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异同
徐雯君
[摘要]: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都是不可否认的人类伟大文化遗产。
但是从美学
的角度上来看,他们又有着各种不同之处。
就两者的不同之处,本文将其进行简单分析对比。
[关键词]:寺庙哥特式教条建筑特点
[正文]:
1.中国寺庙建筑
大约在两汉时期,即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中国寺庙是我国艺术中的一块瑰宝,它不仅代表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在国家公布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数量上寺庙及相关设施约占了一半,可谓“历史文物的保险库”。
寺庙有南北方之说,北方寺庙凝重,南方寺庙轻灵,飞檐与斗拱都是东方特色。
两种风格两种文化都是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宗教建筑。
中国寺庙最早不是人们祭祀的场所,后来慢慢发展来的,寺庙往往是超乎于常人之上的,他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联系,如果行中有愿望就可以去许愿,还愿。
2.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建筑,是12~16 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它虽仍采用砌体结构,但一反以往罗马式教堂半圆形穹顶的式样,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纤细的壁柱、造型挺拔的尖塔和彩色玻璃花格窗,给人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精神感。
它的结构全用石砌体构成,用强度不大的材料却建成了如此造型丰满、结构灵巧、气势磅礴、寓意深厚的建筑,被后人称誉为中世纪的奇葩。
3.两者的不同
3.1 起源和代表的意义不同
中国最初的“寺庙”并不是指宗教活动场所,从秦代以来通常将官舍称为寺。
在汉代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庙,“尊先祖宅也”(《说文解字》卷九),是指祭祀祖先的祖庙。
如今寺庙成为了佛道儒教乃至原始宗教或民间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
所以说寺和庙是分开的,古代寺是行政机构,比如大理寺就是古时候掌管刑狱的官署,至于庙才是民间民俗祭祀鬼神的产物。
而“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学者对12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所给予的贬称,意为野蛮人的艺术。
而今天的哥特式已含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以后总并不逊色于古典一素的中世纪独特风格的艺术,也是中世纪的最高成就。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
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
剧场。
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3.2建筑格局不同
中国寺庙的建筑格局因宗教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中国佛寺的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
以山门殿一天王殿一大雄宝殿一本寺主供菩萨殿一法堂一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
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因为寺庙是供奉神明的地方,自然要突出与市井所不同的那份清幽,这就体现在了寺庙的建筑格局上。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宽敞、明亮,窗上饰有彩色玻璃窗画,当信徒步入教堂,置身于高大、肃穆的空间,沐浴在头国窗户射入教堂的色彩光线中时就会产生一种恍如天堂的感觉,对上帝的崇拜之情也会随之油然而生。
3.3特点不同
中国寺庙建筑是绘画式的。
中国画里的殿台亭阁、山川池径,都是用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的,其建筑的出发点也是线,柱、梁、额、椽、拱等,宏观来看都是一种线,这些线条交织网罗,便构成了图画。
这里,每一处建筑个体都不是独立自在之物,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离开了全画就没有了生命力。
所以,大雄宝殿只有在配殿与山林的烘托下,才显得既典雅庄重又富有深幽意境。
而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教堂的平面布局一般为拉丁十字形,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将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4 寓意不同。
中国寺庙的选址一般选在景色秀丽,古木参天,云蒸霞蔚的风景名山建寺庙,主要目的则是追求超俗的境界,突出了寺庙的清雅不俗,气韵生动,这种境界却达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即“天人合一”。
除此之外,中国寺庙深受中国园林的建筑格局的影响,寺庙与园林,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而哥特式教堂则在市井随处可见,多处在繁华的闹市里,高大拱型穹顶、繁复的尖塔及彩绘玻璃窗,无不体现着宗教寓意,教堂四面设计为封闭空间、弯曲的围闭形成的穹顶及尖塔的笔直通道暗示着上一层空间的存在,这就是天堂,人世是苦难的,只有天堂才是乐土,教堂建筑的每处细节无不用心良苦地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
而中国的寺庙则恰恰相反,由于采用了“舍宅为寺”院落式布局,神的居所与人的居所一致,其实旨表明乐土就在现世、在人间,天人合一,人神同在。
结语:
两种建筑都是艺术上的精粹,两种文化的精华,也代表了中西方人不同的思想和审美观念。
两者都体现了美,但却美在不同处。
每个视角都值得世人细细
咀嚼和品位。
参考文献:
1.宋瑾娜、甘波,《石头的交响乐——解读哥特式建筑艺术》,湖南大学建筑系2.张法,《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刘金祥《哥特式教堂之美》,《书屋》2004年第12期
4.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