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c60b964a45177232f60a25c.png)
静脉输液 中的护理风 险及管理对 策
黄 永珍 ① 叶 燕媚 ①
【 摘要 】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用药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提出防范措施 ,确保用药安全。方法 : 通 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笔者所在 医院 2 0 1 1 年静脉 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 ,建立用药安全管理制度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规范各环节操作 。结果 : 经过实施护理风 险管理后 2 0 1 2 年 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明显少于 2 0 1 1 年 ,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保证 了护理质量 。结论 :严格 的护理风险管理方
2 静 脉 输 液 治 疗 中的 常见 护 理 风 险
良后果 。不 主动巡视 ,观察 不到位 ,不能及 时接瓶 、拔针 ,处 理液体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及其他输液故 障 ,引起 患者家属不满 。
2 . 5 操 作 不 当
2 . 1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
或进行 穿刺 时思 想不集 中 ,造成穿 刺失败 ,失 败后未及 时 向患
静脉输液 是指将 大量无菌溶 液或药 物直接 由静 脉注入体 内
者做好 道歉沟通 ,而引发不满情绪 。
. 2 无 菌操 作技术不 过关 的方 法 ,安全 管理是指 为保证 患者 的身 心健康 ,对各 种不安 全 2 消毒剂 放置时 间过长或不加 盖 ,致有效 溶度 降低 。护士加 因素进行 科学 、及 时 、有效 的控制 … 。静脉输液 是 临床上使 用
本 次 研 究 结 果 显 示 ,观 察 组 焦 虑 评 分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组 ( 尸 < 0 . 0 5 ) 。护 理干预 后一个 月 ,观察 组患 者 P S Q I 各 指标 评分均 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P < O . 0 5 ) 。结果说 明 ,有效 的护 理干预措施 ,能显著 缓解慢性 阻塞性肺 疾病患 者的焦虑 情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23219d4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6.png)
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和急救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将浅谈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办法,以期提高静脉输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在静脉输液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未正确进行穿刺部位的消毒、未及时更换输液部位等。
这些不规范操作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输液药物配置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配置,如药物浓度、pH值等。
此外,部分护理人员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3. 输液巡视不到位在输液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输液部位异常等情况。
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如空气栓塞、药物渗漏等。
4. 患者教育不足患者对静脉输液知识了解不足,部分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时未能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此外,部分患者对药物过敏史、疾病史等未进行充分告知,导致治疗风险增加。
5. 输液器材质量问题部分输液器材质量不合格,如针头、输液管等。
这可能导致输液过程中出现堵塞、漏液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
二、整改办法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规范。
培训内容应包括无菌技术操作、穿刺技巧、药物配伍禁忌等。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药物浓度、pH值等符合要求。
同时,了解药物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3. 加强输液巡视护理人员应加强输液巡视,确保输液过程顺利进行。
巡视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输液部位异常等情况,及时处理问题。
4. 提高患者教育质量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提高患者对静脉输液知识的了解。
在输液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输液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配合度。
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对策
![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ecbf3cd10a6f524ccbf85f2.png)
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对策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不规范、专业能力欠缺、输液环境不佳、药物因素以及采用不当的方法配药溶药、采取不合适溶媒致使药物变性、输液治疗时未遵守医嘱规定的间隔时间、健康教育不到位等是出现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
要求针对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加强用药和护理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保证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输液护理服务。
标签:静脉输液;护理风险;应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方便快捷、起效快、时间短等优点。
由于静脉输液涉及到配液、穿刺、输液等一系列过程,加之门诊病人数量较多且流动性较强,在输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可能造成患者反复穿刺痛苦、输液不适和输液不良反应等风险的发生,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抱怨和投诉。
这要求针对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有效提高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输液护理服务。
为此,该研究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和相关文献,总结分析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因素和对策。
1输液护理风险因素1.1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不规范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未能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如未及时澄清书写错误的医嘱,甚至是口头医嘱;配药前医护之间沟通不通畅,医嘱更改后护士没有认真核对,不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的配伍禁忌;或者配药时用药错误;或者护士对处方存有疑问但仍继续执行,造成药物作用机制冲突;特别是在面对同名同姓患者时,发生错误用药,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输液袋上签注不规范的姓名和时间,签注时间与实际时间不符,导致护患纠纷。
无菌操作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较为重要。
