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口述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并用幻灯片展示.

问题1:

(1)各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是什么?(只讨论正弦、余弦、正切)(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3)公式一的内容与作用是什么?

问题2:已知如何求的值.

教师引导:能否再把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化为我们熟悉的

0°~9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各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对于诱导公式记忆起关键作用.提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激起学生们的兴趣.

(二)探索开发新结论

教师引导: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看,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探究一: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问题3:

①(+)角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②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则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

(关于原点对称)

③点P1(x,y),那么点P2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④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的关系如何?

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二

【设计意图】公式二的三个式子中,是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由于方法及思路都是未知的,所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办法.通过脚手架式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诱导公式二,让学生体验证明猜想的乐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试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传递“由宏观到微观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后两个均由学生类比讨论完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问题4:公式中的角仅是锐角吗?

【设计意图】课前提问的问题是以引入的,之后的讨论只是用代数方法换成了一般形式的角,有些同学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就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师生活动:演示几何画板课件,首先作出第一象限的任意角,之后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拖动其终边上任意点,再让学生观察每一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称关系,从而验证了猜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类比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再来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观察,由公式一知的终边与的终边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探究二: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问题5:

①(-)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②设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关于x轴对称)

③设点P1(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④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关系如何?

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完成由角的终边点的对称性得到公式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探究和体验的欲望,让他们既动脑又动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数与形的关系,尝试自主探究的乐趣.

教师引导:那,我们须知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学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解决它吧!

探究三: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问题6:

①与(-)角的终边位置关系如何?(关于y轴对称)

②设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何?(关于y轴对称)

③设点P1(x,y),则点P'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④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关系如何?

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四

【设计意图】与探究二的教法相同,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推导公式,教师巡视,及时反馈、矫正、讲评.采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观察的多种方式的呈现,通过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所得到结论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和发现规律(公式)的喜悦,激发学生更积极地去寻找规律、认识规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只要做个

有心人,发现规律并非难事.

(三)总结概括新结论

师生活动: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记忆牢靠,师生共同大声朗读这四组公式.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公式一: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说明:公式中的指使公式两边有意义的任意一个角.

问题7: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公式一、二、三、四吗?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公式,通过幻灯片展示,猜想验证,如果把角看成锐角,分别位于第一、二、三、四象限,由课前提问各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学生可以试着叙述.

师生活动:总结概括公式一、二、三、四:

的三角函数值,等于的同名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看成锐角时原函数值的符号.公式特点:“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设计意图】逐步理解十字口诀含义,并且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巩固应用结论

例1 求下列三角函数值:

师生活动:学生板书,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1);(2);(3);(4)

分析:先将不是0~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利用诱导公式一)或先将负角转化为正角然后再用诱导公式化到~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的值.

解:(1).

(2).

(3).

(4)

=.

分析:先将不是0~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0~范围内的角的三角函数(利用诱导公式一)或先将负角转化为正角然后再用诱导公式化到~范围内角的三角函数的值.

问题8:用诱导公式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其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大胆说,互相讨论)

②负角的三角函数为正角的三角函数;

②大于的正角的三角函数为0°~360°内的三角函数;

③化0~内的三角函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

变式:已知是第三象限的角且,求,(学生口答)

【设计意图】在得到诱导公式后,在此让学生独立去实践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1、2小题都能很快解决,只是到了第3、4小题时,条件变化稍复杂一些,同学们就会出现思维障碍,需及时引导他们去进行角的转化,在实践中体会诱导公式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使任意一个角都转化为他们所熟知的锐角,体会从未知到已知的化归思想,从而为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埋下伏笔.变式

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中角的任意性而设立.

例2 化简.

(学生板书)

解:,

所以原式=.

变式:已知,求的值

【设计意图】在例题的选取与设计上,主要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推进”的想法,例1体现在求值上,例2主要体现在化简上,使学生明白公示的应用所在.变式需要利用诱导公式进行一下变形再求值,对于初学者有点难度,需要教师从旁指导.练习是递进,体现化归思想、整体思想、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初步掌握知识应用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问题9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吗?主要提示从以下三方面(由学生完成)

1.四组诱导公式及公式的记忆方法

2.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步骤:

上述过程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3.公式中的的任意性.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已有知识,发现知识规律及其结构特征,形成知识系统;深化对诱导公式内涵和实质的理解,挖掘知识形成过程中所体现归纳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形成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六)作业布置:

27页练习2、3

【设计意图】通过训练,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检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题的设置为了下节课学习公式五、六做预习准备的.教会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数学学习,这是本节内容的一个提高与拓展.

