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现代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和防治技术的现代研究
摘要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煤矿水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从突水水源分析,煤矿水害包括底板水害、顶板水害、老空区水害以及地表水水害。一般来讲,顶板水害是由于采矿活动产生的导水裂隙带沟通了煤层上覆含水层,含水层水涌入矿井而造成的灾害或恶化工作面工作条件。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煤矿顶板突水机理和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煤矿;顶板突水;机理;防治
1 导言
由于煤矿顶板水害导致煤炭开采中的重大事故较少,因而对顶板水害预测的研究不如底板水害预测那样受到重视。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矿综合机械化的普及,顶板水害对正常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分析煤矿开采时关键层的破断、顶板突水机理及突水预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实践意义。本文以某煤矿工作面突水为例,探讨其煤层顶板突水机理。
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某煤矿井田为全隐蔽式华北型石炭-二疊系含煤建造,地层自上而下发育有:第四系、上二叠统上A组、下二叠统下A组和B组、上石炭统C组、中石炭统D组及奥陶系中、下统。
2.1 第四系含水层与隔水层
上组:厚59.60~93.90m,平均72.15m,主要以棕黄、褐黄色局部灰绿色的黏土、砂质黏土及中、细砂层组成。该含水层受大气降水补给,水位动态变化与降雨量基本一致。
中组:厚34.10~85.10m,平均58.53m,主要由灰绿色、黄褐色中、细砂夹黏土组成,局部含钙质结核。局部较松散,富水性强。底界发育有厚0~11.30m 平均厚4.28m的黏土层,第四系下组顶界为厚层钙质黏土层,故本组砂层孔隙含水层与下组含水层无水力联系。
下组:厚56.10~131.40m,平均96.5lm,主要由褐黄、灰绿色、灰白色含钙黏土、钙质黏土组成,局部钙质富集固结。底部钙质层及石灰岩角砾层已形成统一的坚硬地层,厚0.90~16.70m,平均厚8.81m,含裂隙一岩溶水。施工中所取岩芯溶洞直径30~80mm,溶洞中有大小不等的方解石晶体,岩溶率30%,角砾层孔洞达15%~20%。
2.2 叠系含水层与隔水层
(1)A组隔水层。本井田残留厚度0~218.15m,以泥岩为主,粗、中、细砂岩占地层厚度38%,从岩性上,基底式泥质胶结的沙砾本身失去了富水性机理,井田内该组地层基本上可视为隔水地层。井田浅部范围内残厚11.87~64.92m,风氧化深度24.0m,但风化裂隙会成为上、下地层水力联系的通道。
(2)B组3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含水层主要为3煤顶板砂岩含水层。3煤直接顶为深灰色粉砂岩或泥岩,厚2.5~3.0 m,抗压强度15~30 MPa。老顶为中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中厚层状,泥质或钙质胶结。平均厚33.3lm。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0.00488~0.03418L/s.m,属弱富水含水层[1]。
3 井田充水条件
3.1 矿井主要充水水源
(1)第四系底界钙质层裂隙一岩溶水。第四系底界钙质层岩溶率高、裂隙发育,含裂隙一岩溶水,水位标高:+18.38~+32.47m,水质:以型水为主。
(2)二叠系B组3煤顶板砂岩裂隙水。3煤顶板砂岩含水层,平面上裂隙发育不均一,断层破碎带、节理发育带等地段富水性较强。水质:总硬度11.08~86.02 m/L,矿化度400~741 mg/L,属型水。
3.2 矿井充水通道
(1)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根据新河井田含煤岩系和矿床水文地质沉积环境分析,3煤顶板含水层主要以厚层状砂岩含水层为主,薄层灰岩沉积较少。在厚层砂岩含水层组之间沉积了以细砂岩、粉细砂岩和泥岩为主的隔水层组。在地质历史的多期构造应力作用下,脆性的隔水岩层受力后以破裂形式释放应力,致使隔水岩层产生了不同方向的较为密集的裂隙和节理[2]。
(2)顶板垮落裂隙带。采空区冒落后,采空区上方的岩层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移动变形,形成岩层垮落带、断裂带和沉降弯曲带三个不同的岩石破坏带。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是矿井充水的人为通道,当跨落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顶板充水岩层时,矿井涌水量将有显著增加。
4 突水机理分析
根据岩层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
式中:H为垮落带高度;k为顶板岩石碎胀系数,采用1.3;m为煤层采厚(m);α为煤层倾角,3煤平均倾角23°。
井田3煤厚度4.15~10.00 m,平均7.3 m,采用轻型支架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时,理论计算垮落带高度h=26.4 m。
根据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经验公式:
式中:Hf为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m);n为煤分层数;m为累计采厚(m)。
采用轻型支架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时,理论计算跨落带和导水裂隙带“两带”最大高度为107.9 m。井田浅部3煤顶板上距第四系底界110~150 m左右。
采用综采放顶煤(一次采全高)采煤工艺,工作面周期来压老顶跨落后,顶板砂岩水直接进入工作面。随着采空区范围加大,导水裂隙带得到充分发育与风化裂隙接触,在A组与第四系底界之间出现过水“天窗”,第四系钙质层水通过风化裂隙、采动裂隙对3煤顶板砂水进行补给,导致工作面出现集中突水现象[3]。
5 防治技术分析
5.1 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在工作面试采前,开展了井下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先后施工3组井下水文勘探钻孔,安装了孔口安全闸阀,对主要含水层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开展了放水试验。进一步查明3煤顶板至第四系底界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岩层厚度及3煤顶板砂岩岩石力学性质。通过对水压、涌水量、水温的观测和水质分析,进一步掌握了3煤顶板砂岩水和第四系底界钙质层裂隙-岩溶水的水文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