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建筑文化分析西南地区 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 姓 竹 楼
傣族竹楼的传说
• 西双版纳傣族称自己居住的竹楼为“很”。“很”是“晃很” 的简称;“晃很”一词椐说是“烘亨”的谐音。“烘亨”是凤 凰展翅欲飞之姿。民间传说,傣族的竹楼系建房始祖帕雅桑目 底首先创建。 • 帕雅桑目底最先是从“人们站在树下躲雨”中得到启发,用海 芋叶、芭蕉叶等建盖了平顶叶屋。但平顶叶屋漏雨 ,帕雅桑 目底决心重建一种又能遮雨,又能挡风,又可防湿的住房。 • 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神变成一只金凤凰飞落在离他不远的 地方,低头垂尾,两翅微张,扬扬双翅,暗示屋脊应是“人” 字形;凤凰低头拖尾暗示要蒙住人字架的两侧,以挡风雨;最 后凤凰将脚立在地上拖住身子暗示住房要分上下两层。帕雅桑 目底在金凤凰的启示下,设计了这种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潮、 防野兽的四面坡式高脚竹楼,并把竹楼叫做“烘亨”,后来逐 渐演变成“晃很”和“很”,一直沿袭至今。
• 蘑菇房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 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 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 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 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 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 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 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 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 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 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 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 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建筑价值
பைடு நூலகம்
•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 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 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 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 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 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 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 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 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 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 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 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 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 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 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 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 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傣族竹楼
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 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 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 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 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 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 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 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 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 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 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 楼板全部用竹制成。建筑极 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 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 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 须加以修补。
建筑特点
•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 河谷地带。 • 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 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 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 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 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 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 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 特色。 •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 • 粗竹子做骨架,竹编篾子做墙体,楼板或用竹篾,或用 木板,屋顶铺草,主柱有24条。所以竹楼用料简单,施 工方便而且迅速。 • 竹楼的平面呈方形,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 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 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
竹楼分类
•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 楼两种。 • 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用木片 覆盖。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 建在石墩上,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 “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 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 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 妇女纺织的地方。 •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 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 花纹。
• 室内一班
戴晓彤
• 20120517400
--Thank you
西 南 地 区 建 筑 与 文 化 分 析
目录
• 哈 尼 族 蘑 菇 房 • 彝 族 土 掌 房 • 白 族 建 筑 • 傣 族 竹 楼
傣族建筑
傣族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 筑和佛寺建筑。傣族建筑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 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 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 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 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 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 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筑作 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 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基本元素
• 飞檐
• 从建筑的结构看,白族 居民和中原居民有着传 统上的承袭,飞檐这个 部分就是典型的中原汉 式建筑的精华
• 粉墙画壁
• 木雕
• 木雕多用于建筑物的格子 门,横批,板据,吊柱等 部分。巧匠把山水人物, 花鸟鱼虫都表现得栩栩如 生。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一种彝族民房 建筑。多建于斜坡上。以 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 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 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 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 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 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 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 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 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 分为二屋或三层。
照壁
照壁又称“风水 壁”,是白族民居 中最显著的特色, 白族人家建房时首 先要迎东建一照壁 给全家带来福气与 吉祥。
四合五天井
• “四合五天井”也是白族民 居的常见形式。“四合五 天井”是主房、对厅、两 边厢房围成四合大院。除 大院外,四角筑有四个小 院,组成大小五个天井。 大户人家的住房一般都是 这种形式。 • 与北京四合院相比,北京 四合院的主房以坐北朝南 为贵;而白族民居的主房 一般是坐西向东,依山傍 水。其次,北京四合院的 住房大多是一层的平房, 而白族民居基本上都是两 层。
•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 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 相传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 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 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 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建筑特点
一房两耳 两房一耳 • 一房两耳: • 一幢三开间的耳 房加上两头两间耳房 • 两房一耳: • 互相垂直的两幢 瓦房中间交叉处有一 幢较小的耳房 •
三方一照壁
• “三方一照壁”是 白族民居的传统 布局,“三方” 是指一幢坐西朝 东的正房加上两 侧的两幢配楼, 共三幢房子; 一照壁就是指正 房正对面的一堵 墙壁,四部分共 同围成了一个正 方形的院落。
白族建筑
•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这里 山高谷深,山地面积占全省面 积的绝大部分。白族和云南的 其他少数民族不同,它是一个 定居的农业民族,并以水稻种 植为主要生产活动。因此,白 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平坝地区。 由于水稻种植需要水源,因此, 白族居住地区一般都有湖泊、 河流分布,水利灌溉较为便利。 另外,也有少量白族分布在山 区和半山区。
建筑结构
•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 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 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 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 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 和住宿。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 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 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 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 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哈尼族蘑菇房
•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 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 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 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 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 物品。 •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 “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 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 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