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解析工作表

合集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案例期共同探讨,互相提高。

1、个案情况来访者为女性,25岁,供职于某大型台资企业IT部门,为软件开发人员。

主要困扰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同居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但还是怎么看男朋友都不顺眼,总想着和自己的男朋友分手,但是又觉得分手是很不理智的想法,因此在分手与不分手这两种想法中反反复复,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影响,让自己感觉很痛苦。

来访者是二次寻求治疗,因为在一年前因为自己提出分手,男朋友做出开煤气自杀的过激行为而找一咨询机构陪男朋友去治疗,结果治疗师说问题并不在男朋友的身上,而是在她的身上,并和她进行了初步的同感和探索,但是因为300元/小时的费用,首次咨询后没有在继续。

结果这次咨询后男朋友因为听咨疗师说问题不在自己身上,问题马上就好了,从此象没事的人一样了。

而自己因为分手的想法一直盘绕在脑海,但另一方面又感觉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而十分焦虑和痛苦,以至于感觉生活和工作都没有什么意思,做什么都没精神,十分痛苦。

来访者再次求助希望通过治疗能消除自己莫名其妙的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减少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快乐的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初次谈话中来访者显的有些焦虑,但整体情绪反应正常。

来访者自述其莫名想和男朋友分手的想法从他们恋爱开始不久就有,持续快四年了,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谈婚论嫁问题的日益紧迫,最近两年这种想分手的想法更加频繁和强烈。

依据DSM一IV,把来访者的情况诊断为“因未完成事件而焦虑”,严重水平为中度。

来访者感觉最后无明显的起因。

从小做事认真,并且因为自己父母是学校老师,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成就一直很优秀,因此常受到长辈的表扬,在研究和举动中都是伙伴中的带领者。

初中卒业后以优秀的成就从一个小镇考入一个地级城市的重点中学研究,到了地级城市的这所重点高中当前很快就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资本全没了,而且因为自己来自农村,生活惯和言谈举止都比四周的同学差了良多,因此她感觉十分自卑,无法融入同学当中去,感觉十分孤单。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认知行为治疗失眠的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

许多人在面对失眠问题时往往感到无助和沮丧,而且常常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然而,认知行为治疗(CBT)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以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为核心,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质量。

CBT是一种以心理治疗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它认为个体的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识别和纠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CBT 可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失眠治疗中,CBT的核心理念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和正常的睡眠观念。

通过与患者的互动和个别化的治疗计划,CBT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睡前行为,如在床上过度思考、使用电子设备等,以及不良的睡眠观念,如对失眠的过度担忧和焦虑。

CBT还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变对失眠的错误认知。

许多患者对失眠持有一些不准确的观念,如过度关注睡眠时间和数量、过度关注失眠对健康的影响等。

CBT通过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的不准确性,并逐步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减少焦虑和担忧的程度,从而改善他们的睡眠。

总之,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失眠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患者恢复良好的睡眠。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CBT在失眠治疗中的优势和潜力,并寻找更加个体化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以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症状缓解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对认知行为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解释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改变个体思维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并提供实际案例作为例子。

我们将讨论认知行为治疗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失眠症状。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认知行为治疗对失眠的有效性,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激活”

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激活”

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激活技术”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
——日常活动安排表
注:下页有个填写好的内容。

这个表格引自《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105页
上 午
6-7 7-8 9-10 11-12 下 午
12-1 1-2 2-3 3-4 4-5 5-6 晚

6-7 7-8 8-9 9-10 10-11 11-12 12-1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上午
6-7 睡觉
7-8 睡觉
9-10 睡觉
11-12 起床/洗澡/穿衣服
下午12-1 看电视/读报纸
1-2 完成任务/浏览商店橱窗
2-3 休息
3-4
看电视/午餐/清洁厨房10分

4-5
打电话给姐姐
/送洗衣服-10分钟
5-6 看电视/散步
晚上
6-7 休息/送洗衣服-10分钟7-8 晚餐/清洁厨房10分钟8-9 打电话给~~/发邮件
9-10 在网上看视频/上网
10-11 阅读
11-12 上床/睡觉
12-1 睡觉。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设计手机成瘾,又称手机滥用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等,区别于对手机的依赖,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一种痴迷状态。

【个人材料】:曹露梅,女,21岁,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08心理班学生。

大学生活刚开始,面对一切新的生活,感到新奇,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新鲜感,热爱学校各项活动,当时的手机功能是与高中同学、父母、大学同学联系,上课也认真听讲,没有迷恋手机。