高中数学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三角函数公式大全三角函数看似很多,很复杂,但只要掌握了三角函数的本质及内部规律就会发现三角函数各个公式之间有强大的联系。而掌握三角函数的内部规律及本质也是学好三角函数的关键所在,下面是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 / 斜边 cos α=∠α的邻边 / 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 是sinA的平方 sin2(A))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

=sin(2a+a) 页 1 第 =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cos(2α))/2=versin(2α)/2sin^2(α)=(1-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cos(2α))/(1+cos(2α))tan^2(α)=(1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2cot2α-cotα=-tanα s2α=2cos^2α1+co 1-cos2α=2sin^2α 1+sinα=(sinα/2+cosα /2)^2=2sina(1-sin2a)+(1-2sin2a)sina =3sina-4sin3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页 2 第 =(2cos2a-1)cosa-2(1-sin2a)cosa =4cos3a-3cosa

高中《三角函数》全部教案

三角函数
第一教时
教材:角的概念的推广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
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
过程:一、提出课题:“三角函数”
回忆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它是利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值
来定义的。相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的三角函数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各门学科技术
中都有广泛应用。
二、角的概念的推广
1.回忆:初中是任何定义角的?(从一个点出发引出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几
何图形)这种概念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但它的弊端在于“狭
隘”
2.讲解:“旋转”形成角(P4)
突出“旋转” 注意:“顶点”“始边”“终边”
“始边”往往合于 x 轴正半轴
3.“正角”与“负角”——这是由旋转的方向所决定的。
记法:角 或 可以简记成 4.由于用“旋转”定义角之后,角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1 角有正负之分 2 角可以任意大
如: =210
= 150
= 660
实例:体操动作:旋转 2 周(360 ×2=720 ) 3 周(360 ×
3=1080 )
3 还有零角
一条射线,没有旋转
三、关于“象限角”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往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来讨论角
角的顶点合于坐标原点,角的始边合于 x 轴的正半轴,这样一来, 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
坐标轴上,则此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如:30
390
330 是第Ⅰ象限角
300
60 是第
Ⅳ象限角 585 1180 是第Ⅲ象限角
四、关于终边相同的角
2000 是第Ⅱ象限角等
1.观察:390 , 330 角,它们的终边都与 30 角的终边相同
2.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一个 0 到 360 的角与 k(k Z ) 个周角的和
390 =30 +360
(k 1)
330 =30 360
30 =30 +0×360
(k 0)
1470 =30 +4×360
(k 4)
1770 =30 5×360
(k 5)
3.所有与 终边相同的角连同 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
S | k 360 , k Z
(k 1)
即:任何一个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 与整数个周角的

4.例一 (P5 略)
五、小结: 1 角的概念的推广
用“旋转”定义角 角的范围的扩大
2 “象限角”与“终边相同的角”
第二教时
教材:弧度制 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学会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进而建立角的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知识网络】 学法: 1.注重化归思想的运用.如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问题化归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不同名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名的三角函数的问题,将不同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化成同角的三角函数问题等 2.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如讨论函数性质等问题时,要结合函数图象思考,便易找出解题思路和问题答案. 第1课 三角函数的概念 【学习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 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意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掌握三角函数的符号法则. 【考点梳理】 考点一、角的概念与推广 1.任意角的概念:正角、负角、零角 2.象限角与轴线角: 与α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Z k k ∈+=απββ 三角函数知识框架图

