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之”的用法,总结起来不外乎作代词、助词、动词。
一、“之”作代词用,用在动词的后面。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1、夏蚊成雷……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2、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童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择其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分析以上例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物”、“趣”、“洲”、“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童趣》)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十则》)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这种情况下,“之”一般用在时间副词的后面。
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三、“之”作动词用,“往、前往”的意思。
请看下面的例子: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分析以上例子,我们发现“之”的后面都跟了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助词及“之”的用法
2、用为连词
• A、表并列关系 • (1)皇父之二子死焉。《左传· 文11年》(2)弃 壮之良,而用幼弱。《国语· 周语》 • B、表承接关系 • (1)积小之成大者,其惟仲尼乎? • (2)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 之成乎地者也。 • (3)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睱。苏 轼《教战守策》 • (4)今夫竖才,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管 子· 戒》
• 第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 关系 • (1)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2)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5)今日之事何如? • (6)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 •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五。 • (8)公输盘为云梯之械。
第二,用在主、谓之间,使之偏正 化,强调谓语、舒缓语气。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天乎,予之无罪也。《礼记》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 (5)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 有能。 (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三,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 宾语意义 (1)宋何罪之有? (2)姜氏何厌之有? (3)父母惟其疾之忧。 (4)惟陈言之务去。 第四,用在主语和状语间,舒缓语气。 (1)天之于民厚矣。《列子· 说符》(2)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C、表假设关系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卫风· 氓》 (2)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 何其拒人也?《论语· 子张》 3、用为介词 (1)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2)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 书· 赵充国传》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法:在疑问句中,“之” 放在疑问代词之后,起到强 调疑问的作用。
定义:在文言文中,“之” 用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表示 宾语前置。
示例:例如,“何陋之有?” 中的“之”就是宾语前置的
标志。
意义:使用“之”作为宾语 前置的标志,可以强调疑问,
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凑。
用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定语+之+中心词 作用:标志词,表示定语后置 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02
之的特殊用法
用作代词
"之"可代人、 事、物,相当 于他、她、它
"之"可代上文 所提到的人、
事、物
"之"可代名词, 表示近指,相 当于这、这个
"之"可代名词, 表示远指,相 当于那、那个
用作语气助词
用法: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等语气 举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作用:帮助表达语气,增强情感色彩 注意:有时可不译出
用作主语 用作宾语
用作谓语 用作定语
在动宾结构中的用法
“之”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用于强调宾语 “之”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之”用于复指前置宾语
在偏正结构中的用法
用作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用作主语,表示强调或强调主语 用作宾语,表示强调或强调宾语 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04
之的常见错误解析
宋元明清时期的用法
宋元时期: “之”多用作 结构助词,表
示修饰关系
明清时期: “之”的用法 更加多样,出 现了表示领属、 强调等新用法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用作音节助词
用法:用在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的语气词之后,起到调整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及意思基本字义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1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刻舟求剑》中的“是吾剑之所从坠”。
2.结构助词“的”,如《幼时记趣》中的“故时有物外之趣”,译为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3.他,她,它(们),如则其善者而从之。
4.往,到....去,如《逍遥游》“奚以九万里而南为”5.这、此,如《愚公移山》曾不能毁魁父之丘。
6。
宾语前置的标志。
《陋室铭》“何陋之有”7.我,《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8.定语后置的标志。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9.衬音助词,调整音节,无实意。
如《曹刿论战》“公将鼓之”。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规类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谄渖硪玻?虺苁ρ伞”燮溆谌艘玻?嗽唬骸澳苡惺牵?且嘧阋印!?2.在。
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
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③燕王欲结于君。
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4.到。
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从,自。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方面。
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8.被。
例:①君幸于赵王。
②受制于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10.向。
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后一个“于”。
)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给。
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12.复合结构的用法(1)“于是”:⑴在这时。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⑶在这件事上。
之字的用法
“之”用法的归纳一。
作代词的情况:“之”字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二.作动词的情况:一般来说“之”字后接(表处所的词),“之”字作动词用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3.吾欲之南海三。
作结构助词的情况:a.在偏正短语中,“之”字相当于“的”字1.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偏正短语b.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划线的短语是什么短语?主谓短语。
在主谓短语间,“之”字用于取消短语在句中的独立性四。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例子: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顷之,烟炎张天。
小结:“之”字的用法:1、作代词:代第三人称,作宾语2、作动词:意思相当于“去”或“前往”3、作结构助词:在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5、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巩固练习:1、刺人而杀之。
(《寡人之于国也》)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3、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4、儿之成,则可待也。
(《项脊轩志》)5、何陋之有?(《陋室铭》)6、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7、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9、欲诛有功之人。
(《鸿门宴》)10、沛公之参乘樊哙也。
(《鸿门宴》)答案:1.作代词2.音节助词 3.做代词 4.音节助词(5.6.和8)宾语前置的标志. (9. 10).偏正短语之间练习:请说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1.顷之,烟炎张天。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八课 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
第八课助词的用法及兼词的意义【知识概说】一、助词的用法1、结构助词“之”。
“之”在古代汉语中除经常起指代作用外,另一重要的用法就是在句子结构中起标志作用,具体是:(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是修饰语的标志;(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标志;(3)用在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宾语前置的标志;(4)用在时间副词和形容词之后,是凑足音节,舒缓语气的标志;(5)用在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是加强语气的标志。
例句可详见图表示意。
2.发语词“夫”。
“夫”在古代汉语中经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要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又称发语词,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一般不必译出。
例如:(1)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鸿门宴》)3.词尾助词“然”、“若”、“尔”、“如”、“焉”。
在古代汉语里,“然”、“若”、“尔”、“如”、“焉”经常粘附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作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或“……地”。