大二以来由于添加了大一新生的新鲜血液,自己开始逐步退出学校的社团和各项活动,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大一的时候那么紧凑和新鲜了,开始觉得大学生活变得有那么一点无聊了并觉得大学考试挺简单的,用不着像高中时期那么认真听每一节课也能简单地通过考试。

渐渐地发现自己开始迷恋手机上网时快乐的感觉了。

感觉自己的手在触摸一样东西很实在的感觉,而且用手机上网也可以了解时事新闻,而自己也是喜欢看新闻的,开始使用QQ与同学聊天,感觉自己的生活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无聊了。

开始上课的时候把手机带到课堂上,开始在课上玩手机了。

感觉很开心,上课时间变得很快,有时下课了也会很自责,想着自己又浪费了时间没有好好听课。

自己一方面想控制上课不玩手机,但控制不了,每天上课都要玩,否则就会出现心情烦躁,坐立不安,郁闷、发脾气等症状。

上课总走神,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学习兴趣了,整天就想着玩手机。

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属于娱乐性手机成瘾症:沉迷于手机娱乐,以玩各类手机游戏、以及观看视频节目为主的一种类型。

信息性手机成瘾症: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搜索和收集与自己工作、学习无关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上,造成工作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还有强迫行为性手机成瘾症:不可自控的随时关注手机,例如几分钟就检查一次手机是否正常或者有电话漏接、短信漏掉、手机是否遗失等。

【根源分析】根据自己的材料我分析到我之所以会手机成瘾是因为(1)大学生感觉无聊了,没有新鲜感了。

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个案效果评估

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个案效果评估

认知行为治疗强迫症个案效果评估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强迫性行为和思维,给其带来严重的困扰。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有助于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在强迫症个案上的效果。

一、个案背景本个案是一位22岁的女性患者,主诉自己近期出现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强迫性行为,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专业人员的初步评估,确认为强迫症。

患者同意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治疗过程1. 初始评估在治疗开始之前,医生充分了解患者症状的具体表现、持续时间以及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与患者交流,医生了解到患者有强迫性洗手和整理物品的行为,且时间长达数小时,已经影响到她的工作和社交生活。

医生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 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与患者一起分析她强迫性行为背后的深层认知,并帮助她识别其中的错误思维。

例如,患者认为如果不反复洗手,她会染上疾病或造成他人受伤。

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和讨论,患者意识到这种思维是不合理和夸大的,逐渐改变了这些错误认知。

3. 行为曝露行为曝露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应用技术之一,通过让患者暴露在引发强迫行为的场景中,并限制其进行强迫行为,从而帮助患者逐渐降低强迫行为频率和持续时间。

在治疗中,医生与患者一起确定了一系列曝露计划,并逐步实施。

例如,让患者在不进行洗手的情况下触碰一些表面,通过逐步减少洗手次数和时间,帮助患者克服强迫行为。

4. 心理教育和技能训练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向患者提供了关于强迫症的相关知识和心理教育,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成因和发展机制。

医生还教授了一些应对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以帮助患者应对焦虑和压力。

三、效果评估治疗期间,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多次评估以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开始三个月后,患者的强迫症状明显减轻,洗手和整理行为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明显降低。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cbt认知行为疗法案例逐字稿

【概述】1. 本文将介绍一位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逐字记录和分析,以了解CBT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作用。

【患者个案介绍】2. 患者尊称:李小姐3. 芳龄:32岁4. 主要症状:抑郁和焦虑5. 就诊原因:患者因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经常焦虑不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过程记录】6. 2019年10月1日患者首次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的情绪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和诉求。

患者表达了她长期以来的焦虑和抑郁感,以及在工作和家庭中遇到的困扰。

7. 2019年10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制定了具体的治疗目标和计划。

治疗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患者学习一些放松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并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8. 2019年11月1日患者进行了第三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讨论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进展和困难。

在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学会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的技巧,如积极思考、自我放松等。

9. 2019年11月15日患者进行了第四次治疗,治疗师和患者一起总结了治疗的效果和未来的计划。

患者表示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找到了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治疗效果分析】10. 经过3个月的CBT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

患者学会了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自我调节方法,提高了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韧性。

11.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治疗师的指导和支持感到满意,明显减少了负面情绪和症状的出现频率。