第一象限角的集合:{|22,}2 k k k Z π βπβπ<<+∈ 第二象限角的集合:{| 22,}2 k k k Z π βπβππ+<<+∈ 第三象限角的集合:3{|22,}2 k k k Z π βππβπ+<<+∈ 第四象限角的集合:3{| 222,}2 k k k Z π βπβππ+<<+∈ 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k k Z ββπ=∈ 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2 k k Z π ββπ=+∈ 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2 k k Z π ββ=∈ 要点诠释: 要熟悉任意角的概念,要注意角的集合表现形式不是唯一的,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还要注意区间角与象限角及轴线角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二、弧度制 1.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 弧长l r α= ?,扇形面积21122 S lr r α==扇形(其中r 是圆的半径,α是弧所对圆心 角的弧度数). 2.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180π=;180 10.017451()57.305718'180 rad rad rad π π = ≈=≈=; 要点诠释: 要熟悉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以及在弧度制下的有关公式. 考点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 定义:在角α上的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记r OP ==则sin y r α= , cos x r α=, tan y x α=,cot x y α=,sec r x α=,csc r y α=. 2. 三角函数线:如图,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MP ,OM ,AT 分别叫做α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全解

三角函数公式 1.正弦定理: A a sin = B b sin =C c sin = 2R (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A cos b 2=a 2+c 2-2ac B cos c 2=a 2+b 2-2ab C cos bc a c b A 2cos 2 22-+= 3.S ⊿= 21a a h ?=21ab C sin =21bc A sin =21ac B sin =R abc 4=2R 2A sin B sin C sin =A C B a sin 2sin sin 2=B C A b sin 2sin sin 2=C B A c sin 2sin sin 2=pr=))()((c p b p a p p --- (其中)(2 1 c b a p ++=, 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4.诱导公试 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同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注:三角函数值等于α的 异名三角函数值,前面加上一个把α看作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即:

