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修复问题及解决方案

城市生态修复问题及解决方案

城市生态修复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成为了人类活动的核心区域。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一系列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城市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城市生态修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系统的破坏。

城市的扩张导致大量自然土地被侵占,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原本的森林、湿地和河流等生态系统被割裂,生态廊道被阻断,许多动植物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空间。

这不仅影响了生态平衡,也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源等。

城市的快速建设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交通排放和生活垃圾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土壤受到污染和破坏。

这些污染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积累,对生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城市中的水资源管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

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不完善,雨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反而在暴雨时容易引发内涝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是另一个困扰城市生态的难题。

密集的建筑物、大量的硬化路面和人为的热量排放,使得城市中心的温度明显高于周边地区。

这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舒适度,还增加了能源消耗。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是关键。

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重要的生态区域得到保护。

规划中应注重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建立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的生态斑块,促进生物的迁移和交流。

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管,推动产业升级,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加大对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

同时,鼓励居民绿色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对于水资源管理,要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限制地下水的开采,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透水路面等措施,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储存能力。

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特别是在建筑物屋顶和墙面进行绿化。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

城市中垃圾无处堆放,空气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因此,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2. 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保护是指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和制定相应的规划,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维护城市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城市生态保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生态环境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生态保护的基础。

城市应该从减少污染、治理污染等方面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以PM2.5为代表的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

同时还要加强水环境保护,改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生态系统保护:城市中的生态系统保护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点。

城市应该重点加强城市森林系统、城市水域系统、城市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

重点加强城市环境景观的保护,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化质量,推广恢复生态系统的技术和方案,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3)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应该加强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城市植物的多样性和动物的保护,推广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应对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城市生态修复城市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态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对于城市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和治理,来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城市生态修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城市湿地修复:城市湿地的修复可以增加城市的水资源,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改善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城市应该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来修复城市中的湿地资源。

(2)城市生态景观修复:城市生态景观的修复可以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和绿化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升级和发展。

城市应该将城市景观修复和重建,使城市的意识和形象产生好的变化。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城市化不仅给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也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建设,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修复受损的土壤和水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等方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威胁,如洪水、干旱、台风等。

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通过恢复湿地、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生态农业等方式,增强城市的抗洪、抗旱和抗风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此外,生态修复与保护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城市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生态修复与保护可以通过推广循环经济、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呢?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留和恢复生态功能区,确保城市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其次,应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了解城市生态环境的状况,为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应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研发和应用先进的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如生态工程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提高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效果。

最后,应加强政府和公众的参与和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生态修复和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活动。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

为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针对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探讨相关的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

一、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1. 智慧规划:在城市建设的初期,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布局等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引入智慧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来评估和规划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2. 生态建筑:在建设城市建筑时,应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设计建筑物的外观和结构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同时,可以在建筑物上设置绿化带和屋顶花园,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空间,增加绿色植被的覆盖面积。

3. 河流湖泊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河流湖泊的保护,合理规划河岸和湖滨地带的开发。

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并保护水源,提高水体的水质。

4. 垃圾处理与资源利用:建设城市需要处理大量的生活垃圾,因此垃圾处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生物降解、焚烧、堆肥等多种方式进行垃圾处理,并将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5. 设施和服务提升:城市建设中还需要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例如,加强公园绿地、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的建设,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修复1. 植被修复: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并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

为了修复生态环境,可以采用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的方法,进行绿化和植树造林。

通过引入更多的绿色植物,修复植被覆盖,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水体修复:城市建设中的水体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修复水体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水体污染治理、生态湿地的建设和水体生态环境修复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高水质,并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

