15)我们获得调Q结束时反转粒子数的表达式为
(3.16)
被动调Q激光器中,当反转粒子数密度超过最初阈值时(激光腔往返增益刚好等于往返损耗),脉冲开始建立,此时,光子数为0,且激发态光子数为0,由(3.4)得
(3.17)
在等式左边加上 ,然后除以 ,并利用 的定义,式(3.17)表述为
在倍频激光器的功能表中实线代表了寻常光的折射率,点划线代表了非常光的折射率,中间的点线则代表了非常光在改变入射光角度时得到的折射率。由图中可以看出,当改变晶体中入射光的角度,中间的非常光折射率曲线随之变化,在如图的位置上,可以实现1064nm的倍频。即在特定的通光方向上,532nm的倍频光与1064nm的基频光折射率可以实现相等,实现倍频的相位匹配。对于双轴晶体其相位匹配的计算较为复杂,这里不详细论述。其相位匹配原理都是相同的。
上图中采用5mW的氦氖激光器做为准直光源。谐振腔后面采用的全反镜为1064nm高反。倍频输出镜为1064nm高反和532nm高透双色镜。1064nm基频光在腔内形成振荡且不直接输出到腔外。在腔内放置KTP晶体做为倍频器件,将1064nm基频光转换为532nm倍频光,并通过倍频输出镜获得输出。在腔内还放置了一块谐波反射镜,上面镀有1064nm高透、532nm高反,使获得的后向倍频光再次反射回倍频输出镜处并得到输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倍频输出效率。
[5] 蔡伯荣.激光器件.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
[6] 吕百达.固体激光器件.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7] 姚建铨.线性光学频率变换及激光调协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 傅竹西.固体光电子学.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
[9] 饶云江.光纤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