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学院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章辉

姓名:国贸112

学号:11408070221

完成日期:2014年5月23日

长三角经济区域分析报告

1.概况

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东部,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5.8%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入海口的周边地区,共16个城市,包括上海;江苏省沿江8个城市: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和南通;浙江东北部环杭州湾7个城市:杭州、湖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和台州。这16个城市是中国经济、科技、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几大都市圈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2.经济发展条件

2.1. 有利的国家政策

1982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国家领导人就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宁波、苏州、杭州建立长三角经济圈”。1986年,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进一步扩大到五省一市,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在以后的各次讨论会上,逐渐深入,直至今日的“十一五”计划。

2.2. 基础设施完善

机场、港口、轨道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

3.地区经济的发展现状

3.1. 经济总量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迸发出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成为我国乃至亚洲和全球经济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

从地区经济总量看,浙江7市经济总量占长三角的近30%,江苏8市占比达4%;上海市经济总量占长三角16城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多。

从长三角地区城市情况看,呈阶梯型发展可是,形成四大方阵。第一方阵仍旧是上海,全国首个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的城市,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第二方阵包含超过2000亿元的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等5个城市;第三方阵由南通、绍兴、常州、台州、嘉兴、扬州、镇江、泰州等8个经济总量在10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的城市组成;第四方阵是总量低于1000亿元的湖州和舟山。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2007年江浙沪三省(市)经济发展速度继续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增长速度达5%,浙江、上海分别达14.7%、13%,长三角16城经济发展也呈现江苏快于浙江、浙江快于上海的格局。

3.2. 区域合作势头强劲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政府都提出把发展放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去考虑的战略思想,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内涵大大丰富,经济联动发展和一体化势头进一步加快,不少领域如人事、工商、旅游等已经达成合作或互相衔接的协议。主要体现在:

(1)平台一体化加速进行。江浙沪工商局已就市场准入、政策信息共享、帮助民营企业发展、开通三省市著名商标保护直通车等达成共识,2003年签订了《加强长三角区域市场管理合作协议》,在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和信息资源等方面推行一体化;长三角15个城市人民银行就长三角金融合作框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合作一体化进行磋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召开,对建立区域人才共同市场、共融共通新制度框架、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认定等问题进行探讨等等。

(2)政府间合作联动增多。2001年5月12日通过了《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后,沪苏浙三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定期座谈的合作机制建立。2003年开始,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合作联动增多,先后签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沪浙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协议书》《浙江省和江苏省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协议》《长三角地区发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协议书》《苏浙沪三省市侨务工作交流与合作协议书》《长三角技术与资本对接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技术经纪人合作平台》和《长三角技术信息服务平台》等政府间或组织间协议,许多领域的合作联动如长三角地区教育合作已付诸行动,开始了实质性的启动。

3.3. 区域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长三角”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更紧密的产业联系,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发挥区位和经济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配合整合产业优势,促进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整合的目标。,长三角经济区正在成为中国大陆联动效应最为显着、发展腹地最为广大的经济区。如在长三角地区,一条清晰的IT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1. 城市各自为政

由于长三角由两省一市组成,所以虽然城市间的协调状况比珠三角好,但仍然存在行政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区域经济整体关系下的城市群经济运行体制尚未形成。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江苏、浙江和上海由于条块分割,缺乏横第向联系,各地区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阻碍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经济合作的不仅有市场分割,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例如,通过控制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使之在需求旺盛时不至于流向其他经济区;在供给宽松时,使外地商品难以进入本地市场。

4.2.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在“十五”期间,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依旧是粗放型的。长三角的能源消耗是西方工业七国平均所消耗能源的5.9倍,相当于日本的11倍,美国的4.3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了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2005年,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增速与全国相比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除了第四季度外,长三角GDP 增幅同比回落了2.6%,而在全国则只回落了0.1%。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严重污染环境,二是消耗大量能源,三是过度开发土地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