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蛋品质的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鸡蛋品质的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蛋鸡饲养者总希望母鸡所产的蛋分量大、蛋壳颜色呈褐色且有光泽、软壳蛋和破壳蛋少。

但在实际生产中,多种因素影响鸡蛋的正常品质,导致蛋重减轻、蛋壳颜色变浅变白、软壳破壳蛋增多,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和品种、饲养管理、蛋鸡的生理状况、营养水平、疾病和药物等。

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如何有效地提高蛋品质一直困扰着世界范围内的养禽业。

近年来,尤其是蛋壳质量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以我国为例,5万只饲养规模的蛋鸡场,每年因破蛋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6万多元,严重影响了鸡蛋的种用价值、商业价值和食用价值。

提高蛋品质没有什么特效方法,主要从影响蛋品质的因素入手,加以分析和调节,完全有可能将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

一鸡蛋大小的影响因素
1鸡的品种
不同品种以及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母鸡所产的蛋大小有差异。

一般中型蛋鸡比轻型蛋鸡产的鸡蛋大,褐壳蛋系的蛋重大于白壳蛋系。

2开产日龄
开产日龄直接影响产蛋期蛋重。

开产日龄愈大,中后期所产的蛋愈大;开产日龄每推迟一天,平均蛋重增加0.1克。

实际饲养中,采用适当饲养管理技术(如控制光照、限饲等)可以调控母鸡的开产日龄,从而达到合适的蛋重。

但开产过早或过晚,对整个产蛋期产蛋成绩均不利。

3产蛋周龄
开产后,随周龄增大,蛋重逐渐增加。

一般开产后18周(即38周龄左右)蛋重达到标准,开产时的蛋重仅为标准蛋重的80%,72周龄淘汰时,蛋重达标准蛋重的108%左右。

4开产季节
季节对蛋鸡的采食量和饮水量有显著影响,从而造成母鸡产蛋率和蛋重有所变化。

春季开产的新母鸡与秋季开产的母鸡相比,其产蛋率较高,但蛋重较小。

5光照
育成期光照刺激的时间和强度影响母鸡的性成熟和体成熟,从而影响蛋重。

生产实践证明,育成期实行恒定光照时,照明时间越长,母鸡性成熟越早。

育成期实行渐减光照法比恒定光照法推迟性成熟。

采用间隙光照法可使母鸡提早性成熟。

母鸡早熟,提前开产,蛋重就会变小。

6母鸡体重
母鸡开产时体重和体格的大小影响整个产蛋周期的产蛋成绩。

开产时体重和体格在标准偏上,母鸡所产的蛋较大,反之则较小。

所以,欲达到标准蛋重,必须使母鸡开产时的体重达到品种规定的标准。

7环境温度
在炎热气温条件下育成的母鸡,由于受高温的影响采食量不足,从而导致开产时体重比在凉爽天气育成的母鸡体重低10-20%,进而导致开产时蛋重较小。

产蛋期间,舍内温度超过25℃时,每增加1℃,蛋重减轻1%。

8营养
能量水平影响母鸡的采食量,从而影响体重。

提高能量摄入量,有可能育成体重较大的母鸡,使开产时及整个产蛋期蛋重增加。

蛋白质进食量是决定蛋重的关键因素。

日粮蛋白水平从12%-18%,每增减1%可使蛋重增减1.2克。

日粮含硫氨基酸水平也影响蛋重,在一定范围内,蛋重随含硫氨基酸水平增加而提高。

亚油酸直接参与蛋黄的形成,日粮亚油酸水平达到1.5%以上,可保证蛋重达到要求。

除以上因素,饮水、食盐摄入量、母鸡健康状况以及用药等等都会影响蛋重。

二蛋壳破损的原因
一般认为,蛋壳质量受蛋鸡品种、疾病、生理阶段及营养因素的影响。

提高蛋壳质量有必要了解蛋壳结构,控制影响因素。

蛋壳分蛋壳膜和硬质蛋壳,硬质蛋壳98%由矿物质构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蛋壳膜由蛋白质和粘多糖构成,分内外两层。