有的护士操作不符合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导致外界污染物污染药品,引发输液反应,这不仅严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且会造成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引发护患纠纷。
胶塞碎屑、纤维素、玻璃屑、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细菌、药物微晶等为输液剂微粒的重要来源,微粒进入人体,引起的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危害较为严重且持久。
静脉输液治疗中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治疗中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9377ac7bed5b9f3f90f1cf1.png)
静脉输液治疗中不安全因素及管理对策摘要】目的:静脉输液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临床护士最多的技术操作。
探讨与分析不安全因素,加强输液安全管理对减少因输液引发的医患纠纷所具有的价值。
方法:临床输液处理不当引发的不良事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其原因,并总结相应加强输液安全管理的对策。
结果:静脉输液导致医患纠纷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药液配制问题、医生医嘱输入不规范、护士执行医嘱不严格、护士操作不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差、忽视药品说明书等。
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实践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解决输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降低输液相关纠纷的发生。
结论:提升护士安全意识,健全输液管理制度,有效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缺陷。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377-02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亦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
同时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
为了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提高输液质量,减少安全隐患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现就输液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相应的管理对策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本文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暴露的护理问题由专人给予登记共139例,对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139例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静脉穿刺失败,皮肤消毒不规范,固定不妥善,液体滴空,液体配置时间过长等。
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静脉输液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筛查和讨论,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各环节操作,以减少静脉输液所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2.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不安全因素2.1 药液配制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机构是由护士在病区内开放式加药,一般都是在治疗室配制,治疗室平时走动的人多,消毒隔离措施不规范,护士没有按要求更换防护服和换鞋,室内空气、桌面的细菌超标,工作人员的手没有严格清洗,在配制液体过程中存在液体受污染的可能。
静脉输液风险防范管理
![静脉输液风险防范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69f327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5.png)
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原则
使护士从“怕犯错”旳意识,转变为主动思索:“ 哪里可能犯错”。 管理者对差错旳处置行为,变化成对风险旳控 制行为。 将危险管理提升到安全管理旳角度,将不安全 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以主动而超前旳风险管理,比悲观旳事后处理更 全方面、更科学。
怎样降低静脉输液风险
1.加强护士责任心旳培养
2
消毒
1
3
穿刺
4
选择血管
静脉输液
送管
6
5
封管
固定
留置针冲管和封管
冲管旳定义:用等渗盐水将导管内残留旳药 液冲入血管,防止刺激局部血管,并降低药 物之间旳配伍禁忌,应用于两种药物之间, 或封管前。
冲管液:等渗盐水
冲管措施: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 漩涡,加强冲管效果。
留置针冲管和封管
封管旳定义:保持静脉输液通路通畅, 用于输液 结束后。
封管液种类
等渗盐水
用量5-10ml,6-8小时冲管一次
稀释肝素溶液
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用量2-
5ml。抗凝作用连续12小时以上
封管措施
正压封管法 脉冲式封管法 脉冲式正压封管法
封管措施
正压封管:在封管旳过程中,边推
注封管液边退针旳措施
脉冲式封管:推注旳过程中,退一
下停一下(每推注0.2ml,暂停1秒, 再推注0.2ml,如此反复进行),在 注射最终0.5ml生理盐水时,边注射 边向后拔针直至完毕封管。
主动观察问询病人旳情况,使问题在 萌芽状态就被早发觉、早处理,降低了 对病人身心旳损害,保障病人旳用药安 全。
降低静脉输液风险防范制度
制定输液流程 完善输液管理制度 过敏反应旳应急流程 输液输血反应旳应急流程 特殊病人、特殊治疗同意书 特殊药物使用警示制度
静脉输液治疗质量管理
![静脉输液治疗质量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9da56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5.png)
三、美国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1版)
护理实践篇
能力和资格认证
标准
护士应胜任其实践范围内的输液治疗的安全给药。
护士应负责获得并保护其实践范围内的输液治疗的能力。
资格认证应始于最初,并持续进行
依照医疗机构的政策、程序和/实践指导意见的要求,应
记录资格验证。
三、美国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1版) 实施细则
三、美国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1版)
四、《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2008年由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着手组织编写。2009年10月出版发行。 我国首部按照循证护理原则制定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 为护理人员在输液治疗领域提供专业标准。
四、《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四、《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四、《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 执行输液治疗护理人员的资质标准和权限 资质标准 依据《护士条例》获得护士资格的注册护士可从事基本输液 治疗护理工作 执行PICC穿刺者,应为在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同应经过PICC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专业静脉治疗护士应拥有输液治疗护理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美国INS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2011版)
