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2020中科院考研-科学技术史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史试题

科学技术史试题

1.请写出下列科学理论、试验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原创者。

(每题2分,共30分)(1)浮力定律(2)光的电磁波理论(3)原子的有核模型(4)光发射和吸收的量子论(5)共价键理论(6)核裂变的发现(7)细胞学说(8)细菌水平上的免疫学原理(9)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现象(10)大陆漂移学说(11)宇宙膨胀的发现(12)群论(13)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14)电话(15)青霉素2.请写出下列科技成就或科技著作的创作者。

(每题2分,共20分)(1)都江堰(2)龙骨水车(3)候风地动仪(4)水运仪象台(5)简仪(6)《伤寒杂病论》(7)《齐民要术》(8)《梦溪笔谈》(9)《天工开物》(10)《本草纲目拾遗》二下面六题中任选四题作答。

(每题25分)1.从哥白尼到牛顿的天文学革命是如何逐步突破托勒密的天文学体系的?新天文学所需要的力学基础又是如何逐步建立的?试围绕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和牛顿的工作来回答这一问题。

2.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拉马克的进化论有何异同?加拉帕戈斯群岛等地的考察对他的思想有何影响?为什么说他的自然选择理论需要新的遗传学的支持?3.试联系热机、电机、有机合成、晶体管、基因工程(五种任选其中之一)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来说明现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的社会影响。

4.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三大高峰期,依次是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和晚明时期,试列举这三个时期的代表性成就,并联系时代背景略作说明。

5.(1)地圆说、日心说和进化论分别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哪几部图书的影响最大?它们的译介者又是谁?(2)中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过程中,曾先后使用“格致”、“西学”、“西学格致”和“科学”来称呼Science,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当时的含义是什么?6.中国人常说“以史为鉴”,你认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于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吗?若是没有,那你为什么还要学习或研究科学技术史?二、关于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分期,目前通行的中国科技史著作大多是按朝代划分的,你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其利弊何在?(15分)三、从以下三题中任选二题作答(每题20分,共40分)1,简述孟德尔的工作,并就其成就“迟迟不被学界重视,后来才被重新发现”的现象,说明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doc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doc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木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科学与社会关系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历史特点;掌握科学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懂得重要科学概念的历史特点及其与当今科学教科书中对应的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后果的能力。

1.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了解(1)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斯、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式;(2)阿基米德的数学和机械成就、托勒密的宇宙模型、盖伦医学;(3)阿拉伯、印度和中国古代科学的主要特点;(4)欧洲中世纪推崇的古代科学家的思想、古代欧洲占星术的兴衰。

2.15至17世纪的物理科学理解(5)哥白尼-弟谷■开普勒天文学革命的内容,以及他们对于前人科学思想的继承和突破;(6)伽利略科学方法的特点、发现运动定律过程中对前人思想的扬弃、借助望远镜做出的发现、受教会审判的情况;(7)波义耳关于真空、气体、元素的研究;(8)牛顿时代的科学背景、牛顿关于运动定律和光的研究。

了解(9)吉尔伯特做实验、利帕希发明望远镜、温克尔曼和亥克留斯的工作、布鲁诺受害、笛卡儿的科学方法、皇家学会和法国科学院的成立、丰特内尔与科学普及的情况。

3.15至17世纪的生命科学理解(10)维萨留斯解剖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11)帕拉塞尔苏斯的医学、炼金术和化学理论;(12)哈维心血运动论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科学意义;(13)马尔比基、格鲁、斯瓦姆默丹和列文虎克的显微观察;(14)格斯纳的动物记载和雷的物种观念的科学意义。

了解(15)法布里休斯、桑克托留斯、塞尔维特、雷迪的科学贡献。

4o 15至17世纪的科学与社会理解(16)辿伊探究“自然魔力”的理念及其与法术师交往的过程;(17)赫尔蒙特、波义耳、牛顿相信神秘力量的事实,以及17世纪科学与迷信之间的复杂关系;(18)17世纪末形成的科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博指导与分析-育明考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博指导与分析-育明考博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博指导与分析一、中科院考博资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考博考生每年还是比较多的,报录比大约在1:15左右,竞争相当激烈,除了一些境内与境外申请推免的考生外,普通招考的考生一般情况下较少,并且在全国各院校(所)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英语是最难的,许多考生由于外语成绩不达标而最终不予被录取,主要原因是对外语的要求比较高。