蛋壳膜在一定程度上对蛋壳质量起保护作用。

蛋壳形成与钙磷代谢密切相关,但仅仅增加日粮钙磷水平,并非绝对能提高蛋壳质量。

钙是否满足产蛋鸡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日粮钙的总量,还与钙源被蛋鸡消化、吸收和利用有关,日粮微量元素营养水平也影响钙的营养状况。

确定蛋鸡钙营养水平应该考虑不同钙源饲料的理化特性以及蛋鸡的生理变化。

一般来讲,每日摄入3.7-4.0克钙可满足蛋鸡形成蛋壳。

蛋壳在蛋壳腺中形成,需要足够的钙离子及碳酸根离子。

以锌和锰为辅基的碳酸酐酶在二氧化碳与水形成碳酸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钙对锌、锰、铜的吸收有抑制作用,所以高钙日粮反而对蛋壳质量有不利影响。

要增强蛋壳强度,必须考虑碳酸酐酶的活性以及锌、锰的有效利用问题。

蛋壳破损除了营养因素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与环境和管理有关,下面简要介绍。

1遗传、品种、周龄
不同品种蛋鸡所产的蛋,破损率差别较大。

一般,本地鸡(或土种鸡)低于进口鸡(或杂交鸡),褐壳蛋系低于白壳蛋系,海兰鸡低于京白鸡。

产蛋鸡在30周龄左右其蛋壳质量最佳,以后蛋壳强度和厚度随周龄增加而递减,70周龄之后明显下降。

这与母鸡体内钙、磷、维生素D代谢减弱有关。

2蛋鸡笼制作和安装不合理,捡蛋次数太少
许多养鸡户为节省资金,多采用个体或小型企业制作的蛋鸡笼,使用材料一般较差,工艺制作比较粗糙,个人在安装时又不十分讲究,常常造成鸡笼底床角度不合适或底床中央部分松弛下垂,鸡蛋在笼内向中央滚动,从而造成破损。


作蛋鸡笼使用的铁丝直径要求2.3-2.5 mm,不宜太软,鸡笼底床角度以7-8
度为宜。

捡蛋次数过少,容易造成鸡蛋在集蛋槽内相互碰撞而破损。

大群养鸡每天捡蛋至少2-3次,不应当使鸡蛋在鸡舍内存放过夜。

不仅如此,捡蛋的快慢、搬箱的轻重也与鸡蛋的破损率有关。

3环境因素
环境温度超过30℃,鸡蛋破损率增加。

高温环境下,蛋鸡采食量减少,钙的摄取减少而磷的排泄量增多,结果血液酸/碱不平衡,肠道对钙的吸收率降低,致使蛋壳变薄。

高温使蛋鸡的呼吸加快,二氧化碳排出量增多,血液中HCO3-浓度下降,pH值升高,钙离子含量降低,降低蛋壳腺制造蛋壳的能力。

同时,血液中游离钙与蛋白质和乳酸结合,引起血钙急剧下降,进而降低蛋壳质量。

蛋鸡在高温应激下释放出皮质醇,皮质醇会改变产蛋的能源分配、改变激素平衡、加速肌肉和骨骼衰退。

日粮中加入抗应激物质,如0.3%碳酸氢钠或VC 100-150mg/kg,可显著缓减热应激,提高蛋壳强度。

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度大小对蛋壳质量有明显影响,保持稳定的光照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16小时光照比18小时光照破损率少得多。

一般,光照时间维持在16-17小时,不宜超过17小时。

光照突然增强,鸡蛋破损率增加。

产蛋鸡光照强度应保持在10勒克斯左右,大约每平方米3-4瓦。

在蛋壳形成的夜间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照时间和强度。

有研究报道,光照周期从24小时增加至28小时,蛋壳厚度及蛋壳重量几乎呈直线增加,原因是延长了蛋壳形成阶段。

应激会降低蛋壳质量。

如断料断水、噪音、天气变化、惊吓、密度过大、换料突然等。

所以,应该想方设法减少各种应激,保证蛋鸡的饲养环境相对稳定,饲养员、饲喂制度、饲料都应相对固定。

某些疾病,如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鸡白痢、大肠杆菌病,都会破坏输卵管上皮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出现软壳蛋、畸形蛋、薄壳蛋和无壳蛋。

