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本文与同单元的《荷塘月色》一样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取景,以景显情,表现北平特有的秋味。
本单元是高中五本必修语文书第一次介绍写景散文的单元,本文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散文,对散文的文体已有些了解,但针对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学生在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上有限制,使得学生很难体会本文中所表现的悲凉的秋味。
所以本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习“对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⒈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理解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
2.品读课文,体味诗意的秋景图。
3.讨论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难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一个非常富有韵味的季节,一代代文人骚客以“秋”为题,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比如元代作家马致远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以秋的多种景物组合,抒发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日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
又比如毛泽东从事革命,路过长沙,面对湘江生机勃勃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疑问,隐晦地展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抱负。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作者对“故都的秋”又有着怎样的感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把握文章情感。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和忧郁。
本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教学中,这篇文章不仅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魅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说学情对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是对于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深入。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相对有限,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来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之秋,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孤独、苦闷和忧郁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体会故都秋景的特点。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现代文及答案
■《故都的秋》一、梳理全文1、第1自然段中写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饱尝一尝古都的秋。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古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
2、“不远千里”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是:表达热爱故都秋色的强烈感情。
3、第2自然段描绘了江南的秋天,作者意在:衬托北国秋天、秋味、秋色、秋景。
4、第2自然段中一个短语“半开半醉”,是指领略名花美酒的最佳状态。
5、作者认为在领略秋的过程上应该达到看饱赏透(赏玩十足)的程度。
6、第3段中的文句: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恋的感情,进一步表现了故都之秋的迷人。
7、“蓝朵”一词是蓝色的花朵的意思。
作者用这个词而不用别的词是因为作者以为蓝色和白色的搭配为佳。
8、文中“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意思是看见一片梧桐叶落地,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了。
9、第5自然段中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本文开头与它相照应的句子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0、在11自然段中“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的枣子是淡绿微黄的颜色。
11、这段文字:“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其意思是说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12、“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这段文字所用的比喻分别喻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
13、用一个成语概括上题句子中所逼于的意思相形见绌(相形失色)。
14、“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句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限依恋、爱恋之情。
15、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思念时,突出写了在北平一椽破屋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用一笔带过。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是浙江省富阳县人,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产生一种想走异地、饱尝故都之秋的心情;B、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都缺乏秋味,体现不出故都之秋来;C、作者在《住所的话》中写过“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PPT课文课件
思考
为什么 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秋景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
-.
描写秋天的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作者介绍
郁 达 夫 1896-1945
课题释义
表明描写地点,含 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故都 的秋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相融 合的一种境界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文章的结构
1-2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3-11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 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原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 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 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 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故 都 的
记叙 分写(3~11段)
秋蝉残鸣 听秋声:静 秋雨话凉
品秋味:悲凉 佳日秋果
品味
秋
人皆感秋
议论 中国文人尤甚
赞美
非到北方不可
南国之秋:色彩不
总写(12~13段)
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
回味永。
眷恋
自学任务二
1. 内容:精读课文主体部分(3-12)。
2. 思考:
(1)作者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 面?
