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分析

【摘要】英语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其礼貌用语的使用差异。本文以称呼语、隐私语为切入点,试图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礼貌原则指导下,礼貌用语上的语用差异,从而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英语;汉语;礼貌用语;语用差异

当代中国, 英语已经作为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被国人重视。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彰显,“汉语热”在不断升温,因此无论是对于学外语的中国人还是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跨文化交际显得愈发重要, 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礼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交际成功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礼貌用语,广泛地应用于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因此礼貌和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

一、英汉礼貌原则的差异

所谓礼貌原则,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由于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利奇于1983年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以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为基础,提出了“礼貌原则”的概念。按照利奇的理论,礼貌原则具体包括以下6点准则上:

1.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原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原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从以上各条准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即说话人说话时往往都尽量多给别人一点方便,尽量让自己多吃一点亏,从而在交际中使双方感到受尊重,同时反过来获得对方对自己的好感。

(二)汉语礼貌原则

我国学者顾曰国教授根据汉语有关礼貌的文化,于1990年提出了尊重、谦

逊、态度热情和文雅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并于1992年他对礼貌准则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5项礼貌原则:

1.贬己尊人准则:这是中国式礼貌准则的最大特点。当谈及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情时,需要“贬”,“谦”;谈到听者或是与听者有关的事物时,要“抬”,“尊”。

2.称呼准则: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中国的称呼准则是“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3.文雅准则:选用雅语,禁用秽语,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或难堪的事物,如:死亡、性事、排泄、绝症、较低下的职业和犯法行为等。

4.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别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5.求同准则:指交际的双方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愿望。当不得不批评别人或发表不同意见时,人们往往“先礼后兵”,这也就谈到“脸”和“面子”问题。

从以上两种礼貌原则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人们对礼貌标准的取舍有一些差异。西方民族以形式为重,认为“礼貌”是“避免冲突”的策略,因此往往注重自身尊重他人,二者兼顾。汉民族把“礼貌”当作个人内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外在体现,是“发于内而形于外”的东西,因此,在表示礼貌的时候,往往侧重于以言辞体现品德,体现自我的恭敬(对他人)与谦卑(对自己),从而把“贬己”、“尊人”及“称呼准则”作为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原则。

二、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会轻松地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从称呼语和隐私语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称呼用语的差异

1.英语中的称谓

(1)英语中有一种最基本的称呼陌生人的方式,即“称谓词+姓”,如称Marry Brown为Miss. Brown,称John White为Mr. White。

(2)家属称谓如mother,father,son,uncle,aunt,grandfather,grandmother等都可用作标准的称谓词。

(3)有一些人有着显赫的地位,人们常用“称谓词+姓”在正式场合称呼他们。有的时候,甚至“Mr./Mrs./Miss.+姓”用作称谓词不足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在这种情况下,Governor,Mayor,Professor,Doctor,the Honorable 等称谓也许会被用来称呼他们。如:Professor Brown,the Honorable Mrs. Craig Holmes等。

2.汉语中的称谓

汉文化中的称谓主要有:

(1)姓名。这其中包括全名、小名、别名、“老/大/小”+姓,等等。如有人的全名是李如海,学名也是李如海,熟人唤他的小名为海子,也有许多人根据其年龄,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的不同而称他为“老李”、“大李”或“小李”。

(2)亲属称呼语。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呼语,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对亲属或非亲属均可使用。称呼一般以自己的父母为准,比自己父母大的叫“大伯”、“大妈”,小的则称“叔叔”、“阿姨”。在中国,如一位小学生或中学生向一位女士问路时,一般会说:“阿姨,去XX 路怎么走?”这种用法在英语中一般是没有的,英美人士不会叫一位陌生人为“叔叔、阿姨”,也不喜欢被人非亲非故的叫做“叔叔、阿姨”。

(3)通用称呼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有互称“同志”的习惯。改革开放后,为了和国际接轨又使用“先生”、“女士”、“小姐”等称谓。

(4)职衔。即标志职业或职务的称呼。通常有“姓+职务”,“姓+职称”和“姓+职业”。“姓+职务”如“李书记”、“刘校长”等等,对具有这一职务的人,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在非正式场合,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姓+职称”也和“姓+职业”一样。不过,“姓+职业”类就用得不是那么普遍了,最通常的只限于“老师”、“律师”、“医生”这三种职业,如“许老师”、“张律师”、“王医生”等,一些在人们心目中较为低下的职业却不能用来作称呼语,如称一位姓王的瓦工师傅为“王瓦工”、“刘木匠”则被视为是不礼貌的。

(5)零称呼语。指用“喂”、“劳驾”等日常用语或不用称呼语打招呼,或是用听话人所从事的工作及正在进行的活动呼唤对方,如“骑自行车的”、“割草的”、“卖报的”等。

3.英汉称呼语的混淆

(1)称呼词十名字。许多中国称谓词能够与被称呼者的姓,名或全名连用。在汉语中,我们一般不称呼别人为“淑贞小姐”,一般称为“赵小姐”或是“赵淑贞小姐”。与此相反,英语中大部分的称谓词是与姓搭配使用的,所以,“Mr. Tom”、“Mrs. Jane”、“Miss Helen”在英语中是不正确的称呼。

(2)当直接用名称呼别人时,中国人会感到踌躇,如称呼Marry Brown为Marry。在汉文化中,只有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不然被视为不可接受。但在英美文化中用“名”称呼别人却是非常普遍的,称呼对方用名并不代表双方很熟或关系密切。

(3)两种文化对礼貌称呼语的习惯也存在差异。如“小王”、“老王”等称呼在汉文化中使人感到亲切。在英美文化中,Young Smith”则指父子俩或兄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