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一二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张庆祥老师)(一)
绪论
(2010.09.13)
中医:生命疾病健康科学
独特理论体系.丰富临床经验.科学思维方法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古代哲学
4学科交互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
1
2
3观察:直接(解剖),整体(精气阴阳五行→环境条件,外界刺激)
4哲学思想
(2010.09.17)
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四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的确立
《黄帝内经》(确立标志)战国至秦汉时期(《素问》+《灵枢》共162篇):⑴内容:
①人体疾病健康
②形神天人五行
③藏象经络理论
《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秦越人:⑴内容:①提出诊脉独取寸口
②详论人体解剖
③论述命门与三焦
④阐发经络学说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269首方(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前为外感,后为内伤*):
⑴内容:①提出六经辩论
②提出病因三分法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⑴内容:①提出最早的药物分类法(上中下品,上益气中治补下祛邪)
②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
③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
④记载了药物性能主治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
⒈魏晋隋唐:晋·王叔和《脉经》,提倡寸口诊法;24种病脉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国现存最早针灸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原病机症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5300方2571方
⒉宋金元
宋陈言病因三分(内、外、不内外)宋以前病因理论的总结《三因方》
*病因三分法:经络不通脏腑内所因;肢淤,血脉不通外所因
宋钱乙脏腑辨证《小儿药症直决》
⒊明清
⑴命门学说:张介宾《类经》;赵献可《医贯》
⑵温病学说:吴有性《温疫论》“疫气”
薛雪《湿热条辩》╔
叶桂《温热论》卫气营血╠温病
王士雄《温热经纬》╠四大家
吴塘《温病条辨》温病论的三焦辩证理论╚
⑶其它:王清任《医林改错》①纠正古籍在人体解剖方面上的错误
②修订脏腑内景图
③创制活血化瘀方剂
⒋近现代
⑴整理研究古籍
⑵中西汇通
⑶多学科研究
(2010.09.2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完整性,联系性)
⒈人体的整体性
⑴结构上的不可分割→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⑵生理上相互联系╲
⑶病理上相互影响╱
⑷诊断多从局部↚外在判断全身↚内脏的病变(面色舌象脉象)
⑸防治上多从全身↚内脏调整局部↚外在病变病变
⒉人与环境的整体性
⑴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①季节气候的变化(例:课本*下同)
②昼夜晨昏变化
③地域方域的影响
⑵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①季节气候(季节性多发病)
②昼夜晨昏变化(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③地域方域的影响(区域性多发病)
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因时因地制宜原则
⒊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性(*情志变化)
辨证论治
⒈概念⑴症:①症状:主观感觉
②体征:客观感觉(舌象面象脉象)
⑵病(重)↚疾(轻):正邪斗争(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心理活动障碍)——病理过程
*病—多阶段
症—概括多种疾病
⑶证: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表明症候的时相性特征