修辞等方面的文学知识来进行鉴 赏。
写给秋天 佚名 寂然的夜万籁无声,将睡未睡之际,窗外忽然响起了“唧唧”的虫 鸣,不似白昼的蝉鸣那么尖锐,也不像傍晚的蛙鼓那么嘈杂。“唧 唧”“唧唧”的虫声此起彼伏,婉转柔和,富有节奏,它们是秋天的 精灵。 暗夜中我想象不出它们的模样,据说这种秋虫生命十分短暂,朝生 暮死。若真是这样,今夜的鸣叫,该是一曲挽歌了。这些小可爱让 人无端生出怜惜和一丝敬意,它们唱着歌和这个世界告别,同时用 歌声告知这个世界,秋天到了。 万物有灵,而这灵一定是被一颗心包裹着的,即使草芥一般的秋虫, 也有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歌。
思考讨论
总印象从开篇的文眼里来: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文眼)
南国的秋——慢、润、淡
对比
对比的作用:
更突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让人
觉得尤为悲凉。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总写(1~2段)
江南的秋:慢、润、淡
向往
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观秋色:清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 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 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 “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 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
课件分享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 文章结构分析,细读第一至第五段,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品味;4. 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等;2. 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3. 领悟文章的主旨思想,培养对自然美、文化美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美,进而引入本课;2. 讲解: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4. 品味词语、句式、修辞手法:挑选典型例子,让学生品味并学习;6.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结构:总分总3. 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4. 主旨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指导;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对故都秋天景象的理解;2. 教学重点:词语、句式、修辞手法的品味,文章结构的分析;3. 课文细读:带领学生细读第一至第五段,分析文章结构;4. 作业设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秋天景象的描绘性作文。
一、文章主旨思想的领悟1. 作者如何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情感;2. 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南北秋天的对比,突出故都秋天的独特韵味;3. 文章末尾的感慨:“这故都的秋,恐怕要从此绝缘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及对时代变迁的忧虑。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
【精品课件】《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为对故都北京秋天的描绘,通过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与神韵。
教学重点围绕对文本的精细解读,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语言、修辞、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之情。
2. 学习并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本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理解。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辅助理解文本。
2.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的学习资料:课文、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故都秋天的美。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分析。
c. 解读重点词语,解释字词含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交流分享。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方法,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故都的秋》2. 课文结构:总分总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4. 描写方法:视觉、听觉、触觉等5. 重点词语: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绘家乡秋天的作文。
b. 结合所学,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 答案:b. 修辞手法分析示例: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秋天的树叶,像金黄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作家描绘秋天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必修二语文人教1.2《故都的秋》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 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 秋》。
郁达夫
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 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 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 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 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爱 恋之情。
郁
他活等有哀上所连烂写溺民富日书 寡中苦志痛海安年的作》族民本,
达
淡体闷不,辗,战年此就屈不留因 、验,得自转居乱龄文能辱强学学
夫
沉如何骋己来无,,他看、的,潮
寂此等”纵到定民可年出歧悲留被
,
淡青 槐牵碧 绿布 树牛绿 微单 的花的 黄衣 落的天 的的 蕊蓝色 枣闲 朵 子人
好一个灰冷的世界!
声音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
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 比爱恋之情。
解读秋景
提问: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怎样的 描画故都的秋景来展现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所写之景
(3-11自然段)
•描
•
写 风
①清晨静观 ②秋槐落蕊
• 物 ③秋蝉残声
阅读课文,思考:
揣摩散文的总体结构和作者在散文中体现出 来的基本感情。
思考题: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北国秋和南 国秋的比较。
读12节,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议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乐趣的人类对于
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 的感触来的。
息衰扫驯 缓列弱帚鸽 慢索的声的 悠落蝉 飞 闲的声 声 的雨 声声 调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课文
2.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2.《故都的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一、齐读第一段,郁达夫笔 下的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 (用文中原句回答)
清
,
静
,
悲 凉一
九 三
。四 年 八 月 北 平
二、找出文中最能充分表达作者对 这故都的秋感情的一个词,并说明
是什么样的感情。
• 饱尝。 • 表达作者的爱好、赞美之情。
第2和13段为何要写江南的秋?