异常实践和预警事件的报告 标准 根据组织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要求,护士应该报告和记录在实践中因输液治疗而导致的异常情形或预警事件。 在组织政策、程序,和/或实践指南中规定异常情形或预警事件的报告。 实施细则 和相应的组织和部门,如风险管理(RM)、护理管理以及质量改进(QI)小组共享异常情形或预警事件报告。 创造一个鼓励报告的环境,引入事件报告程序并显示出安全性或“公平公开”的文化氛围。鼓励护士发现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来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注重系统(而不是个人)职责,确定原因,事件报告过程被认为是一个学习机会。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c4bdff166c175f0e7cd13732.png)
静脉输液治疗潜在的护理风险以及防范措施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一科姓名:王彩丽随着静脉输液的广泛应用,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
如何认识和防范静脉输液中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有效降低输液相关的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提高输液安全与质量、已成为护理管理人员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日我科通过从严格依法行医,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加强静脉输液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风险报告、反馈系统等方面加强静脉输液风险与安全管理。
随着静脉输液治疗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的同时,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
因此应积极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事件与安全的管理,以下我们集体讨论以及进一步学习有关于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风险与安全管理的一些具体措施:一、严格依法行医在我科执业的护士均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要求注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明确规定护理学员和实习生必须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才能进行护理技术操作,护理部和科护士长随时督查,私自单独操作者一经发现,护理学员取消培训资格,实习生辞退回学校,并对带教科室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处罚。
我科执行PICC置管术时,均由取得PICC置管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进行此项操作。
二、完善静脉输液相关管理制度,成立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小组1、医院组织各职能部门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五大护理核心制度要求护理人员人人熟知并认真落实,其中查对制度的落实、确保患者安全是关键。
针对关键、薄弱环节制定了《护理操作规范手册》,人手一册,其中包括给药错误应急处理流程、药物过敏反应处理流程、药物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流程等与静脉输液有关的应急预案,要求护理人员熟记内容,提高应急能力,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应对。
每个科室均下发了《常见药物配伍禁忌表》,护理人员可快速查找常见药物配伍禁忌。
通过以上措施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从制度上保证了静脉输液治疗安全工作的落实。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240246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47.png)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治疗中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不当、药物配伍禁忌、护理不到位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提高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操作不当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是导致输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可能导致感染;穿刺技术不熟练,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局部血肿等;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药物效果不佳。
2. 药物配伍禁忌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配伍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在混合后会发生反应,如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可能导致pH值改变,影响药物稳定性。
此外,部分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
3. 护理不到位护理不到位也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如输液过程中未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输液部位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静脉炎等。
4.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也会影响静脉输液的效果。
如患者血管条件差,穿刺难度增加;患者过敏体质,对某些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差,未按医嘱完成治疗等。
二、静脉输液改进措施1. 加强培训,提高操作技能针对操作不当的问题,应加强医护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位医护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无菌操作规程和穿刺技术。
此外,还需加强对新进医护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能迅速适应临床工作。
2. 严格药物配伍管理为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医护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要求。
在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避免不合理配伍。
同时,加强药物说明书和文献资料的学习,了解新型药物的配伍信息。
3. 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针对护理不到位的问题,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门诊静脉治疗现存护理风险及对策
![门诊静脉治疗现存护理风险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827632d172ded630a1cb6a2.png)
门诊静脉治疗现存护理风险及对策静脉输液是门诊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护理操作由于静脉输液过程环节多,程序复杂,门诊患者流动性大,患者多且集中,而我国护理人员紧张,诸多因素影响下,门诊输液潜在很大护理风险[1]。
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输液环境显得格外重要。
1 门诊输液常见风险1.1职业暴露可能发生在在门诊静脉治疗的每一个环节。
如配液体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放化疗药物;输液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的针刺伤;输液完拔针后,医疗垃圾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针刺伤等。
1.2输液不良反应输液的常见并发症,相关因素较多。
如护士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药液浓度大,刺激性强;患者擅自调节过快滴速、患者活动导致药液外渗等。