⒉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⑴辩证:四诊→分析归纳→确立症候
论治:辩证结果→治则、方药
*八纲辨治:辨病因(阴阳)、辨病位(表里)、辨病势(虚实)、辨病性(寒热)
⑵辨证论治相互关系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基础
论治是检验辩证正确与否的手段
⒊特点
⑴辨病辩证结合,先辨病后辩证
⑵病治异同:①同病异治:
②异病同治:
中医哲学基础
§1精气学说(中医哲学由来)
精:①气╲形╱水地说(有形)
②气中之精╱成╲云气说(无形)
气:宇宙中不断运动无形的细微物质,万物的本源
一、基本内容
⒈精气构成万物
⒉精气不断运动变化〈⑴气机(气的运动):气的升降聚散
⑵变化,即气化。
形式:气形转化,形形转化,气气转化,有形
体的自身转化〉
⒊精气是万物联系的中介
⒋精气化为人
二、应用
⒈整体观念
⒉中医的精气学说
§2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㈠基本概念
⒈本义及引申义:
本义:阴阳向背(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引申义:(详见阴阳含义)
⒉含义: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㈡事物的阴阳属性分类(按其相关性,相反性)
㈢阴阳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⒈绝对性
⒉相对性:⑴阴阳无特指
⑵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⑶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㈠对立制约
⒈含义
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中的斗争制约和排斥
⒉体现
⑴自然界:夏热冬寒,即阴阳相互斗争结果
⑵人体:
㈡阴阳互根互用
⒈含义⑴阴阳互根:相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的存在为前提
⑵阴阳互用:相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⒉体现⑴自然界:有上才有下╲互
⑵人体:╱根
⑶人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互
⑷自然界:╱用
㈢阴阳交感互藏
⒈含义⑴交感:阴阳双方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⑵互藏: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
⒉体现⑴自然界:
⑵人体:
⑶自然界:
⑷人体:
㈣阴阳消长
⒈含义
对立互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亡之中
⒉体现⑴自然界:四季交替
⑵人体:气血变化
⒊分类⑴阴阳互为消长
⑵阴阳皆消皆长
㈤阴阳转化
⒈含义
阴阳互根的双方可想起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阳阳转阴
⒉体现
⒊条件
外在:极点(极、重、甚)
内在:
㈥阴阳自和与平衡
⒈含义⑴自和:自动的趋向和维持相对平衡的机制
⑵平衡:互根的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致均势的状态
⒉体现
*阴阳之间既有动(交感、消长、转化、自和)也有静(互藏、互根、对立、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㈠说明人体的组织学结构
⒈结构
⒉功能
⑴阳:六脏(传化物)
⑵阴:五脏(藏精)
*五脏阴阳之分:心(阳中之阳)肝(阳中之阴)脾(阴中至阴)肺(阴中之阳)肾(阴中之阴)
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气,阳气)
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情志,饮食居处
阳:六淫(阴:寒邪湿邪
阳:风暑火燥)
⒉病理变化规律
⑴阴阳偏盛(高于正常值):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①实热证:兼津伤(高热)
②寒实证:兼阳虚
⑵阴阳偏衰(低于正常值):
①虚寒证:阳虚则寒(低热潮热烦热)
②虚热证:阴虚则热
⑶阴阳互损【由于阴阳互根互用原理】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㈣指导疾病判断
⒈指导四诊
望:神色形态
闻
问
切:浮说实(阳)陈迟虚(阴)
⒉指导辨证论治
┎阴:里证、寒证、虚证
┖阳:表证、热症、实证
㈤指导疾病的治疗
⒈确定治疗原则
⑴损基偏盛(实证):①阳偏盛:热者寒之
②阴偏盛:寒者热之
⑵补基偏衰(虚证):①虚寒:温阳散寒
②虚热:滋阴
③具虚:双补
⒉分析归纳药物性能
