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转化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以下将介绍九年级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一、化学基本概念:1.物质:物质是人类感官可以察觉的一切实体,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更小的质点,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是物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3.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4.反应: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
物理反应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发生可逆变化。
5.分子与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原子紧密结合而成的单个化学实体。
离子是带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化学实体,在化学反应中可以交换电子。
二、化学基本原理:1.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它指出在封闭体系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即化学反应是在质量守恒的条件下进行的。
2.原子价与化合价:原子价是元素原子中外层电子数目的一种表示方法,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化合价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学定价,它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带电价数目的表示。
3.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的力,它用于保持化合物的稳定形态。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4.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的摩尔数之比。
相对分子质量是一种无量纲的物理量,它用来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质量。
5.负离子与正离子:负离子是指带负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失去电子而形成的。
正离子是指带正电荷的离子,它是通过获得电子而形成的。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的物质比例进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本讲主要内容】中考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主要考点: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催化剂在反应中改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2.了解:①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则是指一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过程判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②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系与区别: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过程中失去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过程中得到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关键是置换反应的判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立一种单质与化合物。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a2+2==a3+H2;+u==u+2;H4+22==2+2H2注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出发进行的,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则是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是得氧或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缓慢氧化氧化反应(放热)剧烈氧化(燃烧)条: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类型:一般:安静的燃烧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一般情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扩散,达到着火点④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3.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①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③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典型习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实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表面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②⑥⑦B④⑤⑧①③⑤D①⑤⑧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菜刀生锈,牛奶变质3.下列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物质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后变黑⑤汽油挥发A②③④B①②④①④⑤D③④⑤4.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D)A可能是化合反应B不可能是分解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D可能是分解反应.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D)A变化中火星四射B有发光现象有大量热放出D有黑色固体生成6.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A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D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7.下列广告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使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不含化学物质D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矿泉水中含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8.“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缓慢氧化氧化反应 (放热) 剧烈氧化 (燃烧) 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 类型: 一般:安静的燃烧 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 一般情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 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扩散,达到着火点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主要考点:1. 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 催化剂在反应中改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2. 了解:① 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则是指一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过程判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②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系与区别: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过程中失去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过程中得到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 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关键是置换反应的判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立一种单质与化合物。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 CO + CuO == Cu + CO 2 ;CH 4 + 2O 2 == CO 2 + 2H 2O注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出发进行的,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则是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是得氧或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④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3. 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典型习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实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表面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 ②⑥⑦B. ④⑤⑧C. ①③⑤D. ①⑤⑧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3.下列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①物质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后变黑⑤汽油挥发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④⑤D. ③④⑤4.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d )A. 可能是化合反应B. 不可能是分解反应C. 一定是置换反应D. 可能是分解反应5.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d )A. 变化中火星四射B. 有发光现象C. 有大量热放出D. 有黑色固体生成6.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b )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7.下列广告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c )A.使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不含化学物质D.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矿泉水中含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8.“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初三化学知识点
初三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元素和化学反应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初三化学的知识点。