1.3护患纠纷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护患关系日益紧张,护患纠纷的发生率随之增高。
这其中有患方的因素,也有医院护士的因素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造成输液风险的常见原因2.1护士因素2.1.1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三查八对”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在临床中往往容易因为工作强度大、责任心不强等而忽略。
2.1.2无菌观念不强“无菌技术”是护士的基本功,几乎贯穿静脉输液的每个环节,配液体和穿刺时的无菌要求尤为重要。
2.1.3穿刺技术不过关穿刺技术是输液室护士必须掌握的技术,要综合考虑患者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管,并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2.1.4健康宣教不到位输液室的健康教育包括如何配合输液,滴速控制,可能发生的不适反应,发生不良反应该如何处理等。
2.1.5风险意识淡薄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必须增强,这就要求护士有过硬的技术和较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2.2患者因素2.2.1疾病本身因素有些患者病情危重,但症状不明显,在输液室输液极为危险。
2.2.2依从性差不服从护士的指导,擅自调节滴速等。
2.2.3缺乏信任不信任护士的操作以及指导,对护士的工作持怀疑态度。
2.2.4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甚至极少部分患者存心医闹。
静脉输液操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静脉输液操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b4ab74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b.png)
静脉输液操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护理、急救、手术和疾病治疗等领域。
然而,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护理人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插管困难、感染风险、静脉炎的发生等。
因此,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操作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巧和患者的安全程度。
一、挑战之一:插管困难插管是静脉输液的关键步骤之一,然而,由于患者的静脉血管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插管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困难。
常见的插管困难包括静脉血管难以触及、血管抽搐或收缩、血管位置移位等。
应对策略:1.准确评估患者的静脉状况,选择合适的插管部位和插管器材。
2.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插管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3.合理运用辅助技术,如超声引导插管等,来帮助准确定位静脉血管。
二、挑战之二:感染风险静脉输液操作涉及直接进入患者血管系统,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发感染。
感染会导致静脉炎、菌血症等并发症,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策略:1.遵循严格的手卫生规范,使用无菌洗手液进行手部消毒。
2.注意穿戴无菌手套,避免手部污染静脉通路。
3.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器材和耗材,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液清洁插入部位,保持良好的皮肤清洁。
三、挑战之三:静脉炎的发生静脉炎是最常见的静脉输液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静脉通路出现红肿、疼痛、局部温度升高等炎症表现。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医疗费用。
应对策略:1.定期观察和检查患者的静脉通路,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合理选择和使用静脉留置时间较长的器材,减少插拔次数。
3.尽量避免给药浓度过大、注射速度过快,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4.及时更换导管、患者换位等操作,避免压迫导致血液淤积。
四、挑战之四:液体平衡掌握困难静脉输液是维持患者液体平衡的重要手段,但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常常面临着冠心病、高血压等患者的液体平衡掌握困难的挑战。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54f0f6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0.png)
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常见且重要的操作,然而,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却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本文将对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原因分析1. 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查对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是导致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给患者进行治疗时,只喊床号而不喊姓名,更换液体时未做到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导致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
2. 执行医嘱不正确:护理人员盲目地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未能及时发现患者用药剂量的更改,对患者造成影响。
此外,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
3. 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未严格执行:由于低年资护士较多,工作经验不足,对专科知识、基本常识、操作规程掌握不牢固,工作流程不熟悉。
导致病情观察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如卧床患者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让家属给患者鼻饲造成窒息。
4. 静脉输液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如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此外,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
5. 沟通不良:护理人员与患者、医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例如,护理人员未能正确理解医生的医嘱,或未能向患者充分解释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患者不配合。
6. 管理因素:护理管理层面的不足,如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压力大、培训不足等,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
二、防范对策1. 加强查对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姓名、药名、输液卡三对照制度,确保患者用药的正确性。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查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工作态度。
2. 提高医嘱执行的准确性: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医嘱的内容,严格执行医嘱,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医嘱中的错误。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c359d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9.png)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