药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3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㈠含义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㈡特征
木曰曲直:引申为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具有温热、上升、光明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火
土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土
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属于水
㈢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⒈归类方法
⑴取象比类法: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与五行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的方法
⑵推演络绎法: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它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五行归属的方法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㈠五行相生与相克
⒈五行相生⑴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向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⑵次序:木→火
火→土
土→金
金→水
水→木
⑶母子关系:生者为母
⒉五行相克⑴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向克制、制约关系
⑵次序:木→土
火→木
土→水
金→木
水→火
㈡五行制化与胜复
⒈五行制化⑴含义:五行之间存在的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互制约相互生化的关系(在制约
中生化,在生化中制约)
⑵表现:制(克)中有生生中有制(克)
⒉五行胜复⑴含义:五行中的一行亢盛,则引起所不胜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
于协调稳定(子复母仇)
⑵特点:①有胜则有复②胜气重,复气亦重
㈢五行相乘相侮
⒈五行相乘⑴含义:五行中的人和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倍克)
⑵次序:与相克同
⑶原因:太过(木旺乘土),不及(土虚木盛)
⒉五行相侮⑴含义: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反克)
⑵次序:与相克反
⑶原因:太过(木反侮金),不及(木虚土侮)
⒊相乘相侮关系
⑴同:不正常的相克现象,原因都有“太过”“不及”方面
⑵异:次序不同
⑶联系:相乘时可相侮,相侮时可相乘
㈣五行的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实则泻子
├母子俱病
子病及母╱╲虚则补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⒈说明人体生理功能
⑴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例)
⑵构建天人相应
⑶构建五脏系统(人体与自然界相联系)
⒉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⑴相生
肝(藏血→济心)→心(主火→温脾)→脾(运化→供肺)→肺(传水→济肾)→肾(藏精→化肝血)→肝
⑵相克
肝(疏泄→防肝雍滞)→脾(运化→防肾水泛滥)→肾(主水→防心火过亢)→心(生动→放肺过将)→肺(主降→防肝过升)→肝
㈡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⒈说明五脏的病变与季节的关系
⒉说明五脏病变与相互传变
⑴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实则泻子
├母子俱病
子病及母╱╲虚则补母
⑵相克关系的传变
①相乘:a.过
b.不及
②相侮:a.过
b.不及
㈢指导疾病的判断
根据五色五味五脉五脏判断疾病
㈣指导疾病的治疗
⒈说明药性
⒉控制疾病传变(根据相生相克治其未病)
⒊确定治则治法
⑴相生①治则:
母病及子╲╱实则泻子
├母子俱病
子病及母╱╲虚则补母
②治法:
a.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肾肝阳亢[腰酸腿软或头晕目眩](杞菊地黄丸)
b.益火补土法(温补肾脾):肾脾阳虚[脘腹冷痛不食生冷或腰酸腿软](附子理中丸)
