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案2
中图版七(上)地理课件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2PPT课件
![中图版七(上)地理课件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2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1b4e05ce2f0066f53322f3.png)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中图版 七级( 上)地 理课件 气温、 降水和 气候特 征-2PP T课件( 完整版 PPT)
降水量的变化
读课本“中国年降水量”图: 1.找出800毫米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明它们的大致 位置。 2.说出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变化。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第二课时
学习标准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 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 要因素。
气温和降水
人们常用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多年平均值来 表示当地的气候状况。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中图版 七级( 上)地 理课件 气温、 降水和 气候特 征-2PP T课件( 完整版 PPT)
学法指导
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是: 1.先了解横坐标所表示的月份。 2.再了解纵坐标的单位:气温的单位是摄氏度(℃),降
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按时间序列,自左至右读出气温曲线上各点所表示的月
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1.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在我国一般用摄氏度℃表示。
2.降水的概念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和冰雹等。降 水量用毫米表示。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中图版 七级( 上)地 理课件 气温、 降水和 气候特 征-2PP T课件( 完整版 PPT)
[ 名 师 课 堂 教学] 中图版 七级( 上)地 理课件 气温、 降水和 气候特 征-2PP T课件( 完整版 PPT)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案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cdc4e183d049649a665845.png)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4.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学习重难点】
1.会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2.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天气
1.概念: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较近的在的具体状态。
2.天气突出的特点是。
从概念中得出的特点是天气具有(长/短)时性。
3.我们可以用等来描述天气。
二、气候
1.概念:气候是指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
2.气候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的性。
3.在我国,东部地区月比较闷热;北方地区多为严寒天气;西北地区(天气/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4.我们要到一个地方去生活一段时间,应了解那里的(天气状况/气候特征);近几天要到北京去旅游,应关心北京近几天的(天气/气候)
三、降水
1.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
(减少/增多)
2.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东侧的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坡;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的盆地中的托克逊。
四、气候特征
1.我国东部地区受影响大,夏季,冬季。
2.我国在一年之内有明显的变化;夏季,风从吹向;冬季,风从吹向。
冬夏盛行风向,形成。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上册 地理 教案 3.2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c4a86a20b4e767f5acfceb9.png)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教学内容】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https://img.taocdn.com/s3/m/d6305070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a.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自然环境、把握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表,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2)运用实例,探讨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爱;(2)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服务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综合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气温和降水;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2.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图表、实例;3.视频资料:有关气温和降水的现象;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1)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单位;(2)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3)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案2 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ebb76bbe1e650e53ea9910.png)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2学情分析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对于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降水,课本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与判读两方面的知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教学过程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及特点。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能读懂并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德育目标:1、结合生活感受理解降水现象,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4.1.2学时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4.1.3学时难点1、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4.1.4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有关地图、视频文件等4.1.5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点击鼠标,展示片1、2的内容)气温的时间变化分为两种:1、日变化——一般来说,在一天当中,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气温的空间变化为:冬季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温差不大。
根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https://img.taocdn.com/s3/m/8b88f2ff28ea81c758f57833.png)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绘制气温曲线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3.2气温和降水](https://img.taocdn.com/s3/m/6295fc9ef7ec4afe05a1df21.png)
降水和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内容分析
气候是组成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而降水又是组成气候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降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本节不仅是学习第三节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本章甚至整个中国地理的基础。
对于降水,本节主要讲述了我国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变化、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两方面的知识。
对于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由于在小学数学中已有涉及,故学习难度变小。
本节重点是:
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特点;
2.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本节难点是:等降水量线的判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教辅的”自主预习“。
二、学生观看短视频,说出视频所反映的自然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师引导学生思解降水的概念和降水的测定
四、读图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图片,讨论分析新疆适合制作葡萄干的自然条件有哪些?我们当地能否这样?为什么?