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种。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基本微粒组成,其组成和性质可变。
2. 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纯物质,具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4. 分子和离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而离子是由失去或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
5. 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6. 氧化和还原: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增加氧原子的过程,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减少氧原子的过程。
二、化学元素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化学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包含了118种已知元素,按照一定规律分为周期和族。
2.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以能级(壳层)的形式存在。
原子的质子数等于其原子序数,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原子是电中性的。
3. 元素符号和周期表中的排列:每个化学元素都有自己的元素符号,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排列,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4. 同位素: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种元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可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5. 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典型元素和过渡元素两类。
典型元素位于周期表的A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而过渡元素位于B族,具有复杂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五篇】
导语:进⼊复习阶段,我们就需要统筹复习过程,合理规划,安排复习时间。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初三化学复习提纲【五篇】,希望对⼤家有帮助。
初三化学复习提纲(1)基本概念:1、化学变化:⽣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状态、密度、⽓味、熔点、沸点、硬度、⽔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数)的⼀类原⼦的总称8、原⼦: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粒⼦,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元素符号来表⽰物质组成的式⼦14、相对原⼦质量:以⼀种碳原⼦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的质量跟它⽐较所得的值某原⼦的相对原⼦质量=相对原⼦质量≈质⼦数 + 中⼦数 (因为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核)15、相对分⼦质量:化学式中各原⼦的相对原⼦质量的总和16、离⼦:带有电荷的原⼦或原⼦团注:在离⼦⾥,核电荷数 = 质⼦数 ≠ 核外电⼦数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成⼀种物质的反应如:A + B = AB②分解反应:由⼀种物质⽣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 = A + B③置换反应:由⼀种单质和⼀种化合物起反应,⽣成另⼀种单质和另⼀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 + CD = AD + CB19、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得很慢的,甚⾄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发燃烧20、催化剂:在化学变化⾥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本⾝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 === 2H2O + O2 ↑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九年级化学重要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重要知识点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物质的形状改变(如将铁丝弯曲)等。
- 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例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铁是银白色固体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碳具有还原性,能还原氧化铜等。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操作要点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即先将试管横放,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固体滑落到试管底部,防止打破试管;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点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即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到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 液体药品: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吸取和滴加,注意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不能伸入容器内,更不能接触容器壁;较多量液体可直接倾倒,操作要点是瓶塞倒放(防止污染试剂),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液腐蚀标签),瓶口紧挨试管口。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加热时要用外焰。
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以免引起火灾。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约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使试管均匀受热,防止试管炸裂),然后对准液体中下部加热。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改变及性质主要考点: 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催化剂在反应中转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改变及性质主要考点: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 催化剂在反应中转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2.了解:① 推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改变与物理改变: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改变或化学改变则是指一种改变,具有肯定的过程推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根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肯定发生了物理改变发生物理改变的同时,不肯定有化学改变②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系与区分: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过程中失去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过程中得到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 化学反应类型的推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关键是置换反应的推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立一种单质与化合物。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 CO + CuO == Cu + CO2 ;CH4 + 2O2 == CO2 + 2H2O留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出发进行的,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则是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是得氧或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缓慢氧化氧化反应〔放热〕剧烈氧化〔燃烧〕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到达着火点以上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类型:一般:清静的燃烧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一般状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准时扩大,到达着火点④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留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关心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方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3.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缘由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与反应的全部反应物的质量与全部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全部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全部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缘由: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转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转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转变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肯定转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肯定转变典型习题:1.以下改变中,属于物理改变的是〔〕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试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外表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 ②⑥⑦B. ④⑤⑧C. ①③⑤D. ①⑤⑧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以下改变都属于化学改变的是〔〕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3.以下改变中,确定属于化学改变的是〔〕①物质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后变黑⑤汽油挥发A. ②③④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4.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A. 可能是化合反应B. 不行能是分解反应C. 肯定是置换反应D. 可能是分解反应5.推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根据是〔〕A. 改变中火星四射B. 有发光现象C. 有大量热放出D. 有黑色固体生成6.以下改变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改变,有发生了化学改变的是〔〕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九年级化学期末复习基本概念与原理人教四年制版
