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建筑文化分析西南地区 ppt

合集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研究作者:赵质乾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09期摘要:我国西南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共存,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都有不同特色,因各民族拥有的文化历史和地貌特征较为独特,形成了民族民居特色的差异化。

民居特色也可反映当地人的性格、文化色彩。

但是近年来,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慢慢被规范化。

当下,有必要重视对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的保护,通过对传统民居的风情特色、建材特色、文化特色、居民性格特色、色彩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

关键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民居特色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特色主要体现在民族风情、建材、文化等方面。

从传统民居中可以看出当地人淳朴炽热的性格,且不同民族地区的民居特色都能反映出本民族文化、风情、色彩。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传统民居是他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所以,传统民居的存在能够充分体现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特色的形成从地域分布来看,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形单元,少数民族所在区域主要为四川、云南、重庆、贵州、西藏等,包含藏族、彝族、苗族、傣族、壮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整体而言,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较为复杂,地貌呈现多样化,既有盆地、河谷,又有平原、高原等地形地貌[1]。

而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风土人情等都各不相同,这也使其传统民居呈现多元化特征。

正是因为不同民族在文化、衣着、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异,才形成了多样化的传统民居。

不同民族的民居特色是完全不同的。

考古资料记载,在旧石器时代,西南部分地区的建筑就已经形成半地穴式民居结构。

在殷商时期,部分地区则出现了干栏式民居结构。

进入战国时期,部分地区出现井干式民居结构,主要出现在彝族、怒族等少数民族中。

进入汉朝,少数民族则在已有民居结构的前提下,又建造出了以木头为原材料的民居结构。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一、概述中国的西南位于亚洲大陆南部,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

它同时具有中国由北至南三种主要的地理空间类型,是中国三大文化板块延伸、接触、碰撞、交融的地区。

西南地域文化的格局包括文化边界、地理空间差异、民族种类构成、信仰以及文化交流廊道等。

根据地理空间、气候特征、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因素,西南地区被划分为以“巴蜀地区”为主的农耕文化,以“滇黔地区”为主的农耕—渔猎文化和以“川西滇西北高原”为主的农耕—游牧文化三种典型的文化区域。

进一步研究这些文化区域中的建筑文化发展,有助于理解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特点、历史与现状,以及其独特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

1. 西南地域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介绍中国西南地区,地理上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和重庆五个省级行政区,是一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极为丰富和多元的区域。

这里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从高原到盆地,从雪山到热带雨林,自然环境的变化孕育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从古代的夜郎、滇国、蜀国,到后来的南诏、大理国等,西南地区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交融与互动的历史。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西南地区的建筑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风格。

在文化上,西南地区是中国民族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建筑文化,不仅仅是汉族建筑文化的延伸,更是融合了藏族、彝族、苗族、傣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得西南地区的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西南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为这里的建筑文化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这种建筑文化,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 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国建筑史中的地位中国西南地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孕育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云南的传统建筑PPT

云南的传统建筑PPT

传统官式建筑
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在云南也有其独 特的代表。这些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注重屋顶的装饰,如悬 山、歇山、硬山等形式,以及瓦当、滴水等细节的处理。
官式建筑在云南的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昆明市的云南贡院,是明清时期举行科举考试的地 方,也是当时云南最高学府,体现了当时官式建筑的典型特 点。
06
云南传统建筑的传统建筑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土木结 构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建筑面临被拆除或被现代建
筑取代的危险,保护现状堪忧。
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保护意识
03
逐渐增强。
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傣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以火塘和堂屋为中心,设有灶台、储物间等设施,体现了傣族 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点。
彝族民居
彝族民居以土、石结构为主, 采用碉楼式建筑形式,注重防 震、防洪和保温性能。
彝族民居的屋顶采用平顶或拱 顶,屋面覆盖石板或瓦片,墙 体采用土、石等自然材料,外 观坚实厚重。
彝族民居的室内布局以火塘和 堂屋为中心,设有灶台、储物 间等设施,体现了彝族的生活 习俗和文化特点。
其他宗教建筑
除了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外,云 南还有其他宗教建筑,如伊斯兰
教清真寺、基督教教堂等。
这些宗教建筑的风格和布局各有 特色,但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环 境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
格。
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信徒们进行 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 居民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重要
场所。
04
云南的传统公共建筑
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多采用青砖和木结构,屋 顶多为硬山或歇山式,装饰简洁大方。