产蛋期间慎重使用预防和治疗慎性药物,尤其是磺胺类、呋喃类和抗球虫药物,非用不可时也要选用对产蛋性能影响小的药物,如杆菌肽锌。

4营养因素
4.1钙、磷、维生素D
日粮中钙、磷含量及其钙/磷比例对蛋壳质量有很大影响。

蛋鸡开产前两周(大约18周龄)就应使日粮钙水平达到2-2.5%,以便增加钙储,为产蛋作准备。

产蛋率达5%时,将日粮钙水平增加至3.2-3.5%。

母鸡产蛋后期对钙的吸收率和存贮能力降低,加之蛋重增加,应当提高日粮钙水平,以3.5-4.0%为宜。

建议蛋鸡预产期日粮钙与有效磷之比为5:1,产蛋期为8:1-10:1。

由于钙源便宜,蛋鸡饲养者在配制蛋鸡日粮时往往添加过量。

其实,高钙日粮不仅影响适口性,而且不利于其它矿物质元素的吸收,生产中缺磷的现象比缺钙普遍,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注意。

补钙的时间、方式影响产蛋鸡对钙的吸收。

母鸡只有在蛋壳钙化的16小时内连续得到钙,方可形成优质的蛋壳。

一般,鸡蛋在下午开始进入蛋壳腺,若下
午至黄昏供钙不足,将影响蛋壳钙化。

因此,建议将日粮中的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添加在日粮中,另一部分在午后单独补充,可在下午5点左右补喂颗粒贝壳粉一次,每1000只鸡每日补喂2-3kg。

钙源及钙的颗粒大小对蛋壳质量有较大影响。

在钙含量相同的情况下,蛋壳强度以贝壳粉最好,碳酸钙、磷酸氢钙次之,石粉较差。

粒状钙(颗粒0.3mm左右)可提高蛋壳强度,减少软破蛋率,这与粒状钙在胃中滞留时间较长,延缓消化吸收时间,供夜间蛋壳形成有关。

磷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钙及其它营养素的摄入和吸收,从而影响蛋壳质量。

许多因素影响蛋鸡磷的需要量,包括能量水平、生产性能、饲粮结构、环境温度等。

由于蛋鸡对日粮中植酸磷的利用性较差,传统的做法是在日粮中添加无机磷(磷酸氢钙)以补充有效磷的不足。

在磷酸氢钙质量和价格难以把握的情况下,向日粮中添加植酸酶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已经成为现实,并且前景广阔。

蛋鸡日粮中添加300-500U/kg植酸酶相当于节省0.1%无机磷,即磷酸氢钙的添加量可减少0.63%,这对于节省配方空间、提高微量元素可利用性、减少环境污染同样有益处。