患者在工作和家庭中也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与他人的关系有所改善。

【总结与展望】12. 本文通过患者接受CBT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介绍,展示了CBT在治疗抑郁和焦虑症状中的有效性和作用。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帮助和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13.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表明,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有效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重建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

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法,通过帮助个体理解和改变其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下面是十个认知行为疗法案例反思,以展示其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效果。

1. 案例一:抑郁症李某因工作压力大和人际关系紧张而陷入抑郁症。

通过CBT,他学会了认识到自己负面的思维模式,如过度自责和消极预期。

他通过替换这些负面思维为积极的、更现实的想法,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情绪。

最终,他恢复了心理健康。

2. 案例二:焦虑症张某患有广泛性焦虑症,经常担心各种可能的危险和不安全感。

CBT帮助她了解到这些担忧是过度的,并教给她如何通过逐步面对自己的恐惧来减轻焦虑。

她学会了放松技巧和正面自我对话,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

3. 案例三:强迫症王某有强迫症,经常陷入反复的洗手和检查行为。

CBT帮助他认识到这些行为是他的强迫思维和恐惧的结果。

通过逐渐暴露于触发他强迫行为的情境,并学习适当的思维重塑技巧,他成功地减少了强迫行为的频率和强度。

4. 案例四:恐慌症王某患有恐慌症,经常出现突然的恐慌发作。

CBT教给她如何通过深呼吸和身体放松技巧来缓解恐慌症状,并帮助她面对她的恐惧触发因素。

她逐渐恢复了对日常活动的信心,并摆脱了恐慌症的困扰。

5. 案例五:社交恐惧症李某因社交恐惧症而避开社交场合,导致他的职业和个人生活受到影响。

CBT帮助他了解到他的担心和负面自我评价是过度的,并通过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和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来减轻恐惧。

他逐渐恢复了社交能力,并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功。

6. 案例六:睡眠障碍张某长期遭受失眠的困扰。

CBT帮助她识别和改变她的不健康睡眠习惯和负面的睡眠信念。

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制定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和学习放松技巧,她最终恢复了良好的睡眠质量。

7. 案例七:饮食障碍李某患有进食障碍,经常以控制饮食来应对自己的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尹童20120403006一.概述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

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

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

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

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

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

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

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

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

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

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

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

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

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一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摘要:采用认知行为疗法①对一例考试焦虑的求助者进行咨询与矫治,发现该求助者试焦虑的直接原因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到个体认知评论能力与其他因素所制约,总认为自己对考试的准备不足,担心、害怕自己的成绩不如别人;结合咨询过程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应用认知行为理论和技术解决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经过连续数周的咨询,求助者的考试焦虑症状逐渐消失。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考试焦虑;自动化思维一、一般资料求助者陈某某,女,十六岁,初三学生,现在校学习,担任班级组长,平时在班级成绩都排在前十名。

体态正常,无重大疾病史。

家庭和睦,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经常一人独处。

二、主诉我在每次考试前几天心里一直心事重重,想开心也开心不起来,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整天很少说话,不愿见人,尤其是考试的前两天,感到自己在写作业时手总是在抖。

虽然书本上的知识基本可以掌握了,但是我还是遇到有些题不会,就想到考试时候万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更糟了。

而且我总是认为其他同学复习的比我好,他们会做的题我不会。

考试的时候,心率加快,呼吸加剧,多汗,总是想上卫生间。

每当想起考试的时候就觉得是一种煎熬和痛苦。

这种症状持续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了。

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回答问题是思路清晰,稍微有些紧张,说到考试的时候就比较紧张,说话声音不是很大。

自幼身体健康,父母要求比较严格,如果考试不好,父母会责备求助者。

而且该求助者性格内向,自己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主动进行咨询。

三、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精神状态:求助者精神状态很好,情绪稳定,走进咨询室与咨询师打招呼时时面带微笑,衣着整洁,语言流利,思维正常,但是在提到考试的时候就显得比较紧张。

社会功能: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生理状态:要考试的时候吃不下饭,睡眠也不好。

四、心理评估与诊断第一次会面除了了解以上情况以外,还做了如下测试:1、《SCL—90》测验:人际关系敏感2.3,焦虑3.2,躯体化2.5,其余结果在正常范围。

认知行为五栏表案例演示

认知行为五栏表案例演示

认知行为五栏表案例演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认知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总和,包括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两大方向。