民族建筑与文化——东南地区PPT课件

民族建筑与文化——东南地区PPT课件

土家吊脚楼
土家族的歌舞文化--摆手舞
• 摆手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 合性的民俗活动。“摆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叫“大摆手”。“大摆手”规模大、套数多、时间长 ,历时七、八天,与集市贸易、文艺体育活动一起,在“摆手堂”前举行。“摆手堂”,在土王祠。“小摆手”规模小 ,套数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举行。土家人在摆手活动中,追忆祖先创业的艰辛,缅怀祖先的功绩,展 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场景,整个活动都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痕迹。
• 住所 • 一般利用大自然的原材料:茅草、木料、竹子、红白藤、山麻等。木料则多用格
木。船底形房屋又有铺地形和高架形之分,房门开在房屋的两端。铺地形的地板 以石头垫高,离地面1尺左右,高架形地板用木桩支撑,离地面6尺,然后上面再 住人。
船形屋
传统船形屋的构造,是以格木、竹 子、红白藤和茅草为建筑材料,房 屋的骨架用竹木构成,十分原始和 简单。它属于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 船形屋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 式)船形屋之分。外形象船篷,拱 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 或葵叶。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
半干栏式
壮族文化艺术--
•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 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 、“加”、“比”、“抡”等不同 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 “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 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 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 “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内容有 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 、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 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高山族建筑特色

《居住建筑民俗》课件

《居住建筑民俗》课件

促进国际交流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 住建筑,增进国际间的文 化交流和理解。
02
居住建筑民俗概述
居住建筑民俗的定义
01
居住建筑民俗:指在长期历史发 展过程中,人们在居住建筑中形 成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道德 规范等。
02
居住建筑民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区、民 族、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文化传统。
居住建筑民俗的特点
地域性
居住建筑民俗受地理环境、气候 条件、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呈
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民族性
居住建筑民俗在不同民族中呈现出 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各民族 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历史传承性
居住建筑民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 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历 史文化底蕴。
居住建筑民俗的历史演变
中国、日本、韩国、东南 亚等地区。
研究目的
传承和保护传统居住 建筑文化。
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 借鉴和启示。
深入了解不同民族、 地区的居住建筑特色 。
研究意义
文化传承
传统居住建筑是民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有 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筑设计创新
借鉴传统居住建筑的设计 理念和手法,为现代建筑 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
居住建筑民俗的未来发展
与旅游业的结合
将传统居住建筑民俗与旅游业 相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创新性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对 居住建筑民俗进行创新性发展 ,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 求。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居住建 筑民俗进行记录和保存,便于 永久性传承。
国际交流与合作
防御、封闭

寻找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及工艺品

寻找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及工艺品

寻找土家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
吊脚楼为圁家族人居住生活癿场所,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 “巠青龙,史白虎,前朱雀,名玄武”为最佟屋场,名来讲究朎向, 戒坐西向东,戒坐东向西。依山癿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朐柱撑起分上 下两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牋栏圀戒用来堆 放杂物。房屋觃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扂3间屋戒6排扂5间屋,中等人 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五大院。4排扂3间 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巠史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 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名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 癿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白族工艺品
白族挑花巟艴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 腰头癿帞子。帞端呈扁 矛形,帞面由宽而窄, 不腰头加接处最窄。中 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 布料,少数用彩绸,较 长丏宽大。青少年女子 喜用白、蓝色,一般用 布料较短丏窄。均用挑 花装饯,以白线为主, 少用红线。年轻人癿飘 帞挑花图丰富,有花卉、 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 发万化,帞端部位皀挑 绣蝴蝶。 白族飘帞
傣 家 竹 楼
官家竹楼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 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 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 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 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 状花纹。屋内横 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 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 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 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 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它癿墙基用石料戒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 用夹板将圁舂实一段段上秱垒成墙,最名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 成四斜面。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 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癿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 不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不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不耳房顶部 均为坚实癿泥圁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癿农作物; 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圁封实,然名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癿空间称“封火楼”。封火楼通常以朐板间隔, 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最底层用 来兰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朐板隔成巠、中、史三间,中间 设一常年生火癿方形火塘。宠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 让佝吸上一阵长长癿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癿“糯米香茶”, 喝上一碗香喷喷癿“闷锅酒”。趁着酒共,主人敞开嗓子,向 佝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癿歌声,祝愿宾宠吉祥如意、情深谊 长。