九年级化学期末复习基本概念和原理一.本周教学内容期末复习(一)——基本概念和原理二. 知识要点:1. 物质的结构:(1)原子①概念②构成③各种关系(2)分子①概念②与原子的关系(3)离子①概念表达方法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讲种类。
性质三种微粒都很小,一般用其相对质量表示质量;三种微粒都在不断地运动;且微粒间有间隙;三者皆为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元素①概念②在地壳中前五位的元素元素原子不同点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氢原子(H)和氢离子(H+)都属于氢元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含义元素只分种类,没有数量(个数)、大小和质量的含义原子有种类之分,又有数量、大小、质量的含义应用范围元素在说明物质宏观组成时应用原子是微观粒子,说明物质微观结构时应用联系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原子是体现元素性质的最小微粒(5)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相互关系:(仅讲种类,不讲个数)(既讲种类,又讲个数)2. 物质的组成:(1)混合物组成:宏观:用物质描述、用所含元素描述;微观:由分子组成描述。
(2)纯净物组成:宏观:用物质描述、用所含元素描述;微观:由分子组成描述。
3. 物质的分类:⎪⎪⎪⎪⎪⎩⎪⎪⎪⎪⎪⎨⎧⎪⎪⎪⎪⎩⎪⎪⎪⎪⎨⎧⎪⎩⎪⎨⎧⎪⎩⎪⎨⎧其它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混合物物质单质化合物(1)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和式量的区别与联系:a: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b:无论在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
③表示方法:a:表示在元素符号正上方。
b:既标符号又标数值,且符号在前,数值在后。
注意:跟离子符号的标注方法不同。
④应用范围:a:检查化学式的正误。
b:根据化学式求未知元素的化合价。
c:书写化学式。
d:推断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和符号。
(符号相同,数值相等,但标法不同。
)注意:应用的依据是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考复习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纯净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3.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通常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 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有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按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 按性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5.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二、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常见气体的性质- 氧气: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
- 氢气:可燃,燃烧产物为水。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可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 酸碱盐的性质- 酸的性质:呈酸性的溶液,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 碱的性质:呈碱性的溶液,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具有腐蚀性。
- 盐的性质: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多数可溶于水。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能力。
- 常见溶解性规律:极性分子溶解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溶解于非极性溶剂。
5.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过滤:利用固体不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分离。
- 蒸发: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进行分离。
- 结晶:利用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分离。
三、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器材的使用- 熟悉常见实验器材的名称、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 学会使用酒精灯、试管、烧杯、滴定管等基本实验器材。
九年级化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讨物质组成、性质及变化的科学,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九年级化学原理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以下是九年级化学原理知识点的概述。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或非均匀混合物。
2.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没有电荷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以反映元素的性质和周期规律。
元素周期表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等不同类别。
三、化学键与物质的变化1.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之间的电荷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电子共享而形成的化学键。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反应热和反应速率等关键概念。
4. 化学平衡: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达到一定平衡时,反应达到化学平衡。
平衡常数和平衡条件是理解化学平衡的关键。
四、酸碱性与溶液1. 酸碱性:酸性物质具有酸味、可导电性和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等特点;碱性物质具有碱味、可导电性和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等特点。
2.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形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3. 溶液: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形成的均匀混合物,浓度、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是溶液研究的关键概念。
五、氧化还原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能够接受电子,还原剂能够捐赠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来描述。
2. 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中能够导电的物质,包括电解质的电离、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
3. 电池: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包括原理、电池符号和常见电池的反应等。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单位
克
是比值,无单位
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水、二氧化碳
三、化学用语
1、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项目
价标符号
离子符号
意义
表示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表示某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写法
化合价的正、负在前,数字在后:
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
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
举例
+2 –1 +1-2
MgCl2H2O
Mg2+Cl-H+O2-
四、溶液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1、分子和原子
项目
分子
原子
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
相似点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都是在不断运动的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性质各异
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
联系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二、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项目
混合物
纯净物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
由一种物质组成
区别
1、多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1、一种物质
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
3、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三、物质的分类和命名主要考点:1.2.3. 识记:①某些物质的学名、俗名和化学式②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铁、锰、铬),有色金属典型习题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A. 醋酸B. 生理盐水C. 不锈钢D. 石油2. 下列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符的是(B )A. 氯化铁(FeCl2)B. 硫酸钠(Na2SO4)C. 氯化银(AgCl2)D. 氢氧化镁(MgOH)3. 下列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气态化合物是(C )A. CO2B. CC. H2D.CO4.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D )A. CO2B. KClO3C. MnO2D. 液态空气5.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 )A. 干冰B. 熟石灰C. 空气D. 醋酸6. 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D )A. 一定是单质B. 一定是混合物C. 一定是纯净物D. 一定不是化合物7.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有机物的是(C )A. 盐酸B. 硫酸C. 醋酸D. 碳酸8. 下列物质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都可以分解。