同时,专业课方面的角逐也非常明显,每年有很多考生因为专业课总成绩未能上线导致落榜的比比皆是,建议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专业的考生结合我们育明考博提供的信息和帮助提前做好复习备考准备。

(一)博士研究生导师1.自然科学史:方晓阳、任定成。

2.科学社会史:方晓阳、任定成。

(二)考试科目1.自然科学史:(1)1001英语一或1002日语(100%)。

(2)2078科学史(100%)。

(3)3375科学史理论与方法(100%)。

2.科学社会史:(1)1001英语一或1002日语(100%)。

(2)2078科学史(100%)。

(3)3375科学史理论与方法(100%)。

(三)专业课指定参考书目中科院的许多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出题老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要对往年的专业课真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另外还要搜集出题老师上课使用的课件、讲义、笔记等资料。

二、中科院考博英语题型试卷一:Part1.词汇,15分钟,10分。

Part2.完形填空,15分钟,15分。

Part3.阅读理解,80分钟,40分。

试卷二:Part4.翻译,英译汉30分钟,15分。

Part5.写作,40分钟,20分。

三、中科院考博英语参考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育明考博教研部主编的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考博英语真题解析》和《考博词汇》是考博人必备的最权威的复习资料,俗称“考博绿皮书”。

全国各大书店以及当当网卓越网均有销售,各位考生也可以直接联系育明考博购买。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材料专业综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材料专业综合》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材料专业综合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试题分成四个部分,每一部分试题的分值和为100分,总分值为400分。

考生需在400分的试题中任意选做分值和不超过150分的大题并在答题纸上明确标示。

如果选做大题的分值和超过150分,考生需要在答题纸的最前面标注计分的题号。

如没有标注,判卷将按照所选做试题的题号顺序依次判卷直到所做题目分值和超过150分题目的前一题,后面所做试题视作无效考试内容。

4.可以使用无字典存储和编程功能的电子计算器,三角板、量角器。

第一部分材料力学(100 分)一、(20 分) 简答题1.如图1所示,解释为何作为脆性材料的木材受压缩时的断面与轴线成45º角。

(8分)图 1 受压缩失效的木材块体图 2 受拉伸材料中的吕德带2.如图2所示,受拉伸的韧性材料试件中经常出现吕德带(Lüders bands),给出其发生的成因。

(6分)3.写出材料力学中的四个强度理论并给出其适用范围。

(6 分)二、(20 分) 材料力学中主要讨论了拉、压、弯、扭、稳定性、断裂、能量法等内容,请提纲挈领地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给出拉伸刚度 (EA)、扭转刚度 (GI p)、弯曲刚度 (EI) 、应力强度因子K IC = πa的量纲;(9 分)2.材料筛选中效能因子的定义;(4 分)3.在手机中,射频器件可简化为一个悬臂梁,其长度为L,杨氏模量为M,其材料密度为ρ,请给出该器件的材料筛选原则。

(7 分)三、(20 分) 圆轴的扭转问题中材料的剪切模量为 G,密度为ρ,半径为 R。

请求解下列问题:G1.应用量纲分析,证明圆轴的扭转波速的数量级为:c t ~;ρ(6 分)2.给出该圆轴截面的极惯性矩I p;(5 分)3.建立该圆轴的扭转波动方程:,,这里φ为扭转角,横波波速。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考试大纲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考试大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通史》考试大纲内容与考核目标1、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氏族公社;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夏朝的巩固和发展;商族的起源;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周族的兴起和灭商;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灭亡;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夏、商、西周的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4)秦汉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汉承秦制与“文景之制”;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与措施;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汉代的社会结构;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农民起义;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义;十六国的兴亡和南北对峙局面的出现;东晋门阀政治;南朝门阀的衰落和寒人的兴起;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点;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唐朝相关制度对隋朝的继承和发展;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唐中叶政治、军事、社会各领域发生的变化;两税法的颁行与唐后期的经济;唐朝末年的社会问题;隋唐时期边境各少数民族概况;隋唐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和宋金对峙;宋代经济的繁荣;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元代行省制度;元朝的民族政策;元末的农民战争;宋元时期的科技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8)明清(前期)朱元璋与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郑和下西洋;“南倭北虏”问题;明中叶的社会危机与改革东林与复社;耶酥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明末农民战争;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明清海外政策与朝贡贸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2、中国近代史部分:相关参考书:《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郑师渠主编(1)晚清时期的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沙俄侵占中国领土;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2)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原因、过程、结局和影响;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局(3)晚清政局的变化与清政府的自救改革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清政府自救改革中的新旧思想冲突(4)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和特点;著名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人物;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近代科学技术的输入与初步发展(5)戊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维新变法思潮(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严复介绍和传播进化论思想);戊戌维新运动;清末立宪派和立宪运动;孙中山与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派的武装反清活动;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窃权(6)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1、考试目标的能力层次的表述;本课程对各考核点的能力要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较低要求——了解;一般要求——理解、熟悉;较高要求——掌握、运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史一、大纲内容(一)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考试内容:中国从远古直到奴隶社会时期的原始工艺技术和自然观。