世界主要资源型城市的地理特点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主要资源型城市的地理特点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 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经济附加 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育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德国鲁尔工业区 - 背景:传统的煤炭和钢铁基地,面临资源枯竭和经济衰退的困 境 -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推动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
YOUR LOGO
世界主要资源型城市 的地理特点与可持续 发展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03
04
05
06
资源型城市概 述
资源型城市的 地理分布
资源型城市的 地理环境与可 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 经济转型与产 业升级
PART 3
资源型城市的地理分布
世界资源型城市的地区分布
亚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如中国的煤炭城市大同、钢铁 城市鞍山等。
欧洲: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如德国的煤炭城市鲁尔区、 英国的钢铁城市谢菲尔德等。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如美国的煤炭城市阿巴拉契亚地 区、石油城市休斯敦等。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如巴西的钢铁城市里约热内卢、 石油城市圣保罗等。
非洲: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资源型城市较多,如南非的煤炭城市萨尔顿、石 油城市开普敦等。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
[ 中图分 类号 ]F 2 . 14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00 2 1 ) 1o 2 .4 6 204 ( 00 0 .o40
资源 型城 市 ( 括 资 源 型 地 区 ) 以本 地 区 包 是
构 、 济价 值 和美 学 价 值 的可 能 性 。 资 源 型 城 经
计, 截止 2 0 0 6年全 国矿业 开发 占用 和损坏 的土 地
面积为 1 4 5万 公 顷 , 中尾 矿 堆 放 9 . 5. 其 1 5万 公 顷, 露天 采 坑 2 . 3 0万 公 顷 , 矿 塌 陷 3 . 采 3 0万 公
易遭 受侵蚀 。例 如 , 据初 步调 查 , 山东 省淄 博市 目 前正 在生产 的露 天采矿 场有 20家 , 括铁 矿 、 1 包 铝 土矿、 各类 灰 岩矿 、 瓦用页 岩 、 长石矿 、 砖 钾 饰面 用 花 岗岩 、 建筑 用砂矿 、 水泥 配料用 砂岩矿 等 。这 些
矿 山的开采对 原有 的地形 地貌都 有不 同程度 的破 坏 , 别 是各 类 石灰 岩 矿 山 、 瓦 用粘 土 矿 山 、 特 砖 钾 长石 矿 、 面用 花 岗岩矿 和 铁 矿 山尤 为 严重 。部 饰
顷 。2因此 , 究 资 源 型 城 市 的生 态 风 险 与 生 态 j 研 修复 , 具有重要 的现 实意义 。
露 天开采 对土 地 的破 坏 除剥 离 物 占地 外 , 主 要 是挖损 。 我 国大部 分 露 天煤 矿 多采 用 外 排 土
方 式 , 土场 压 占土 地 量 约 为采 掘 场挖 损 量 的 外排 15~2 5倍 , 均 为 2倍 , . . 平 正常 投产 后 , 开采 万 每
吨煤排 土场 压 占土地 0 0 0 3 顷 , 天煤 矿 .4~ .3公 露 外排 土压 占土 地 面积 达 13 0公 顷 。 排 土场 堆 60 垫 的岩土 结 构 松 散 、 层 层 序 缺 损 或 紊 乱 , 极 地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当前,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问题,城市污染、生态退化等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

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并进行生态修复,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一、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地,同时也是环境问题发生、集中的地方。

城市环境的恶化不仅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严重影响。

城市环境保护是维护人民福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推动人类健康城市环境污染会诱发多种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保护城市环境意味着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确保人民生活在洁净、宜居的环境中。

2. 保护生态平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其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崩溃。

城市环境保护需要修复和保护城市周边的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平衡。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城市环境保护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成本,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1. 增加环境监测力度建立健全城市环境监测体系,通过收集、分析环境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同时,加强对环境排放企业的监管,追求更高水平的环境质量。

2. 促进清洁能源使用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与研发,推动城市能源结构的转型。

3. 增强城市绿化建设大量种植树木,建设城市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

绿化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景观,并有助于缓解城市气候变暖的问题。

4. 加强环境公益教育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三、生态修复的重要性与方法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遵循生态红线,严禁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城市建设。

恢复湿地、河流和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鼓励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推动农田生态修复。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为我们提供便利和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

城市的快速扩张往往伴随着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这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原本的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空间被不断压缩,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水体也因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而遭受污染,水质恶化,生态功能受损。

空气质量的下降更是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雾霾天气成为了许多城市的常态。

那么,为什么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如此重要呢?首先,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能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优美的景观,这些都能让人们在城市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

其次,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减少噪音等重要功能,对于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再者,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要实现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规划引领是关键的第一步。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布局城市的生态空间。

例如,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公园和湿地,构建城市生态廊道,促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

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无序建设,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

加强污染治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工业污染,要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要建立完善的处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强对建筑工地扬尘的管控。

生态修复工作也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如退化的湿地、受损的山体等,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修复措施。

通过种植植被、恢复湿地功能、治理水土流失等手段,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要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避免过度干预。

