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无题》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无题》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无题》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一作:蓬莱)《无题》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无题》注释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kān):探望。

《无题》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此诗即其中一首。

《无题》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歪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赏析】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歪楼上五更钟”写梦醒之后的情景。

首句写梦中与心上人相遇之事,但梦境短暂,醒后伊人不再,只有西歪的明月和悠悠的钟声。

梦中之情未能全续,而梦醒之后的寂寞,更是令人神伤。

颔联写醒后思念之切。

此去经年,已是阔别,好不容易梦中得见,还不曾贪一晌之欢,匆匆又在梦中离别。

梦醒之后诗人思念之情难以抑制,立即点灯、研墨,提笔修了一封书信,写完之后才发觉,墨竟然研得稀了。

颈联是对室内环境的描写。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这一切和梦中竟是那样的相似,好像伊人刚刚就在这里,诗人顿感恍惚,以至于产生了错觉,分不清这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两句用典,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

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

”诗文中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又传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所以刘朗又可指情郎。

这里“刘朗”代指诗人自己无疑,“蓬山”即代指仙山,诗人也想像刘阮一样去仙山中再寻自己的心上人,可是仙山远在万里,遥不可及,更何况自己的心上人在那比仙山还要远一万重的地方呢?诗人的幻觉已经消灭,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去楼空的空虚和怅惘,借用典故抒发了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

“已恨”,“更隔”,层递而进,更加突出了阻隔之难以逾越。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许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唐诗《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

唐诗《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

唐诗《无题》鉴赏《无题》译文及赏析李商隐这首《无题》诗写于任职于秘书省时,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的诗歌。

在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情人难以遏制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发出了肺腑之言。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注解1.画楼:装饰彩绘的楼阁。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桂堂:用桂木构造的厅堂。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3.灵犀:犀牛角,古代当作灵物,中央色白,有角髓贯通两头。

4.一点通:喻心心相印。

5.送钩:也称藏钩,行酒时的一种游戏。

参加者分为两队,一方把钩藏到手里,另一方应立即猜出,不中者则罚酒。

6.分曹:分队,分组。

7.射覆:行酒时的游戏。

在覆盖的器具下放置物件,让人猜测。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8.射:猜。

9.听鼓:唐代制度规定,五更二点击鼓,坊市开门。

这里表示天亮。

10.应官:上班应差。

11.兰台:指秘书省,此时诗人在此任职。

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12.类:像。

13.转蓬: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翻译还记得昨夜星辰满天,好风吹动,你我相会于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侧。

我俩虽不似彩凤拥有翩然飞舞的双翅,但我们的心却如灵犀一般息息相通。

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

可恨那晨鼓响起,让我不得不去官府中点卯应差;骑马到兰台,行色匆匆,就好像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

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下面是小编带来李商隐无题诗歌鉴赏的内容,欢迎阅读!无题李商隐翻译及赏析篇1《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无题》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结合作品分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风格。

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独特风格的分析:1.抒情细腻: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以抒情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情绪。

他善于运用含蓄、细腻的语言描绘人物、景物和情感,表现出内心的愁苦、伤感和无奈。

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一种微妙的情感变化,使读者在细腻的笔触下感受到深邃的情感。

2.感受生活瞬间:无题诗中,李商隐常常捕捉和表达生活中的瞬间和细节。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人物形象还是情感体验,他都以细腻入微的文字表达出了那一瞬间的美感和情感的变化。

他擅长运用意象与比喻,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深刻表现了短暂但又印象深刻的瞬间。

3.修辞手法的运用: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他善于使用比喻、对偶、转喻等修辞方式,使诗作更具艺术性和意境性。

他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既有细腻的描写,也有意境的构建,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4.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的结合:李商隐的无题诗常常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相结合,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自然景物中。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和思考的深度。

这种主客融合的表达方式,使诗作既有个体情感的抒发,又将情感与自然世界相融合,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和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抒情细腻、感受生活瞬间、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的结合为特点。

他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关注,展示了他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使读者在情感与意境的交融中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和美丽的诗意。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唐代诗歌的一大瑰宝。

古诗文《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古诗文《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古诗文《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朝: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及注释【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在强烈思念之情驱使下奋笔疾书的当时,是不会注意到墨的浓淡的,只有在“书被催成”之后,才意外地发现原来连墨也成磨浓。