考试要求:1、理解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2、掌握中国原始工艺技术和原始自然观的特点。

(二)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考试内容:夏、商、西周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青铜冶铸技术、天文学、数学、物候、地学、医学等。

考试要求:1、掌握此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农业有关的著作;2、理解此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成就;3、熟练掌握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辉煌成就;4、熟练掌握天命观与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三)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考试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物理学、手工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冶铁技术和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等。

考试要求:1、理解此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物理学及农业有关的著作;2、理解此时期中国农业生产技术;3、掌握《墨经》和《考工记》中的科学技术知识;4、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自然观与学术争鸣。

(四)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考试内容:秦汉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农业技术和造纸术,外加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等。

考试要求:1、理解此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及农业有关的著作;2、掌握这一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3、熟练掌握这一时期建筑、交通及纺织技术的进步;4、熟练掌握数学体系的形成,冶铁术的成熟,造纸术的产生与影响;5、熟练掌握地图测绘技术与疆域地理志等。

(五)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充实和提高考试内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及农业技术,外加自然观与宇宙论等。

考试要求:1、理解此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及农业有关的著作;2、掌握天文学的一系列新发现;3、熟练掌握农业、地学、医药等方面的进步;4、熟练掌握自然观与宇宙论方面的论争。

(六)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持续发展考试内容:隋唐五代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医学、地学及农业技术,外加雕版印刷术等。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绪论上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第一节原始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石器和火第三节原始农牧业第四节原始手工业第五节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第六节原始宗教神话自然观第七节中国考古新发明★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知识分子的出现,甲骨文第三节青铜冶铸第四节农牧业第五节手工业第六节自然科学第七节自然观★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冶铁采矿技术的早期进展第三节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生物学知识的积存第四节水利工程的新建,李冰与都江堰第五节《考工记》第六节墨翟与《墨经》第七节天文学,石申、甘德第八节数学,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发明第九节地学第十节中医理论的奠基、医祖扁鹊、《黄帝内经》第十一节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水利第三节冶金、炒钢第四节蔡伦造纸、漆器第五节建筑和交通运输第六节纺织、机械制造第七节天文、历法,张衡第八节《九章算术》第九节地学、地图第十节物理学和化学第十一节医学:张仲景、华佗、仓公第十二节中外交通、贸易与科技文化交流第十三节自然观★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和农学着作、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三节天文学第四节数学:刘薇、祖冲之第五节地学第六节医药学和医学教育第七节炼丹术、化学、瓷器和冶金第八节佛教建筑第九节机械制造第十节自然观和宇宙论★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陆羽着《茶经》第三节冶金、制瓷和纺织第四节雕版印刷术、造纸术第五节建筑第六节地学第七节天文学第八节数学,算经的注释第九节黑火药第十节医药学第十一节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第十二节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自然观★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火药、兵器第三节指南针、航海、造船第四节印刷术的进展第五节沈括着《梦溪笔谈》第六节农学和农学着作第七节数学和宋、元数学四大伙第八节天文学,郭守敬第九节地学、水利第十节金、元医学四大伙第十一节瓷器、冶金第十二节建筑与桥梁第十三节黄道婆与棉纺织业的进展第十四节对外贸易和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马可·波罗第十五节张载和朱熹的自然观★第八章明、清前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明、清前期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郑和下西洋第三节采矿冶金技术第四节水利和农业第五节明、清建筑第六节商业数学、建筑声学第七节医学第八节地方志中的科学史料第九节着名科学家及其科学成就第十节自然观★第九章明、清晚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传教士利玛窦等把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第三节西学传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第四节考证学派与《四库全书》★第十章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的崛起第三节近代数学与近代天文学第四节近代物理学与近代化学第五节近代地学和近代工程学第六节近代生物学和近代医学,唐宗海倡导中西医结合第七节中华民国时期的科学技术★第十一章反思: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的几个问题第一节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第二节近代科学什么原因没有在中国产生第三节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复兴什么原因定能实现下部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一篇★第十二章原始社会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石器的制造与弓箭的发明第二节火的利用和取火方法的发明第三节原始农牧业的产生和早期进展第四节原始手工业的早期进展第五节医疗技术的萌芽第六节宗教与科学技术的起源第七节世界考古新发明★第十三章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历史概况第二节两区的农业,《汉谟拉比法典》第三节两区的手工业第四节两区的交通运输第五节两区的建筑、伊姆霍特普、神庙、金字塔第六节文字的发明和书写技术第七节两区的天文历法第八节两区的数学第九节两区的其他科学、木乃伊第十节祭司、宗教与科学★第十四章古代印度和古代波斯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古印度的农业第三节古印度的手工业第四节古印度的建筑业第五节古印度的梵文和书写方法第六节古印度的天文历法第七节古印度数学四大伙第八节古印度的医学第九节古印度的佛教、释迦牟尼第十节古印度的自然观第十一节古代波斯经济科