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到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以及北方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融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制度的介绍,也有民族融合的描述,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了解北魏制度和北方民族融合的特点为主要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知道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时期的制度和民族融合现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时期的制度特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制度和民族融合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突出北魏时期制度的特点,北方民族交融的原因和过程。
5.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写教案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因材施教,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 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生:东晋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
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
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的《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时期的状况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到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等方面。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制度以及民族关系,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历史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北魏时期的历史现象。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有趣地展示北魏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北魏的地理位置,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的建立、制度、改革措施等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说课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如下解说: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北方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提高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并树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贡献的决心。
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教法:自学辅导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学法:自学、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四、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趣法、自学辅导法、谈话法、诵读法、引导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根据直观形象性原则,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导学案导学、先学后教”的“高效课堂” 的教学模式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讲练结合法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流程(一)教学思路与环节安排:本节课我是按“【创设情境导入新知】—【自主学习感知新知】—师生互动理解新知—构建网络,掌握新知—课堂检测巩固新知”的思路进行教学的。
(二)教与学双边活动展示: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提问:这 56 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2、自主学习感知新知:首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通过预习整体感知历史,其次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究历史;3、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课件(共24张PPT)

骄傲自大 害怕畏惧 战术失误 运筹帷幄
用计得当 东晋8万精兵
团结一致
前秦87万拼凑军
军心不齐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活动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创 设 情 境
1、这段视频中孝文帝( 494 )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 洛阳 )。 2、他迁都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影响到孝文帝迁都的决心了吗? 3、迁都洛阳有何重要影响?
了解淝水之战及其对南北朝对峙的影响,明白北魏 建立以及统一中国北方的基本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 族融合的趋势和原因。
1.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运用历 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民族 关系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和历史意义,提升沟通交流、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本课是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9课内容。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淝水之 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 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 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 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 位。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性分析历史上的 民族关系,从而充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根据
设问质 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措施。 疑 探究展 简单记忆: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示 教师引 汉化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孝文帝改革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他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同时,北魏时期,汉族和鲜卑族等北方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密切,形成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对于民族融合的概念和过程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事例和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2.教学难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起学生对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特点和意义。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共37张PPT)

教学过程
(三)小组合作,聚焦重点
第三篇章:异常艰辛的民族交融之路——融入中原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
北
方
民
族
大
交
融
击 此
处
难点:民族交融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输
入
本 课 教 学 难 度 较 大 , 特 别 是 对 于 初 一 学 生 而 言 , 他 们标能 够
题
对 民 族 交 往 的 史 实 有 感 性 认 识 , 但 是 对 于 民 族 交 融 的 过 程文本及 内
涵,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等则缺乏理性的认
阔 帝
斧 迁
, 都
推 洛
动 阳
革 后
新 继
— 续
—孝文帝汉化改革 推行改革。这次改
革
自
上
而
下
,
以
行
政
命
令
的
形
单
式击此,
极
大 地 推 动 了 鲜 卑 族 与 汉 族 的 民 族 交 融 , 影 响 深 远 。 民 族 交 往 在 以 步 六 孤 睿 为 代处表 的
少数民族鲜卑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的烙印。 阅读教材改革措施,思考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标
卑 在 不 同 文 明 的 激 烈 碰 撞 下 作 出 选 择 , “ 走 向 草 原 ” 、 “题文入 主
本
中原”,最终 “融入中原”汉族文化之中,引出北魏孝文帝 改革及其艰难的文明融合之路,继而将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向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
教材通过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现象,使学生了解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北魏时期的和民族交融现象,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案例的引入,以及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掌握北魏时期的特点和民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北魏和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现象。
3.合作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了解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采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学情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9课,学生已经学习过《龙山文化》、《夏商周的历史文献》、《中华帝国的崛起》等内容。
此次学习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北魏政治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以及北方民族和南方汉族的交融过程及其影响,有很强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同时也是中考重点考点,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热爱历史、爱国爱民的情感态度和人文素质。
2.教学设计:基于以上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本人将采取如下教学设计:(1)学生预习:老师提供相关文献材料和课堂笔记,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为课堂讨论和课堂思考做好铺垫。
(2)互动授课:本人首先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呈现北魏政权的特点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统治者的主张和民族群体的属性,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和学生展开互动授课,共同探讨北魏政权的广泛价值。
(3)板书辅导:老师将重点的知识要点展示在板书上,并给出解释和理解提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课堂小结:老师通过简单的口头总结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强调学生课后要巩固、定位未理解的内容。
3.教学方法: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通过发掘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学习、成长;同时,还将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入,从经典的实例中让学生感知和深化对文化交流和交融的理解,提高学生文化认知的敏感性。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学课件

