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PPT
主题班会:五十六个民族 课件(27张PPT)
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省)
•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南、
河北等地; •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湖南;
•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广西等地。 • 藏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南、四川、云南省部分 •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 • 傣族: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 •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丽江地区
五十六个民族
56个民族的来历
今天,我们常说 56 个民族,但 是,大家知道吗,在旧中国,由于 存在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许多少 数民族的民族成分不能确定。新中 国后,为改变旧中国民族成分和族 称混乱的状况,有利于保障少数民 族的平等权利。
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科研队伍, 对全国提出的 400 多个民族名称进行识别。民族识别是指对 一个民族成分的辨认。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加上原 来已经公认的民族,至 1983年共确认了 55 个少数民族成分。 今天我们所说的 56 个民族就从这里开始。
族
高 山 族
拉 祜 族
水 族
东
纳
景
乡
西
颇
族
族
族
柯
达
尔 克 孜 族
土 族
wò
斡
尔
族
mù
仫 佬 族
羌 族
布 朗 族
毛 南 族
sā
撒 拉 族
gē
仡 佬 族
塔
锡
阿
吉
伯
昌
族
族
克 族
普 米 族
怒 族
56个民族PPT课件
56个民族PPT课件contents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实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录0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和交流。
各民族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团结合作。
56个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010204各民族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先秦时期,华夏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秦汉时期,匈奴、鲜卑等族开发了北方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
唐宋时期,契丹、女真等族开发了东北地区,党项、吐蕃等族开发了西南地区。
元明清时期,蒙古族、满族等族先后入主中原,共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域。
03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
例如,汉族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以及各民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建筑等文化元素,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活力。
02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汉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字01020304作为全国通用语言,具有广泛的使用范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属于汉藏语系,有独特的文字系统和丰富的文学作品。
属于阿尔泰语系,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属于突厥语系,拥有独特的字母和书写方式。
藏族史诗,描述了古代藏族社会的生活和斗争。
《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英勇和智慧。
《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的传奇故事。
《玛纳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各民族民间故事、歌谣、舞蹈等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汉族的四合院藏族的碉房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吊脚楼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体现了汉族传统建筑的对称美学和深厚文化内涵。
56民族PPT课件
56个民族小使者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12
13
泼水节
14
阿拉善土尔巴特
15
察哈尔 16
河南蒙古
17
新疆博湖县
18
那达慕大会
19
德昂族
白族
俄罗斯族
傈僳族
汉族
高山族 20
景颇族
纳西族
赫哲族
基诺族
珞巴族
苗族 21
拉祜族
哈萨克族
满族
柯尔克孜族
黎族
毛南族
22
回族
哈尼族
京族
门巴族
畲族
音频一:
1
视频一:
尊重少数民族习惯
2
视频二:
傣族泼水节
3
视频三:
中国的民族政策
4
视频四:
主要民族
5
视频五: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6
视频六: 中国民族的分布
7
我国的民族大家庭
8
56个民族小使者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9
56个民族小使者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10
56个民族小使者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撒拉族
23
彝族
裕固族
土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羌族 24
普米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佤族
怒族
土家族 25
瑶族
藏族
壮族
水族
锡伯族
仫佬族 26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2024版五十六个民族介绍ppt课件
03
五十六个民族概述
汉族
01
02
03
04
人口最多,分布最广
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汉语是汉族的共同语言,也是 全国通用语言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
壮族
01
02
03
04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 治区
拥有独特的壮锦、壮族 歌圩等文化遗产
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喜 欢唱山歌、抛绣球等
传统节日有歌圩节、铜 鼓节、花婆节等
解,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Biblioteka THANKS感谢观看
0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起源与早期发展
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