c.培土生金法(补益肝脾):脾肺气虚[反复感冒,少食](玉屏风散)
d.金水相生法(滋肺养肾):肺肾阴虚[多咳潮热盗汗](麦味地黄丸)
⑵相克①治则:抑强扶弱
②治法:
a.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肝脾不和肝气犯胃病(逍遥散)
b.培土制水法:脾虚不运,脾虚水泛(实脾饮)
c.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肝火犯肺病
d.泻南补北法(滋阴降火):心肾不交[失眠燥热口苦](交泰丸)
⒋指导针灸取穴
⒌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藏象
§1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基本概念
藏:人体内的五脏以其表现与外在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现象象: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二、脏腑的分类及特点
*脏实泻腑,腑虚补脏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㈠源于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基础)
㈡对人体生活时间的观察(主体方法)
㈢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㈣古代哲学系想的渗透
㈤由病理生理的推导
四、以五大系统为中心的整体性
㈠人体是一个整体
⒈五脏六腑相关╲
⒉五脏与形体官窍相关├构成整体
⒊五脏与精神情志相关╱
㈡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关构成整体
五、五脏精气阴阳关系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分阴阳
§2五脏
一、心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血脉
⑴含义:主持心脏活动以及推动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⑵表现:①主血(行血,生血)╲心血脉相关
②主脉╱构成整体
⑶条件:心气充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
⒉藏神
⑴含义: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组织以及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⑵广义神: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神:人的精神活动
⑶形成:①古代传统文化影响
②古代哲学的影响(尤其是五行)
③与中医学独特的认识有关
㈡生理特征
⒈阳脏——阳中之阳
⒉主通明——清明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脉,其华在面(面色)
⒉在舌为窍(主味觉主语言与心主血主神有关)
⒊在志为喜(大喜伤心,心神有余则笑不休)
⒋在液为汗(津血同源)
*阴虚-盗汗
气虚-自汗
多汗-伤心
⒌在时为夏(夏心同属火,同气相求)
*心包络
①保护心脏
②代心受邪
二、肺(形如华盖,娇脏)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气司呼吸
⑴含义:具有主持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
⑵表现:①主一身之气
(与气的生成有关)
a.吸收自然界的清气╲形成
b.吸收水谷之精气(胃)╱宗气
(与气的运动有关-气机)─肺司呼吸(出升入降)
②主司呼吸之气(吸清呼浊交替)
→病理:胸闷气喘呼吸困难
⒉主宣降
⑴含义:肺主宣发:肺有向上生宣和向外布散的作用
肺主肃降:肺有向下向内清疏通降的作用
⑵表现:①肺主宣发:
a.呼出浊气
b.向上向外布散精微
c.宣散卫气排泄汗液
②肺主肃降:
a.吸入精气
b.向下向内布散精微
c.通降水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⑶生理
病理:外感-肺失宣发╲咳喘-治╱宣肺止咳(桑菊饮-辛散)╲加减桔内伤-肺失肃降╱痰 -疗╲降肺化痰(二陈汤-苦降)╱梗枳壳⒊主行水(通润水道)
⑴含义:由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⑵表现:①肺主宣发:
a.呼出浊气(含水)
b.向上向外疏布津液
c.宣散卫气排泄汗液
②肺主肃降:
a.吸入精气
b.向下向内疏布津液
c.通降水液下达膀胱
⑶生理
病理:外感-肺失宣发╲咳喘╱无汗水肿╲麻黄杏仁
内伤-肺失肃降╱痰╲腹胀泄泻╱+桔梗
⒋朝百脉,主治节
⑴朝百脉含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肺,在肺的呼吸作用下,体内外的清浊之气交