浅谈克拉玛依市城市外围生态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浅谈克拉玛依市城市外围生态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2021.1 浅谈克拉玛依市城市外围生态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万红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规划院,新疆 维吾尔 830000)克拉玛依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建设,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内部的生态绿地系统已经逐步完善。

但中心城区外围的荒漠生态环境仍然很脆弱,并呈现出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沙化荒漠化现象逐渐加重的趋势。

众所周知:林业在抵御自然灾害、防风治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农田小气候、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不 可替代的作用。

地处荒漠戈壁中的克拉玛依市,只有不断加强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增强森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不断改善生态系统,强化承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功能,使生态环境条件满足一定的宜居性,满足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需求,才能达到克拉玛依市稳定生产、发展经济的目标。

1 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1 保障生态安全面临巨大水资源压力克拉玛依市降水稀少、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匮乏,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绝大部分依赖于外调。

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同时成为克拉玛依市城市外围生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2]。

克拉玛依市城市外围为戈壁荒滩,属于干旱贫水区,水资源总量有限。

表1-1 克拉玛依市水库蓄水动态水库名称年初蓄量年末蓄量年最大蓄量年最小蓄量(万m ³)(万m ³)(万m ³)(万m ³)风城水库7601646096033727白杨河水库1389157733011389黄羊泉水库4212349147013491白碱滩水库1550143816811193三坪水库1950239632731198阿依库勒水库2508214634542146白碱滩生态水库835358合计26048数据来自克拉玛依市2018年水资源公报根据表1-1:克拉玛市现有水库的最大库容量为26048万m 3,库容量并不大。

克拉玛依市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包括百口泉、黄羊泉、包古图、第二水源、第三水源、第四水源6个水源工程,在市区外还有夏子街、J188、五区南、红山嘴、车排子等10个小型水源地,均为新疆油田公司自备水源,共有203口水井,合计日产水能力10.7×104m 3,年产水3056×104m 3[3]。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在当今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聚集地,其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过去几十年,城市的扩张往往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

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湿地被填埋,河流被改道,这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城市中的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噪音污染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夏季的高温热浪和冬季的雾霾天气,都让城市居民苦不堪言。

城市生态保护,首先要关注的是绿地的建设和保护。

绿地如同城市的“绿肺”,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局部气候。

公园、街头绿地、小区花园等,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城市规划中,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绿地常常被压缩或者忽视。

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减少了小区内的绿化面积。

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规划和监管,确保绿地面积的比例,同时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

水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也是城市生态的关键。

城市中的河流、湖泊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水质恶化。

为了改善水质,需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通过生态修复的手段,如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等,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推广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途径。

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不容忽视。

城市化过程中,许多野生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

我们应当在城市中建立生态廊道,连接分散的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动植物的迁徙和繁衍提供通道。

例如,在城市道路旁设置绿化带,种植本地植物,为鸟类和昆虫提供食物和栖息之所。

还可以在城市公园中设立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加强对珍稀物种的保护。

另外,减少城市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方面。

推广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能够降低建筑物的能耗。

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助于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范文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资源开发成本的增加,资源型城市面临诸多转型难题。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这类城市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1. 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过于依赖某种资源产业,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差,缺乏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支撑产业。

2. 就业压力突出:资源的逐渐枯竭使得从事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员面临岗位减少或企业停产的困境。

虽然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产生了新的岗位,但吸收速度相对滞后,给就业带来了压力。

3. 环境治理挑战:长时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且一旦环境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治理难度和成本都会显著增加。

4. 资金投入不足:城市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等。

但部分资源型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限制,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5. 人才流失与短缺:由于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难度较大。

同时,随着老旧产业的衰退,大量的人才被挤出市场,新的产业体系又无法快速吸收这些人才。

三、对策研究1. 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入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资源深加工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2. 促进就业与培训: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技能培训与指导服务。

同时,鼓励创业创新,为新兴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3. 加强环境治理: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推进环境修复工程。

鼓励采用环保技术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动清洁生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4. 增加资金投入:通过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企业自筹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

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利用好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扶持政策。

资源型城市兴衰的原因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兴衰的原因及对策

资源型城市兴衰的原因及对策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城市。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资源型城市取得了繁荣和发展,但也有很多资源型城市因资源逐渐枯竭或其他原因而陷入衰退。

本文将探讨资源型城市兴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资源型城市兴起的原因资源型城市能够快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其具备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农产品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吸引大量的投资和劳动力流入。