李商隐《无题》其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其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其一赏析无题李商隐其一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也是一首写艳情的无题诗。

一个人痴心爱着另一个人,那个人答应的约会却没有来,而这一爽约恐怕再难相见了。

本诗是写有约不来的怨思和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伤。

“来是空言去绝踪”,开篇即埋怨对方失约。

浅白的话语明确告诉我们:他们之间曾经相爱,离别之际订下重逢之期。

今夜,诗中的主人公痴痴等待爱人的到来,“月斜楼上五更钟”,但天快亮了,还不见爱人的踪影,当初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言,爱人一去杳如黄鹤。

月光下,独倚西楼,望穿秋水,首联写离别之恨,勾勒了一个伤心、失落的痴情人形象。

颔联“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写相思之苦:带着失望与无奈沉人了梦乡,又梦见为和爱人远别而哭泣,千呼万唤也留不住离去的身影:醒来赶紧写信询问消息、倾诉情怀,因为心情太急切,墨尚未研浓书信已写就。

梦里梦外伤心不断,诗中的主人公深深地为情所困。

环视四周,烛光半笼罩着镏金的翡翠色屏风,绣有芙蓉花的床帐微微散发出麝香熏过的幽香。

颈联从色、香两方面写居处的环境,雅致,温馨。

这里也许是两人共处过的地方,而今灯犹可见,香犹可闻,但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剩下冷清、孤寂。

睹物思人,落寞、惆怅之情难以自抑。

尾联借刘晨的故事暗示两人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障碍。

刘晨和他钟爱的仙女已是仙凡异路,故恨蓬莱仙山太遥远,而诗中的主人公与相爱的人“更隔蓬山一万重”,想来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很明显,造成良缘阻隔的并不是空间距离,而是诗人无法明言的社会原因。

从今以后,可能再难相见了,深爱与对爱的绝望纠缠在一起,有情人后会无期的痛苦在诗的最后流露无遗。

本诗情苦、思长、恨悠悠,感情深挚,语言高度凝练,直抒胸臆又形象含蓄。

尾联“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跳跃式的对比形成一种舒展的层次感,很有艺术感染力。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唐诗赏析答案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唐诗赏析答案

李商隐《无题》唐诗鉴赏详解《无题》唐诗赏析答案《无题》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注解】1.画楼:装饰彩绘的楼阁。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桂堂:用桂木构造的厅堂。

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3.灵犀:犀牛角,古代当作灵物,中央色白,有角髓贯通两头。

4.一点通:喻心心相印。

5.送钩:也称藏钩,行酒时的一种游戏。

参加者分为两队,一方把钩藏到手里,另一方应立即猜出,不中者则罚酒。

6.分曹:分队,分组。

7.射覆:行酒时的游戏。

在覆盖的器具下放置物件,让人猜测。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8.射:猜。

9.听鼓:唐代制度规定,五更二点击鼓,坊市开门。

这里表示天亮。

10.应官:上班应差。

11.兰台:指秘书省,此时诗人在此任职。

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12.类:像。

13.转蓬: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翻译】还记得昨夜星辰满天,好风吹动,你我相会于画楼的西畔,桂堂的东侧。

我俩虽不似彩凤拥有翩然飞舞的双翅,但我们的心却如灵犀一般息息相通。

我们隔座而坐,一起玩藏钩的游戏,罚喝暖融融的春酒;分属两队,在红红的烛火下,猜谜射覆。

可恨那晨鼓响起,让我不得不去官府中点卯应差;骑马到兰台,行色匆匆,就好像飘荡不定的蓬草。

《无题》【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及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及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及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