其中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氧化物的是(B )A. 铜绿B. 高锰酸钾C. 氯化钾D. 碳酸钙9. 家庭日常生活总经常用到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B )A. 餐饮用的可口可乐B. 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C. 调味用的加碘食盐D. 炒菜用的铁锅10.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合物的是(D )A. 食盐、碘酒B. 冰水混合物、纯碱C. 胆矾、糖水D. 净化后的空气、氧化镁1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B )A. 河水B. 蒸馏水C. 硬水D. 软水12. 2003年5月13日,安徽某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气体通常含有甲烷、氮气和二氧化碳等,则瓦斯气体是(B )A. 纯净物B. 混合物C. 单质D. 化合物13. 用下列物质作燃料时,对环境污染最严重的是(A )A. 原煤B. 天然气C. 酒精D. 氢气14. 下列各组中的化学式与俗名、学名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C )A. CH4石油气甲烷B. HCl 盐酸氯化氢C. KOH 烧碱氢氧化钾D. CuSO4胆矾硫酸铜15. 根据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括号内)书写不正确的是( C )A.氯化铝(AlCl3)B. 氧化镁(MgO)C. 硫酸铁(FeSO4)D. 氧化钠(Na2O)16.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开发安全高效的自来水消毒剂。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实体,具有质量和体积。
2.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其原有性质。
5.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粒子。
6.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7.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8. 电子:带负电的基本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9.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二、化学变化与方程式1.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4. 能量守恒:在化学反应中,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三、元素周期表1. 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元素表。
2.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A族和B族的元素。
3.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C族至H族的元素。
4. 镧系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的15个镧系元素。
5. 锕系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7周期的15个锕系元素。
四、化学键1. 离子键: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2.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3.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
五、酸碱与盐1. 酸:能够释放氢离子(H+)的物质。
2. 碱:能够接受氢离子或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3. 盐:由阳离子(通常是金属)和阴离子(通常是非金属或酸根)组成的化合物。
六、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2.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3.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4.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七、溶液与浓度1. 溶液: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相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3、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化学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化学性质是一个静态特征。
4、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5、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的类型(2)基本反应类型的注意问题:①对于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要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②浓硫酸、硝酸具有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产生氢气,不属于置换反应。
③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时有条件的: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三者具备其一即可)④盐与碱、盐与盐的复分解反应,除要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外,还要求反应物中的盐、碱必须都溶于水。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的关系:①氧化反应包括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
②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③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④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6、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使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注意: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不可以用浓硫酸和硝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④钾、钙、钠不符合这一条。
它们会先和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和盐反应。
⑤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⑥在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距离大的,反应优先发生。
7、质量守恒定律①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②解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看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过程归纳为“六个不改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即:“六个一定不变”:宏观上: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元素的质量不变。
初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
初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梳理篇一:初三化学是义务教育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涉及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以下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一、化学基本概念1. 物质: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物质,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 元素:物质世界中最基本的物质,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原子序数。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
4.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5. 物理变化:物质状态不变,只是物质之间的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
6. 化学变化:物质状态发生变化,分子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7. 元素周期表:用元素周期律组织起来的一张表,它反映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二、化学基本原理1. 化学反应: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释放出能量。
2.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中和的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现象。
4.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三、化学基本实验技能1. 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制取气体的方法有加热、电解、化学合成等,收集气体的方法有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排水法等。
2. 常见物质的鉴别:鉴别无色液体、黄色液体、黑色固体等。
3. 实验安全:在化学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如防止爆炸、防止中毒等。
以上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
在学习和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习题集,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考生还可以进行一些化学实验,增强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篇二:初三化学是中学化学的入门课程,主要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化学反应等方面。
以下是初三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1. 物质的三态:物质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其中,固态分子之间的距离小,分子振动幅度小;液态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振动幅度较大;气态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分子振动幅度很大。
2.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或多种相同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氢气、氧气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精品】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D的化学式是 ; A的化学式可能是(任写一种)。
( 2)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上图未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填序号)。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17、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物质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有些化学变化可用 “ A+B
)
A.W 在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B. 该反应中生成 X 的质量为 40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D.