以汉族为代表,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明,成 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青藏高原的藏文化
藏族等民族在高原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宗 教信仰、艺术和生活方式。
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
以蒙古族、哈萨克族等为代表,发展了独特 的游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云贵高原的苗瑶文化
五十六个民族介绍ppt课件
• 引言 •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 五十六个民族概述 • 各民族特色文化展示 • 民族团结与融合进程 • 总结与展望:构建更加和谐美好中华民族大家庭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中国多元文化和 民族特色,促进民族 团结和交流
推动多元文化教育和 跨文化交流,提高文 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 力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 经济发展。
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和认同。
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1 2
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贸易通道,各民族间 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班56个民族ppt
语言与文字
语言
裕固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与蒙古语和哈萨克语有相似之处。
文字
传统的裕固族文字是回鹘文,现已逐渐被汉字和蒙古文所取代。
传统习俗与节日
习俗
裕固族注重礼仪和尊老爱幼的美德,在服饰、饮食和婚丧嫁娶等方面有独特的习 俗。
节日
主要传统节日包括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还有专门为裕固族设立的民族节日 如肃南草原旅游节。
传统习俗
达斡尔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 俗,如婚俗、丧葬习俗、传统 节日等。
节日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是敖包节和抹黑节。
敖包节
敖包节是达斡尔族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之一,人们通过祭祀敖 包祈求平安和丰收。
抹黑节
抹黑节是达斡尔族独特的传统 节日,人们互相涂抹锅底灰以 示祝福和祈求幸福。
分布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北、湖南、重 庆和贵州等地区,其中湖北省恩施土家族 苗族自治州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
语言与文字
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具有丰 富表现力的语言。
文字
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部分地区使用汉字作为辅 助记录工具。
传统习俗与节日
传统习俗
节日
土家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 节庆祭祀等,这些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 化内涵。
传统习俗与节日
习俗
珞巴族有着独特的服饰、饮食和居住习惯,如用竹编的房屋、穿麻布衣服、吃野兽肉等。
节日
重要的节日有“阿夏崩石”、“旭独龙节”等,其中“阿夏崩石”是珞巴族最大的传统 节日。
05
土家族
族源与分布
族源
土家族主要起源于古代巴人,经过长期 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语言和历 史的民族。
少数民族ppt课件
有利于各民族互相交往与 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
提供有利条件
民/族/团/结 共/谱/新/时/代/之/声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藏袍袖 子宽大,人们一般穿长靴。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保持着中国民 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 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从而 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头上扎头 巾或戴帽子,腰间束腰带,脚穿皮靴。
长鼓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民/族/团/结 共/谱/新/时/代/之/声
傣族泼水节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藏族锅庄舞
侗族风雨桥
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 民的重大节日,一般 在傣历六七月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 泼水祝福,并举行拜 佛,跳孔雀、赛龙舟
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 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 夏秋季节举行。在蒙古 语中“那达慕”意为 “娱乐”,早期只有摔 胶、赛马、射箭三个项 目,如今还增加了马球、 马术、田径等内容。
What i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distribution
The national dress is beautiful
Music of ethnic minorities
National amorous feelings are really colorful
仫佬族 民族语言为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
用汉字,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也有分布。
蒙古族 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
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
56个民族课件
裕固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歌舞和宗教信仰。他们信仰藏传佛教, 并保留了丰富的游牧文化传统。
03
社会制度
传统的裕固族社会以部落为单位,实行民主的部落制度,注重团结互助
和共同发展。
语言与文字
语言
裕固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蒙古语较为接近,但也有自己的独特 特点。
文字
裕固族曾经使用过古老的回鹘文,但目前主要使用汉字和本民族的语言。
民族演变的原因
民族演变的原因包括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 素,如国家的扩张、移民 、文化交流等。
民族融合与同化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些 民族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融 合或同化到其他民族中。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民族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 都是由一个或多个民族构 成的,这些国家被称为民 族国家。
民族自治
在多民族的国家中,为了 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通 常会设立民族自治区域或 自治制度。