同时,资源型城市通常具备发展基础设施的优势,例如交通网络、能源供应等,这为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资源型城市衰退的原因1.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的兴盛往往伴随着资源的消耗,长期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逐渐枯竭。

随着资源的减少,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基础逐渐削弱,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机会减少,导致人口外流和社会问题的加剧。

2.单一经济结构资源型城市往往存在单一的经济结构,依赖某一项主导产业。

一旦这个主导产业遇到困境,如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或竞争加剧,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就会出现严重的波动。

没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资源型城市难以抵御经济风险。

3.环境污染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大量的采矿、加工工业会排放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

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也会对旅游业等其他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三、资源型城市兴衰的对策1.实施转型升级资源型城市应该在资源枯竭前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

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2.加强生态保护资源型城市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

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培育生态旅游等可持续发展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

关于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考资源型城市是指依赖资源开采与加工,并以资源产业为主导的城市。

这类城市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因此在资源开发和加工业兴旺的情况下繁荣发展。

随着全球资源市场的波动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存在局限性。

资源型城市主要依靠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和波动性。

一旦资源价格大幅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

由于资源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风险。

资源型城市在环境保护上面临巨大挑战。

资源型城市的开发与生产活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中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这种环境问题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瓶颈,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资源型城市在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方面存在困难。

资源型城市过度依赖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的支撑。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难以迅速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难度较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滞后和停滞不前。

资源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过度追求资源开采和产业化发展,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缺乏对城市整体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考虑。

这导致了资源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城市功能的单一、城市环境的恶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短缺等。

针对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有必要从多方面着手进行思考和努力解决。

资源型城市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等途径,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降低对资源产业的依赖程度,提高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化进程指的是城市建设在规模、空间范围和人口等方面的不断扩大和扩张的过程。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巨大压力。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城市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城市中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动植物由于生境丧失或被破坏而濒临灭绝,城市中的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就成为了它们的重要栖息地。

同时,城市中的湿地、水源地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也显得尤为关键,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的生活用水,还维持了地下水的补给和水环境的稳定,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平衡。

二、生态修复的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景观环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特色,更多地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压力和负面影响。

因此,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修复包括植被绿化、建设湿地公园、恢复水系、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

通过绿化、园林建设以及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可以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气候和空气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通过河湖水域的修复和治理,可以改善城市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具体措施1.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通过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空地、提升绿地覆盖率等措施,增加城市植被面积,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还可以引进各类植物,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2. 建设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湿地公园可以提供给居民一个近距离接触自然的场所,同时也是各类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栖息地。

3. 恢复水系。

城市的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治理城市内的河湖水域,恢复其自然水系,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质量。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生态保护和环境修复图1坂田生态公园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环境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压倒城市的高楼大厦、摩天轮的巨大能量消耗和排放,随之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压力。

在绿水青山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为城市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式。

首先,要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就必须要保护城市里的自然生态系统。

城市里的自然环境主要分为陆地生态和水生生态。

其中,陆地生态主要指城市里的树木和植被等植物生态体系,水生生态则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湖泊、池塘等水生体系。

为了保护城市里的自然生态系统,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规划者要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合理规划、合理引导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例如生态个体、群体、生态连接、景观格局、建筑设计、交通布局、绿化覆盖率和水资源等等,从而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存。

其次,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随着城市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城市水生生态系统往往需要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环保措施,例如悬浮生物反应器、沉积物清除技术、湿地过滤和良性汞的应用等,提高水体的水质、水量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

此外,城市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也是保护城市生态的重要环节。

城市内的绿地往往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

无论是公园、花园,还是广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

因此,在建设城市绿地时,要考虑绿地的生态优先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环境。

同时,城市里的垃圾也要得到有效处理,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首先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减少垃圾的产生。

同时,在垃圾处理上,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优势,采用新型垃圾处理设施,如生物降解、微生物堆肥等技术,彻底降低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当然,对于实现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政府和市民、企业等各方面的力量都不可或缺。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政策,加强城市管理,宣传生态环保理念,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成为当务之急。

一、城市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城市环境保护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保障。

首先,城市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心健康。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呼吸健康和饮水安全。

其次,城市环境对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具有重要作用。

高质量的城市环境能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吸引外来人口的流动和投资。

再次,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关系到当前城市居民的福祉,更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二、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原则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循环利用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决策原则和全民参与原则。