中国民居《白族》ppt

中国民居《白族》ppt
白族建筑民居简介
目 录
一:白族简介
二:民族特色 三:民居建筑材料 四:民居建筑特色
五:产生的背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白族简史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是中国第15大民族,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 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建筑材料
• 大理石头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大理民间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指的就是建 房取材的特点。石头不仅用在打基础、砌墙 壁 ,也用于门窗头的横 梁。这种用材的特征沿袭的是南诏时的建筑方式。据记载,南诏的民 居 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白族崇尚 白色,其建筑外墙均有白色为主。就从调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 装修等基本风格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传统 上的承袭。 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 格和地方特 色。
• 白族的民居建筑艺术,是白族人民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所 作的杰出创造,充分反映了白族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卓 越的审美追求。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村寨,青瓦白 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宛如一幅 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再配上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 白族人民世代生息的家园。 白族塔
• 防火

防风照壁
防火照壁
照壁坐东朝西 房屋坐西朝东 形成平面组合 互为屏障
照壁又称“风水 壁”起到阻碍外 火入侵的作用。 其建筑多为木石 结构。
• 防震
• 在“排架”间和楼板照面枋的下面,前后均有一根通穿的机,当地叫做“穿枋”,它 把整所房子的“排架”联成一个整体,与照面枋、檐口挂访和落地桥相互作用之后, 增强了抗震能力。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特点、历史与现状,以及其独特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

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

西南地域建筑文化起源于古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一地区的建筑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地取材。

西南地域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材、木材和泥土等,体现了强烈的地域特色。

例如,四川的青城山因其独特的石材而成为了道教名山,其建筑风格也因石材的广泛应用而独具特色。

注重风水。

西南地域的建筑文化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注重自然环境与建筑布局的协调。

例如,四川的都江堰在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了风水因素,使得整座城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装饰精美。

西南地域的建筑文化注重装饰艺术,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

在木雕、石雕和泥塑等方面,这一地区的艺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西南地域建筑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大量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和拆除,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严格控制拆除和新建项目,防止传统建筑受到破坏。

开展科学研究。

学术界应加强对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挖掘其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提供理论支持。

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引导游客了解和欣赏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烈的地域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并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魅力,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内涵初探

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内涵初探

西南民族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内涵初探翁素馨【摘要】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地域特点,彰显了传统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地域性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性.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西方建筑的影子占据了人们太多的视线,而西南少数民族连筑呈现出来的民族性、传统性、技巧性以及防震系统等方面依然值得设计师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色彩.本文从三个方面通过实例对西南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地域条件下,挖掘、提炼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2页(P118-119)【关键词】西南民族;建筑;地域性;文化内涵【作者】翁素馨【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664.01;TU238在中国城市建筑的快速发展之下,西方现代建筑汹涌袭进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中国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情况。

建筑创作中思想理论的滞后、创作手法的匮乏、地域特征的弱化以及文化内涵的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筑的突出问题。

正如吴良镛院士曾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特色日趋渐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1]。

城市具有包容性,借用国外好的建筑思想、内容和形式是好事,但凡事不能过了度衡。

如何寻求这个度衡,让中国城市建设能够真正做到既保留自身的原汁原味又吸取了国外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地域特色明显,对特定地域条件下的建筑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提炼,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彰显民族建筑设计地域性可以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

现代建筑理论中经常可以见到“地域性”和“文化性”这些字眼,其实概括起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概念。