换,然后通过肺的宣降作用流回全身
⑵主治节①含义:肺具有调节治理肺之呼吸及全身精血津液的作用
②表现:a.肺司呼吸-本能
b.肺司呼吸-调节气机
c.肺气的运动(气机)-宣发津布精微
㈡生理特征
⒈肺为华盖
⒉肺为娇脏
⒊肺喜润勿燥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主皮毛)→(肺气,肺津)→肺病及皮毛,皮毛病及肺
↘卫外排汗宣肺气
⒉在窍为鼻
⒊在志为忧(悲)(过悲忧伤肺,肺虚则易悲忧)
⒋在液为涕
⒌在时为秋(秋燥伤肺)
三、脾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运化
⑴含义:脾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生理机能
⑵表现:运化食物╲功╱①助肠胃消化食物
运化水液╱能╲②助胃肠吸收水谷精微③将精微输运全身
⑶
⒉主统血
⑴含义: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⑵表现:气能摄血,脾能藏营
⑶生理
病理→脾气虚→出血-便血,尿血,月经量多,鼻狃,肌狃,齿狃
↘气虚-脾不统血(归脾汤)
⒊主升
⑴含义:升输精微提升内脏
⑵表现:升输精微╲心肺→化生气血
提升内脏╱
⑶生理
病理→脾气虚→清气在下:腹胀泄泻
↓↘内脏下垂:胃身子宫
补中益气丸
㈡生理特点
⒈喜燥恶湿(湿易困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⒉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肉,主四肢(主运动,运化水谷精微)
脾→脾虚-面黄肌瘦(治萎独取阳明)
↘过劳-伤脾
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
脾主运化-口味食欲
脾→健运
↘虚(口淡,食欲不振,口甘,唇淡,纳呆)
⒊在志为思
过思:伤肝→纳呆消瘦(归脾汤)
伤脾→失眠健忘(逍遥散)
⒋在液为涎
⒌在时为长夏
四、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主疏泄
⑴含义:疏通发泄并维持其宣泄畅达的作用
⑵表现:①调降气机(升降出入)
②促进血行津布
③促进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
④调畅情致-气血畅达
⑤调节男女生殖功能(男精女血)
⑶生理
病理:肝失疏泄→疏泄太过(肝气逆)-头晕目眩,猝倒晕厥,脘腹胀痛,恶心便溏,
口苦黄疸,急躁易怒,遗精频繁,月经量多
↘疏泄不及(肝气郁)-两胁胀痛,脘腹胀痛,纳呆不肌,抑郁阳痿,
月经量少,气滞血瘀,梅核气
⒉主藏血
⑴含义:肝脏具有藏血功能,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⑵表现:①涵养肝气(制约肝阳)②调节血量③濡养筋目④供养经血④防止出血
⑶生理:
病理:肝不藏血→血虚-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出血-桃红四物汤(归脾汤)
㈡生理特点
⒈肝为刚脏
⒉肝气升发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主屈伸
⒉在窍为目(肝风—目精上视
肝火—目赤肿痛
肝血虚-视物昏花)
*五轮说:黑睛-肝-风
瞳仁-胃-水
白睛-肺-气
目眦-心-血
眼睑-脾-肉
⒊在志为怒
⒋在液为泪(肝血虚—目涩,肝经风热—目赤多泪)
⒌在时为春
五、肾
㈠主要生理机能
⒈藏精(生长发育生殖,脏腑气化)
⑴含义: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
*精→先天之精(父母)
↘后天之精(饮食水谷)
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激发后天之精
⑵表现:①主人的生长发育(齿骨发)
主人的生殖功能(天癸至,冲任之盛——女月经,男遗精)
*天癸:肾中之精充盛至一定程度产生的物质,但不具有促进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
②促进各脏腑气化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气分阴阳(肾阴-滋润五脏之阴,
肾阳-滋润五脏之阳)
⑶生理
病理:肾精亏虚→生长发育迟缓/早衰(五迟:站迟、语迟、行迟、发迟、齿迟,五软:
头软、颈软、手足软、肌软、口软)
↘生殖功能低下,不孕不育
*五脏病及肾,肾病及五脏
⒉主水
⑴含义: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作用的功能
⑵表现:①促进脏腑组织的进化
②升清降浊
③司膀胱开合-尿液
⑶病理:①气化不利-尿少,小便不利╲肾气
②肾气不固-多遗尿,小便失禁╱丸
⒊主纳气
⑴含义:肾气有摄纳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⑵表现:肾主藏精-收摄呼吸之气