学习任务二
3.北魏巩固政权——北魏孝文帝改革
(1)目的
北 魏 前 期 , 吏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治混乱,各级官吏
贪污现象相当严重, 汉族 北魏统治者与汉族
以农耕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人民之间的矛盾十
分尖锐,北魏的统治 北魏
举步维艰。
鲜卑族
以游牧 为主
学习任务一
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阅读教材第107—108页,梳理淝水之战的相关知识。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相关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和混战局面
学习任务一
想一想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约90万,而 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 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全国,这是为什么呢?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
而居
落后
巩固统治,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学习任务二
(2)主要内容 ①迁都: 494年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
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继承华夏文明
学习任务二
孝文帝为什么要将 都城迁出平城呢?
平城自然条件恶劣, 平城地理位置偏北, 平城保守势力严重。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汉姓 元 楼 姻
孝文帝选择中原汉族贵族女子为妃,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学习任务二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度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流着来自 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的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 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 不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 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插图,使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学生对于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引发学生对北魏时期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民族的影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9课《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魏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教材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详细阐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成效,以及这些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同时,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民族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谢谢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 族大交融
前秦统一北方
前秦是哪个民族于 何时建立的?
谁领导前秦走向富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东晋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 几次战争相似?
找一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语言: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姓氏: 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政治: 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你能将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 浓缩一下吗?看谁缩减得最好最 妙?(要求用三个字来概括,中 间一个字用“汉”字)
北魏陶俑
在民族心理上,随着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 融汇,思想感情日益 沟通,以往的 “胡”“汉”观念逐 渐淡薄,民族之间的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 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 展奠定了基础。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 了洛阳的风貌,感慨地说:以前 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 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 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
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北魏骑兵俑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就座方式: “席地而坐”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说课课件(共24张PPT)

基本缓和
延展视野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经济生产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甘肃嘉峪关新城6号墓 社会习俗 出土魏晋壁画《耙地图》 ——费孝通
裤 褶 服 北 魏 陶 俑
精神文化
河南出土北齐 胡旋舞扁陶壶
政治制度
北魏石刻造像中 的腰鼓形胡凳
仿东汉 弧边方形砖室墓 大小头木棺石棺
思考总结
提示:生产
发展农耕经济
提示:风俗
鲜卑族 墓葬 形制 梯形竖穴土坑墓 大小头木棺
汉化兼融原俗
壁画 狩猎、宴饮、打 儒家“孝悌”、“升仙” 提示:观念 装饰 场、采桑等场景 除山西榆社墓升仙和 正统观深入人心 狩猎、宴舞共存
表格整理参考:马旭东、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师焕英 《从平城到洛阳——北魏墓葬的考古学研究》
洛阳的战略地位
四合连山缭绕青, ——春风不识兴亡意, 三川滉漾素波明 草色年年满故城。
秦王坚收集离
散,比至洛阳,
众十余万。
——《资治通鉴》
卷105《晋纪二十七》
运用旧知识解答新问题
洛阳战略优势
前秦洛阳城 分析战例 探讨交融
1.合理假设
2.考古论证
鲜卑 兴起 1.温故知新 2.识图探究 3.文献解读
人教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立意
洛阳城为线索 具象民族交融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环节展示 教学效果反思
感悟多元一体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和教材分析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重难点处理方法
1.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减少学生的陌生感,利用图片,诗歌,音乐等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在教学中设问激疑,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给学生提供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捕捉知识点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对于本课的两个主要内容:民族融和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从简单形象的材料出发,再加以归纳,实现知识由易到难的过渡。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通过设疑达到解惑的目的。
4.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历史情境创造、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等方式方法。
教法学法教法:讲述法图表法学法:自主学习分析法
流程及活动设计导入新课(2分钟)
图片
解读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10分钟)
要求:1、先整体感知课本
2、完成导学案的新知探究,并做好勾圈点画合作交流(5分钟)
小组交流完成导学案思维探究的问题
展示释疑(10分钟)
分层展示重点内容
六、达标检测(5分钟)
七、课堂小结(2分钟)
评价设计分值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
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的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时期,是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的酝酿的必然过程。
本课内容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设置知识目标: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能力目标:
培养用发展与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尊敬老人的品德。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他们从日常的传播媒体中获得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但绝大部分人收到小说、喜剧的影响,在史实上、观点上有些不正确。
他们求知欲强,爱表现,有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分组讨论交流,能主动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四基三点”基本知识: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民族融
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基本能力:培养用发展与辨证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人物与
事件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
教而不研则罔
科目:历史姓名: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