因其实证研究丰富、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短程高效等特点,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CBT对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进食障碍等各类心理障碍有显著效果。

高度结构化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治疗。

它有系统可操作的治疗计划、治疗手段,可以为治疗提供了清晰的参考方案。

在每个治疗阶段,治疗师都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工作日程和治疗目标。

根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治疗师常常会聚焦于特定的主题和问题,进行认知重构和行为训练,并结合家庭作业,逐步推进治疗进程。

学习CBT犹如下国际象棋或者围棋,看起来有很多套路可以直接借用,很好上手,但真正想成为高手却并不容易。

在治疗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阻抗,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督导来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短程高效认知行为治疗一般有时间限制,是一种短程治疗。

出于经济成本、治疗效率等方面的考虑,短期治疗手段越来越受来访者的欢迎,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障碍的治疗。

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治疗周期,一般在12~25次左右。

有限的时间给来访者和咨询师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要在短期内实现高效的治疗效果,需要良好的咨访关系,明晰的结构设置,和来访者的良好自我觉察为基本保障。

对于困扰程度不严重,问题持续时间不长的来访者,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

目标明确改善来访者当前的情绪状态,调整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应对方式是短程治疗的治疗目标。

在CBT的治疗初期,治疗师通常会和来访者一起探讨可实现的,可操作的治疗目标,并将其落实到具体治疗过程中。

与精神分析等治疗方法相比,认知行为治疗是明确的问题导向,当前导向的。

CBT关注个案当前的困扰,而不过分纠结于个案的过去。

认知行为疗法整理

认知行为疗法整理

认知行为治疗锁定认知行为疗法一般指认知行为治疗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孙春云(副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医师)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认知行为治疗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定义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1]。

2基本概念"ABC"理论:由Ellis提出。

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事件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Consequences)和行为反应。

事件和反应的关系:通常认为,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

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

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

举例: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

认知行为治疗全套图表手卡

认知行为治疗全套图表手卡
3.如果有必要,让患者使用想象技术去描述详细的情境或时间(犹如现 在真的发生一样),然后提问上面的问题。 4.如果有必要或有兴趣的话,让患者与你表演特定的角色互动,然后 问上面的问题。Fra bibliotek基本问题:
引出自动思维的技术 当时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其他用于引出自动思维的问题: 1.你推测一下刚才你在想什么? 2.你觉得你会是在想或者吗? (治疗师举例两个似乎有理的可能性) 3.你是不是想象到可能会发生什么或者记起已经发生了什么? 4.这一情境对你意味着什么? (或谈谈你自己吧) 5.你是不是在想? (治疗师举-个与预期反应相反的想法)
“我失控”
“我易受伤害”
“我是失败者”
“我不够好”[成就方面]
“我是有缺陷的人”[例如,我比不上其他人]
不可爱类核心信念
“我不可爱” “我不讨人喜欢” “我不受欢迎” “我没有吸引力” “我是多余的”
后续会谈结构 会谈的初始部分: 1.心境检查。 2.设置议程。 3.获取患者的最新信息。 4.回顾家庭作业。 5.安排各项议程的优先顺序。
会谈的中间部分: 6.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工作, 并在该情境下教授认知行为治 疗技巧。 7.进行后续讨论并共同设置相 关的家庭作业。 8.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工作。
第 1 次会谈的初期阶段 1.设置议程(并且给出这样做的 理由) 2.进行心境检查 3.获取患者的最新信息(自评估 以来) 4.讨论患者的诊断并进行心理 教育
第 1 次会谈的中间阶段 5.确认问题和设置目标 6.教育患者了解认知模式 7.讨论问题
第 1 次会谈的结束阶段 8.给出或者弓出总结 9.回顾家庭作业 10.引出反馈
情境/刺激 外部事件
(或一系列事件)
引起自动思维的情境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某学生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某学生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某学生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发表时间:2019-02-20T15:44:48.387Z 来源:《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作者:李冬娟[导读] 刘某性格文静、内向,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在外地打工。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摘要】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1]。

案例中求助者15岁,由于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考不上重点高中就将一事无成”,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