汉族的分布非常广泛,遍布全国各地 ,其中以东部地区最为集中。汉族的 语言是汉语,文字是汉字,是世界上 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
少数民族
中国除了汉族之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方 面各有特色。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然较少,但分布广泛,主要聚居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各少数民 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保留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行,持续三天。
在“哈节”期间,京族人会举行盛大的 庆祝活动,包括唱哈、祭祀祖先、跳舞
等。
此外,京族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习俗和 节庆,如“捕鱼节”、“花婆节”等,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京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和民族精神。
05
珞巴族
历史与文化背景
起源
中国少数民族介绍(全)PPT课件
蒙古族的守门狗和猎犬禁止外人打骂 11
维吾尔族
概况:分布
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 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
12
民俗:居住
13
民俗:服饰
14
民俗:饮食
禁忌:忌食马、驴、骡、狗肉以及动 物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 一般不饮酒。
15
民俗:节日活动
肉孜节、古 尔邦节、圣 纪节、那吾 鲁孜节 16
1
蒙古族
概况:分布
主要聚居在 内蒙古自治 区,其余多 分布于新、 辽、黑、甘、 青等省区。
2
民俗:服饰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 爱穿长袍,称蒙古袍; 系腰带;蒙古靴。
3
民俗:居住
游牧地区牧民多住圆形穹庐顶的蒙古包;
蒙古地区的标志建筑也常饰以穹庐顶
4
民俗:歌舞
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为马头琴。
5
民俗:节日活动
民俗:歌舞
手鼓
弹拨尔
17
概况:分布
藏族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 及云南等地。
18
民俗:服饰
19
民俗:饮食
藏族的饮食主要 是糌粑、肉食和 奶制品,不吃奇 蹄类兽肉,大部 分地区还有不吃 飞禽和鱼的习惯。
20
民俗:民居
农区碉房
牧区帐房
21
民俗:节日活动
56个民族课件
语言与文字
要点一
语言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没有本民族的文 字。
要点二
文字
大部分珞巴族人使用藏文或汉文作为通用语言和文字。
文化特色
服饰
饮食
珞巴族的服饰以兽皮和棉布为主,款式独 特,色彩鲜艳。
珞巴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因此食物以野 兽和野禽为主,辅以少量的谷物和蔬菜。
节日
婚俗
珞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旭独龙节” 、“刀耕火种节”等,这些节日都与农耕 、狩猎等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文字
达斡尔族原本没有文字,后来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但目前主要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文化特色
传统服饰
达斡尔族的服饰以长袍、马褂 、头巾等为主,图案精美,色
彩鲜艳。
音乐舞蹈
达斡尔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浓 郁的民族特色,代表性的乐器 有口弦、马头琴等。
传统节日
达斡尔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 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春节 是最重要的节日,会举行各种 庆祝活动。
民族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 障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 切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权
利。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国家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 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对口支援
国家实施对口支援政策,支持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干部交流 、技术支援、资金支持等方式,推 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等县,少数散居于其他州县 。
语言与文字
语言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语支未定 。
文字
历史上佤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普遍用汉文或 傣文。
【内容完整】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介绍主题PPT模板
有关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习惯的问题
A:习惯吃牛羊肉,忌讳猪肉、猪油的 10 个少数民族是:(回 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兹别克 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 B:习惯吃肉和奶制品,喜欢喝奶茶、酥油茶的少数民族。 (如藏族、蒙古族等) C:习惯吃抓饭的少数民族。(维吾尔族)
D:习惯吃打糕、冷面和泡菜的少数民族。(朝鲜族) E:习惯嚼槟榔的少数民族。(黎族、京族和傣族) F:习惯用竹筒做米饭的民族。(傣族)
欣赏民族服饰
蒙
回
藏
古
族
族
族
维
yí
吾
苗
彝
尔
族
族
族
壮 族
布 依 族
朝 鲜 族
满 族
dòng
侗 族
瑶 族
白
土
哈
族
家
尼
族
族
哈
傣
黎
萨
族
族
克
族
shē
傈
佤
畲
僳
族
族
各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省)
•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地; •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 • 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以及河南、
河北等地; •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湖南;
•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 •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云南和广西等地。 • 藏族: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南、四川、云南省部分 •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 • 傣族: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 •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的丽江地区