维生素D直接参与钙、磷代谢,促进蛋壳形成。

在高密度笼养、饲喂无鱼粉日粮、日粮中磷可利用性不佳的情况下,更要注重补充维生素D,日粮中维生素D含量应不低于2500IU/kg。

维生素C对维生素D的活化起重要作用。

炎热季节蛋鸡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对改善蛋壳质量有明显效果。

4.2电解质平衡
电解质不平衡对蛋壳形成不利。

蛋壳形成所需要的钙,无论从骨骼还是从肠道吸收至生殖道,必须配合血液中的酸碱平衡。

提高日粮碱度有利于蛋壳质量,而提高日粮酸度则对蛋壳质量有害,因此,生产中应限制食盐用量。

日粮中氯含量过高会使血液pH下降,酸碱平衡失调,引起蛋壳质量下降。

配制日粮建议使用无氯钠盐,如碳酸氢钠,不给产蛋鸡饮用漂白粉含量过多的消毒水或其它含有氯的消毒剂,以免影响蛋壳质量。

从某种程度来讲,饮水中的盐分比饲料中的盐分影响更大,每升饮水含盐量超过0.25克,蛋壳明显变薄。

4.3其它矿物元素:铜不足、镁过量会降低蛋壳的钙化作用。

三影响蛋壳颜色的因素
蛋壳颜色是最直接的品种特征,其遗传力为0.58-0.76。

蛋壳颜色性状受多基因影响,依个体遗传结构的差异,表现出由棕色至浅褐色。

长期选育的品种,壳色相对固定,品系杂交变异较大。

蛋壳颜色在输卵管内形成,腺体分泌和色素沉积连续构成蛋壳棕色素,这一过程在鸡蛋产出前4-5小时内完成。

输卵管粘膜复层柱状上皮的顶细胞分泌钙,分泌细胞分泌釉质(色素)。

蛋壳颜色的主要色素物质是卟啉,来源于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绿素)。

饲料中的色素并不能沉积到蛋壳上。

蛋壳颜色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品种:不同品种蛋壳颜色有所差异。

2周龄:40周龄以后蛋壳颜色有变浅的趋势。

3输卵管病变
水肿、出血、坏死、粘膜脱落均影响蛋壳色素的正常沉积。

蛋鸡被其它鸡啄伤肛门,输卵管脱垂或另外形成的肛门创伤都会导致输卵管内细菌感染。

4传染病
一些传染病原容易在生殖道组织生长,它们的致病结果随在生殖道感染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感染卵巢的病原通常造成产蛋数量减少,蛋壳品质一般维持正常。

容易生长在输卵管的病原通常致使蛋品质降低。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蛋鸡后,可使蛋壳腺固有层局部增生,有较多的淋巴细胞浸润,导致蛋壳形成受阻,出现软壳、粗壳、破壳蛋,蛋壳颜色变白。

传染性支气管炎还会对蛋的内部品质造成负面影响,鸡蛋的蛋白部分含水量增多,稠蛋白和薄蛋白之间失去界线。

水样蛋白的出现是因为病毒对输卵管蛋白的分泌产生滞留作用,结果使局部肿胀,蛋壳膜表面变成皱褶。

产蛋下降的严重程度依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株种类、蛋鸡日龄及其它病原而有所不同。

通常在6-8周之内产蛋恢复正常。

幼龄鸡遭受传染性支气管炎感染会造成输卵管永久性发育不正常。

新城疫病毒从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生殖道,使卵巢和输卵管发炎,钙质沉积不完全,导致出现薄壳蛋,影响时间可长达2个月左右。

减蛋综合症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毒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腺处大量复制,其结果使pH下降,导致粘膜分泌紊乱,又由于酸度的增加,溶解了大量钙质,蛋壳形成受阻。

蛋鸡感染该病毒后7-14天产蛋率巨幅下降(大约下降20-40%),破损率可达30-40%,早期临床症状是蛋壳颜色减退,接着发生薄壳、软壳、粗壳、无壳、凸凹不平等多种蛋壳缺陷。

许多其它细菌性疾病也影响蛋壳质量。

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

它们通过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使肠道菌群失调,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钙量不足。

同时,细菌引起输卵管、子宫部炎症以及产生的毒素,使蛋壳腺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钙及色素沉积受到影响,蛋壳质量下降,颜色变浅。

4药物
磺胺类、呋喃类、喹乙醇、抗球虫药等干扰蛋壳颜色的形成。

饲料中各霉菌毒素、有机氯农药残留、蛋鸡体内的磺硫胺毒性均会使蛋壳失去正常颜色。

5应激
高温应激、寒冷刺激、疫苗接种、光照程序紊乱、噪音、惊吓、缺水、换料突然等等都会影响蛋壳颜色。

以上围绕蛋品质问题作了简要叙述。

鸡蛋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受遗传、环境、疾病、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蛋鸡生产只有从全过程、全方位着手,才能把握局面,提高生产效益。

当然,出现问题也应从多方面考虑,切不可只偏及饲料和营养方面而放弃其它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