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亲政策与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和亲政策与民族关系

论和亲政策与民族关系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历史学界的意见竟惊人的一致。而且很公式化的表述为:尽管历史上有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和民族战争,但是也有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结论呢?自然是民族友好乃民族关系的主流。本人长期将此公式奉为圭臬。后涉猎古书、拜读马列,竟生出一偏之见(和大家们的观点相左,岂非偏见),但偏见也是一见,且不忍独藏于心,故愿与有偏见癖者共享。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的矛盾方面决定的。在古代民族关系问题上,谁是主要的矛盾方面呢?自然是统治阶级,而且是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奴隶主们也好,封建主们也好,他们这个矛盾主要方面不可能把民族关系确定在友好的位置上。他们站在自身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的立场上,使民族关系表现为对土地、人口的争夺和对财富的贪欲。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下面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战国时,秦、赵、燕与强劲的匈奴接壤,不免受辱,故三国分别筑长城以拒之。秦一统天下,力量对比改变了,于是乎兵锋四指,疆土得拓,北击匈奴筑长城,南收百越置三郡。汉初,承秦之弊,国力虚弱,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平城白登山之役,汉军濒临全军覆没,多亏有盗嫂经验的陈平(也许会被陈平后人告以诽谤罪),出一奇计,在阏氏的枕头风下,冒顿单于不明不白地收兵了。刘邦无奈何下,接受娄敬(后被赐姓刘)建议,嫁公主于单于,结为甥舅之国,是谓和亲。岂有外甥打舅舅、女婿打老丈人之理。要不是吕后不忍鲁元公主远嫁,痛哭流涕,寻死灭活(不知有没有以离婚相威胁),刘邦屈服,改嫁侄女。鲁元公主将是汉和亲政策下伟大出嫁的第一人。但是,娄敬的想法未免简单。美丽的公主、丰厚的嫁妆,固然使单于们陶醉满足一时,但居强者地位者,不能逞强是很痛苦的。

故纵兵劫掠、出言不逊之事时有发生。冒顿单于给吕雉的那封著名的调戏信,堪称下流。其书中曰:“陛下独立(寡居),孤偾独居(无老婆),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怒不可扼的吕太后(这时已由皇后升为太后),下其议于群臣,若得妹夫樊哙欲提精兵十万横扫匈奴。同样骁勇的原项羽部将季布,却是理智战胜了感情,他要求先斩樊哙,再嫁公主。何则?力不如人,忍气吞声。如果冒顿单于落入吕后之手,吕氏恨不得生食其肉,看来和亲没有和出友好,至少没有把主流关系确定为友好(主流

关系是统治者、政府决定的)。这就是

汉匈关系的历史真实。也正因为这是历史的真实,汉武帝刘彻反击匈奴的战争才可能是正义的。否则,和亲政策已经确定下来的民族友好和民族大团结的良好稳定的政治局面,

岂不是被刘彻这一好战分子彻底破坏了吗?说到底,剥削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时候,只有实力是真实的(现在的国际关系中,实力也是真实的。例如美国)

。汉不如匈的时候,被迫和亲,但仍不免挨打、挨辱、挨骂。刘彻其祖其父省吃俭用,裤带紧勒,六七十年积累起来的雄厚国力,使刘彻雄心勃勃,终于使自己的谥号为武帝,即盖世武功(不是金大侠小说里的武功)。但是刘彻的武显然是用过了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好不容易自己走上了强者的神位,当然要一吐父祖几十年郁闷。在匈奴已经不能成为威胁的时候继续用兵。接着兵锋西转。新疆能成为今日中国版图,我们自然要感谢刘彻,但在以马匹为最好交通工具的时代,以新疆的人口和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威胁汉的统治。但是,民族关系的性质是由皇帝陛下和大单于他们决定的,强大就是“正义”。

刘彻在为土地而战、为财富而战、为美女而战、为汗血马而战,还为好多东西而战,但总不是在为民族大团结而战。后面还有太多的历史真实支撑我的偏见。唐初,隋末的混乱局面尚未完全结束,李渊、李世民父子臣事东突厥。本来李世民还想臣事的更长久一点,可是东突厥竟然两度打到关中,距长安一水之隔。国都濒危,国本难固,于是唐太宗皇帝决定提前反击。正如前所述,反击是需要国力的。

唐贞观初年便具备了充实的国力,贞观初年距杨广的暴政只有十几年,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里面有很多我们要唱的贞观颂歌。仅仅十几年过去,杨广时代的暴政就象是不可思议的古老而遥远的故事了(至于汉初六七十年才强大起来,而唐在立国之初就很强大的原因,怕喧宾夺主,不敢在这里探讨)。客观的说,唐朝前期的民族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关系最好的时期(起码是最好之一),众民族尊李世民大帝为天可汗,而唐太宗本人也不无自豪地自称:“自古皆贵中华而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唐朝直至亡国,其主要边患始终不在北方,这是除元、清两朝之外唯一的一朝(元、清两朝其祖籍故土就是北方,所以北方不仅不是他们的边患而且是后方根据地。元朝其实没有被明朝灭亡,而是退回草原,史称北元。清朝留下东北不让开发,最初的想法是不得已的时候重新回去游牧。)

