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明的历史变迁”期末复习

基本知识

中国史籍关于“日本”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

中国史籍自《宋史》改《倭人传》为《日本传》

日本行政区域曾由“五畿七道”构成,至幕末·维新期有第八道:北海道。

“日之丸”最初是萨摩藩商船标志,后成为日本标志,1999年成为日本法定意义上的国旗。

日本“国家三要素”的形成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以历代天皇为序的两本经典。

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神世七代”第七代伊奘诺尊和伊奘冉尊“创造”了日本,生育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天照大神。天照大神的孙子琼琼杵尊降临人间后繁衍后代,日本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其曾孙。

科学研究证明,“日本”成为“列岛”,大约在一万多年前。

日本人由东南亚人和东北亚人构成,是“二重结构”。

绳文时代和弥生时代,是日本的土器时代。在弥生时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水稻。

“邪马台国”(大和国)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种观点。

古代天皇制阶段,天皇有三大权力:赐姓,叙位,颁布诏敕。

武士道

武士自8世纪“初现”,10世纪正式诞生。

“武士道”分成三个阶段:

1)镰仓幕府时代作为12世纪封建社会产物的封建武士道。

2)江户幕府时代以幕藩体制为背景的儒学武士道。

3)明治时代以“忠君”为核心的新武士道。

山本常朝的《叶隐·闻书》是武士道的“圣经”。

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现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释尊入寂”后,由其弟子传布。

佛教有三大流派:南传佛教(小乘),北传佛教(大乘),藏传佛教。日本属北传佛教。

原始佛教“四大观念”:

(一)“诸法”,即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空间的世界

(二)“空”(空性),即世界万物不存在恒常不变的实体;

(三)“实相”,即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具有作为其本质的真实形态,这种形态就是“空”;(四)“佛性”,即存在于一切生命体中的“佛的潜在本性。

释加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

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8苦)

集谛:苦从何来?

灭谛: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佛教在6世纪中(大和时代)传入日本。

日本佛教宗派按其形成顺序分为三大部分:

“奈良系佛教”(通称“南都六宗”):

法相宗、华严宗、律宗、(三论宗、成实宗、俱舍宗);

“平安系佛教”:天台宗、真言宗;

“镰仓系佛教”:净土宗、净土真宗(一向宗)、禅宗、时宗、日莲宗。

其中“日莲宗”是唯一由日本人自己创建的宗派。

“天台属于官家,真言属于公卿,禅宗属于武士,净土属于平民。”此言虽然偏颇,但反映了佛教各宗派信徒的分布情况。

神道

神道(教)最初是一种原始宗教,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思想体系和结构。

日本的神道信仰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祭拜神灵化的万物。

公元5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渐渐被日本人接受,为了与“佛法”一词分庭抗礼,日本人创造了“神道”一词,以区分日本固有的神与外国传入的蕃神。

“神道”一词初见于《日本书纪》:天皇信佛法,尊神道。

“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道的标志。走过鸟居就是进入了神界。

神社的拜殿里没有祭拜的对象,既没有神像,也没有牌位。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日本现共有约8.2万个神社。

神道是不断变迁、充实、完善的。除了自身的传统,曾在不同时期接受了道教、佛教、儒学、天主教、国学、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思想的影响。

近代神道以神国、神皇思想为基础,是为近代天皇制服务的国家神道。

盟军占领日本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发布《神道指令》,停止国家神道活动。

1946年《日本国宪法》第20条规定“政教分离”。

“神佛习合”是颇能体现日本文化特征的重要概念,主要有四种表现:

第一,神是混沌的存在,需要获得佛的拯救。

第二,神守护佛教,即有所谓“护法神”。

第三,在佛教影响下形成“御灵信仰”。

第四,神是佛为了拯救众生而改变姿态的一种显现,即“本地垂迹”。

儒教和律令制国家的演变

儒教一词初见于《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汉代末年,儒者蔡邕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绪,世笃儒教。”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说文解字》:“儒,术士之称。”

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是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

儒教教义的演变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阶段是尊五经、重视礼仪制度的“周孔之道”(汉

学);后阶段是尊四书、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宋学)。

中国儒教的核心是“仁”,强调“仁者爱人”,将博爱精神视为社会义务和要求。

“仁”相对于外在显示和外在约束的“礼”,是一种心理要求和基准。

儒教传入日本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公元285年百济五经博士王仁将《论语》带入日本。

第二阶段,公元604年圣德太子改革,包括:

(一)制定“冠位十二阶”,将官员分为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礼、小礼、大信、小信、大义、小义、大智、小智。不同冠位以颜色区别。

(二)制定“十七条宪法”,规范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第三阶段,江户时代(1603—1868)。该时代日本儒学主要有三大派别:朱子学派、阳明学派和古学派。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因此儒教全面深入影响日本。日本开始真正受儒家影响。

中日儒教的明显差异:

中国儒教强调“仁”,日本儒教强调“忠”;日本否定“忠孝不能两全”。

西学

日本“西学”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又称吉利支丹时代);

2)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兰学时代”、

3)幕末·维新时期的“洋学时代”。

第一阶段,耶稣会奉行“商教一致”策略获得了传教权,使西学渗入日本各领域。

但是,以“禁教”和“贸易统制”为中心的“锁国令”,中断了这一历程。

1600年“利弗特”号进入日本,日本得以“商教分离”,遂开始严厉禁教。但是,由于中国与荷兰两个传输渠道的存在,西学仍不断进入日本。

第二阶段,1874年杉田玄白和前野良泽将约翰·亚当·库尔姆斯的《解剖图谱》以

《解体新书》的书名译出,不仅向社会宣布了“吾人形态之真形”,而且正式拉开了兰学的帷幕。“所谓兰学,就是指荷兰的学问,即做关于荷兰的学问……具体而言,它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的:第一,为医疗服务的医学和本草学,以及从中衍生的药学和化学;第二,为编历服务的天文学,及从中衍生的物理学;第三,为海防服务的地理学,及从中衍生的历史学。”(大槻玄泽:《兰学阶梯》)事实上“兰学”包含着广义的“西洋科学知识”。

第三阶段,始于19世纪50年代,以“培理叩关”为标志的“洋学时代”。

1862年幕府派遣西周、津田真道赴荷兰留学,在莱顿大学师从自由主义经济学权威西蒙·毕洒林学习“五科”,“迈出了明治新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虽然日本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没有全盘西化。在这方面做出杰出理论贡献的是佐久间象山。他提出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一概念后被概括为“和魂洋才”。

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定制、改元、迁都、变法。

明治维新三大方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

“洋学时代”是日本构建近代国家体制的时代,当时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有:小野梓及其“君民同治”的“英学”家理论;中江兆民及其“万民同治”的“法学”家理论;井上毅及其“主权归一”的“德学”家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