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5.和差角公式 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②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③β αβ αβαtg tg tg tg tg ?±= ± 1)( ④)1)((βαβαβαtg tg tg tg tg ?±=± 6.二倍角公式:(含万能公式) ①θ θ θθθ2 12cos sin 22sin tg tg += = ②θ θ θθθθθ2 22 2 2 2 11sin 211cos 2sin cos 2cos tg tg +-=-=-=-= ③θθθ2122tg tg tg -= ④22cos 11sin 222θθθθ-=+=tg tg ⑤22cos 1cos 2 θθ+= 7.半角公式:(符号的选择由 2 θ 所在的象限确定) ①2cos 12 sin θθ -± = ②2 cos 12sin 2θ θ-= ③2cos 12cos θθ+±= ④2cos 12 cos 2 θθ += ⑤2sin 2cos 12θθ=- ⑥2 cos 2cos 12θθ=+ ⑦2 sin 2 cos )2 sin 2 (cos sin 12θ θθθθ±=±=± ⑧θ θ θθθθθ sin cos 1cos 1sin cos 1cos 12 -=+=+-± =tg 8.积化和差公式: [])sin()sin(21cos sin βαβαβα-++=[] )sin()sin(21 sin cos βαβαβα--+=[])cos()cos(21cos cos βαβαβα-++= ()[]βαβαβα--+-=cos )cos(2 1 sin sin 9.和差化积公式: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坡比)等. (3)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用正切、正弦、余弦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数形之间的联系,逐步学习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身边的事物,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正切、正弦、余弦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 活动内容:观察梯子的倾斜程度 梯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个梯子放的“陡”,那个梯子放的“平缓”,人们是如何判断的?“陡”或“平缓”是用来描述梯子什么的?为了描述梯子的这种倾斜程度,先给大家介绍三个简单的概念:倾斜角,铅垂高,水平宽.1.图1—1和图1—2中,这里摆放的两个梯子,你能辨别出那一个比较陡一些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2.图1—3中,这里摆放的两个梯子,你能辨别出那一个比较陡一些吗?你又是如何判断的? 对于图1—3,学生可能难于下手,这时老师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比较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即比较表一中的1t 与2t 大小,当12t t >、12t t <、12t t 时,借助几何画板直观的验证梯子的倾斜程度,以突破学生认识上的障碍.(为了方便研究,表格中的数据精确到十分位). 活动目的:先让学生从图1-1和图1-2中直观感受梯子的倾斜程度,再让学生理性思考该如何寻找方法判断图1-3中梯子的倾斜程度.这样学生会感到知识上的匮乏,从而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从实例中体会不同情况下比较梯子的倾斜程度只靠直观感受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法——用边的比进行比较. 第二环节 探求新知 活动内容1:在小明家的墙角处放有一架较长的梯子,墙很高,又没有足够长的尺来测量,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得到梯子的倾斜程度呢? 图1— 1 图1—2 图1— 3 表 1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关系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关系: 倒数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商的关系: sinα/cosα=tanα=secα/cscα cosα/sinα=cotα=cscα/secα 平方关系: sin^2(α)+cos^2(α)=1 1+tan^2(α)=sec^2(α) 1+cot^2(α)=csc^2(α) 平常针对不同条件的常用的两个公式 sin^2(α)+cos^2(α)=1 tan α *cot α=1 一个特殊公式 (sina+sinθ)*(sina-sinθ)=sin(a+θ)*sin(a-θ) 证明:(sina+sinθ)*(sina-sinθ)=2 sin[(θ+a)/2] cos[(a-θ)/2] *2 cos[(θ+a)/2] sin[(a-θ)/2] =sin(a+θ)*sin(a-θ) 坡度公式 我们通常半坡面的铅直高度h与水平高度l的比叫做坡度(也叫坡比),用字母i表示,即 i=h / l, 坡度的一般形式写成 l : m 形式,如i=1:5.如果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 a(叫做坡角),那么 i=h/l=tan a.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正弦: sin α=∠α的对边/∠α的斜边 余弦:cos α=∠α的邻边/∠α的斜边 正切:tan α=∠α的对边/∠α的邻边 余切:cot α=∠α的邻边/∠α的对边 二倍角公式 正弦 sin2A=2sinA·cosA 余弦 1.Cos2a=Cos^2(a)-Sin^2(a) 2.Cos2a=1-2Sin^2(a) 3.Cos2a=2Cos^2(a)-1 即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完整word版,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4.1、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 一、教学内容分析 直角三角形简单朴素的边角关系,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进行自然地推广而得到简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自然地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图象和性质。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初中学生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因此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厚实的基础,新课的引入会比较容易和顺畅。学生要面对的新的学习问题是,角的概念推广了,原先学生所熟悉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可以推广到任意角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 三、设计思想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教材,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的定义(包括这二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根据角终边所在位置不同,分别探讨各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以及这三种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借助有向线段进一步认识三角函数. 4、通过任意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锐角三角函数是任意三角函数的一种特例,加深特殊与一般关系的理解。 5、通过三角函数的几何表示,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初三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教师:学生:年级:初三_学科:数学日期:星期:时段:一、课题1、锐角三角函数 二、教学目标1、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几个重要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基本概念 2、掌握几个重要的三角函数值 3、三角函数的应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练习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基本知识点: 1、知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222 a b c += 2、如下图,在Rt△ABC中,∠C为直角,则∠A的锐角三角函数为(∠A可换成∠B): 定义表达式取值范围关系(A+B=90) 正 弦斜边 的对边 A A ∠ = sin 1 sin 0< A (∠A为锐角) B A cot tan= B A tan cot= A A cot 1 tan=(倒数) 1 cot tan= ?A A 余 切的对边 的邻边 A A A ∠ ∠ = cot cot> A (∠A为锐角) 3、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 90 cos( sin A A- ? = ) 90 sin( cos A A- ? = B A cos sin= B A sin cos=A 90 B 90 ∠ - ? = ∠ ? = ∠ + ∠ 得 由B A 对 邻 斜 A C B b a c