其操 作 过 程大 致分 为 以下 三 个 步骤 : 先 是 了解词 义 。 首 然
后 是理 解语 境 , 后 是把 握 修辞 特 点 。 批评 于 五十 年代 最 新 后 期 开 始 衰 败 ,但 新 批 评 的 一 些 基 本 论 点 和 方 法 已 在 美 国文学 批评 和 文学 教 学法 中留下 无 法消 除 的痕 迹 。有人 讲 : 如 果 说 新 批 评 已 经 死 去 ,那 它 是 像 一 个 威 严 而 令 人 “ 敬 畏 的 父 亲 那 样 死 去 的 。 新 批 评 给 当 代 文 学 批 评 留 下 了 ”
评 实 践 中 自觉 地 运 用 。 本 文 利 用 英 美 新 批 评 派 的 细 读 法 中 的反 讽 与 悖 论 两种 方 法 对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 — 李 商 隐 的 《 题 ・ 是 空 言去绝 踪 》 行 分析 。 无 来 进 关键词 : 讽 反
绝踪 》
些 被 普遍 接 受 的观 念 和概 念 。
新 批 评 渐 趋 衰 落 ,但 新 批 评 提 倡 和 实 践 的 立 足 文 本 的 语
义 分 析 仍 不 失 为 文 学 批 评 的 基 本 方 法 之 一 ,它 对 当 今 的
或 相 反 )人 们 称 俄 狄浦 斯 王 是 “ 全 的人 主 , 慧 的神 , 万 聪 明 ”然而 却 不知 他在 何 处 , 是怎 样 降生 的。 , 他
义颠 倒 , 就 是 反讽 。 这
出版 的 《 批 评 》 书 , 这一 流派 的起 源 则 可 追 溯 到 艾 新 一 但
略 特 和 瑞 恰 兹 。艾 略 特 可 视 为 新 批 评 的 思 想 先 驱 。 他 在
《 统 与 个人 才 能》 文 中提 出 了一 个 重要 论 点— — 非 个 传 一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作者:钱静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1期摘要: 作为西方一个文学批评流派,英美新批评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某些辩证法的因素,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英美新批评派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他们的理论一般都能在文学批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本文利用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中的反讽与悖论两种方法对中国古代诗歌——李商隐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反讽悖论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1.英美新批评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

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兹。

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

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论点——非个性论,这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

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

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

新批评派有几代批评家,其早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和美国诗人庞德,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燕卜逊和兰色姆,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文萨特,他们共同完成了新批评的理论体系的架构。

1.1关于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法为英美新批评的术语。

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

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

所以布鲁克斯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译文鉴赏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译文|鉴赏《无题四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组无题诗。

下文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此诗抒发一位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原文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译文及注释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照金翡翠的被褥,朦朦胧胧;麝香熏透芙蓉似的纱帐,软软轻轻。

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鉴赏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梦中相会而来的梦中分别,带来的是难以抑止的梦啼。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长期远别造成的深刻伤痛,强化了刻骨的相思。

因此对句“书被催成墨未浓”写梦醒后立刻修书寄远。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

李商隐的诗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赏析】首联“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写梦醒之后的情景。

首句写梦中与心上人相遇之事,但梦境短暂,醒后伊人不再,只有西斜的明月和悠悠的钟声。

梦中之情未能全续,而梦醒之后的寂寞,更是令人神伤。

颔联写醒后之切。

此去经年,已是阔别,好不容易梦中得见,还不曾贪一晌之欢,匆匆又在梦中离别。

梦醒之后诗人思念之情难以抑制,立即点灯、研墨,提笔修了一封书信,写完之后才发现,墨竟然研得稀了。

颈联是对室内环境的描写。

梦醒书成之际,残烛的余光半照着用金钱绣成翡翠鸟图案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依稀浮动着麝熏的幽香,这一切和梦中竟是那样的相似,好像伊人刚刚就在这里,诗人顿感恍惚,以至于产生了错觉,分不清这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两句用典,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东汉刘晨、阮肇在天台山遇仙,归来已是晋代。

后刘等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

”诗文中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又传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所以刘朗又可指情郎。

这里“刘朗”代指诗人自己无疑,“蓬山”即代指仙山,诗人也想像刘阮一样去仙山中再寻自己的心上人,可是仙山远在万里,遥不可及,更何况自己的心上人在那比仙山还要远一万重的地方呢?诗人的幻觉已经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人去楼空的空虚和怅惘,借用典故抒发了远隔天涯、无缘会合的感慨。

“已恨”,“更隔”,层递而进,更加突出了阻隔之难以逾越。

扩展阅读:李商隐的诗歌特点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无题》两首比较赏析

李商隐《无题》两首比较赏析

李商隐《无题》两首比较赏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酒纯酒暖,分曹射复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是他情诗中的名作,前一首里,写出男女双方虽然透过重重封建礼教的帷幕达成了爱情的默契,但是也带来了无法达到愿望的更大的痛苦,鲜明而清晰的种种细节的回忆,都和这种欢乐与痛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一首里,执者的爱情在濒临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烈的力量,春蚕,蜡炬两句,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后四句,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线希望,也是深刻动人的。