目录
1. 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输液过程中的风险
1.2 输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3 输液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措施
2.1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2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
2.3 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
3. 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静脉炎
3.2 输液速度过快
3.3 输液过程中发生漏液
4. 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效果评估
4.1 通过监测数据评估安全管理效果
4.2 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
4.3 持续改进与提升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准确、安全地进行静脉
输液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至关重要。
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
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操作不当或管理不善,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为了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严格的输液操作
规程,包括选择合适的输液设备、检查输液管路、定期更换输液袋等。
同时,建立完善的医疗记录系统也是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
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输液情况和病情变化。
在实际操作中,静脉输液可能会出现一些常见问题,如静脉炎、输液速度过快或漏液等情况。
针对这些问题,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更换输液部位、调整输液速度或及时补液等。
为了评估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效果,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监测数据、用户满意度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持续改进与提升静脉输液安全管理制度也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经验,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确保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a80441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6.png)
静脉输液管理措施静脉输液是现代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和护理方法,也是护士在临床中进行护理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护士普遍存在不安全因素,如人员、输液用具、药物、输液泵使用、管道维护、输液相关性感染等。
为了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必须规范操作流程,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认真落实。
一、规范化管理的目的确保病人输液安全,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护士的防范意识和能力,防止医疗纠纷,消除不安全隐患。
做到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管理。
二、确保输液用具安全我院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输液的用具有:输液管、头皮针、肝素帽等。
这些用具在输液前必须认真检查其有效期、包装的完整性。
如已过期则不可重新消毒再使用。
外包装检查手法:轻挤外包装,如能鼓起则可放心使用,如不能则证明包装已有裂缝,细菌可能已侵袭包装内用具,应即更换。
三、药物的安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流程中药物的领取、摆药、配置、查对、更换液体等步骤均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步骤参与的护士比较多,如某一环节没把好关则容易出错,因此,必须确保每一个步骤安全,才能确保病人用药安全。
四、输液泵的使用输液泵是静脉输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输液的安全性和效果。
因此,必须确保输液泵的性能良好,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
同时,护士在使用输液泵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的输液故障或输液过快、过慢等问题。
五、管道维护静脉输液过程中,管道维护是保证输液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护士必须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管道通畅、无堵塞、无脱落。
同时,要加强对病人的宣教,指导病人正确维护管道,避免因管道问题而导致的输液中断或输液反应。
六、输液相关性感染控制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相关性感染是严重影响病人安全的问题。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病房环境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定期对输液用具进行消毒和灭菌,以降低输液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406e1a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01.png)
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给药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静脉输液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本文旨在分析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如手卫生不达标、消毒不彻底、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2. 输液药物配置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未能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如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3.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部分护理人员对输液速度的控制不准确,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此外,输液速度过慢可能导致患者治疗效果不佳。
4. 输液部位选择不当:部分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未能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导致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现象。
5. 输液反应处理不及时:部分护理人员在患者出现输液反应时,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发热、过敏反应等,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6. 输液记录不规范:部分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能详细记录患者病情、输液药物、输液速度、输液部位等信息,影响患者病情观察和治疗效果评估。
二、静脉输液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的认识,确保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和穿刺技巧。