1. 循环利用原则:促进城市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排放。

通过建设物质流回收利用系统,推动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损耗。

2.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质量。

增加绿地和湿地面积,建设生态廊道,促进城市生态的连通和平衡。

3. 科学决策原则:通过科学评估和决策,协调城市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科学设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指标,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全民参与原则:广泛动员和鼓励公众参与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三、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措施1. 提升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

加大环境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引导城市居民和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措施,开展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减量行动。

鼓励废物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废弃物处理和再生资源产业体系。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生态城市是一个旨在减少城市生态影响和提高城市生态适应能力的城市建设模式。

它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生态修复,这是建立生态城市的基石。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它需要考虑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和互利。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幸福经济,也是绿色经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1.绿地体系的建设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它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通过建设公园、森林、湖泊等一系列绿地体系,可以创造绿色和舒适的城市环境,吸纳CO2,降低气温,减少污染。

2.可持续交通系统城市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不仅需要让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更需要发挥可持续性的作用,降低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步行步道,鼓励市民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建造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轨道交通。

3.机动车的控制机动车的数量对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态城市建设应该控制机动车数量,采用更多的清洁能源来替代传统的燃油车,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噪音。

4.生态建筑的推广生态建筑不仅是城市建筑的一种新趋势,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生态建筑不仅需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需要创造美观、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应该鼓励生态建筑的推广和多样化,创造绿色、健康、低碳的城市环境。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它通过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状况来降低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1.绿化散热岛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

可以通过对城市绿化装饰进行加强,反射出更多的太阳辐射,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2.污水处理城市的污水处理是建立生态城市的重要措施。

城市可以通过建立污水处理站来将污水处理成可再利用的水资源,也可以将污水流向河流和湖泊,增强其水质资料来还原其生态环境。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

景观环境Landscape & Environment– 146 –资源型城市当下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一是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建设成本和质量越发下降,二是过时固化的城市规划,布局散乱,功能缺失,三是资源日渐贫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后遗症愈发明显。

这种“高投入、低效能、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转型和长效发展,抓好对生态环境的整治与修复势在必行,笔者在此就相关要点加以简析:1 重视生态污染治理,多措同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多数存有不同程度的“三废”污染,土地退化等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作的推进,首先要做的便是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致力于生态城市建设:其一要注重对各种生态污染问题的整治,比如说对于工业生产中制造的“三废”污染,可以借助于生物科技做好净化处理,减轻污染;对于土地问题,则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整治,可以结合其特征科学再利用,也可以设置复垦试点,亦或以植树造林等措施恢复植被,让低效土地重现活力。

其二要注重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比如说增设更多新能源公共交通工具、为购置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优化城市共享单车系统等等,在为民众供以更多出行便利的同时,也鼓励他们以更为环保的绿色方式出行,从小处着手降低污染物的产生。

其三注重对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设置,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循序推进的系统化工程,并非一蹴即至的,有了预警机制,可以将各项相关要素量化,构建完善的体系,如若某项指标出现异常情况,便可以即刻采取防范对策。

2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加大扶持力度依赖资源开采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颇多,资源型城市要想切实走出这种固化模式的窠臼,获得长效发展,便需及早将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上日程,由以往的“资源型”向“生态型”靠拢。

细化来看,思路重点体现为在城市生态承载限度内,依靠生态经济学、成本运算学等课程原理就以往的生产、消费模式,决策、监管办法加以变革,充分探寻城市内外在资源潜力,促成经济和生态的双赢局面。

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

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

如何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

在追求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要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规划者应当将城市视为一个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割裂开来。

在规划中,应明确划定生态保护区,避免城市建设对这些区域的侵占和破坏。

例如,对于城市周边的森林、湿地、河流等重要生态系统,应给予特殊的保护地位,严格限制开发活动。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

避免过度集中的建设模式,减少城市的无序扩张。

推广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压力。

同时,在城市内部预留足够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这些绿地和公共空间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够发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建设中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方式,如地铁、公交、自行车道等,可以有效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在道路建设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避免大规模的开山填河。

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中至关重要。

建立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和回用,减少对自然水体的污染。

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增加城市的水资源供给,减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压力。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水系,打造滨水景观带,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景观品质,还能够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城市建设中的建筑设计也能为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例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能源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在当今时代,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和丰富多彩。