⑶生理
病理:肾气虚——呼吸急促,呼多吸少,动则气喘(蛤蚧定喘丸)
㈢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⒈在体合骨
①肾主骨:肾(藏)→精(生)→髓(生)→骨
②齿为骨之余
③肾生髓(骨髓,脑髓,脊髓):肾精
④发为血之余:肾→精→髓(化)→血→发
⒉在窍为耳及二阴
⒊在志为恐
⒋在液为唾(肾精所化)
⒌在时为冬
§3六腑
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
一、六腑各自生理功能
㈠胆
⒈贮藏和排泄胆汁-助脾运化-(肝主疏泄)→太过-口苦(黄疸)
↘不及—胁痛(食不消-鸡内金)
⒉主决断(中正之官)
㈡胃(胃脘,太仓,水谷之海)
⒈水谷①受纳水谷
②腐熟水谷,形成食糜
⒉特征①胃气通降(胃形成食糜运送至小肠形成渣滓运送至大肠形成粪便最后排泄)*病理情况:上逆:恶心,呕吐,嗝逆,嗳气
中传:胃脘胀痛
下降:便秘
②喜润勿燥
㈢小肠(主水液)
⒈受盛化物-消化变化
⒉泌别清浊①泌清别浊
②吸清别浊
③吸收水液运送到全身
*病变:①清气不利-腹胀便溏(脾)
②浊气不降-恶心呕吐(胃)
㈣大肠
⒈传化糟粕
⒉吸收水分,燥化粪便
*病变:①传导上升-便秘(麻子仁丸)
②传导下降-便溏(参苓白术散)
㈤膀胱
⒈贮藏津液╲肾的
⒉排泄尿液╱气化
*病理:①气化不利-少尿,小便不利(肾气丸)
②肾气不固-遗尿失禁(肾气丸)
㈥三焦
⒈六腑之三焦:①通行水液(为水液通行道路)╲气水
②主持清气(为元气通行道路)╱通路
⒉部位之三焦
二、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㈠结构上上下相连╲共同构成饮食物
㈡生理上相互关系—的消化吸收代谢
㈢病理上相互影响╱产物的排泄
△饮食物—口→胃→受纳水谷→小肠→受盛化物↗宣发
↘腐熟水谷↗↘泌别清浊→清→脾→肺→肃降
↘浊→浊液→膀胱→尿液
↘浊物→大肠→大便
§4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肾心肝
一、脑
⒈功能⑴脑为髓之海(肾)
⑵于是听觉有关(肝心)
⒉大脑藏五神,主五志→形态病变:肾
↘功能病变:肝心
二、女子胞
㈠女胞(子宫)
⒈功能:主持月经,妊娠胎儿
⒉与女子胞有关的因素
⑴脏腑:肾(天癸)
心肝脾(血)
⑵经脉:任脉带脉督脉冲脉
↓↓↓↓
阴脉之海束诸脉阳脉之海血海
⒊病理情况(闭经,倒经,并季经,并月经,避年经)
⑴冲脉亏虚(血虚)—肝—桃红四物汤
⑵冲脉不固(出血)—脾—归脾汤
㈡子胞(精室)
⒈功能:⑴产生精子
⑵贮存精液
⒉相关脏腑:肝(疏泄)肾(贮藏)
§5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㈠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同源):病理:心肺气虚→血瘀
血瘀→气滞
㈡心与脾(心行血,脾统血):病理:心脾两虚(失眠多梦,纳呆积食)→归脾汤
㈢心与肝(①心主行血肝主统血病理→心肝血虚
②心藏神肝主疏泄调畅情致)病理→肝失疏泄,情志异常
㈣心与肾(①水火既济:心火下暖肾水/肾水上济心火—心肾相交
②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
③君相安位:心藏君火肾藏相火)
病理:心肾不交(失眠)→交泰丸
㈤肺与脾(①脾主运化—水谷精气→宗
肺主气—呼气之气↗气
②脾主运化水液,肺主行水)
病理:肺脾气虚
㈥肺与肝(肝主升法,肺主肃降—气机调节)病理:肝火犯肺
㈦肺与肾(①气的生成—肺司呼吸肾主纳气病理:肺肾气虚(肾不纳气)
②水液代谢—肺主行水肾主水病理:肺肾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③阴液相关—肺阴生肾阴,肾阴滋肺阴)病理:肺肾气虚(麦味地黄丸)
㈧肝与脾(①气的生成—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病理:肝脾不调→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脾虚)
②血的运行贮藏—肝藏血脾统血)病理:出血→归脾汤
㈨肝与肾(①精血互化—肝藏血肾藏精,血养精精化血—肝肾同源病理:肝肾精血亏虚
②藏泄互用—肾主封藏肝主疏泄病理:生殖功能异常
③阴液相关—肾阴滋养肝阴)病理:肝肾阴虚肝阳上
亢→六味、杞菊
地黄丸
㈩脾与肾(①气的生成—先天后天之气
②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病理:脾肾阳虚(水肿小便不利)
③阳气相成—脾阳根于肾阳)病理:脾肾阳虚(泄泻)→四神丸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㈠整体
⒈五脏六腑通过部位相近,经脉络属构成五队阴阳表里关系
⒉特点:⑴生理上相互关系
⑵病理上相互影响
⑶经脉上相互络属
㈡脾与胃
⒈结构上以膜相连→共同完成→饮食物消化
⒉功能:纳运相合燥湿相济↗↘水谷精微输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