族
高 山 族
拉 祜 族
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尼族风俗习惯
• •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 “六月年”。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 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 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 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鸟儿欢乐地 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 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喜喝新谷酒 在每年的秋收前夕,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都要举行一次 “喝新谷酒”的仪式,哈尼语称“长奴抽扎”或“车收资八都”,预祝五谷丰 登,人畜平安。 喝新谷酒,选定在一个吉祥的日子里。这天,各家割回一把即将成熟的谷 穗,倒挂在堂屋右方后山墙上,采下百来颗谷粒,放进酒瓶里泡新谷酒。然备 办美味可口的饭菜全家共饮,有的还请邻居长辈男子来喝新谷酒。席间,客人 举杯唱起祝酒歌: 象黄牛寻找春天发出的青草, 我们爽快地喝着喷香的米酒。 红红的竹筷粘着黄鳝, 花花的杯子盛满美酒。 丰收的粮食堆积成山, 白生生的大米吃不完…… 全家老少跟着端起酒杯,喝上几口新米酒,即使是婴儿也要在小嘴上抹上 一点。据说,这样可使全家老少无病无害,幸福安宁。 包头巾 云南藤条江南岸的哈尼山寨里,人人都有自己做的包头巾。女的方方 的一块,团溜溜包在头上;男的宽约六寸,长挂挂一条,宽绰绰缠在头上。小 姑娘还不懂事时,戴一顶灵巧的两角小帽。长大了,脱下小帽,包上一块包头 巾,用一截丝线箍着,表示这“然咪”(姑娘)成熟了。这时,村上的一些人 看上了,就会来提亲。小儿子一落地,就戴个拼缝的小团帽。(因它形状团团 的,哈尼人叫它“包嘟”)。人长大了,团帽又缝大一点,一直戴到结婚。结 婚时,舅母要从自家的织布机上剪下一块两丈多长的布,然后染得紫蓝紫蓝的, 送给新婚的外甥。祝愿他们男耕女织,勤劳动,来日美好的生活象包头巾一样 长。 朴素简易的包头巾,是哈尼人敦厚朴实,勤劳勇敢的象征。 姑娘的小帽 哈尼族支系的碧约人,每个姑娘都戴用黑色土布缝制的小帽。小 帽有六个角,四周镶着小银泡,帽顶正中又镶一颗大银泡,大银泡下缝有一束 红线。 碧约姑娘未成年戴一顶小帽,是表示对家中老人的尊敬;成年以后要戴两 顶小帽(一顶是为情人准备的)。按碧约人的习俗,姑娘一旦被小伙子看中, 小伙子为了表示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就把姑娘的小帽抢去一顶。如果姑娘也爱 上这个小伙子,就顺从地让他抢去;反之,姑娘就把小帽要回来。 姑娘的小帽一直戴到婚后,怀了孕不再戴了,这时改成打包头。
•
•
•
哈尼族服饰2
• 哈尼族阿木支系服饰极为讲究,其服饰做工精巧,整体匀 称。一套阿木妇女服饰,可分为:帕匹(绣花腰带)、“帕合” (衣服)、“阿达” (绣花围腰)、“帕吃” (统裙)、俄抠(头箍)、 “俄巴” (扎头带)、“泡通” (彩色头穗)、“住什” (彩色料 珠)、“纳斥” (耳环)、“纳斥斥扎” (银链子)等十个部分,每 部分都装钉有银饰品或绣有繁杂而又各有特定含意的花鸟鱼虫 图案,绣工精细,图形规则,构思精巧。 哈尼族切弟支系 (妇女)服饰从头到脚可分为四个部分:“无巴”、“马牙” (帽 子、包头巾)、“帕洪、帕得”(衣裳、围腰)和“帕苦” (腰带)。 切弟妇女头部包青布头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钉满银泡的彩带, 彩带两端缀有六束用毛线结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紧身裳,外套 青色左衽马甲,马甲腰部钉有三角形银泡图案若干块。 哈 尼族西摩洛支系(妇女)服饰上穿左大襟青蓝色上衣,衣服长及 膝部,衣裙一体。腰带是一根绣满月亮花、狗牙花的蓝布带, 或是银腰带。正面从胸部到腹部辍有数十甚至上百颗银泡,衣 角四周绣满花草图案;下穿窄管青蓝长裤,小腿缠绑腿布。 哈尼族腊乜支系(妇女)包头巾用桃红印花布镶黑布做成, 四角缀有玻璃珠组成的花边。衣服为土布料,胸部缀有银泡、 银铃;腹部镶二排三角形银泡;用银币做纽扣或布制满襟对扣。 腰系一条围腰,裤子用黑布缝制,围腰、裆部、裤管窄小。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 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 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 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 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 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 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 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 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 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
• •
•
哈尼族节日
• •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 端午节和中秋节。 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 首。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 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 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 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 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 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 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 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墨江的部分哈 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 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 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 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 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 “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 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 尽情欢乐。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 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 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 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
•
哈尼族节日2