技文化进展概况★第十五章古希腊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第三节手工业和商业第四节建筑第五节自然哲学第六节天文学和宇宙论第七节成就辉煌的数学,欧几里得着《几何原本》第八节物理学,阿基米德发明浮力定律第九节地学第十节生物学和医学,希波克拉底第十一节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第十六章古罗马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和农学着作第三节手工业,赫伦与蒸汽反冲球第四节宏伟精美的建筑第五节卢克莱修对原子论的继承和进展第六节天文学,托勒密与地心宇宙体系第七节数学:丢番图着《算术》第八节老普林尼和他的《自然史》第九节医学家盖伦创立“三灵气说”第十节基督教的创立和早期传播★第十七章古代美洲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玛雅城邦经济科技文化进展概况第三节印加帝国经济、科技、文化进展概况★第十八章古代阿拉伯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第二节大跃进和桥梁作用第三节天文学成就第四节成就辉煌的数学第五节物理学第六节地学第七节炼金术积存了化学知识第八节成就斐然的数学第九节自然观★第十九章欧洲中世纪的科学技术第一节社会地理历史概况第二节农业第三节手工业第四节大学的创办及经院哲学的兴起第五节经院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叛逆者罗吉尔·培根第六节科学在同教会的斗争中艰难地前进第二篇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二十章第一次科学革命第一节社会历史条件第二节哥伦布发明美洲新大陆、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第三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四节文艺复兴的伟大旗手达·芬奇第五节近代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取代托勒密的“地心说”第六节从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观测到开普勒发明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七节伽利略在经典力学创立中的重大贡献第八节牛顿发明运动三定律第九节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第十节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第十一节哈维创立血液循环学说取代盖伦的“三灵气说”★第二十一章 16世纪--18世纪的自然科学第一节数学第二节物理学第三节化学,拉瓦锡第四节生物学,胡克发明细胞第五节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第六节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定位★第二十二章第一次技术革命第一节社会背景第二节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动因第三节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发明家瓦特第四节蒸汽时代的技术革命★第二十三章 19世纪的自然科学第一节天文学第二节地学,赖尔着《地质学原理》第三节化学,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律第四节生物学,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第五节物理学,麦克斯韦与经典电磁学的创立第六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第二十四章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节电机的进展和电能的应用,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第三节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第四节阳光照相法的发明和普及第三篇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史★第二十五章第二次科学革命第一节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第二节爱因斯坦和狭义相对论的创立第三节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第四节爱因斯坦对统一场论的探究第五节量子概念的提出与进展,普朗克与爱因斯坦第六节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第七节量子力学的创立第八节量子力学中的几个问题第九节量子力学新进展、量子点模型第二十六章现代物理学和数学★第一节原子核物理学的形成第二节重核裂变第三节轻核聚变第四节粒子物理学的形成第五节粒子理论的探究第六节粒子加速器第七节弦理论的兴起与“霍金旋风”的科学意义第八节凝聚态物理学的形成和进展第九节集合论、抽象代数学、解析数论第十节拓扑学与微分几何学第十一节泛函分析与动力系统方程第十二节概率论、模糊数学和计算数学第十三节北京数学峰会大放异彩,数学大师陈省身、吴文俊★第二十七章现代天文学和地学第一节天文观测与射电天文学第二节天体演化的现代理论第三节现代宇宙学第四节丁肇中与暗物质、暗能量和反物质研究第五节地球的历史第六节海洋地质学、机器人海底探宝第七节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说第八节探测地心得奥秘第九节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扩展第十节地理学的新进展第十一节气候学的进展和进展趋势第十二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第十三节气象学与天气预报★第二十八章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的深入探讨和新元素的发明第二节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进展第三节现代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的进展第四节现代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进展第五节分子工程第六节现代化学的四大课题第七节孟德尔创立遗传学说第八节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第九节分子生物学第十节基因工程第十一节水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发明家袁隆平第十二节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第十三节转基因技术的研究第十四节干细胞、克隆技术的研发第十五节基因疗法、器官移植和生物芯片的研制第十六节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的进展第十七节中国虚拟人问世第十八节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启动★第二十九章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一节信息、计算机、网络〔网格〕的开发和利用第二节激光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发明家王选第三节空间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加加林第四节现代能源技术的新进展第五节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第六节交通运输技术的新进展第七节其他技术领域的新进展第三十章纳米科学技术的突起第一节什么是纳米科学技术第二节纳米科学技术突起的历程第三节纳米科学技术的内容第四节纳米科学技术与纳米技术的关系第五节纳米科学技术大有可为第六节纳米科技新成果频繁涌现★第三十一章复杂科学的兴起第一节复杂客体第二节复杂客体的特征第三节复杂科学的兴起第四节复杂科学的进展与展望★第三十二章从环境科学到可持续进展理论的跃进第一节环境问题的由来第二节环境治理的途径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兴起第四节可持续进展的勃兴第五节重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进展★第三十三章生产力科学概要第一节生产力进展历程回眸第二节生产力所处的地位第三节生产力要素论第四节生产力功能论第五节生产力调控论第六节着力进展先进生产力★第三十四章深思:结语与启发第一节关于世界文明和科技中心的形成、更替和转移第二节树三观:世界观、科技观和进展观第三节用三论:认识论、方法论和功能论第四节处理好有关科学技术的几个关系第五节科学技术进展的差不多规律、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功能和科学技术史工作者的使命。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