例如:(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捕蛇者说》)——汪然:泪汪汪的样子。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氓》)——沃若:肥润的样子。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铿尔:铿的一声。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五柳先生传》)——晏如:安然的样子。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盘盘焉:回曲环绕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旋的样子。
二、“者”与“所”的用法古代汉语里的“者”、“所”是两个特殊的词,它兼有助词和代词的特征,所以也有人把它们归为特指代词。
但从语法意义上讲,助词是主要功能,其指代义是在它们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后才明确的。
1、“者”字通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或主谓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结构,这时“者”字具有指代意义,可译为“……的人”、“……的事”、“……的东西”等,或者中心词省略,简单译为“……的”,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的作用。
“之””其“的用法归纳
《兰亭集序》中“之”的用法归纳“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文中的“之”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该文共出现二十个“之”字,几乎把文言文中的常用用法都用上了。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根据具体语境可译为“我”“我们”,“他(他们)”“她(她们)”,“这”,或者代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用作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补充: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④亦犹今之视昔。
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暮春之初。
②晤言一室之内。
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三、用作动词,可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梳理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之”作动词:
相当于“到”、“往”、“去”:格式:人 名或人称代词(有时省略)+之+地名。 例如: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之”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 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统编版七年称代词,他、她、它(们)。根据不同的语境, 指代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又数刀毙之。(《狼》)之:代指狼。 学而时习之。(《论语》)之:代指学过的知识。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人期行》之:代陈元方。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之:代词,这个道理。
译:时间长了。
4、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 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定语后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 的后面。其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译:日行千里的马。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夫君子之行。《诫子书》译:君子的美德。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 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译。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译: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3、用于补充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例如: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巩固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结构助词,的。
2、又数刀毙之。
2、代词,代指狼。
之字用法
“之”字的用法:一、用作动词,译为“到”、“往”、“去”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辍耕之垄上。
3、吾欲之南海。
二、用作代词(一)代人: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之:代蒋氏)(二)代事:1、毒之乎?(之:这,这件事,指“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这件事。
)(三)代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之:代毒蛇)(四)指示代词:译作这样的1、径流之大。
三、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构成主谓结构的短语充当句子的成分1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3、吏之来吾乡。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1 孔子云:“何陋之有?”2 宋何罪之有?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闻百道,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四)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五)补足音节的作用。
用在时间词等一些形容词后。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之”字用法口诀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动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二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三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赤壁赋之的用法归纳
《赤壁赋》中“之”的用法归纳一、引言在赤壁赋中,“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其用法丰富多样。
通过对“之”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文意和情感。
本报告将对赤壁赋中“之”的用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代词,它,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如物、人等在赤壁赋中,“之”作为代词的用法非常常见。
它通常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如物、人等。
例如:1.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在这个例子中,“之”指代“赤壁”,表明苏子与客人在赤壁之下游玩。
三、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在古汉语中,“之”常作为助词使用,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这种用法在赤壁赋中也有出现。
例如:1.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在这个例子中,“之”作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了“诵明月之诗”和“歌窈窕之章”的独立性,使得这两个句子更加流畅。
四、结构助词,的在赤壁赋中,“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也比较常见。
它通常用来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如:1.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在这个例子中,“之”作为结构助词,连接定语“所有”和中心词“吾”,表明只有那些真正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是一点点,也不能被轻易获取。
五、音节助词,无意义,不译在赤壁赋中,“之”作为音节助词的用法也有出现。
它通常用来调节音节和语气,不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1.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这个例子中,“之”作为音节助词,放在动词“渺渺”之后,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和谐、优美。
六、结论通过对赤壁赋中“之”的用法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其用法丰富多样。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名词,也可以作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还可以作为音节助词调节音节和语气。
这些用法不仅体现了古汉语的韵律之美,也使得赤壁赋的文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
(完整版)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一. 作代词1.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2.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3.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4.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二. 作助词1. 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2. 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三. 作动词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之①一般:第三人称的人、事、物②特殊:(1)第一人称: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2.做助词:(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八年级之的用法及例句
八年级之的用法及例句
“之”在八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中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和含义较为复杂。
以下是关于“之”的主要用法及其相应的例句:
1.代词用法:“之”可以作为代词,代替人、物或事。
它主要代表第三人称,如“他”(他们)、“它”(它们)。
通常作为宾语或兼语使用,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清蒲松龄《狼》:“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白话译文:用刀劈狼的脑袋,劈了几刀杀死了狼。
)
2.第一人称代词:“之”在某些语境下还可以表示第一人称,即“我”。
例如: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白话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大度到这个地步。
)
3.结构助词用法:
•“之”作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唐刘禹锡《陋室铭》:“何陋之有?”(白话译文:这有什么简陋呢?)•“之”还可以用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常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
例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
”(白话译文: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了两耳的清静。
)
•此外,“之”还可以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战国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白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
之做结构助词的例子
之做结构助词的例子
以下是 9 条关于“之”做结构助词的例子:
1. 这是我最喜欢的书之《百年孤独》,那奇幻的故事简直太吸引人了,难道你不想去读一读吗?