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在哪个地区的建筑,地域文化性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特定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影响,符合当时当地的文化特征;一切建筑都是地域性建筑,或者说一切建筑的文化内涵都是在特定地域条件下,通过建筑实体将其特有的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充分表现出来的。

西南建筑风格赏析技术介绍

西南建筑风格赏析技术介绍
水景设计
西南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传统建筑中常将水景作为重要的 设计元素,通过引水入院、设置水池、水景墙等方式,营 造出清新宜人的居住氛围。
绿化与植被
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注重绿化与植被的运用,通过种植本 地植物、设置绿化带等方式,增加建筑的生态性和自然美。
03 西南建筑风格的现代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西南建筑风格
西南地区的建筑多采用当地自然材料,如 木材、石材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色彩鲜明
布局灵活
西南建筑风格在色彩运用上大胆、鲜明, 常采用红、黄、蓝等鲜艳的色彩,给人以 强烈的视觉冲击。
西南建筑在布局上灵活多变,不拘一格, 根据地形地貌和功能需求进行自由组合, 形成多样化的建筑空间。
西南建筑风格的历史背景
城市规划师在运用西南建筑风格时,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合理的规划设 计,使城市空间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衬托。
城市规划师在运用西南建筑风格时,注重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合理的规划设 计,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相互衬托。
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了灵感。他们将传统建筑风格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城市空间。
西南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 代、本土与外来文化元素,具 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西南建筑风格在传承和创新中 不断发展,为现代建筑设计提 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02 西南建筑风格的技术特点
建筑结构技术
木结构
穿斗式结构
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多采用木结构, 以木材为主材,通过榫卯、梁柱等连 接方式构建房屋框架,具有较高的抗 震性能。
西南建筑风格赏析技术介绍
目录
• 西南建筑风格概述 • 西南建筑风格的技术特点 • 西南建筑风格的现代应用 • 西南建筑风格的未来发展 • 西南建筑风格的案例分析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地 气候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地形地貌: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形并存 民族文化: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特色:受 地理、气候、 民族等因素影 响,具有鲜明
彩绘:采用彩绘作为装饰,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 化内涵
竹编:使用竹编作为建筑屋顶 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 值和文化内涵
雕刻艺术:石雕、 木雕、砖雕等,具 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彩绘艺术:壁画、 彩绘、漆画等,色 彩丰富,图案精美
建筑结构:斗拱、 飞檐、翘角等,具 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建筑材料:西南地区的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特有的石材、木材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和历史价值
建筑功能:西南地区的建筑功能多样,包括居住、祭祀、防御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 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问题:部分建筑面临老化、 破损等问题
现状:西南地域建筑具有独 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问题:部分建筑缺乏有效的 保护和管理
装饰材料:竹、木、 石、砖等,就地取 材,环保节能
地域特色:西南地区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 候条件,形成了独特 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民族文化:西南地 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建筑中得到体现
历史传承:西南地区 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 史,反映了不同历史 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变 迁
艺术价值:西南地区 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 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如雕刻、彩绘、装饰 等
建筑特色: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注 重通风、采光、排 水
建筑材料:木材、 石材、竹材等

中国传统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

1.昆明“一颗印”


“一颗印”民居以天井为中心,由正房、东西厢房(俗称耳房)及 入口门廊组成封闭的四合院。“一颗印”民居均为穿斗木构架,土 筑或土坯外墙,内隔断均为木板壁,形成灵巧,内向,封闭的外观 特点,适合于人口稠密、用地紧张而且气候较为温和的地方。 “一颗印”民居分布在昆明附近及滇中、滇南等地区,为汉族、彝 族、白族等采用。“一颗印”民居的平面空间布局反映了地区的自 然条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内向型、封闭型、宗法制的家庭结构和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
2.四川民居特点:
四川民居由于受地形、气候、材料、文化和经济的影 响,融汇南北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建 筑中,在使用多功能的天井、檐廊和巧妙设置的望楼、碉楼等方 面有独到的处理手法,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堪称四川民居一 绝。 (1)注重环境,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做到人、环境、艺术的 有机结合。 (2)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 (3)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简洁朴实的建筑外貌。 (4)采用石、砖、木、竹等材料
山水环绕的傣族竹楼
6.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 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 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 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 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丽江古城是古城风貌整体保存完好的典范。依托三山而建的 古城,与大自然产生了有机的统一,古城瓦屋,鳞次栉比,四 周苍翠的青山,把紧连成片的古城紧紧环抱。城中民居朴实生 动的造型、精美雅致的装饰是纳西族文化与技术的结晶。古城 所包涵的艺术来源于纳西人民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人民群 众的聪明智慧,是地方民族文化技术交流融汇的产物,是中华 民族宝贵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民族建筑文化分析西南地区资料