2. 规范输液药物配置:护理人员在配置输液药物时,应严格遵守药物说明书,确保药物浓度、溶剂选择、配伍禁忌等符合要求。
3.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药物性质等因素,合理调整输液速度,确保患者安全。
4. 科学选择输液部位:护理人员在选择输液部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血管条件、药物性质等因素,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5. 及时处理输液反应: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出现输液反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fa8993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9.png)
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案例分析摘要:目的:对静脉治疗中风险防范及安全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
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104例患者进行对比实验,均需行静脉治疗,采取摇号方式将其分为对照与观察两个组别,各52例患者,前者沿用常规护理,后者实施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手段,对比两组实际应用效果。
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需静脉治疗的患者而言,进行风险防范及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减少各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一定保障。
关键词:静脉治疗;护理风险防范;安全管理引言:静脉治疗本就有着一定风险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因疏忽出现稍许差错,极有可能引发各种不良事件,增加静脉炎、空气栓塞等问题的发生率,给患者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对此还需加强护理管理。
本文主要探讨了静脉治疗的护理风险,并提出方法及安全管理对策,具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纳入研究的对象均在院内接受静脉输入药物治疗,时间在2021年6月~2022年5月区间,因本次实验采取对比方式,对此还需构建对照与观察组两个组别,同时为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应保证每组患者的人数处于均等状态,并随机选出。
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为(35.78±4.05)岁,观察组以上数据分别为27、25例(36.11±5.29)岁。
两组患者各项资料经对比相对较为均衡(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时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根据流程展开各项操作,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各反应情况,加强监督巡查,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并告知其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提高其认知及依从性。
观察组实施风险防范与安全管理措施,以此来提高护理的全面性及整体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①护理风险评估,因每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式、应用的药物、配合度均有着较大差异性,对此为保证护理的针对性,还应提前做好相应的评估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以往经验,对较易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主要问题所在,在此基础上制定防范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静脉输液治疗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https://img.taocdn.com/s3/m/204e785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5.png)
渗透压耐受范围
静脉注射 渗透压低于0.45%的氯化钠溶液将有溶血现象发生 注射高渗溶液, 红细胞将发生萎缩 如注射速度足够慢, 血液可自行调节使渗透压恢复正常
输入高渗液体
(二)静脉炎 1.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 胀、灼热、 疼痛,有时伴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美国护理学会4级分级标准 0级输液部位无红、肿、热、痛及不适感觉 1级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2级局部疼痛、红、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
(二)静脉炎
2、预防:(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药物及注射用物均符合操作要 求,严防输液微粒进入血管。(2)严禁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输 液最好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氨基酸类或其他高渗药液时, 应尽量选用粗血管,输注速度要慢。(3)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4)对长 期静脉输液者要有计划的更换注射部位。有留置针的患者,加强留置针留置期 间的护理。(5)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 的抗炎能力。
2、预防:(1)检查输液装置连接是否完好,穿刺前彻底排气。 (2)输液过程中勤巡视,及时更换添加药物,输液完毕及时拨针, 加压输液需专人守护。 3.处理:(1)立即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并保持头低足高位。 (2)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五)急性肺水肿
1、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 或泡沫样血性痰。
静脉输液治疗的安 全管理与风险防范
预防药物外渗的方法
1.用适量的液体稀释药液, 避免浓度过高。 2.化疗前应该识别了解所输入药物的性质, 对局部和静脉刺激程度。 3.正确评估所选择的静脉和穿刺的部位。 4.在输入药物前要抽回血来证明静脉是否通畅, 由另外一名护士确认被 穿刺的静脉是否正常, 正常后方可注药。 5.给药过程中不断观察静脉情况, 不断询问病人穿刺处有无疼痛和烧灼 感, 对于言障碍、意识欠清患者重点关注。
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及对策干预
![门诊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及对策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bd069aca5fbfc77da269b1f3.png)
观 察组 4 0 例 中基 本治 愈 1 8 例 ,显著 进步 1 2 例 ,进 步 1 O 例 ,死 亡
o t Y U ,显 效率 为7 5 %;对 照组4 0 例 中基本 治 愈1 2 例 ,显著进 步 8 例, 进步 1 7 例 ,死 亡3 例 ,显效率 为5 0 %。观察 组显 效率优 于对 照组 ( P
【 关键 词 】静 脉输 液 ;护理 风 险 ;对策干 预
中图分类号 :R 4 7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6 - 0 3 6 6 - 0 2
门诊 静脉输 液在临床治疗 中有治疗 手段直接 、见效快及 方便的优 点 ;因此成为 应用频 率最高 的临床基础 护理技 术操作 】 ,但 静脉输 液
思所 想 ,从 简单发音到字 、词组逐步训练 患者的语言 。本组 中功能 障
通过对 4 0 例脑 出血 患者的心理 护理 ,体会 到脑出血患者 的心理复
杂 ,密切观 察其 心理 变化 ,做好 心理 疏导 ,使患 者及 家属 能够 积极
主动的参与 制定康复护理计划 ,是现代临床 护理 工作 中一项 重要的 内
8( 2 O ) 1 7( 4 2 . 5 ) 与对照 组差异 有统 计 学意 义 5小 结
划、定时、定量 ,加强患肢的主动及被动运动,高血压性脑出血肢