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成为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的重要任务。

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多种多样。

首先,空气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呼吸健康。

其次,水污染也不容忽视。

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影响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此外,垃圾围城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居民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若不能得到及时、合理的处理,不仅会占用土地资源,还会滋生细菌、传播疾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噪音污染也是城市中的一大问题,交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等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嘈杂不堪,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工作。

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空气质量差会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尤其是对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严重。

水污染会引发各种肠道疾病和传染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垃圾围城和噪音污染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感到压抑和不适。

而且,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影响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加强环境监管是关键。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确保其废气、废水达标排放。

对于违规排放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同时,要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检测和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污染。

加大环保投入至关重要。

政府要投入资金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环境处理能力。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2052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J05A03)[作者简介]赵俊锐(1966—),男,山西运城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淄博市国土资源局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研究。

第26卷第1期2010年1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 ogy (Social Sciences )Vol .26,No .1Jan .2010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赵俊锐(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摘 要] 资源型城市的过度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主要有地形地貌破坏、地表塌陷和裂缝、尾矿废石污染、矿坑水污染等多种类型。

要按照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政府调控、公众参与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边开采边治理,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注重实效等生态修复原则,落实好各项政策,将生态风险降至最低,形成良好的生态发展格局。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生态风险;生态修复[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040(2010)0120024204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较多、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等。

[1]资源型城市的过度开发严重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导致了大面积的农田塌陷、水质污染、水资源破坏,引发了地质灾害等,造成很大的生态风险。

据初步统计,截止2006年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面积为154.5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91.5万公顷,露天采坑23.0万公顷,采矿塌陷33.0万公顷。

[2]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的生态风险生态风险就是生态系统及其内部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者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少该系统内部某些要素或其本身的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可能性。

[3]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开发为主,主要是地下开采或者露天开采,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为主,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阻碍和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生态风险。

(一)露天开采对地形地貌的破坏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除剥离物占地外,主要是挖损。

[4]我国大部分露天煤矿多采用外排土方式,外排土场压占土地量约为采掘场挖损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正常投产后,每开采万吨煤排土场压占土地0.04~0.33公顷,露天煤矿外排土压占土地面积达16300公顷。

[5]排土场堆垫的岩土结构松散、地层层序缺损或紊乱,[6]极易遭受侵蚀。

例如,据初步调查,山东省淄博市目前正在生产的露天采矿场有210家,包括铁矿、铝土矿、各类灰岩矿、砖瓦用页岩、钾长石矿、饰面用花岗岩、建筑用砂矿、水泥配料用砂岩矿等。

这些矿山的开采对原有的地形地貌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各类石灰岩矿山、砖瓦用粘土矿山、钾长石矿、饰面用花岗岩矿和铁矿山尤为严重。

部分采石场植被毁坏,形成采场立面高、坡度大,边坡坡面角均大于70°,其直观可视范围内地貌景观破坏现象突出,恢复治理难度较大。

同时极易42引发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

(二)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裂缝地下开采矿山易造成地表塌陷、地裂缝。

如果采矿方法得当,并且用废石充填采空区,产生地表塌陷的可能性比较小。

但随着开采活动的不断进行,开采深度逐步增加,采空区范围不断增大,形成地表塌陷和地裂缝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而且,矿泉水的开采一旦过量,也有造成地面沉降的可能。

(三)尾矿及废石污染矿山开采形成的尾矿及固体废弃物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国是矿业大国,国有煤矿堆积山累计1500余座,仅矸石一项约30亿吨,且其中有300余座自燃,[7]排放大量煤尘、S O2、CO2、CO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热辐射。

尾矿及废石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其一,堆积占用大量的土地,并且由于固体废弃物大量堆放,长期风化,扬尘对区内大气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采掘场、矸石山自燃及煤炭的利用释放出大量的S O2、CO2、CO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8]其二,由于人工开挖,如开挖煤矸石,使其坡角超出了安全角的范围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危及周围设施的安全。

随着近几年科技进步,国家禁用粘土砖,、瓦,使煤矸石的利用量大幅度增加,煤矸石堆放量基本没有增加;同时自燃后的煤矸石大量用于烧制水泥配料、修路等,堆存量也在逐年减少,煤矸石堆存量在目前的条件下逐年减少,其危害性也将降低。