西南民族建筑文化分析西南地区资料

百 姓 竹 楼
傣族竹楼的传说
•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 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 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 底首先创建。 • 帕雅桑目底最先是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海 芋叶、芭蕉叶等建盖了平顶叶屋。但平顶叶屋漏雨 ,帕雅桑 目底决心重建一种又能遮雨,又能挡风,又可防湿的住房。 • 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神变成一只金凤凰飞落在离他不远的 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 字形;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风雨;最 后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拖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帕雅桑 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 防野兽的四面坡式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 渐演变成“晃很”和“很”,一直沿袭至今。
•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 •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 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 工方便而且迅速。 •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 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竹楼分类
•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 楼两种。 •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用木片 覆盖。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 建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 “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 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 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 妇女纺织的地方。 •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 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 花纹。

西南地区多民族建筑艺术

西南地区多民族建筑艺术

西南地区多民族建筑艺术我国西南地区山河交错,景色绮丽。

同时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最稠密的地方,民族建筑艺术丰富多彩。

根据各民族的语系归属和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族群:氐羌、百越、苗蛮和百濮。

氐羌族群最早居住在甘肃和青藏高原,南迁后在川西和滇西北形成了诸多民族,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白族、纳西、傈僳、普米、景颇、阿昌族、羌族等。

他们的建筑形式通常受到当地民居的影响,比如白族和纳西族接受并改进了汉族的合院形式。

纳西族民居景颇族则接受了百越族群常用的干阑式建筑。

盈江景颇族民居百越族群包括壮族、傣族、侗族等基本保留了越人干阑建筑的习俗,适应了西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

只是各族的干阑在不同的环境里已有所不同。

壮族民居苗蛮族群包括苗族和瑶族,多分布在湘西和黔东南。

其建筑受到附近汉族建筑和干阑居的双重影响,住屋多为前部架空,后部倚在山崖上的半干阑建筑。

瑶族民居百濮族群属南亚语系,最早是居住在云南南部,有些后来也南迁到东南亚。

主要包括如布朗族、佤族、崩龙族、德昂族等。

他们的住屋和百越族群相似,也是干阑居。

首先是云南大理的白族民居。

大理白族民居白族聚居在云南大理地区,依苍山、东临洱海,景色优美、气候温和。

因为与汉族有着长期的交流,他的民居形式与汉族合院已经非常的相似,在汉族合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白族民居的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跟“四合五天井”两类,并由此演出更复杂的大型住宅。

坊意味着一栋三开间两层的房屋。

三坊一照壁是指三坊围成的三合院,再用一垛照壁墙进行收口。

四合五天井是指四坊围合成的四合院以及中央加上四角,一共五个天井的格局。

纳西族的民居布局跟这个相似,但大理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主导风向为西风,所以民居通常是正房朝东。