体肌力在0 ~1 级 ,在稳 定患者 的情绪 后 ,超早期 给予康复干预 。床上 行主 动被动运 动 ,由健 侧至患侧 ,幅度 由小 变大 ,3 ~5 次/ 天 ,每 次 l 5 ~2 5 m i n 左 右。配合针灸 ,按摩 ,注意劳 逸结 合 2 . 6 . 2语 言功能 障碍 的患者 ,提 高语言表 达能力 ,与患者 谈心 ,对患 者耐 心、细心 、有 责任心 ,开始 不断的鼓励 肯定患者 ,指导 读书 、看 报 、听广 播 ,练 习发音 ,讲解 引起语 言功能 障碍 的原 因,鼓励 其能够 大声 朗读 ,战胜胆 怯、不好意思 的心理 。加 强宣教的力度 ,好可通过 图片 交流 ,听录音 加强语言记忆 功能 ,鼓励 患者 用言语表达 自己的所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e81518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9.png)
静脉输液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
然而,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1.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在输液过程中,有些护理人员不戴口罩,操作时消毒不严格,或达不到消毒有效浓度。
2.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正规:割锯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沙粒脱落,割痕越长,玻璃碎屑越多。
消毒安瓿后用砂轮在安瓿颈部锯割一圈然后用手掰开,或用无菌持物钳直接将安瓿敲开,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最严重的安瓿切割方法。
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当使玻璃微粒浸入液体的机会增加。
3.环境、空气污染带来严重问题: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治疗室内的空气质量对输液安全有直接影响。
如果治疗室空气不流通,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容易在空气中繁殖,从而污染输液用品,导致患者感染。
4.输液器具质量问题:部分输液器具存在质量问题,如针头漏气、针头堵塞等,这些问题会影响输液效果,甚至导致患者感染。
5.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者疼痛、局部组织损伤等。
6.患者自身问题:部分患者由于血管条件较差、长期输液等原因,使得静脉输液变得困难。
二、整改措施1.加强无菌观念: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戴口罩,认真进行消毒,确保消毒效果。
2.规范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采用正规的安瓿切割、消毒方法,避免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3.改善治疗室环境:保持治疗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降低空气污染对输液安全的影响。
4.加强输液器具质量监管:选用合格的输液器具,定期检查输液器具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5.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其静脉穿刺技术,减轻患者疼痛。
6.关注患者自身问题:针对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提前进行血管评估,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用药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确保用药安全。
方法: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探讨,建立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规范各环节操作。
结果:经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2012年输液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明显少于2011年,提高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结论:严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方法的实施,有效地保证了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
标签: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是指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由静脉注入体内的方法,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频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之一,亦是发生护患纠纷最多的治疗环节之一。
静脉输液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同时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多的缺点[2]。
若不加强安全管理,势必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因此,静脉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以确保输液安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避免不必要纠纷。
实施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对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暴露的护理问题由专人给予登记,对静脉输液护理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静脉穿刺失败,皮肤消毒不规范,固定不妥善,液体滴空、回血,液体配置时间过长等。
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对静脉输液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筛查和讨论,建立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环节操作,以减少静脉输液所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2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常见护理风险
2.1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
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低、穿刺前未对血管进行认真评估或进行穿刺时思想不集中,造成穿刺失败,失败后未及时向患者做好道歉沟通,而引发不满情绪。
2.2 无菌操作技术不过关
消毒剂放置时间过长或不加盖,致有效溶度降低。
护士加药时常将每组液体第一瓶以及需加药品全部打开,容易造成污染。
操作时若玻璃安瓿割据后未严格消毒,使玻璃微粒污染药液。
同类药物常使用同一注射器,加药针头碰到粉剂,粉剂药品未充分融化。
2.3 用药的安全性
新药不断上市,药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配伍表落后于药物更新,许多用药无从查询配伍禁忌。
配药时,违反配伍禁忌原则,造成药物间不良化学反应,使患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合理治疗,甚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另外,临床用药只有少数的药物需做过敏试验,但是不要求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在临床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发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的可能。
2.4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个别护士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出现用错药的不良后果。
不主动巡视,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时接瓶、拔针,处理液体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及其他输液故障,引起患者家属不满。
2.5 操作不当
操作不当,导致气体进入血循环,引发空气栓塞。
2.6 法律意识淡薄
护士工作中法律责任意识不强,未履行告知义务、保密义务等,从而侵犯患者权益造成护理纠纷。