初中数学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公开课教学设计

28.1 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第 1 课时正弦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理解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事实; 2. 掌握正弦函数意义,能依据正弦函数定义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30°和45°与其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值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获得“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这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这一重要结论,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在探索正弦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增强由特殊到一般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正弦函数定义,理解当锐角一定时它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的比固定不变这一事实.【教学难点】加深直角三角形中,当它的某一锐角固定时这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个定值”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 为使水管出水口到水平面的高度为35m,那么需准备多长的管? 【教学说明】对所提示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如何将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结论. 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即是否运用 30 的对边1 “ 斜边= 2 ” 这一结论。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 1 如果将上述问题中出水口到水平面的高度改为50m,那么需准备多长的水管? 思考 1 通过对前面问题和探究的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教学说明】在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后,让他们相互交流各自体会,为掌握本节知 识积累感性认识.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简要总结. 【归纳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为30°,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 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是一个固定值. 2 ∠ C=90°,∠ A = 45°,计算∠ A的对边BC与斜思考 2 如图,在Rt△ACB中,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优秀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正切概念;能正确的用siaA 、cosA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 中两边的比; 2、熟记功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3、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 有关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复习,让学生学会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的能 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巩固本章的知识体系,从而体会 数形结合、转化和方程等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角函数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在实际问题中创设直角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能利用三角函数解决综合性的问题;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的计算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测评 1、如图,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射线OA 与x 轴正半轴的夹角为α,如果OA=5, tan α=2,那么点A 的坐标是( ) A .(1,2) B .(2,1) C .(1, 5) D .(2,5) 第1题图 第4题图 第5题图 2、已知∠A 是锐角,且满足3tanA- 3=0,则∠A 的大小为( ) A .30° B .45° C .60° D .无法确定 3、已知α为锐角,tan α= 4 3 ,则sin α=( ) A 、54 B 、34 C 、53 D 、4 3 4、如图,A ,B ,C 是小正方形的顶点,且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sin ∠ABC 的值( ) A 、1 B 、 22 C 、 3 3 D 、2 5、如图1,在Rt△ABC 中,∠B=90°,∠ACB=45°,延长BC 到D ,使CD=AC ,则tan22.5°=( )A 、12+ B 、12- C 、 212+ D 、 2 1 2-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设计一些基础练习,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老师能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知识要点梳理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如图在Rt △ABC 中,∠C=90°,a 、b 、c 分别是其三边。 正弦sinA=__________。 余弦cosA =__________。正切tanA=__________。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一课时. 本章中所介绍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广泛的关系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将来一般性的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及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本节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引入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一个三角函数——正切,而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由正切类比得到的.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既是三角函数的起始课,引领整章的探究与学习;又是一般性三角函数知识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从直观到抽象等思想,体会数形结合、从一般到特殊等方法,这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常用的思想方法将会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根据教材地位、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及年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正切的意义,能够运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2.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正切概念的产生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3.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生活常识和特殊情况可以体会到梯子的陡缓程度确实与铅直高和水平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从众多关系中准确的找到比值关系却是一个难点,而这个比值关系又恰恰是正切概念的核心。其次,本节的三角函数与学生以前所学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有所不同,它反映的不是数值与数值的对应关系,而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对应关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是这种对应关系对学生深刻地理解函数又有很大帮助。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梯子的陡缓程度和铅直高与水平宽比值之间的关系,以及锐角与其对边和邻边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生活的经验可能是不一样的,给出的思考结果差异性较大.

1.2.1 三角函数线 教案 (1)(优秀经典公开课比赛教案)

1.2.1 三角函数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 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单位圆中的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有更深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概念。 难点:正弦、余弦、正切线的利用。 三、教材与学情分析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角的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之间的联系,并在角的变化过程中,将这种联系直观地体现出来.所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本质.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主动探究,启发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同学们都在一些旅游景地或者在公园中见过大观览车,大家是否想过大观览车在转动过程中,座椅离地面的高度随着转动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二者之间有怎样 的相依关系呢? 思路2.(复习导入)我们研究了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学习了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成0°—360°角的三角函数的一组公式,前面还分析讨论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这些内容