一、人文学院简介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是国内最早设立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位授予点的机构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齐全、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古代科学史、近现代中国科技史、西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科技哲学、工程哲学、科技考古、科学传播等方向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人文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的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重要决策咨询,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多项。

学院致力培养兼通科学与人文的复合型高端优秀人才,已有大批优秀毕业生服务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和大型企业。

学院向每位非在职学生提供普通奖学金,以及助研、助教和助管等三类有偿兼职工作机会,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等。

说明:(1)本学院2019年预计招收硕士研究生24人,不含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招生人数。

(2)本学院各专业均接收推免生。

(3)科技考古方向招生信息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招生专业目录。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分数线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分数线四、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14科学技术史1、弗伯斯等著,刘珺珺等译,《科学技术史》,求实出版社,1985年。

2、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939科学哲学1.亚历克斯.罗森堡,《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刘华杰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王巍,《科学哲学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复试原则复试内容包括业务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考核、外语能力测试、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及体检。

复试形式以综合面试为主,每位考生面试时间约20分钟。

中国科学院大学864程序设计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864程序设计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程序设计》考试大纲本《程序设计》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和C程序设计两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对C语言的基本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数据结构1、绪论(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2)算法的定义、算法的基本特性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2、线性表(1)线性关系、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包括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的构造原理。

在以上两种存储结构上对线性表实施的最主要的操作(包括三种链表的建立、插入和删除、检索等)的算法设计。

3、堆栈与队列(1)堆栈与队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堆栈与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

(3)在不同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对堆栈与队列实施插入与删除等基本操作对应的算法设计。