3 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加强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熟练基本功。
采取科内培训的方式,内容包括静脉穿刺的技巧,输液的各个环节流程,输液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等。
经常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新老护士经常在一起交流穿刺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一针见血率,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制订培训计划,进行安全知识强化讲座,强化安全意识。
正确、仔细执行医嘱,对有疑问、不清楚的医嘱,要及时与医生交流,确认无误后再执行。
加强药物知识培训及考核。
掌握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配伍禁忌。
3.2 严格无菌操作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整个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
治疗室环境清洁,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操作台面每日用含氯制剂擦拭、配药过程中,采取一人一注射器的原则。
加入多种药物时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的皮肤彻底消毒待干、范围达标,重复穿刺时应更换针头。
3.3 加强药物的管理
加强药物管理,药物有专人管理,各类药物的定位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检查,发现过期、变色、沉淀等情况应该立即更换。
所有药物统一发放,加入药物的液体放置不超过2 h,抗生素等特殊药物应现用现配。
药物使用前应认真检查其质量。
3.4 加强巡视
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输液过程中护士要积极巡视患者,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块,输液滴数是否准确,如外渗要积极处理,积极询问患者是否舒适,若有不适应注意排查输液的每一个环节。
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
定时更换针口敷贴;控制套管留置时间。
3.5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消除微量空气进入静脉,微量空气若处理不好,积少成多同样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因此,微量空气也要重视并给予消除。
临床上常见的是一次性排液后输液管终端滤器处贮存有气体,可采取弹击输液管终端法消除空气[3]。
同时应减少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无论是外周静脉穿刺,还是中心静脉置管,都应高度警惕导管移位、导管断裂,防止异位输液。
每次输液前都应回抽证实导管在血管内,注意观察记录导管外露长度及局部组织有无肿胀等。
3.6 加强护患沟通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增强信任感。
穿刺前,护理人员应温柔、耐心、和蔼,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恐惧感,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良好的沟通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差距。
护士主动与患者沟通,以文明的语言、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取得患者的信任,遇到患者不理解发脾气时,应给与耐心的解释和安慰。
护士要认真的执行告知程序,输液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所用药物及其作用,不能随意调节滴速,如出现不适应情况应立即呼叫护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4]。
3.7 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医院管理者应根据科室的工作量、劳动强度配足人员。
护士长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弹性排班,在高峰季节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上班人员,加强巡视严密观察输液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排除输液故障,减少护患纠纷。
3.8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定期组织护理工作讨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定期进行医疗法律、法规教育,并请专业人事讲解护理纠纷的案例,加强每位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以增强法律意识,预见静脉输液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的薄弱环节,以减少医疗事故争议和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4 结果
2011年护理风险干预前输液存在的风险问题包括:静脉穿刺失败62例,皮肤消毒不规范16例,固定不妥当28例,未按要求调节滴速18例,液体滴尽、回血12例,液体配置时间过长3例,未按要求签姓名及时间5例,提前拔掉液体6例。
2012年实施护理风险干预后输液质量存在的问题:静脉穿刺失败14例,皮肤消毒不规范1例,固定不妥当2例,未按要求调节滴速3例,液体滴尽、回血0例,液体配置时间过长0例,未按要求签姓名及时间1例,提前拔掉液体0例。
静脉输液安全性和护理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一个主要手段,静脉输液的风险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也使护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增加[5-6]。
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康复以及护患关系。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提高护士自身素质和修养,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而且还可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以及护士自身对工作的满意度[7]。
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静脉输液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
静脉输液过程须有具有资质的护理人员按规范程序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以及无菌操作,操作前评估与告知,掌握静脉置管的适应证。
尽量缩短不必要的插管留置时间,同时注意患者的体温变化及其他感染征象。
通过对静脉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的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办法,改进了护理的工作流程,通过对不安全事件的存在进行分析,寻找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改进措施。
对已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减少患者精神上的痛苦,给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蔡铜山,钟德富,张海林,等.推行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1,8(5):342-343.
[2]梁娟.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94-95.
[3]魏秀丽,王炳.介绍几种消除静脉注射时微量空气进入人体的方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21.
[4]高世风,朱元凤,侯静,等.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0):65-67.
[5]李加宁,宋雁宾.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47.
[6]桑未心,林晓云.培养护生护理操作中的沟通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35.
[7]李玉兰,吕静.浅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