这些诗很典型的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他们一面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

因此,这些诗和诗经,乐府民歌中那些表现强烈反抗的爱情诗歌完全不同,至于他的那些狎妓调情的诗,则和这些有其真挚爱情的诗不能同日而语。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深情缅邈的爱情诗。

由于李商隐生活的不幸,他所吟咏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复杂深沉,婉曲含蓄。

本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这是一首写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诗,前四句叙述一对情人经过艰苦的努力才得以见面,可是不得不在一个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分离,况且又是暮春时节。

春风无力,白花凋谢,就更使人伤感,他们只得旧地里表示永远相爱的决心;后四句写别后思念的苦况,也表达了力求克服障碍继续取得欢会的愿望。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全诗抒情,具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

首句抒写相思别离之情,两个“难“字,已有缠绵之意,次句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

春蚕两句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

赏析 《无题》李商隐古诗词

赏析 《无题》李商隐古诗词

赏析《无题》李商隐古诗词《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翻译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注释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指庐山。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赏析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即指庐山。

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

“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

“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

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

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

“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

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无题·来是空言去绝》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艳情诗,诗中女主人思念远别的情郎,有好景不常在之恨。

首联写有约不来的怨思,上句说负约,下句写梦见醒来已经天明。

颔联写远别,上句写远别思念成梦,下句写醒后寄书。

颈联写往昔c爱情生活成了幻梦,上句写褥衾可见,下句写香帐可闻。

末联写其人已远,情虽深挚,也不得不恨。

李氏的艳情诗,善于把生活的原料,提炼升华为感情的琼浆玉露,使其超脱亵俗味,臻于完美。

然而,也因此,李诗却比较深奥费解。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恋。

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

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字迹。

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熏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虚幻的审美效应。

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孤寂与凄凉的心绪。

作品原文:无题·其一作者: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作品注解:1、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2、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3、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4、度:透过。

5、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6、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7、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作品韵译:你说来相会是空话,别后不见踪影;醒来楼上斜月空照,听得晓钟初鸣。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双双难以呼唤;醒后研墨未浓,奋笔疾书写成一信。

李商隐《无题》二首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赏析
王文静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4
【摘要】李商隐的诗歌深情绵邈,最擅长“以心象熔铸物象”,他的无题诗歌的创作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遥深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

本文以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生平的悲剧体验为出发点,来探研李商隐的“无题”诗歌。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王文静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 236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 [J], 钱静
2.道是"无题"却有题——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J], 张冬香
3.李商隐《无题二首》(昨夜星辰)系年考辨 [J], 李石梅;李艳菊
4.笺李商隐《无题二首》 [J], 贾恩洪
5.片言可以解百意——寻找李商隐无题诗二首(凤尾香罗)的密钥 [J], 曾凡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

李商隐《无题》诗研究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以下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一、情感表达李商隐的《无题》诗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

诗人同自己谈话,从自身经历和感受出发,展现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矛盾。

这些诗歌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它们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爱情、孤独和死亡的感受。

二、表现手法李商隐的《无题》诗在表现手法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他运用了大量的象征、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含义模糊而深沉。

同时,他还常常使用“典故”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义。

三、艺术风格李商隐的《无题》诗充满了感性和理性交织的矛盾,这使得他的诗歌既具有深沉的情感力量,又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哲理。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鲜明而富有感染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文化背景李商隐的《无题》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唐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感到迷茫和无奈。

李商隐的《无题》诗正是这种时代的反映,他的诗歌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普遍思考和困惑。

五、影响和评价李商隐的《无题》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对于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被后来的诗人广泛借鉴和模仿。