该反应中 Y 全部参加反应
二、填空题(每空 2 分,化学方程式每个 3 分)
16 、初中化学中的几种常见物质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其中反应②常用于工业
生产,反应③常用于实验室制备 F 气体。
0
100
10
x
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 x 的值( )
A. 50 B . 40 C . 10 D .70
2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如果出现氯气泄露,可用烧碱溶液来吸收处理,其化学反应原理为:
Cl 2+2NaOH=X+NaClO+2HO,则 X 的化学式是。
1、下列过程中主要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B . A、 B、C 三种物质在分类上均属于化合物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 A、 B、 C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2: l : 2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9、根据化学方程式 A+ NaOH== B+ H2O推断, B,A 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
)
A. 12 B. 18 C . 22 D.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4四、溶液主要考点: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①一般固体物质....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
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只是说明在该温度下,不能够继续溶解该物质,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比如说,在20℃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晶体,但还可以溶解硝酸钾固体。
判断: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在一定温度下,继续投入该物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物质的质量减少,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当溶液中出现有固体时,则该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该固体的饱和溶液。
转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改变溶解度,实际一般就是指改变温度,但具体是升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与具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有④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1)表示某物质在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3)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4)表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⑤ 溶解度曲线的应用:(1) 判断某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2)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3) 判断不同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趋势(4) 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的方法(5) 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⑥ 溶液中有关的计算公式:(1)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g 100⨯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中)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 典型习题:1. 以下是一些关于溶液的说法: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的,⑤稳定的,⑥各部分的性质相同。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②④⑤D. ①③⑤⑥2. 在25℃时,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氧化钙.恢复到25℃时,关于该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不变B. 溶质的质量减少C. 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D. 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3.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0B.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21C.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11:10D.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21:104.饱和食盐水在室温下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析出,这是因为()A.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B. 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C. 溶剂质量变小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5.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A. 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B. 往食盐水中加入水C. 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D. 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6.在一定温度下,在下列物质足量混合并充分振荡,其中肯定不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A. 氯化钠与水B. 硫酸钡与水C. 氢氧化钙与水D. 酒精与水7.在一个南瓜上挖一个大孔,向其中注入饱和的硫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将硫酸钠溶液倒出,在相同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硫酸钠,这说明()A. 倒出的溶液是饱和溶液B.倒出的溶液不是饱和溶液C. 硫酸钠的溶解度增加D. 硫酸钠的溶解度减小8.将6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不发生变化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B.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 溶液中的溶剂质量D. 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B. 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 饱和溶液降温后一定有晶体析出D. 凡是均一的、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10.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不含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肯定正确的是()A. 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B. 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C. 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D. 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大11.有关溶液(溶质为固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对于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 只要温度不变,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C. 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D. 不饱和溶液中转换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12.下列各组物质分别溶于足量的水后,只能形成澄清无色透明溶液的是()A. FeCl3、KOH、NaClB. HCl、BaCl2、CaCO3C. KCl、CuSO4、ZnCl2D. KNO3、MgCl2、Na2CO313.向盛有Fe、Cu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H2SO4,所得溶液的溶质有()A. 1种B. 2种C. 3种D. 4种14.一定温度下,将某硝酸钾溶液蒸发掉100g 水,无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0g 水后,析出20g 硝酸钾固体。
此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A. 一定等于20gB. 一定不等于20gC. 小于或等于20gD. 大于或等于20g15.相同温度下,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S )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 A >S B >S C ,在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饱和溶液中,其溶剂的质量(m )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m A > m B > m CB. m B > m C > m AC. m A > m C > m BD. m C > m B > m A16.在相同的温度下,有甲、乙两份某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为Ag 和Bg (A>B ),现恒温分别蒸发掉a 克水后,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析出的晶体甲中多,乙中少B.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甲少乙多C. 析出晶体的质量一样多D. 剩下的溶液的质量无法比较17.一定温度下,将200g 硝酸钠溶液蒸发掉10g 水后,析出晶体6g ,再蒸发掉5g 后,又析出晶体4g ,则该温度下,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A. 40gB. 80gC. 60gD. 20g18.t ℃时,将ag 物质(不含结晶水,也不与水发生反应)放入b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①等于%100b a a + ②小于%100b a a + ③大于%100ba a +( ) A. ① B. ①② C. ①③ D. ①②③19.下列有关石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饱和石灰水是浓溶液B. 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 澄清石灰水一定是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D. 加热饱和石灰水有沉淀生成,溶液变浑浊20.在25℃时,向100g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 氯化钠固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氯化钠固体不能溶解B. 硝酸钾的溶解度将变小C. 氯化钠固体能溶解D. 硝酸钾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不变21.一份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蒸发掉40g 水后,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则原溶液的质量为( )A. 50gB. 100gC. 150gD. 200g22.60℃时,将36g 硝酸钾溶于204水中,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现将此溶液均分为三等份:(1) 取第一份溶液A ,将温度升高到90℃,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2) 取第二份溶液B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需加入______g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3) 取第三份溶液C ,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减少一半,需加入______g_________。
23.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外科消毒剂,其溶剂是________。
欲把60℃的KNO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24.右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1) 在________℃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 在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3) 将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t 1℃,不能析出晶体的是___________;(4) 图中M 点所代表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如图所示,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 t 1℃时,溶解度最大的物质是_________(填序号);(2) 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 要从B 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B 物质的晶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方法,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t 1℃时的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可以使其转变为饱和溶液。
(5) 在A 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 物质,如果要对A 物质进行提纯,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方法。
具体的实验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洗涤晾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