大理雨大风多,为了防风,外部采用山墙封护,墙头和博风板的位置采用石板,而这些防护部位包括门楼、照壁、也成为了装饰表现的重点。

门楼常用三间牌楼式造型,有尖长的翼角飞翘,檐下斗栱繁密,并有大理石板嵌贴,十分华丽。

西南民族课件PPT

西南民族课件PPT
食品文化传承
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食品制作技艺多为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 传统食品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食品产业发展
西南地区的民族特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当地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食品产业的支持力 度,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促进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发民族旅游资源,需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如住宿、餐饮 、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提高旅游服务的品质和效率。
03
旅游文化挖掘
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挖掘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将文化元
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民族特色食品
特色食品种类
西南地区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民族食品,如四川的火锅、云南的过桥米线、贵州的酸汤鱼等。这些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和制作工艺,是西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地区的气候多样,有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高原亚 热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
西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 厚。古代的巴蜀文化、藏文化、彝文化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独 特的印记。
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 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融, 形成了西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02
西南民族的传统文化
西南民族的服饰文化
03
服饰特点
服饰功能
服饰传承
西南民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 手工刺绣、染色、编织等技艺为主要特点 ,图案丰富,色彩鲜艳。
除了审美功能外,西南民族的服饰还具有 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如彝族男子的“英 雄结”和苗族女子的“龙凤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 •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 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 工方便而且迅速。 •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 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竹楼分类
•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 楼两种。 •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用木片 覆盖。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 建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 “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 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 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 妇女纺织的地方。 •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 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 花纹。
照壁
照壁又称“风水 壁”,是白族民居 中最显著的特色, 白族人家建房时首 先要迎东建一照壁 给全家带来福气与 吉祥。
四合五天井
• “四合五天井”也是白族民 居的常见形式。“四合五 天井”是主房、对厅、两 边厢房围成四合大院。除 大院外,四角筑有四个小 院,组成大小五个天井。 大户人家的住房一般都是 这种形式。 • 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 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 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 一般是坐西向东,依山傍 水。其次,北京四合院的 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 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 层。
哈尼族蘑菇房
•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 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 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 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 物品。 •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 “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 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 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傣族竹楼
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 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 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 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 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 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 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 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 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 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 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 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 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 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 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 须加以修补。
建筑特点
•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 河谷地带。 • 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 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 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 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 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 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 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 特色。 •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基本元素
• 飞檐
• 从建筑的结构看,白族 居民和中原居民有着传 统上的承袭,飞檐这个 部分就是典型的中原汉 式建筑的精华
• 粉墙画壁
• 木雕
•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 门,横批,板据,吊柱等 部分。巧匠把山水人物, 花鸟鱼虫都表现得栩栩如 生。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 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 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 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 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 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 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 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 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 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 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 分为二屋或三层。
建筑特点
一房两耳 两房一耳 • 一房两耳: • 一幢三开间的耳 房加上两头两间耳房 • 两房一耳: • 互相垂直的两幢 瓦房中间交叉处有一 幢较小的耳房 •
三方一照壁
• “三方一照壁”是 白族民居的传统 布局,“三方” 是指一幢坐西朝 东的正房加上两 侧的两幢配楼, 共三幢房子; 一照壁就是指正 房正对面的一堵 墙壁,四部分共 同围成了一个正 方形的院落。
• 蘑菇房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 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 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 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 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 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 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 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 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 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 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 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 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建筑价值
•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 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 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 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 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 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 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 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 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 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 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 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 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 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 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 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 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 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 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 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建筑结构
•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 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 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 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 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 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 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 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 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 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百 姓 竹 楼
傣族竹楼的传说
•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 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 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 底首先创建。 • 帕雅桑目底最先是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海 芋叶、芭蕉叶等建盖了平顶叶屋。但平顶叶屋漏雨 ,帕雅桑 目底决心重建一种又能遮雨,又能挡风,又可防湿的住房。 • 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神变成一只金凤凰飞落在离他不远的 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 字形;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风雨;最 后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拖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帕雅桑 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 防野兽的四面坡式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 渐演变成“晃很”和“很”,一直沿袭至今。
白族建筑
•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这里 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全省面 积的绝大部分。白族和云南的 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它是一个 定居的农业民族,并以水稻种 植为主要生产活动。因此,白 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平坝地区。 由于水稻种植需要水源,因此, 白族居住地区一般都有湖泊、 河流分布,水利灌溉较为便利。 另外,也有少量白族分布在山 区和半山区。
西 南 地 区 建 筑 与 文 化 分 析
目录
• 哈 尼 族 蘑 菇 房 • 彝 族 土 掌 房 • 白 族 建 筑 • 傣 族 竹 楼
傣族建筑
傣族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 筑和佛寺建筑。傣族建筑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 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 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 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 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 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 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筑作 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 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 7400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