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基本知识
中国史籍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
中国史籍自《宋史》改《倭人传》为《日本传》
日本行政区域曾由“五畿七道”构成,至幕末·维新期有第八道:北海道。
“日之丸”最初是萨摩藩商船标志,后成为日本标志,1999年成为日本法定意义上的国旗。
日本“国家三要素”的形成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以历代天皇为序的两本经典。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神世七代”第七代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创造”了日本,生育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
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人间后繁衍后代,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其曾孙。
科学研究证明,“日本”成为“列岛”,大约在一万多年前。
日本人由东南亚人和东北亚人构成,是“二重结构”。
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是日本的土器时代。
在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水稻。
“邪马台国”(大和国)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种观点。
古代天皇制阶段,天皇有三大权力:赐姓,叙位,颁布诏敕。
武士道
武士自8世纪“初现”,10世纪正式诞生。
“武士道”分成三个阶段:
1)镰仓幕府时代作为12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封建武士道。
2)江户幕府时代以幕藩体制为背景的儒学武士道。
3)明治时代以“忠君”为核心的新武士道。
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圣经”。
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现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释尊入寂”后,由其弟子传布。
佛教有三大流派:南传佛教(小乘),北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
日本属北传佛教。
原始佛教“四大观念”:
(一)“诸法”,即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的世界
(二)“空”(空性),即世界万物不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
(三)“实相”,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作为其本质的真实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空”;(四)“佛性”,即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佛的潜在本性。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
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8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教在6世纪中(大和时代)传入日本。
日本佛教宗派按其形成顺序分为三大部分:
“奈良系佛教”(通称“南都六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
“平安系佛教”:天台宗、真言宗;
“镰仓系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一向宗)、禅宗、时宗、日莲宗。
其中“日莲宗”是唯一由日本人自己创建的宗派。
“天台属于官家,真言属于公卿,禅宗属于武士,净土属于平民。
”此言虽然偏颇,但反映了佛教各宗派信徒的分布情况。
神道
神道(教)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和结构。
日本的神道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祭拜神灵化的万物。
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日本人创造了“神道”一词,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与外国传入的蕃神。
“神道”一词初见于《日本书纪》: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道的标志。
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
神社的拜殿里没有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
日本现共有约8.2万个神社。
神道是不断变迁、充实、完善的。
除了自身的传统,曾在不同时期接受了道教、佛教、儒学、天主教、国学、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思想的影响。
近代神道以神国、神皇思想为基础,是为近代天皇制服务的国家神道。
盟军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发布《神道指令》,停止国家神道活动。
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0条规定“政教分离”。
“神佛习合”是颇能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种表现:
第一,神是混沌的存在,需要获得佛的拯救。
第二,神守护佛教,即有所谓“护法神”。
第三,在佛教影响下形成“御灵信仰”。
第四,神是佛为了拯救众生而改变姿态的一种显现,即“本地垂迹”。
儒教和律令制国家的演变
儒教一词初见于《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
”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
《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是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的“周孔之道”(汉
学);后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宋学)。
中国儒教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将博爱精神视为社会义务和要求。
“仁”相对于外在显示和外在约束的“礼”,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基准。
儒教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285年百济五经博士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
第二阶段,公元604年圣德太子改革,包括:
(一)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官员分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
不同冠位以颜色区别。
(二)制定“十七条宪法”,规范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第三阶段,江户时代(1603—1868)。
该时代日本儒学主要有三大派别: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
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因此儒教全面深入影响日本。
日本开始真正受儒家影响。
中日儒教的明显差异:
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日本否定“忠孝不能两全”。
西学
日本“西学”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又称吉利支丹时代);
2)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兰学时代”、
3)幕末·维新时期的“洋学时代”。
第一阶段,耶稣会奉行“商教一致”策略获得了传教权,使西学渗入日本各领域。
但是,以“禁教”和“贸易统制”为中心的“锁国令”,中断了这一历程。
1600年“利弗特”号进入日本,日本得以“商教分离”,遂开始严厉禁教。
但是,由于中国与荷兰两个传输渠道的存在,西学仍不断进入日本。
第二阶段,1874年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泽将约翰·亚当·库尔姆斯的《解剖图谱》以
《解体新书》的书名译出,不仅向社会宣布了“吾人形态之真形”,而且正式拉开了兰学的帷幕。
“所谓兰学,就是指荷兰的学问,即做关于荷兰的学问……具体而言,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为医疗服务的医学和本草学,以及从中衍生的药学和化学;第二,为编历服务的天文学,及从中衍生的物理学;第三,为海防服务的地理学,及从中衍生的历史学。
”(大槻玄泽:《兰学阶梯》)事实上“兰学”包含着广义的“西洋科学知识”。
第三阶段,始于19世纪50年代,以“培理叩关”为标志的“洋学时代”。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在莱顿大学师从自由主义经济学权威西蒙·毕洒林学习“五科”,“迈出了明治新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虽然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没有全盘西化。
在这方面做出杰出理论贡献的是佐久间象山。
他提出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一概念后被概括为“和魂洋才”。
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定制、改元、迁都、变法。
明治维新三大方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洋学时代”是日本构建近代国家体制的时代,当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小野梓及其“君民同治”的“英学”家理论;中江兆民及其“万民同治”的“法学”家理论;井上毅及其“主权归一”的“德学”家理论。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强调:“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
”(第一条)。
同时颁布了《皇室典范》和《教育敕语》,前者强调皇位继承顺序和要求,后者强调道德的作用。
东亚秩序的演变
“汉字文化圈”四大要素: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
东亚秩序的“两大支柱”(1)册封体制;(2)朝贡贸易
(一)中日首次较量:白江之战(白村江之战)。
此战使中国确立了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之后,日本更向中国派遣唐使,至894年菅原道真《请令诸公卿议定遣唐使停止状》。
(二)作为国际政治关系的东亚秩序日趋解体,作为经济贸易关系的东亚秩序逐渐形成。
为确立政治权威和确保该地区安定,元世祖于13世纪中叶发动“忽必烈征伐”。
日本称之为“文永·弘安之役”。
文永·弘安之役对内政外交的影响:公家和武家的权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武家权力进入公家管辖范围;中日断交。
(三)16世纪末丰臣秀吉发动“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倭乱”)和庆长之役(朝鲜称“丁酉再乱”),试图“假道入明”,但以失败告终。
(四)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日清战争”)颠覆了东亚秩序;《马关条约》及“三国干涉还辽”后的“日清战后经营”,改变了日本产业结构。
(五)20世纪初日俄战争,原先不同意“以满易韩”的俄国,与日本签定《朴茨茅斯条约》,其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
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
不久,关于其上奏天皇的所谓“田中奏折”流传坊间,“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
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开始为人们耳熟能详。
据重光葵回忆录:“我在外务省供职多年,从未听说有这份文件。
但是,后来东亚发生的事态,和随之日本所采取的行动,恰似以田中奏折作为教科书,按其所提示的步骤进行。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扩张在华势力范围,自“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中国,日美矛盾日趋激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
远因:所谓“排日移民法”和华盛顿体系至伦敦海军协定对日本的限制。
近因:缔结三国同盟和进军法属印度支那。
1945年8月15日,经过御前会议“两次圣断”,日本天皇颁布《大东亚战争终结之诏书》(简称《终战诏书》),宣布接受《美英中三国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6年日本实施《日本国宪法》。
新宪法有三大要素:国民主权,和平主义;尊重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