但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特别是老煤矸石堆的开挖,因为单堆过高过大,会使自然坡角超出安全范围,极易引起崩塌和渣石流灾害。

其三,大气降水淋滤,使其中的有害元素随淋滤液进入地下,污染了周围地下水,形成重金属污染。

煤矿区重金属主要是由于煤矸石风化自燃及淋溶而迁移到土壤、水体中的。

[9]煤矸石含有大量的硫铁矿和重金属元素,在堆放过程中由于自燃和降雨淋滤形成的溶液使周围土壤、水体受到污染。

其中,毒性最大的是Cd、Pb、Hg、A s,它们能在生物放大作用下大量地富集,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

[8]同时,由于排土堆积使含Ca、Mg、K、Na的盐类流失,汇集到低洼地区,再经过蒸发作用使土壤产生盐渍化,已有研究表明:距离排土场越近,盐分含量越高(含盐量高达0.7%以上)。

[10](四)矿坑水排放及地下水污染矿区排放的矿井水、洗选废水、淋溶废水等,以及煤炭综合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危害度均较大。

尽管各矿井和洗煤厂加强了处理,但长期轻度污水的排放,必然造成污染物的积累,形成地表水体和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11]矿坑水中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硫化物,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使土壤板结、酸化,降低土壤质量。

选矿废水中污染物较复杂,多为V类水质,直接排放会造成水环境污染,并造成生活用水污染。

二、国内外生态修复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目前生态修复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生态修复研究的时间和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将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编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出版以来才开始的。

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生态恢复(Ecol ogical Rest orati on)、生态修复(Ecol og2 ical Rehabilitati on)、生态重建(Ecol ogical Recon2 structi on)、生态改建(Ecol ogical Rene wal)、生态改良(Ecol ogical Recla mati on)等。

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

1975年,在美国首次召开了“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会议,对生态修复的原理、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探讨。

在此后的20多年里,国际上多次召开相关的专题讨论会。

1994年在英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生态学大会上,生态恢复学是15个议题之一。

[12]生态修复在美国、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并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美国强调恢复到破坏前的地形地貌,要求原农田恢复到农田状态,原森林恢复到森林状态,把环境保护提到极高的地位或看作唯一的整治目的。

如美国弗吉尼西亚南部煤矿开采了100多年,已成52为该地区的经济支柱。

但是,无规划的开采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

为造福弗吉尼亚地区,鲍威尔河工程在20世纪90年代对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做了长远规划,该规划主要包括:在开发期,鲍威尔河工程主要扩大规模,使之从地区中心演变成为国际复垦技术、政策、工业和教育中心。

教育内容包括矿石样本、复垦技术、工作区参观等。

随着建筑用地的增加,教育中心及其用地部分将会由于不断的开矿和复垦而成为景观中心。

矿产开采结束后,鲍威尔河工程将成为鲍威尔公园的研究中心。

现在这座新型城市的设计已走入了正轨。

澳大利亚是以矿业为主的国家,生态综合整治由政府出资进行,已成为开采工艺的一部分。

其显著特点:一是采用治理综合模式,实现了土地、环境和生态的综合整治,克服了单项治理带来的弊端。

二是多专业联合投入,包括地质、矿冶、测量、物理、化学、环境、生态、农艺、经济学,甚至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专业。

三是高科技指导和支持。

如卫星遥感提供生态治理设计的基础参数并选择各场地位置,计算机完成场地地形地貌的最佳化选择,还有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用于设计新的速生、丰产树种和草类。

高科技的引入产生了高效益的复垦。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重建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生态农业重建技术方面,20世纪80年代被国家原煤炭部列为科技攻关项目。

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已建成了一些综合治理示范区,如唐山古冶采煤塌陷生态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区,淮北的综合治理示范区,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的综合治理示范区等。

另外,也有部分地区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了生态园林建设的研究,或小的娱乐场所等的建设。

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资源型城市整体生态重建的项目和示范区。

[13]三、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和措施(一)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11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矿山地区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以生态恢复为首选,以增加绿色植被为关键,有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对矿坑进行充填整平,作为工业用地或建筑用地,以工业项目建设带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对已破坏山体,要充分利用现有地势进行削坡、填平,并进行复垦绿化,恢复植被,基本恢复地貌景观。

2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相适应相协调的两个方面。

合理开发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保证人类更有效地开发资源和提高生存质量、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积极保护矿山自然环境,构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格局,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