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与意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翻译的基本事实就是用译语传达源语所表达的意义 。关于意 义有两种基本的观点 ,一种是固定意义观 (fixed meaning assumption) ,另一种是模糊意义观 (fuzzy meaning as2 sumption) 。显然 ,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何去何从决定着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方法论取向 。
试想 ,如果词义是固定的 、清切的 ,那么翻译将最终体现为科学或技术 ,只要编好机器码翻译器就能解 决翻译的一切问题 。不过 ,从翻译的现实来看词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机器翻译恐怕很难有根本性的 突跛 ,也许将永远解决不了文学艺术之类的翻译问题 。那么 ,要认识翻译的属性就必须认识语言的属性 , 因为语言与翻译同质同构 :语言是交际所催生 、并在交际中使用的 ,而翻译又是跨语言的一种基本的交际 形式 。
·10 ·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来达某种修辞效果时 ,一个词义便可能跟几种所指相连 ,如“促织声尖尖似针”(贾岛《: 客思》) 中的第二个 “尖”同时跟听觉 、触觉和心灵的痛楚相连 (伍铁平 ,1999) 。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自足的模糊系统 。一方面 ,自足性体现在一种语言与另一 种语言在语音形象 、正字法 、词汇组成 、语义内涵和语法体系等方面存在着系统的差异 ,这便是“不可译性” 产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 ,不可译又是相对的 。正是因为语言的模糊性 ,译者才可以根据源语语篇的模 糊性所产生的意思或意境对译语进行调变 ,使不可译成为可译 、不可能成为可能 ,以实现翻译的“二度创 作”,并根据关联准则使译作向原作趋同 (赵彦春 ,1999) 。 21 从《螽斯》的翻译看翻译模糊处理
作者简介 :赵彦春 (1962 - ) ,男 ,副教授 ,研究方向 :理论语言学 ,翻译学及词典学 收稿日期 :2001. 09. 06
·9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对象 。而且 ,亚里士多德原则明确指出范畴中的成员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和边界清切性 ,只有两种隶属度 ———成员和非成员 ,这叫做二元对比 (binary contrast) 或二元对立 (binary opposition) 。这一观点的追随者 (布 鲁姆菲尔德 、乔姆斯基及绝大部分形式主义者) 认为要抓住词的意义应该建立一套“充分必要条件”,换句 话说 ,建立一套对词的意义来说是绝对必要的条件 ,这些条件加起来对概括词的意义充分的 ,足够的 (Aitchson ,1987 :43) 。由于这些条件是用来区别一个词义与另一个词义的标准 ,所以又称为“标准条件”或 “标准属性”。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65x(2001) 04 - 0009 - 05
01 引言 如同递归性一样 ,模糊性也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语言的这一属性也牵涉到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尤其是
科学与艺术 、直译与意译之类问题的认识 。我们不能简单 、孤立地谈论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要直译还是 意译 。应该说翻译既有科学的一面 ,又有艺术的一面 ,能够直译便直译 ,不能直译便意译 。这样的道理大 家都是懂得的 ,不过 ,不同的语言意义观会左右人的翻译行为 ,亦影响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由于语言 的模糊性是认识翻译本质的途径之一 ,因此有必要结合个案分析探讨语言模糊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语言模 糊性对翻译的功效 ,以及译者为追求对等对语言模糊性的利用 。我们相信 ,语言模糊性对翻译的本质问题 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对翻译的理论建构也有着有益的启示 。 11 语言属性与翻译性同质同构
我们对《诗经·国风》中《螽斯》的三首译文进行分析并佐以相关语料来看看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 。 《螽斯》这首诗从宏观上看就采用了模糊手法 ,即通过赋 、比 、兴的手法 ,让读/ 听者推导出“比”的意图 ———以螽斯作比 ,祝愿他人人丁兴旺 ,绵延繁衍 ;从微观上看 ,更是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来表达这首诗的题 旨 ———“多”。“比”的模糊性在于它所产生的范畴边界模糊 ,好比庄周不知自己是蝴蝶 ,还是蝴蝶是庄周 。 “多”的模糊性在于不知“多”的程度 “、多”的情状 。模糊词的用法具体如下 :描述本体螽斯之多的词都是模 糊的 ———诜诜 :众多貌 ;薨薨 :众虫齐飞声 ;揖揖 :群聚貌 ,众多貌 ; 描述喻体子孙之多的词也都是模糊的 ———“振振 ,盛也 。振振与下章绳绳 、蜇蜇皆为众盛貌 ,故《序》以子孙众多统之 ……(马瑞辰通释) ”此外 ,与 “螽斯”搭配的“羽”也是模糊用法 ,即可以看作名词 ,理解为“螽斯的翅膀”,也可以看作动词 ,理解为“螽斯 扇动翅膀”。当然 ,语言的模糊是相对的 ,描述本体 (螽斯) 和喻体 (子孙) 的词则具有相对的精确性 “, 羽”在 搭配中的意义是模糊的 ,作为独立的概念却是精确的 。总之 ,诗人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创造了一种可使读/ 听者随意想象的模糊意境 。 《螽斯》原诗 (附汉语拼音) 和三首译诗 (标记为 A 译 、B 译 、C 译 ,分别为许渊冲 、汪榕培 ,任秀桦及笔者 译文) 分别如下 : 螽斯羽 zhongsi yu ,诜诜兮 shenshen xi ,宜尔子孙 yi er zisun ,振振兮 zhenzhen xi 螽斯羽 zhongsi yu ,薨薨兮 honghong xi ,宜尔子孙 yi er zisun ,绳绳兮 shengsheng xi 螽斯羽 zhongsi yu ,揖揖兮 yiyi xi ,宜尔子孙 yi er zisun ,蛰蛰兮 zhezhe xi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
赵彦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现百度文库外语》编辑部 ,广东广州 510420)