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之上的,这些知识在以后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内容时,是经常、反复运用的,请同学们务必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加强记忆.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知道,对于角α的各种三角函数我们都是用比值来表示的,或者说是用数来表示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我们知道,直角坐标系内点的坐标与坐标轴的方向有关.因此自然产生一个想法是以坐标轴的方向来规定有向线段的方向,以使它们的取值与点的坐标联系起来. 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问题①: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三角函数定义并思考: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用 几何中的方法来表示,应怎样表示呢? 问题②:回忆初中学过的线段,若加上方向会怎样呢?什么是有向线段? 活动:指导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单位圆,设任意角α的顶点在原点,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x,y),x 轴的正半轴与单位圆相交于A(1,0),过P 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过A 作单位圆的切线,这条切线必平行于y 轴(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设它与角α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交于点T.教师点拨学生观察线段的方向与点P 的坐标.显然,线段OM 的长度为|x|,线段MP 的长度为|y|,它们都只能取非负值. 当角α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时,我们可以把OM 、MP 都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 如果x>0,OM 与x 轴同向,规定此时OM 具有正值x;如果x<0,OM 与x 轴正向相反(即反向), 规定此时OM 具有负值x,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OM=x. 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同向,规定此时MP 具有正值y;如果y<0,把MP 看作与y 轴反向,规定此时MP 具有负值y,所以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有MP=y. 引导学生观察OM 、MP 都是带有方向的线段,这种被看作带有方向的线段叫做有向线段. 于是,根据正弦、余弦函数的定义,就有 sin α=r y =1 y =y=MP, cos α=r x =1x =x=OM. 这两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 、OM 分别叫做角α的正弦线、余弦线. 类似地,我们把OA 、AT 也看作有向线段,那么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 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就有tan α= x y =OA AT =AT. 这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AT,叫做角α的正切线.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复习 毛永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的度数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的度数. 3.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情感态度】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复习,体会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结构: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正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弦.记作sinα,即:sinα=角α的对边/斜边. 2.余弦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作角α的余弦.记作cosα.即 cosα=角α的邻边/斜边. 3.正切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我们把锐角α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作角α的正切.记作tanα,即:tanα=角α的对边/角α的邻边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5.三角函数的概念: 我们把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统称为角α的锐角三角函数. 6.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已知元素求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作解直角三角形. 7.仰角、俯角的概念: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作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作俯角. 8.坡度的概念: 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前进的距离的比叫作坡度(或坡比);记作i,坡度通常用l∶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作坡角,记作α.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忆本章所学的有关概念,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求下列各式的值: (1)1﹣2sin230°; (2)sin45°cos30°﹣cos45°sin30°; (3); (4) 【解答】解:(1)原式=1﹣2×()2 =1﹣2× =1﹣ =;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单元要点分析 内容简介 本章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属于三角学中的最基础的部分内容,而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 (2)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锐角. (3)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贯彻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再运用这些规律于实际生活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直角三角形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很重要,?应该牢牢记住.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在本章,学生首次接触到以角度为自变量的三角函数,初学者不易理解.?讲课时应注意,只有让学生正确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掌握直角三角形边与角之间的关系,才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三角函数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减少单纯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三角函数的意义要通过问题经出,?再加以探索认识. 3.对实际问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4.适度增加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减少机械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9课时. 28.1 锐角三角函数4课时

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两角和公式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sin(A-B) = sinAcosB-cos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cos(A-B) = cosAcosB+sinAsinB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tan(A-B) =tanAtanB 1tanB tanA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cot(A-B) =cotA cotB 1cotAcotB -+ 倍角公式 tan2A =A tan 12tanA 2- Sin2A=2SinA?CosA Cos2A = Cos 2A-Sin 2A=2Cos 2A-1=1-2sin 2A 三倍角公式 sin3A = 3sinA-4(sinA)3 cos3A = 4(cosA)3-3cosA tan3a = tana ·tan(3π+a)·tan(3 π-a) 半角公式 sin( 2A )=2cos 1A -cos(2A )=2cos 1A + tan(2A )=A A cos 1cos 1+- cot(2A )=A A cos 1cos 1-+ tan(2 A )=A A sin cos 1-=A A cos 1sin + 和差化积 sina+sinb=2sin 2b a +cos 2b a - sina-sinb=2cos 2b a +sin 2 b a - cosa+cosb = 2cos 2b a +cos 2b a - cosa-cosb = -2sin 2b a +sin 2 b a - tana+tanb=b a b a cos cos )sin(+ 积化和差 sinasinb = -21[cos(a+b)-cos(a-b)] cosacosb = 2 1[cos(a+b)+cos(a-b)] sinacosb = 21[sin(a+b)+sin(a-b)] cosasinb = 2 1[sin(a+b)-sin(a-b)] 诱导公式 sin(-a) = -sina cos(-a) = cosa sin(2π-a) = cosa cos(2 π-a) = sina sin(2π+a) = cosa cos(2 π+a) = -sin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sin(π+a) = -sina cos(π+a) = -cosa tgA=tanA =a a cos sin 万能公式:sina=2)2(tan 12tan 2a a + cosa=22)2(tan 1)2(tan 1a a +- tana=2 )2 (tan 12tan 2a a -