4、串(1)串的基本概念、串的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

(2)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和改进的KMP算法5、数组和广义表(1)数组的概念、多维数组的实现(2)对称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6、树与二叉树(1)树的定义和性质(2)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和实现(3)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4)树和森林(5)赫夫曼树及其应用(6)树的计数1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国防科技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F0107 科目名称:分子生物学一. 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核酸的基本特征、遗传物质的复制、中心法则、基因表达调控的理解与掌握;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考试内容1.染色体与DNA掌握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掌握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高级结构组成;掌握DNA半保留复制机制、原核及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掌握DNA复制的调控机制;了解DNA损伤修复的主要类型。

2.中心法则掌握RNA转录与调控的机制;掌握蛋白质合成的生物学机制、蛋白质前体的加工及蛋白质折叠;熟悉tRNA、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熟悉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了解遗传密码的组成和性质、mRNA的剪接机制。

3.基因表达调控掌握基因的概念及其分子结构;掌握原核基因调控的种类及主要特点;掌握真核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掌握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特点;熟悉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的调控机制;熟悉真核基因在DNA水平以及其他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4.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掌握核酸印迹杂交、蛋白质印迹杂交技术、PCR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基因表达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原理;了解基因芯片技术、DNA测序技术原理。

三、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2小时,满分100分。

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题、问答题等。

四、参考书目1.《现代分子生物学》.朱玉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四版。

2.《分子生物学》.Robert Weaver著,郑用琏、张富春、徐启江、岳兵译,科学出版社,2018,第五版。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物理化学(乙))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物理化学(乙))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物理化学(乙)考生须知: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3. 可以使用不具有储存及编程功能的计算器。

下列一些基本常数供解题时参考:普朗克常数h = 6.626 × 10-34 J·s ; 玻兹曼常数k B = 1.38× 10-23 J·K -1;摩尔气体常数R = 8.314 J·mol -1·K -1; 法拉第常数 F = 96500 C·mol -1一、是非题(每小题1分,共18分)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用“√”表示,错误用“⨯”表示)1. 同温、同压下,某实际气体的摩尔体积大于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则该气体的压缩因子Z 是大于1的。

2. 可逆过程一定是循环过程,循环过程一定是可逆过程。

3. 最概然分布可以代表系统的一切可能的分布。

4. 气体CO 和N 2有相近的转动惯量和相对分子摩尔质量,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时,两者的平动熵和转动熵都相等。

5. 298 K 时,汞的表面张力明显大于水的表面张力,这主要归因于汞原子之间的主要作用是金属键而水分子之间的主要作用是氢键。

6. 在极性分散介质中,由于离子的溶剂化,胶粒和胶团也是溶剂化的,胶团常带有正电或负电。

7. 因为亨利定律是稀溶液定律,所以任何溶质在稀溶液范围内都遵守亨利定律。

8. 对吉布斯自由能而言,化学势即为偏摩尔量。

9. 通常所见的三相共存的水一定处于三相点。

10. 二组分能形成恒沸混合物,只有在定温条件下,该恒沸混合物才有恒定的组成。

11. 当体系状态一定时,若选取不同的标准态,各物质的标准态化学势不同,但对于等温反应,其m r G ∆相同。

12. 对于给定的系统,亲和势有定值,它取决于系统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反应过程及系统中各物质的强度性质无关。

中国科学院大学862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862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考试大纲本《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计算机学科综合(非专业)》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三大部分。

要求考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系统的理解;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定义和实现算法;掌握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所涉及的关键内容,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数据结构1、绪论(1)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2)算法的定义、算法的基本特性以及算法分析的基本概念。

2、线性表(1)线性关系、线性表的定义,线性表的基本操作。

(2)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包括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的构造原理。

在以上两种存储结构上对线性表实施的最主要的操作(包括三种链表的建立、插入和删除、检索等)的算法设计。

3、堆栈与队列(1)堆栈与队列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

(2)堆栈与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与链式存储结构的构造原理。

(3)在不同存储结构的基础上对堆栈与队列实施插入与删除等基本操作对应的算法设计。

4、串(1)串的基本概念、串的基本操作和存储结构。

(2)串的模式匹配算法和改进的KMP算法5、数组和广义表(1)数组的概念,以及表示和实现(2)矩阵(对称矩阵和稀疏矩阵)的压缩存储(3)广义表的基本概念6、树与二叉树(1)树的定义和性质(2)二叉树的概念、性质和实现(3)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4)树和森林(5)赫夫曼树及其应用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考博“科学技术史”大纲.doc

考博“科学技术史”大纲.doc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科技史》大纲(代码:3514)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博士研究生而设置的,“科学技术史”是为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设置的考试课程。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硕士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专业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所包含内容。

