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体温及其调节》教案示例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仪(将所用的图片与文字资料放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下表。

家庭成员1日内体温变化调查表(腋窝温度)

成员年龄6:00 9:00 12:00 15:00 18:00 21:00 睡

平均温度

母亲

父亲

自己

结论

一、引言

1910年英国斯科特(Scott Robert Falcon l868~1912)探险队和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都宣布将向南极点进军,两支探险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阿蒙森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经过千辛万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极点的人。而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他们用雪橇拉着设备,顶风冒雪经过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终于到达南极点。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 km 之后,归途中因饥饿劳累倒下。攀登南极点的角逐是南极考察热中光辉的一页。

(资料来自:)

两支探险队都在零下三十七度的南极艰难跋涉,阿蒙森队的胜利表明人类可以战胜严寒,而斯科特队永远留在了南极也表明如果严寒加上饥饿、疲惫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命。

地球上的气温可高至60 ℃,低至零下70 ℃。人类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环境中,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呢?

二、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投射在大屏幕上)

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37.2 ℃36.7 ℃37.4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学生明确:体温指的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即内环境的温度,而上述的三种方法测出的都是体表温度,用于代替体温。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预习作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1)面对全班同学的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进行研究方法的训练)

(2)如何使比较的结果更直观?(组织学生绘制直观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得出比较项目:

1.选择一个人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2.选择一个家庭的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3.选择同一年龄同一性别学生的个人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绘制上述比较的直观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井得出结论:

1.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不超过一度。

2.不同年龄的人体温有差异,年轻者体温高于年老者。

3.体温会有个体差异。

4.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中进行测量。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恒定是不是体温维持一个数值?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什么?恒定的体温是怎样影响新陈代谢的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体温相对恒定是指体温在一个范围内变动。

2.体温恒定是生命活动进行的必要条件。

3.恒温动物能摆脱环境的限制,无论天气如何,只要体温恒定就能进行代谢活动。

4.相对恒定的体温可以保证酶在最适温度下发挥催化作用。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1.为什么斯科特探险队因饥饿劳累冻死在南极?

2.体温是哪来的?产热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3.主要细胞器是什么?

4.能源物质是什么?

5.主要能源物质是什么?

6.散热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明确: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结果,也是生命活动必需的条件。

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下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由于下面等式成立:产热=散热。

请大家分析: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怎样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得出结论:寒冷环境中增加产热,减少散热;炎热环境中减少产热,增加散热。炎热环境中可以减少产热,但不产热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机物氧化分解合成ATP的同时必然伴随着热量的释放。故炎热环境中以增加散热为主。

【教师活动】(设疑,将问题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请分析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怎样调节产热与散热以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呢?调节机制是什么?是神经调节还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调节中枢在哪里?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1.增加产热的生理活动有:骨骼肌会不自主地颤抖,增加产热;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促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机体的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2.减少散热的生理活动有:几乎不出汗,以减少蒸发散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的血流量,以减少对流散热和辐射散热;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缩小汗毛孔,减少热量散失。

3.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列出调节机制示意图。(见板书设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

【教师活动】分析下列两个不等式: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时,人的体温将会怎样变化?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应明确:因为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当长时间置身于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的热量不足以补偿散失的热量,会引起体温降低;而在高温环境中过久,会因体内热量散不出去,导致体温升高。

【教师活动】讲述体温调节的障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特别注意的是低温抑制酶的活性,而高温则使酶失活。因此,绘制酶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曲线时,应注意低温时曲线不能达到酶活性的零点,而高温则曲线可以达到零点。于是可以说体温过高会致人死亡,而体温过低则不一定。

发热与体温过高: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原因很多:如感染、肿瘤、内分泌失常、免疫紊乱、组织损伤、毒物和药物作用等。因为代谢增加、产热量增加而散热相对减少了,体温因此上升,但人还会有冷的感觉,(可能是因皮肤血管收缩而引起的一种感觉)这种冷的感觉,可引起寒颤,使体温更快地上升。

发热后体温一般不超过40℃。体温高于40℃,称为体温过高,体温高达44.5℃而能生存的已是罕见。一般认为人的最高致死体温大约是45.5℃,这可能与蛋白质在45~50℃之间开始变性有关。体温过低会不会也一定导致人的死亡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2001年最小的新闻人物:13个月大的小艾里卡。(用实物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2001年2月底的加拿大埃德蒙顿市的气温仍然在摄氏零下30度以下。只有13个月大、刚学会走路的女婴艾里卡只穿着纸尿裤和一件T恤衫走向零下30度的室外!等她被发现时,身体已经僵硬,心脏也停止了跳动,体温已经下降到摄氏16度!

在医护人员的救助下奇迹发生了:艾里卡的心脏突然跳动了一下,接着竟然连续跳动起来!小家伙复活了。科学家因此断言:冻体复活不是梦。

事实上,人体细胞冷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比如在治疗不育症时使用的精子冷冻、卵子冷冻、胚胎冷冻技术。

科学家预测,人体冷冻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将十分广泛。可以把患了绝症的病人冷冻起来,几百年后当相关的技术出现后,再使其复活,经治疗而获得健康;再有,可以把字航员冷冻起来暂停人体老化的程序,数光年之后,他们抵达某个星系后解冻,他们的年龄就和离开地球时完全一样,没有任何衰老。人体冷冻技术使人的太空旅行有了实现的可能。目前不能确定人的最低致死体温。

除这种奇迹之外,有些情况也会导致体温过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不足、脑血管疾病或麻醉药中毒时体温也会降低。人的体温下降至20℃时,通常不能恢复。

临床上用人工冷却法使人进入麻醉状态,称为低温麻醉。体温一般不低于28℃,可以阻断血液循环10~15 min脑组织和心肌机能不会遇到严重障碍,为做脑、心脏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述学习的体温调节是生理性调节,动物体还可以通过自觉行为来调节体温,如不在极端环境中停留过长等。大家还可以继续思考:还有什么自觉行为可以调节体温呢?

重点提示:

1.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分析得出:体温因年龄、性别、活动量等不同而变化。

2. 体温恒定的调节应抓住产热与散热相等这个主干,再分析产热与散热的生理活动,再分析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过程,并从中体现出体温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由神经和体液共同参与完成。

3.体温调节注意与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相联系,产热过程与呼吸作用相联系。

板书设计:

(一)体温:身体内部温度。可用口腔、腋窝和直肠温度代表

(二)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