结合下图,引导学生理解等降水量线。
学生活动:读图P,回答下列问题,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五、课后练习。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013d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9.png)
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5.我国年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6.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来表示。
※完成书上74页绘制“我国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7.干湿地区:(1)依据:根据各地和的对比关系(2)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地区。
我国东南部以、为主,西北部以、为主。
※请在下图中根据降水量,填出四个干湿地区: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简表”,在坐标网格中分别会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5 -2 4 12 20 25 28 24 20 12 4 -4 降水㎜10 15 20 25 30 90 190 250 60 25 12 5三、你的疑问。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二)》训练单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关于降水量的测量工具和降水量的单位,组合正确的是()A.储水瓶、厘米 B.雨量器、毫米C.两杯、分米 D.盛水器、分米2.下列关于我国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B.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晚,雨季短C.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季长D.D.降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3.关于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B.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C.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 D.降水量南多北少,东多西少4.东北三省的东部属于()A.半湿润地区B.湿润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5.下列关于干湿地区和温度带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在湿润地区、暖温带B.华北平原在半湿润地区、中温带C.四川盆地在湿润地区、亚热带D.海南岛在湿润地区、亚热带二、读图题1.下面是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分析回答:(1)四城市降水集中在_____季,雨季最长的是_____。
(2)图中A、B、C、D四地,代表武汉的是_____,代表哈尔滨的是_____,代表广州的是_____代表北京的是_____。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9aeba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e3.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式、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和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分布规律等知识点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式,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学会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运用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2.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气温和降水的测量、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图片,制作PPT。
2.准备气温和降水测量工具,如温度计、雨量计等。
3.准备相关调查问卷,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4.准备拓展资料,如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引出本节主题《气温和降水》。
1242.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9)
![1242.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9)](https://img.taocdn.com/s3/m/79028054ee06eff9aff80722.png)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气温和降水教案中图版(赠品不喜欢可以删除)期末学生评语选粹◆品学皆优◆你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你文静温和,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
上课时你能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每次作业也完成得很好,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
每次的值日工作你都能出色地完成。
如果你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将会是老师、家人、同学的骄傲!◆朴实无华◆你是一个朴实的孩子。
你脚踏实地、勤奋好学,但是你也要知道学习不靠死记硬背,而要讲究方法。
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不要羞于开口,要多问,多思考,多练习。
老师相信:只要你信心不倒,努力不懈,终有一天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善良懂事◆善良的孩子最让人欣赏,恰好你就是;乐观的孩子最惹人喜爱,恰好你也是;懂事的孩子最值得称赞,恰好还是你。
课堂上,你总是专心致志,从你高举的手中,老师看到了你的自信。
翻开你的作业本,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望你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更辉煌的明天!◆顽皮好动◆你是一个非常聪明、机灵还有点调皮的孩子。
这半个学期以来,你的作业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老师也为你感到高兴。
但你缺乏自制力,课堂上总是乱说乱动。
老师希望你快快成长起来,早日摆脱稚气,做一个自省自律的好学生。
◆优秀干部◆你是一个上进心强,聪明而且心地善良的孩子。
担任***后,你更是能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同学们的榜样。
同学们对班委进行民主评议时,你受到的赞扬最多。
真棒!老师很欣赏你的工作能力,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你会发展得更好。
◆运动健将◆运动场上你矫健的身姿,拼搏的精神,夺冠的斗志,感染着班级的每一位同学。
劳动时,重活、累活你总是抢着去干。
可真正的男子汉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还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相信你会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用在学习上,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调皮捣蛋◆你做事认真,字写得漂亮,班的宣传墙报每次都留下你秀丽的笔迹。
参加演讲比赛成绩喜人。
有时还调皮得可爱。
但是,你捉弄人的功夫让同学们个个害怕。
老师认为还是不让别人害怕为好。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2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40e567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9f.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它们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理解其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接触地理学科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示意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示意图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5.读图练习:让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示意图,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气温和降水概念2.气温和降水单位3.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4.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的影响5.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案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降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d33c9ff121dd36a22d821d.png)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
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
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项目
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课件(共35张PPT)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课件(共3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d003bfaa1c7aa00b52acbb0.png)
气温和降水
1.气温的概念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程度,在我国一般用摄氏度℃表示。
2.降水的概念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和冰雹等。降 水量用毫米表示。
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读图: 1.指出北京平均气温最高和来自最低的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0℃ 和低于0℃的月份。