但是唐朝的边患在西方和南方,吐蕃和南诏给唐朝以很大的伤害。

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是历史真实,但只是部分历史真实。唐和吐蕃的关系总的来说是敌对多于友好。七世纪中期吐蕃控制西域并且夺取河西走廊,八世纪中期(广德元年)竟一度攻陷唐都长安。有人拿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为证,信誓旦旦,说西藏在唐代就归属了中国版图。其实会盟碑恰恰证明吐蕃是独立国家。会盟碑强调的是双方永远和好,就象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说的双方“和同为一家”,就象是一家人一样,其实是两家人。五代和辽的关系以及宋和辽、夏、金的关系,更能说明古代民族关系的本质。石敬塘与契丹的“友好”关系是用幽云十六州换来的,可是这位后晋国主在称比自己小十余岁的耶律德光为爸爸时,不会是心花怒放,哈哈大笑以证明自己的喜悦心情难以抑制吧。

宋辽和局是每年三十万换来的。用钱钟书先生的话讲叫“赔款买和”,多亏宰相寇准给和谈大臣曹利用下了死命令,“逾三十万,吾斩尔头”。

不然,皇帝老子宋真宗大人给曹利用的权限是“虽百万亦可”。这里的“和”字是什么内涵呢?无战事而已,决不是和平、友好、大团结。这一秘密在大金国进攻辽国时,终于被彻底发现了。宋多次派使者假海道至金,声称,辽乃大宋世仇,宋金应南北夹击,灭其国而分其地。这就是所谓的“海上之盟”。

宋朝上下对取得幽云十六州同时将给辽的岁币转送给金国的条件大为满足。君臣欢欣鼓舞,脸上的酒窝甚至比结婚时还要深一点,在“报仇雪恨的机会终于到了”的呼喊声中,引来了比辽“狼”更厉害的“东北虎”。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宋朝廷认为,辽是宋的世仇。而在我们的高考试卷上,仅凭一个榷场就得出了民族友好往来是主流的结论。武断的可以气死赵匡胤的后人。废话太多,冷落了王嫱大美人,岂不失敬。况且没有她,跟题目也不能接轨。

跑题,可是中国人改作文时扣分最狠的。王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以良家才女选入汉元帝后宫。自视才高貌美,预想要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才高貌美者,容易犯傲慢的毛病。这次大美人犯的还真是“毛”的病。她不买宫廷画师著名画家毛延寿的帐,毛氏笔下就给她添“病”。汉元帝的审美原则绝对有问题,当今照相机时代比画像时代真实和进步了很多,但照片和真人的差别有时仍然很大,何况画像。昭君的傲慢、毛延寿的缺德和汉元帝由于“无知”而造成的错误,三者相加,使王美人在好色之徒汉元帝的后宫?年(

史料没查清楚,仅见“有年”字样,大概是一年多吧),竟仍旧处女身。有丈夫的女人保持处女身,不是骄傲是耻辱。终

于,汉元帝竟宁元年,大美人出这口恶气的机会来了。汉昭帝时,匈奴内讧,四分五裂。和汉接壤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臣事汉朝。他仰慕大汉服仪,更垂涎皇家美女,仿和亲故事,向汉求婚“愿为汉家氏女婿”。以前匈强汉弱时,不是求婚是逼婚,这时是汉强匈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求婚。不过,匈强汉弱时只能嫁公主,女儿不去去侄女,反正也是公主。这时汉强匈弱,把公主嫁到蒙古荒蛮之地,岂不残忍。

况且匈奴风俗,可兄妻弟承、父妻子承(当然不是生母。王嫱大美人后来就被呼韩邪单于的大儿子复株累单于给承了,当然他不是王嫱的儿子)。这时不需要嫁公主,嫁宫女就可以了。王嫱闻讯,思前虑后,主动求嫁。其心理活动过程不得而知,但有三点是会有的。其一,可以见到元帝老儿(皇上赐婚,理当召见);其二,可揭穿毛延寿画笔上的毛病(这可够毛氏受的);其三,不想做一辈子老处女(由著名作家写这句话可能更生动)。于是乎,昭君美女赌着气、流着泪踏上第二次出嫁的路。目睹原本是自己的绝色美人新婚,元帝老儿在后悔、气愤,不,是义愤填膺之余,斩下毛延寿的头。后人有首琵琶曲取名昭君怨,蔡东藩有诗一首,曰:“娄敬和亲号罪魁,宫妆辱没剧堪哀。如何番虏投诚日,尚使红颜出塞来。”

当然,他的观点是够片面的,可是也说明另一个方面的问题。真正团结友好的民族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