摘 要 :模糊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它体现在词 、句子 、语篇各个层面上 ,它使语言本身成了一个意 义潜势系统 ,能够以有限的手段表达无限的意义 ,也给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的美学调配提供了可 能 ,使译文与原文能够达致模糊对等 。我们通过《螽斯》三种译文的分析表明模糊处理在翻译中 所产生的功效 ,由此也反证了意义固定观的不足 。 关键词 :模糊 ;翻译《; 螽斯》 Abstract :Fuzziness is the nature of language , which is embodied on levels of word , sentence and text . It makes language itself a system of meaning potential , able to express infinite meanings with finite means , and makes it possible for a writer or translator to succeed in aesthetic concoction , and for translator to achieve fuzzy equivalence between a translation and its original . Through analysis of three translations of Katydids , we try to show what efficacy the fuzziness of language can produce in translation , hence provide counterevi2 dence against the fixed meaning assumption. Key words :fuzziness of language ; translation ; Katydides
语义不是固定的这一命题是认识翻译属性和指导翻译模糊处理的必要前提 。需要说明的是 ,模糊性 不是人类语言的缺点 ,而是优点 ,因为它使得人类能够“以有限的语言手段表达无限的意思”,而语言本身 也成了 Halliday 所说的可供语言使用者任意驾驭或提取的意义潜势 。退一步讲 ,语言虽具有模糊性 ,但并 不影响包括翻译在内的正常交际 ,因为语言只是一种充当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 。在交际时 ,人的认知机制 会根据认知语境对语言符号进行识别 、处理 。这实际上就是回归了语言发生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 。这时 大脑会对模糊的意义进行筛选 、过滤 ,从而作出符合交际意图的推理 。语言的模糊性的优点还在于对未知 的 、模糊性的东西可以采用模糊的类比方法 ,所以 ,通过模糊语言的模糊类比就是一种“以其所知喻所不知 而使人知之”的方法 。《说苑·善说》中说 “, 惠子言事善譬 。王使无譬 ,则不能言矣 。”这里的譬就是类比 、比 喻 ,也就是广义的隐喻 。其次 ,在一些不愿精确 、不必精确或不能精确的言语环境中 ,需要使用模糊的语 言 。如果一味采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往往不能满足交际的需要 ,而且会适得其反 。反之 ,如果采用模糊 语言的方式来表达 ,则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大宅门》中白老爷给怀孕的大格格号过脉 ,说了句模棱 两可的话 “, 里边有一个体块”,给话语留下了很大的阐释的空间 ,也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文学创作 尤其需要模糊 。可以说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美学才成为可能 。当作家或说话人故意运用双关语以
以亚里士多德为首的古典意义观属于前者 ,这一理论指出我们头脑里每一个词都有一串基本特征 ,只 有当某个东西具备这些标准属性时 (我们在潜意识中会一个一个地核查) ,我们才把它标记为该物 。词汇 的意义是确定的 、离散的 、不可分离的 ,使用 (包括翻译) 时应该谨慎 ,力求精确 。古典主义意义观的另一主 导思想是以指称为基础的 (referentially - based) 语义观 。指称论旨在研究语言和非语言事物之间的对应关 系 ,认为名称通过指称指示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具有意义 ,一个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示或指称的
其实 ,语言的固定意义观没办法全面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 ,也不符合人类语言的认知规律 。与之 相反 ,模糊意义观则认为词义是流变的 、模糊的 ,即非离散的 ,而且具有根据语境趋于调变的特征 。换句话 说 ,词义是开放的 ,是人脑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且语言本身始终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过程之中 。 语言这一动态性恰恰符合 Firth (1951 ,1952) 关于语言本质上是“正在进行的”(on - going) 这一哲学思想 。 在语言“正在进行的”这一动态过程中 ,起关键作用的是人的认知机制 。如人脑把动物中的 ass/ 驴投射到 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 man/ 人 ,从而使“ass/ 驴”这一词派生新的意义 。这一投射过程实际上就是词汇的隐 喻化过程 ,它使词义获得了流变性或模糊性的特点 。模糊性或流变性的根源在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人 类大脑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局限性 。从语言的发生角度来看 ,语言必须模糊 。客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无尽 的 ,而且是可以无限切分的 。相对而言 ,人脑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则是有限的 ,我们以有限的能力没办 法给无限的 、且无限可分的世界一一命名 ,记忆 。因此 ,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 量 ,否则语言这一集合就会大得不可想象 。由于有限的语言手段要表示无限的存在 (包括主观的存在) ,大 脑便只好对客观世界进行模糊地概括 ,以及进行模糊地隐喻化处理 ,即通过已有的语言手段从“源域”向具 有心理相似性的“的域”进行映射 (赵彦春 、黄建华 ,2000) 。其结果 ,作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就不可能 是一对一的关系 ,这就难以避免语言的多义性和歧义性 。词的模糊意义反映在横组合方面就是词汇的搭 配和织综 ———联词成句 、联句成篇 ( Halliday & Hasan ,1976) ,也就是模糊词构成模糊句 ,模糊句构成模糊 篇 。这样 ,词的意义潜势不仅蕴含于一个词 ,而且存在于句 、篇之中 。解构主义之所以认为作品的意义是 不确定的 ,可以进行无限地阐释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的模糊性 。在 Hatim (1990) 看来 ,意义只是“发送 者和接收者之间相互交流所得出的结果 ,而不是一旦信息编码完成后便独立于人的处理过程之外成为一 个静态的实体 。”也就是说 ,语篇中也没有一种业已存在的 、固定不变的 、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意义实体 。语 篇所包含的只是一种可供读者阐释开放系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