考查要点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样题参见本纲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科学技术史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科学技术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科学通史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的能力。

考生应能:1、准确地掌握科学通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

2、正确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对关键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达到深入理解。

3、对科学史各阶段的特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达到基本的理解。

4、对科学史中的哲学问题达到一定的理解。

5、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所列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试卷满分为10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10%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10%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0%近代欧洲科学的兴起和发展:20%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10%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10%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10%二十世纪初的天文学:10%二十世纪科学的全面发展:10%(四)题型比例简答题40%论述题60%第二部分考查要点●绪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史的分类,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学科性质和学习方法,学习科学史的功能和意义。

●科学技术的起源和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区别;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技术的分类;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古老科学(天文,数学,医学)的起源,现代科学的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古埃及的科学技术,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科学技术史》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
本《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和传播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考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科学发展历史上的基本概念、史实、重要人物和重大成就,理解现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科学与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理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具有分析科学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 分钟,总分150 分,试卷结构包括“术语解释”(40 分)、“问题简答”(50 分)、“论述”(60 分)三种类型的试题。

三、考试内容
1.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构建【参考书1,第1—3章】
⑴古人类出现序列及技术标志
⑵旧石器时代的实用知识
⑶新石器时代的技术和社会特征,以及对自然的认识
⑷早期主要文明的贡献:巴比伦、埃及、印度
2. 古希腊罗马的科学与哲学【参考书1,第4章】
⑴希腊科学的特征和根源
⑵早期希腊哲学家对物质、数字和变化的认识
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大思想体系
⑷希腊化时期的重要科学和技术成就
⑸罗马时代的工程技术,盖伦医学
3. 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与技术【参考书1,第5章】
⑴伊斯兰科学的特点和意义
⑵伊斯兰世界的主要科学机构和组织
⑶伊斯兰世界的天文、数学、光学、炼金术和技术成就
4. 中世纪科技与文艺复兴【参考书1,第9章】
⑴中世纪的农业、军事和技术革命,印刷术、地理发现
⑵大翻译运动和大学的出现
⑶中世纪的自然观、科学思潮和成就
⑷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科学
5. 中国古代科学与文明【参考书3】
⑴中国古代数学:主要成就及特点
⑵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天文观测、宇宙论主要学说和历法的主要特点
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⑷传统医学:重要本草著作、重要医学理论
⑸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6. 天文物理学革命【参考书1,第10—12章;参考书2,第1—5章】
⑴哥白尼革命
⑵第谷、开普勒与伽利略的贡献
⑶培根、笛卡尔的科学思想
⑷惠更斯、波义耳、胡克的科学贡献,皇家学会和巴黎科学院
⑸科学革命:胡克、牛顿和哈雷
7. 启蒙运动与化学革命【参考书2,第7、8、10、11章】
⑴气体和温度研究
⑵拉瓦锡的工作及意义
⑶电学与热学研究
⑷原子与分子:戴维、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元素周期表、分子运动论
⑸光的性质、电磁理论
8. 生物学地质学发展【参考书2,第6、9、12章】
⑴人体解剖与血液循环:维萨里、哈维
⑵博物学:约翰·雷、林奈、布丰
⑶进化论:拉马克、居维叶、达尔文
⑷地质学:赫顿、赖尔,地质学与进化论,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
9. 工业革命【参考书1,第13章】
⑴工业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⑵蒸汽机的改进与意义
⑶炼铁、煤炭、纺织、运输等工业的革新及相互关系
⑷电学与化学工业
⑸科学家的职业化,科学再次重组:研究型大学与工业实验室
10. 现代物理学与大科学工程【参考书2,第9、13、15章】
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⑵深入原子内部:射线、原子模型、基本粒子
⑶大科学和原子弹
⑷宇宙学研究
11. 现代生命科学【参考书2,第14章】
⑴孟德尔遗传定律
⑵新达尔文学说
⑶染色体、核酸、DNA与分子生物学
⑷基因时代
12. 中国近现代科学
⑴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清末近代科学的传入
⑵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及贡献
⑶现代科研机构:中国科学社、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
⑷科学与教育,科学与社会
四、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 麦克莱伦第三等2007.《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 格里宾2014.《科学简史: 从文艺复兴到星际探索》.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 杜石然等2012.《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制日期:2019年5月2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