他的诗歌也受到了历代评论家的高度评价,他们称赞他的诗歌情感深沉、思想深刻,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六、个人特色李商隐的《无题》诗还表现了他的个人特色。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他的诗歌还表现了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他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七、结论综上所述,李商隐的《无题》诗是一组充满情感和思考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文化背景和个人特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用细读法赏析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对反讽与悖论两种赏析方法的使用作者:钱静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000刊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2010,""(11)被引用次数:0次1.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 2005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20053.夏征农辞海 2000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 19981.期刊论文陈晓燕反讽与悖论--张天翼小说讽刺艺术论-襄樊学院学报2004,25(3)作为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反讽与悖论的本质作用是制造"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所以也可借用来分析张天翼的讽刺小说.张天翼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来展现他笔下四类讽刺对象的思想实质和精神面貌,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反讽和悖论,由此产生的场景反讽、情节反讽、叙事者悖论和悖论式语言情境成就了张天翼小说独特的讽刺艺术.2.期刊论文穆艳秋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悖论与反讽——一种新批评的视角-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28)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3.学位论文王欣华悖论(paradox)和反讽(irony)——《三国演义》的文化透视2002《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针对以前《三国》文化研究大多存在的程度不同的脱离文本解读的现象,笔者有意从文化学角度入手,运用英美新批评派理论(主要是悖论、反讽和张力)来解读经典文本《三国》,并以大文学观念贯穿其中,使二者有机融合起来.该文的宗旨是既要通过解读作品追索作家的文化意识整合过程,发掘其意义,又要通过敏锐的分析,同作家作品的文化批判进行对话.4.期刊论文王业昭.WANG Ye-zhao解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悖论与反讽——一种新批评的视角-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3)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下,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5.期刊论文杨洋.Yang Yang《华威先生》反讽情境下的悖论叙事-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华威先生>通过一系列反讽语言,刻画了"百忙"的华威先生形象.在话语层面上,通过反讽展现的是具体语境与内容之间张力的语言模式,呈现了在特定情境下的悖论形式,进而召唤出文本特有的讽刺意蕴.6.学位论文吴静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2003该文着重探讨中国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首先对中西方文论史上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进行一番整理和对比,并试图找出两者之间的一些关联,然后分析反讽成为明清小说叙事重要特点的原因.最后重点分析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长篇小说反讽的技巧和特征,以及这些小说在主题,风格上表现出的反讽特色.该文可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由西方和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的发展这两个小部分组成.西方反讽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反讽分别从一种语言修辞手段发展到一种哲学美学的世界观,后又回归到语言层面,成为语言的一种最基本的原则.中国明清以前的反讽理论没有明确的分期,但是仍有一些代表性的术语如"含蓄"等分别是从修辞、风格、以及哲学思维方式上概括中国文学作品中反讽主要特征的.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了反讽成为明清长篇小说重要的叙事特征的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长篇小说自身的特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文体的喜剧风格和现实与虚构的矛盾性.另一个是当时的哲学思潮,即从明代开始,三种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就开始走向融合.后半部分侧重论述以四大奇书和《红楼梦》为代表的明清小说的具体的反讽叙事技巧、包括"双关"、"诗词"等.以及作家在创作时对于笔下的人物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思想倾向,最后是小说的喜剧戏谑的风格特色和构成这种喜剧风格的各种修辞技巧.结语部分简要论述研究明清小说的反讽叙事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重要意义.7.期刊论文王心宇.WANG Xin-yu浅析《李尔王》中的悖论与反讽-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把悖论和反讽应用于语言修辞,并扩至人物形象层面甚至主题思想层面,使模棱深邃的语义状态与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元、无序与矛盾相契合,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刻矛盾.8.学位论文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2008引论部分概括地阐述了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及其研究方法。

本文认为,反讽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是20世纪至今世界文学研究中最具有前沿意义的重要概念之一。

近百年来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接受过西方文学和西方理论话语的的强势影响,对西方反讽诗学也有所借鉴、吸收和运用,而且有些作家即使没有直接阅读或接触过反讽的理论著作,但是他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的浓郁的反讽氛围的熏染下也具有了反讽的生命意识和世界视角。

可以说,正是西方文学反讽诗学的深刻影响为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建构起了一种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意义维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的一种突出的标志。

第一章从纵向的时间维度考察、总结了反讽诗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的译介、研究和运用的历史状况。

本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反讽诗学开始被中国文学界翻译介绍,许多作家从不同的资源接受了西方反讽诗学的影响。

80年代后,我国学界对反讽诗学的译介在理论上有所提升,注意到了新批评派反讽、浪漫主义反讽和后现代主义反讽这三大体系的辨析,学界尤其是文学评论界对反讽理论运用的兴趣大为增加,但在反讽诗学对现代作家影响的研究方面大多仍然停留在反讽诗学的修辞意义上,很少有人对现代作家与反讽诗学的关系进行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层面上的探讨。

