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南方高校校园功能一体化探索_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生态规划_郑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研究 RESEARCHES IN DESIGN

2010.10 ARCHITECTURAL JOURNAL

80

湿地与南方高校校园功能一体化探索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生态规划

郑志 刘塨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泉州,362021)收稿日期:2010-07-08

摘要/总结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校园的生态规划实践与探索,提出湿地与校园功能一体化模式,包括融合市政功能、替代环境功能、兼容景观功能3部分,贯穿规划、建设与运行全过程,以扭转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的“建设性破坏”。

关键词/华侨大学厦门校区 湿地 校园功能 一体化

ABSTRACT/ Wetlands are component part of Huaqiao University campus. As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i n p l a n n i n g , the wetlands are utilized for 1. sewage treatment, rain water drainage and flood control; 2. improvement of micro-climate; 3. formation of regional and campus scape. I t i s e x p e c t e d t o s a v e e n e r g y, r e d u c e investment, rais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avoid “constructive destruction”.

KEY WORDS/ Huaqiao University campus, wetlands, campus function, integration

目前,淡水资源日益紧缺,环境生态不断恶化,严重制约社会与经济发展,是规划与建设必须回应的严峻挑战。在华侨大学厦门校区规划与建设中,我们对这个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图1)。

缺水问题,不能仅靠节约用水来解决。因为危机的形成不仅是我们多用了水,更是我们用水方式违背水体生态循环规律,导致淡水资源枯萎。因此,要从生态系统出发,对传统的规划模式与机制进行适当转换,重建人居环境中水体生态的良性循环,才能解决根本。这是厦门校区规划建设的思考起点。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福建闽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中,湿地地位举足轻重,也是其淡水资源的主导性生态依托。所以,我们在校区规划建设伊始,就把建构湿地系统作为恢复水体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校园的核心途径。以湿地系统为平台,集成各相关基础设施,把校园功能与生态运行机制对接,使人居环境运转回归生态循环。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不断调整完善,成效显著,并形成一整套较为系统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把它概括为“湿地与校园功能一体化模式”,分为一体化理念、一体化构成、一体化运行3部分。

1 湿地与校园功能一体化的理念1.1 研究背景

湿地作为地球3大生态系统之一最具活力。它与其他生态体系相比,同等

条件下可提供更大的生态容量。为平衡越来越大的开发强度,我们应当优先保护、恢复乃至再造湿地系统,才能把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978108)

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支持项目(2009-k6-9)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恢复生态平衡结合起来,营造城市与生态的良性互动环境和发展模式。

国外开始重视研究湿地时,其城市化进程已然饱和。因此,保护与恢复的研究居多,结合建设发展的研究较少,一般只是着眼相关单项技术开发及政策应用,如德国北威州阳光城利用建筑周边透水洼地收集雨水、美国湿地银行法规等。

国内研究湿地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农林、生态学领域,成果特点是就湿地论湿地,未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

在建筑与规划设计领域中,国内对湿地研究起步较晚。个别学者注意到湿地与人居环境建设关系,开始初步研究,但大多沿用传统滨水区概念,而不是湿地概念,主要强调其使用功能和景观功能而不是生态功能。有些学者也注意到水体对环境质量的改善作用,但没有上升到生态系统功能层次。

我们的相关研究始于2003年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生态技术在小城镇人居环境示范工程中的综合运用(2003Y019)”。重点研究了人居环境中生态系统的建构与功能,提出一种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双耦合结构法”。该研究对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成为本工

程项目的理论起点。1.2 生态理念 1.2.1 指导思想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生态具有最高价值。作为大自然经济合理的运行模式,生态的功能效益尤为突出。它既是提高环境价值的终极目标,又是实现环境功

81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0.10 建筑学报

能的终极途径。因此,我们把生态作为一体化理念的基础,贯穿厦门校区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

1)用生态理念整合狭隘的功能设计概念。通过校园功能与湿地生态机能结合,让校园功能运行纳入生态循环。 2)用生态理念超越环保概念。通过建设主动恢复、建构更好的生态体系,让校园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建设。3)用生态理念统领管理运行概念。生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生态的运行才能实现。把管理的人为机制转变为生态机制,维护湿地生态运行为首要目标。 4) 生态理念的本质是宏观的设计理念。通过建构校园湿地生态体系,顺应湿地系统的区域整合特性,进而优化更大环境范围的生态。1.2.2 指导原则

1)平衡原则。校园是在开发建设前提下建构生态,既要达到生态目的,又不能削弱校园功能,充分发掘、发挥两者的兼容性,达成最大限度的融合,使两者同时得到强化。两者的矛盾性功能要妥善隔离。不能由于矛盾而有所偏废。比如,厦门校区规划专门把水禽栖息地与人活动休憩领域隔离,确保湿地生态的构成平衡。平衡原则与生态容量有内

体系。充分发挥其生态机制的作用,尽量替代人工机制,是建构一体化模式的运行基础。

上述3个方面在厦门校区规划中都有充分体现。1.3 规划方法1.3.1 规划理论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规划中,我们引入景观生态学原理,特别是其中的镶嵌性与异质性原理、生态优势格局原理等,作为本工程的主要指导性理论之一。

校园建设项目都是自然生态的异质体,形成生态的间断性。根据镶嵌性与异质性原理,生态系统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体,生态系统可以在异质性存在的前提下建构并存在,这使本工程的生态建构目的在理论上可行。关键是在异质体造成间断性的前提下,如何建立自足的生态结构。我们在此切入,系统研究一体化模式的规划、建构与运行。1.3.2 规划步骤

我们以维护湿地系统性作为规划原则。首先着眼厦门校区校园湿地与上游天马山湿地和下游杏林湾湿地的系统关系,明确校园湿地系统的区域定位,达成区域生态系统的延续融合。其次强化校园湿地自身功能,为抵消校园建设增

1 校园总平面

2 湿地资源分析

3 湿地系统建构

在关系,生态容量与校园功能开发的定量平衡,尚待进一步研究。

2)适宜原则。生态技术与方法很多,但未必都能应用于某一特定环境。在可采用的范畴中,要优先选择低成本、低技术、与环境更融洽的技术方法,适宜短期见效、中期发展、长期稳定的系统构建。

3)统一原则。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生态的目的须用生态的途径来实现。二是全过程的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各个环节都应落实生态理念。生态校园的实现,第一步就是做好生态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适宜技术进行生态建设,并在建成校园中实施生态综合运行管理。1.2.3 指导策略

1)生态基因策略。场地原有湿地结构和要素,是最重要的生态基因,是建构一体化模式的物质基础,需要识别、梳理,最大限度予以保留。

2)生态属性策略。在保留生态基因前提下,发掘、恢复、再造其生态属性,以制约校园的人工属性,达成校园与湿地的和谐,为一体化模式奠定功能基础。

3)生态机制策略。生态基因及其生态属性链接成长,逐步形成完善的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