2.指出北京降水量大于50毫 米和小于10毫米的月份。
学法指导
阅读等温线分布图的具体方法是: 1.阅读图例,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气温数值范围各是多少。 2.依据图例,确定图中各条等温线的气温值。 3.找出某一国家或地区气温最高和气温最低的地方,并说明那 里的气温高低状况。 4.同一条等温线通过的各地气温相同。等温线越密,反映温差 越大,反之温差越小。按此法则,分析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气温 变化特点。
区的雨带每年4月份开始由南向北推 移,9月份由北向南回撤。由于不同 年份夏季风的登陆迟早、停留的时 间长短以及活动强弱有所不同,使 得我国东部地区南北各地雨季的起 始时间、长短和降水量的大小有明 显差异。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第二课时
学习标准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 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 要因素。
降水量的变化
读课本“中国年降水量”图: 1.找出800毫米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说明它们的大致 位置。 2.说出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变化。
找出各城市对应的图,说出我国南北方降水集中的季节和雨季长短有何异同。 哈尔滨
北京
①
武汉
⑤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2 气温和降水(2课时)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f1526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原因:冬季,由于太阳光直射在,我国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而且越向北,大部分气温普遍降低。
另外,冬季来自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对我国北方影响较大,冷空气在南下途中受,对南方的影响较小。
5. 1月0℃等温线大致沿分布。
6. 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外,。
7. 完成书上68页绘制北京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8. 等温线的概念及特点。
(教材69页阅读)(二)温度带:1、划分依据:根据。
2、读“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在下列适当的位置填出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名称。
3.请认真阅读课本73页的“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三、你的疑问。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一)》训练单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1、读“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A、正午12时B、约14时C、日出D、子夜2、该气温变化曲线图反映的是()A、气温的月变化B、气温的日变化C、气温的年变化D、气温的空间变化3、北半球一年中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A、七月的陆地B、七月的海洋C、一月的陆地D、一月的海洋4、下列关于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地方B.漠河由于纬度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C.我国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D.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很大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其根本原因是()A、纬度位置不同B、地势高低不同C、海陆位置不同D、昼夜长短不同6、“早穿棉袄,午披纱”反映的是()A、某地的气温日较差大B、某地的气温月较差大C、某地的气温年较差大D、某地的气温年际变化大二、读图题一月代表我国冬季。
读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我国地理事物的名称。
河流: A ,B ,C .山脉:D__ _____。
(2)我国东部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大体与一月平均气温℃等温线一致,说明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案2中图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36f9b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c.png)
4. 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在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八、重点题型整理
1. 气温和降水的概念
题目:请解释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冷热程度,通常以摄氏度(°C)为单位。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气温对降水有直接的影响,较高的气温通常会导致较多的降水。同时,降水也会影响气温,因为降水的蒸发会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温。
6. 气温和降水的地理意义: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气候分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提升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让学生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通过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纬度、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 布置作业:根据“气温和降水”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气温和降水”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0)
![中图初中地理七上《3第2节 气温和降水》word教案 (10)](https://img.taocdn.com/s3/m/05687f7baa00b52acec7ca61.png)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要求知识目标: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结构分析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上的差异。
基于以上考虑,本节教材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以及结合这种差异和农业生产实际划分的温度带。
对于气温和温度带这两部分知识,教材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和温度带分布图,并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呈现。
教材正文部分给出的结论比较简单,而在分析冬季气温分布时,却详细描述了等温线分布特点,以引导学生阅读1月等温线分布图。
教材的这种编排体现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也体现了教材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分析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则突出了学习的递进,教材正文部分的描述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在活动教材中给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读图,从而总结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对于温度带的学习,教材是通过读图指导和活动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东西部干湿状况的差异以及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这部分内容延续第一部分教材的编写特点,用等降水量线和干湿地区分布图,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并用正文简单描述结论。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1e23b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a.png)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气温和降水》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出气温分布特点。
3、能运用气温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2学情分析
3
重点:学会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图示说出气温的时间变化特点。
难点: 通过阅读气温分布图,能够说出中国1月、7月气温分布规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自主预习案
课前自主预习案
1、气温是指的温度,常用表示。
2、世界气温有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
3、一般月和月平均气温表示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
活动2【活动】课堂合作探究
活动一:气温与生活
气温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饮食、作息,同时还影响着建筑样式、人种的形成、商业活动、体育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降水和气候特征
【教学内容】
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
【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
3.知道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
4.知道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天气或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感悟“天、地、人”之间关系,提升环保意识。
难点:气候概念的建立;养成收集天气资讯的习惯,提升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你平时坚持收听天气预报或收集天气资讯吗?