2. 她对画画之痴迷呀,简直让人无法理解,每天都能画到深夜呢!
3. 小李这个人之有趣,每次和他聊天都能笑个不停,你说神奇不神奇?
4. 我们学校的花园之美丽,就像一个梦幻的仙境,大家都爱在那里散步。
5. 妈妈做的饭菜之可口,那味道总是让我念念不忘,这不是幸福是什么?
6. 他对音乐之热爱,就如同燃烧的火焰一般炽热,一直不曾熄灭。
7. 这片森林之幽静,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谁敢一个人进去呢?
8. 朋友间的情谊之深厚,岂是时间能够冲淡的,对吧?
9. 这座古老的建筑之宏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真的太了不起了。
我认为“之”字作为结构助词,在这些例子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和修饰作用,让表达更加生动自然。
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结构助词之的用法
助词“之”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作为代词,表示所属关系或指代前面的名词。
例如:他是我之朋友(他是我的朋友)。
2. 用于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起强调作用。
例如:勇往直前,无所畏之(无所畏惧)。
3. 用于表示范围或限定,相当于“的”。
例如:山之高(山的高度)。
4. 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或短语,相当于“和”。
例如:理论之实践(理论和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助词“之”的使用较为正式,一般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使用,口语中使用较少。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之”的使用已经相对较少,多数情况下可以用其他更常见的词语来替代。
儿当知之的之的用法
儿当知之的之的用法1之的用法一、“之”作代词用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二、“之”作动词用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吾欲之南海”、“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大致有以下三种: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结构助词。
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2“之”的用法举例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②动词,“到”的意思。
③代词,代曾妻。
④代词,代彘。
⑤代词,代曾子。
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文言虚词“之”是文言文中用法最为复杂多样的词汇之一,光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就纷繁多样,常使热爱古汉语的朋友晕头转向,难以应对。
下面就文言虚词“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作一系统归纳,总凡十四种,以期对古汉语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1 、定语+之+中心语。
“之”可译为“的”。
例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
2 、主语+之+谓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主谓句为主谓短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主语+之+谓语。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一个单句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例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
欲也》
4 、宾语+之+动词。
“之”前置宾语。
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项羽本纪》
5 、动词+之(于)+补语。
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对象或时间、处所
等。
例如: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劝学》
6 、壮语+之+中心语。
“之”前后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例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始得西山宴游记》吾
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苏武传》
7 、中心语+之+定语。
“之”为后置定语的标志。
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送东阳马生序》
8 、动词+之+补语。
“之”可译为“得”。
例如:
子奚哭之悲也?《礼记?檀弓上》
何兴之暴也?《项羽本纪》
何客之勤也?《报刘一丈书》
9 、动词+之+补语。
这里的“之”后省略了“于”,表示对前面的动词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如:
吾既已言之王矣。
《公输》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10 、宾语+之(为)+动词。
双音节结构助词“之为”合用,无实际意义,是前置宾语的标志。
例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孟子?尽心上》
11 、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间加“之”,起提顿语气的作用。
例如:
(共公)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
和氏之璧,焉得独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隋掌?《答卢谌书》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指南录后序》
12 、“此(是)之谓”的固定结构。
此类用法中,“之”介于前面的近指代词和后面的动词间,只起提顿语气的作用,整个固定结构的意思相当于“这叫做”。
例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劝学》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
子?滕文公下》
13 、“如(若)之何”的固定结构。
这种固定结构一般只用于
疑问句和感叹句中,相当于“怎(么)能”、“怎么样(办)” 等。
例如: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晋楚城濮之战》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14 、“之与(于)”的固定结构。
这种固定结构通常用在比较句中,相当于“……跟……相比”。
例如: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公输》
则洞庭之与京异,不足为异也。
《柳毅传》
?论文》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典论
胡月义,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