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并制定咨询方案。

咨询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明显改善。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342-02 The case analysis of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to improve self- abased psychologyLI Dongjua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of Wanbei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Suzhou, Anhui 234000, China 【Abstract】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is?a?group?of?methods?which?change?the?negative?cognition?by?changing?the? way?of?mind?and?behavior.?As?a?result,?the?negative?emotions?and?behavior?will? be?eliminated.?In?the?case,?the?girl,?15? years?old,?was?depressed,?anxiety?with?ba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sleep?because?of?her?wrong?idea?that?people who can’t pass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for high school will do nothing at all.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psychological?pro--blems,?the?counselor?made?the?counseling scheme with?the?demander?together.?When counseling, the?core?task?is?to? establish??a?new?and?rational?cognitive?model?instead?of?the?wrong?cognitive?mo-del.It?is?to?correct?the?wrong?behavior?and? establish?a?new?pattern?of?behavior?step?by?step?with?the?behavior?therapy.?After?four?times?of?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with? the?remission?of?anxiety, self-?abased?psychology?will?be?improved.【Key words】Inferiority;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Negative cognitio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1.来访者基本状况1.1 人口学资料刘某,女,15岁,某中职院校一年级学生,父母外出打工,每周末回家一次,家庭成员爷爷、奶奶、弟弟。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经典案例》
咱就说认知行为疗法,那可真是太神奇啦!给你们讲个例子哈,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他特别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

每次一想到要在众人面前发言,他就紧张得不行,手心出汗,心跳加速,仿佛有只小鹿在心里乱撞。

那这可咋整呢?
心理医生就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他呀!首先呢,医生让小李仔细想想,自己为啥这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是担心说错话被人笑话,还是有啥其他的原因。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小李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恐惧到底是从哪儿来的。

然后呢,医生引导小李改变他的想法。

医生说:“你想想啊,就算说错了话又能咋样呢?难道大家会因为这一次就永远不理你了吗?”这句话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小李的心结。

接着,他们开始进行实际的练习。

医生鼓励小李从小的场合开始,比如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主动发言,慢慢地增加在公众面前说话的次数。

这不就跟学走路似的,得一步一步来嘛!
在这个过程中,小李也会有反复的时候。

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会议,刚站起来要说话就紧张得差点说不下去。

但是他马上想起了医生说的话,就对自己说:“别怕,没啥大不了的!”嘿,你猜怎么着,他真的就顺利地把话说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李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了。

他高兴得不得了,到处跟人说认知行为疗法有多管用。

咱想想,要是没有认知行为疗法,小李可能还一直陷在害怕里出不来呢!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厉害之处呀!它就像一个神奇的工具,能帮助我们打破那些困住我们的思维牢笼,让我们能够更加自由自在地生活。

所以说呀,认知行为疗法真的是太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尝试啦!。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案)

贝克认知行为疗法(教案)

第一部分概述第一章认知行为治疗(CBT)一、认知疗法核心原则“扰乱人心思的不是那已经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这些事情的看法。

”认知行为疗法两大核心原则——1、人们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具有控制性影响;2、人们的行为能够强烈影响思维模式和情绪。

三个工作领域:认知、情绪和行为。

1.认知模型二、贝克认知疗法贝克是运用认知和行为干预情绪性失调形成完整理论和方法的第一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阿龙•贝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创立了认知疗法,作为针对抑郁症患者提供的一种定式的、短期的、针对现在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直接解决目前的问题并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和行为。

适用范围:重性抑郁症、广泛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恐怖、物质滥用、进食障碍等,同时也广泛应用于其它心理障碍,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

研究发现,认知治疗对不同教育水平、收入和经历的患者均有效,并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

三、认知治疗的特点1、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疗途径注意力转向目前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制定出对抗无望、无助、回避、拖沓等症状的行为计划,更容易获得对近期事件的认知和行为反应,并得到证实。

2、高度协作的治疗关系、行为导向干预措施的运用1)认知重建:识别自动思维(图式)——思维记录改变认知——真实性检验、再归因、理性列表演练——想象、角色扮演2)行为方法:放松、脱敏、应付卡、活动激活3、结构化1)议程安排2)制定治疗目标3)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化:缓解紧张关系、想办法离婚)四、优势1、见效快,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增强个案的信心;2、固定的结构,易操作和控制,节省时间;3、可以减少治疗关系中的过度依赖和退行。

五、CBT在咨询中的整合应用1、适用个案有良好的治疗动机、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身体健康。

不适用个案:人格障碍、移情严重的个案……2、适用时机初期:个案咨询动机明确,诊断明确;中间:个案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信念及情绪时。

认知行为五栏表例子

认知行为五栏表例子

认知行为五栏表例子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

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

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

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

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