2.你通过什么途径完成课前实践活动中的“迷你小活动——收听、记录近一周的天气预报”的?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二、讲授新课
【展示】获取天气资讯图片
【小结】收集天气资讯有多种途径:如网站、手机(电话)、电视、广播、报纸等。
1.观察你的记录表,看看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组织学生交流
【展示】北京天气预报一周图片
【引导并小结】天气预报主要内容:当天或几天内的阴晴、雨雪、温度、风力等大气现象和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质量、生活指数等。
2.联系生活实际和你收集的资料,说一说:
(1)什么是天气?有何特点?
(2)为什么要收听(看)天气预报?
(3)为何电视台每天在不同时段都要播报天气预报?
组织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师适时点评。
点评:天气及特点。
3.读图3-8,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天气预报主要从哪些方面,用什么符号来描述天气状况。
【展示】练习1:判断下列那些是描述天气的?说出判断理由。
A.东边日出西边雨B.冬冷夏热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E.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F.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结】判断依据是天气短时多变的特点。
【展示】提升天气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展示】天气与生产生活相关图片和资料,说出天气的影响(依次是交通、生命财产、农业、军事、生活)
【提问】要把蓝天留住,北京的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小结提升】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
特点:短时,多变。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同一地方不同时刻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二是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也不同。
正因为天气具有短时多变的特点,所以要天天看天气预报。
正因为天气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所以要随时收集天气资讯,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增强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展示】练习2:下列天气和所从事活动是否妥当,说明理由。
【承转】天气影响我们生产生活,收听天气预报,应用预报信息,可以“趋利避害”。
那么如何运用地理图像工具获取天气资讯呢?就得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展示】常见天气符号图片
【提问】如何巧记?
组织学生:抢答。
【展示】冻雨图片和资料
【讲解】冻雨
【展示】风向和风力示意图
【讲解】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依次展示】北京天气预报图和全国各城市天气图
组织学生模拟天气预报主持。
组织学生点评,教师适时补充。
【承转】通过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我们不仅知道本地的天气变化趋势,而且还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天气情况。
【提问】通过上述学习你能预测明年今天的天气吗?为什么?
【强调】不能,因为天气是短时,多变。
【展示】北京市四季景观图片
【提问】
1.哪一幅会是明年秋天的景观图?为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北京四季气候有何特征?
3.什么是气候?你认为天气和气候有哪些区别?
【讲解】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状况是相对稳定的,不同年份的同一季节,表现出相似的天气。
【展示】练习3:“填填看”:哪些是说天气,哪些是说气候的。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2)昆明四季如春。
( )
3)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
( )
4)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偏北风。
( )
5)冬冷夏热。
( )
6)风和日丽。
( )
7)北京夏季高温多雨。
( )
8)狂风暴雨。
( )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判断依据,小结。
4.教师引导学生读图3-10,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北京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0℃的月份。
2)指出北京降水量大于50mm和小于10mm的月份。
3)计算北京的年降水量。
学生看图回答,教师指导并评价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