• • •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 阿玛”(布谷鸟妈妈)。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 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 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 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 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当它飞过一个名叫 “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 里去了。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 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 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 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 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 诚地敬献。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 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 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节后,各家选定 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 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据说, “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 得好收成。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 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区, 种植一季水稻。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 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 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 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 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 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半 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 据说蚂蚱肉很甜。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 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五十六个民族
哈尼族
哈尼族服饰
• • • • 服饰祥解 布都支系 哈尼族布都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 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 处多配有银饰坠,腰束一条长丈余的腰带。 碧约支系 绚丽多彩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正面)配以色彩鲜艳的花 纹图案和银饰佩。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哈尼族碧约 支系服饰(背面)配以颜色鲜艳的花纹图案。包头为数尺长的黑 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卡别支系 哈尼族卡别支系(妇女)服饰多以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 为左开襟衣,在衣领和由右肩斜向左襟绣有彩线图纹;以包头 最有特色,其包头正面镶有星图银泡,背面用彩线做成飘带装 饰,左右两边缀有一根银链。 布孔支系 哈尼族布孔支系服饰(妇女)分为首饰、服饰和绑腿三个 部分。首饰多为彩布包巾,头巾上镶钉有银泡,左右用彩色毛 线扎成飘穗;服饰为士林布满襟衣裳,胸前挂一块由硬布板上 钉有银泡和一块多边花形银牌,下穿短裆紧腿裤,裤腿边沿绣 着犬齿花;小腿套着绣花腿罩,腿罩上绑着多色彩线。 卡多支 系 哈尼族卡多支系服饰(妇女)用黑色自织染布作面料,包头 为圆盘式镶边戴帽,配以各种彩色花饰。上衣为左开襟服,绣 以各种色彩鲜艳的图纹和佩以银饰,下着黑色长裙。 哈尼 族服饰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有100多种不同的款式。适应于梯 田农耕劳动,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这 是哈尼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哈尼族以黑色为美、为庄重、为圣 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所以,黑色是哈尼 族服饰的主色调。哈尼族服饰上的装饰物品和刺绣图案,实质 上都是自己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光,也是对祖先英雄业 绩的缅怀和记述。
•
•Hale Waihona Puke ••哈尼族特产• 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 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 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 不论平时或节日每餐 必不可少的是豆豉。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 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如白旺是用凝固的家禽血块拌上炒熟的 花生、薄荷、姜蒜、苤菜根、盐、辣椒、和生肉制成的。 饮茶 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 醇香、甜蜜;喝茶多用煨酽茶的方式。即先用铜壶或大口缸在 火塘上将水烧沸,然后再放入茶叶煨煮,待再烧开时饮用。一 般每天一次只饮一道。西双版纳的僾尼人都喝鲜茶,茶叶都是 现喝现采的老叶,有的甚至是带枝的老叶。烧茶时先将鲜茶用 火烤至微黄或焦糊,然后投入沸水内,煮沸即可饮用,鲜茶有 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 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 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 混。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支有蒸锅,专 门用来蒸制食品;还有个火塘只煮猪食,从不乱用。 典型食品: 哈尼族地区物产丰富,烹饪方法独特,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 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比较有名的风味菜肴 还有蜂蛹酱、暴腌芭蕉心、酸笋炒麂子肉、肉松酱、清汤橄榄 鱼、螃蟹炖蛋清、煮蛇圆子等。 人人都知道一个人吃饭不香, 可有谁吃过百米长宴?全村老少聚拢在一条长条一般的宴席边, 吃喝谈笑,这是种什么样的盛况?别以为这是什么世界吉尼斯 纪录,“长街宴”可是哈尼族十月年中最热闹的节目。在这一 天,每家每户都要做一些自家的拿手好菜,抬到街头摆起来, 菜做得越香,自己就越体面。宴席摆好,全村的男女老幼就自 动聚拢过来,老年人谈古论今,婆姨们拉拉家常,年轻人自然 就聚在一块笑闹开了。在这百米长宴上,没有什么“老死不相 往来”,更没有“各人自扫门前雪”,有的只是祥和、欢乐、 水乳交融的气氛。心倦了,来哈“长街宴”上吃一口菜,你的 热情会再次被哈尼人点燃的。 就像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墨 江的双胞节一样,都会宴请嘉宾摆上长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