因而关于反讽诗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研究具有相当大的理论空间期待研究者去开拓。

第二章探讨鲁迅与西方反讽诗学的关系。

本文认为研究鲁迅的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视域进行,反讽诗学的探讨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论空间的学术视角。

鲁迅主要是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那里吸取了反讽式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

鲁迅作为反讽者其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清醒地意识到了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反讽者也是世界发展所要求的牺牲品”的意义,并且把这种“牺牲”视为自己无可回避的历史宿命,最终以“历史中间物”的姿态肩起黑暗的闸门。

悖论思维成为鲁迅反讽思维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整个思想的本质性特征,不仅是在被鲁迅称之为自己的哲学的《野草》中,而且在鲁迅的思想历史上也贯以始终。

鲁迅无疑是一个“长着看得见反讽的眼睛的人”。

不仅看得见反讽,而且看得见自身的反讽,不仅虚无世界的一切,而且虚无这虚无本身,从而成就为一位反抗绝望的精神界战士。

第三章、第四章分别探讨钱钟书、张爱玲两位小说家与西方反讽诗学的关系。

本文认为钱钟书和张爱玲都深受西方文化传统的浸染,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喜欢运用反讽的修辞技巧来达到精妙的讽刺作用,但他们小说中的反讽性并不止于反话正说、正话反说、悖谬、戏拟、佯装无知等修辞意义。

钱钟书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影响,反讽成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总体性的生命感受,所以无论是方鸿渐人生之旅的圆圈结构、是《围城》中的三次出现在作品中的“船”的意象,还是那只永远跟不上时间步伐的古老的闹钟,都是钱钟书为人类文明的存在方式和人类生存困境所布下的反讽象征。

张爱玲出身没落的封建世家,天生就具有反讽的气质,张爱玲的反讽意识来之于西方文学的深厚素养,也来之于她对于生命存在的颖悟。

她是运用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反讽精神,徐徐展现了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种种真实的历史情境和人性状态,表现了存在所具有的荒谬境况,矛盾情境,虚无感受,她的那句经常被人引用的经典名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却爬满了虱子”,其实就是一种最为绝妙的对于存在的反讽表达。

所以,钱钟书和张爱玲都具有反讽者的锐利目光,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对于人生和存在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这种思考中突出的反讽者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色彩,都说明他们的反讽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反讽,也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反讽。

他们的作品中所揭示出的生存悖论,不是一时的,也不是一地的,不是某个人的,也不是某一类型人的,而是人类共同的,共有的,永存的,没有人能够从这种生存悖论的怪圈中脱逃出去,正是这些基本的悖论,构成了人类生存本质的反讽性特征。

第五章探讨九叶诗人同西方反讽诗学的关系。

本文认为九叶诗人对于西方反讽诗学的传播和译介,是在一种理论体系比较完备、知识结构比较系统、个人境遇比较契合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他们在介绍西方反讽诗学的现代意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在诗歌创作上,九叶诗人借鉴和吸收20世纪30年代英国新批评派的反讽理论,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率先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重要原则,这个诗学原则的中心观念即悖论与反讽的运用,即强调矛盾、冲突的因素,并在诗歌内部使矛盾的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正是九叶诗人对反讽这种现代诗语形式的借鉴、融化与创造,一方面,从反讽的修辞层面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反讽性对比的手法在诗歌内部产生一种矛盾、冲突的张力,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从反讽的哲学层面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悖论式的思维方式,质疑存在,思考存在中的价值解体问题。

所以,九叶诗人在一种全新的意义上,使中国新诗在现代性的构置上与西方最前卫的现代派诗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使中国新诗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第六章以韩少功与王小波为例,探讨了昆德拉式的反讽精神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用反讽构建思与笑的张力方面,正是在游戏的狂欢和语言的嬉戏之中,在真实和非真实之间,在严肃和玩笑之间,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之中,构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富有丰富性和暧昧性的反讽意义场。

在这个意义场之中,反讽用笑声的力量在表象与事实之间撕开了一道裂缝,正是在这种裂缝中,读者看到了世界的本质,看到了存在的真相。

其次是表现在用反讽来批判人们习以为常的媚俗方面,也就是说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着清醒的、睿智的距离,运用质疑批判的反讽目光,层层剥离媚俗的抒情表象,还原生存的丰富性和暧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