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

三角函数的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口述的同时,教师加以引导并用幻灯片展示. 问题1: (1)各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是什么?(只讨论正弦、余弦、正切)(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3)公式一的内容与作用是什么? 问题2:已知如何求的值. 教师引导:能否再把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化为我们熟悉的 0°~9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特别是各象限三角函数的符号,对于诱导公式记忆起关键作用.提出的新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激起学生们的兴趣. (二)探索开发新结论 教师引导: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看,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 探究一: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问题3: ①(+)角的终边关系如何?(互为反向延长线或关于原点对称) ②与(+)角的终边分别交单位圆于点P1,P2,则点P1与P2位置关系如

何?(关于原点对称) ③点P1(x,y),那么点P2的坐标怎样表示?(P2(-x,-y)) ④sin与sin(+),cos与cos(+),tan与tan(+)的关系如 何? 经过探索,归纳成公式 ???????????-----公式二 【设计意图】公式二的三个式子中,是第一个解决的问题,由于方法及思路都是未知的,所以采取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办法.通过脚手架式的层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推导诱导公式二,让学生体验证明猜想的乐趣,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试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给学生传递“由宏观到微观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后两个均由学生类比讨论完成.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问题4:公式中的角仅是锐角吗? 【设计意图】课前提问的问题是以引入的,之后的讨论只是用代数方法换成了一般形式的角,有些同学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好,就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师生活动:演示几何画板课件,首先作出第一象限的任意角,之后得到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拖动其终边上任意点,再让学生观察每一象限内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和它们之间存在的对称关系,从而验证了猜想,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类比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再来解决后面的两个问题.观察,由公式一知的终边与的终边相同,所以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探究二:任意角与(-)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高一数学《三角函数》复习教案

必修4 第一章 三角函数 复习(一) 一、 基本知识 1、任意角:(1)正角:按逆时针旋转所形成的角 (2)负角:按顺时间旋转所形成的角 (3)零角:没有旋转(始边和终边重合) 2、象限角:终边所在象限 3、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360 n n Z βα=+?∈o 4、弧度制和角度制的转化:180 rad π=o 5、弧长公式:1 2 l R α= 扇形面积公式:21 2 S R lR α== (1)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22sin cos 1αα+= sin tan cos α αα = (2)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公式一:角度制:sin()sin 360k αα+??= 弧度制: sin(2)sin k απα+= ααcos )360cos(=??+k cos(2)cos k απα+= ααtan )360tan(=??+k tan(2)tan k απα+= 公式二:角度制:sin(180sin αα?+=-) 弧度制:sin(sin παα+=-) cos(180cos αα?+=-) cos(cos παα+=-) ααtan 180tan(=+?) ααπtan tan(=+) 公式三: sin()sin αα-=- cos()cos αα-= tan()tan αα -=- 公式四:角度制:ααsin 180sin(=-?) 弧度制:ααπsin sin(=-) cos(180cos αα?-=-) cos(cos παα-=-) ααtan 180tan(-=-?) ααπtan tan(-=-) 公式五:角度制:sin(90)cos αα-=o 弧度制: sin()cos 2π αα-= cos(90)sin αα-=o cos()sin 2π αα -= 公式六:角度制:sin(90)cos αα+=o 弧度制: sin()cos 2 π αα+= cos(90)sin αα +=-o cos()sin 2π αα +=- 8、周期函数:

数学三角函数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 1. ①与α(0°≤α<360°)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α与角β的终边重合): {} Z k k ∈+?=,360 |αββο ②终边在x 轴上的角的集合: {} Z k k ∈?=,180|ο ββ ③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90180|οοββ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90|οββ ⑤终边在y =x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οοββ ⑥终边在x y -=轴上的角的集合:{} Z k k ∈-?=,45180|οοββ ⑦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x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ο360 ⑧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关于y 轴对称,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οο180360k ⑨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βα+=k ο180 ⑩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οο90360±+=βαk 2. 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360°=2π 180°=π 1°=0.01745 1=57.30°=57°18′ 注意: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 =π 180°≈57.30°=57°18ˊ. 1°=180 π≈0.01745(rad ) 3、弧长公式: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11||22 s lr r α==?扇形 4、三角函数: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 (x,y )P 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 =αsin r x =αcos ; x y =αtan ; y x =αcot ; x r =αsec ;. αcsc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正切、余切 余弦、正割 正弦、余割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MP; 余弦线:OM; 正切线: AT. SIN \COS 1、2、3、4表示第一、二、三、四象限一半所在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