• 衬托(对照),通过和江南秋的 对照,衬托出北国秋的浓烈、厚 实、耐人回味。
邢 台 二 中 李 丽 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舸争流。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意象选择与“情”和谐 统一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 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 指点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 ”的关系。
八、其它几幅画面分别是通过哪 些语句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的?自读,找出相关语句。
槐树落蕊而知秋:
声音、气味—静 扫帚的丝纹—清 “ 落蕊” “落寞”—悲凉
(清、静、悲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表情声调
天净沙 秋思
课 堂
枯藤老树昏鸦
练 小桥流水人家
笔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破─屋 驯─鸽─ 浓─茶─
秋槐 蓝朵 落花 ── ── ── 残蝉 凉雨 共话 ── ── ──
故都深处
平常巷陌人家
作业:
•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本文以 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 融,形散神凝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故都的秋》 课件 (32张PPT)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 -秋的明净
无边落木萧萧下
_秋的肃杀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 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短片小说《沉沦》《春风沉 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等。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19 33-1936年郁达夫转辗各地,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王映霞也 离他而去,此时的郁达夫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 哀痛。他“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 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写下了此文。
C、形态 (幽雅)
D、环境 (悲凉)
E、生活
(悠闲)
碧绿的天色、青天 (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
驯鸽的飞声
(日光)一丝一丝 (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一椽破屋、破壁腰 漏下来的日光
租破屋、泡浓茶、看天色、听飞声 细数日光、静对蓝朵
按照分析秋花图的方法,自行 分析其余四幅图画,说说哪些方面 体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
以课文所写景物为内容,试填一曲《天净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碧天, 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 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 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秋蝉蝉鸣而报秋:
秋
“衰弱”
蝉
“残声”
啼
“啼唱”“嘶叫”
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闲 灰沉沉的天底下
一阵凉风
《故都的秋》课件
《故都的秋》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该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词语解析、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及写作特色鉴赏。
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第九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写作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语、句子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原文、生词解释、图片等。
2. 黑板、粉笔。
3.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北京的秋景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美。
3. 词语解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句子分析:挑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详细分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 写作特色鉴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描述秋天的一个场景,进行课堂分享。
8.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
9.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故都的秋》2. 生词、短语:故都、清寂、落寞、凄美、金黄、硕果等。
3. 句子分析:挑选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板书。
4. 主题思想:悲秋之情、故都之爱、人生之叹。
5. 写作特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表现手法独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谈谈你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
2. 答案:(1)作者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表达了悲秋之情、故都之爱、人生之叹。
(2)文章的写作特色在于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表现手法独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文章,如郁达夫的《秋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课件
郁达夫
更多 那情 堪自 冷古 落伤 清离 凄 秋别 清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绚丽
鉴赏 散文 的一 般方 法
反复诵读
一、美美地听、美美地读
请同学们思考:读本文时节奏应当是怎样 的?或者说本文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请 同学们尽量揣测作者的内心世界。
仿照上面句式,写一写故都的秋还会在哪里。
(可不必拘泥于字数)
例: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低矮的破屋里;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秋雨的每一个雨滴里; 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在故都闲人充满京腔的 互答中------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7、在南国时,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的哪 些景物?
陶然亭的芦花 钓鱼台的柳影 玉泉的夜月 西山的虫唱 潭柘寺的钟声
我们的思考
8、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 风景,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 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 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
他的心情是恬静的,清闲的,又是落寞的,孤独 的。
岂有文章传海内; 欲将沉醉换悲凉。
——郁达夫自题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真淳。
清水出芙蓉, 闲笔出真情。
----这便是郁达夫笔下的秋
2、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写故都的 秋?味、色、声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 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文章题为“故都的秋”
作者为何还着力去写南国之秋?
明确:形成对照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30张
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文章结构:总分总
整体感知
2、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 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语句。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 得悲凉。(文眼)
关键词语:清、静、悲凉
合作探究
郁达夫先生既然 这么喜欢故都的 秋,那么他选取 了哪些画面来写 故都的秋?请用 四字短语概括每
秋槐落蕊
细腻、清闲、落 寞的扫帚的丝纹 无声、无味、微 细柔软的落蕊
清、静、悲凉
秋蝉残鸣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 悲凉)
秋雨话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 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 写出了环境的静,悲凉。
清秋佳果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 微黄颜色的时......”“淡绿微黄”,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故都的秋啊,
你是我心中永远的最爱!
课后作业:
1、从本文中选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写一则写景小片段,运用上本课所学的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不少于300字。
谢谢
诵读,熟悉
文意,概括主 要内容。
秋院静观(3) 秋槐落蕊(4) 秋蝉残鸣(5) 秋雨话凉(6—10) 清秋佳果(11)
欣赏“秋院静观”齐读,思考:
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 心绪?
秋院静观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特点:清、静、悲凉
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020高中语文 第02课 故都的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1课时)1.作者作品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1930年参加。
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
2.时代背景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落蕊()细腻()柘树()椽子()着凉()颓废()鲈鱼()譬如()驯养()萧索()混沌()廿四桥()1.现代作家创造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3.ruǐ;nì;zhè;chuán;zháo;tuí;lú;pì;xùn;xiāo;dùn;niàn1.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喜爱的。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故都的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秋天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自然变化,感受到秋天的特别之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如何描绘故都北京的秋天的。
二、核心素养目标
《故都的秋》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评价作者的语言表达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家对秋天描绘的差异,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深化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理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在了解故都北京秋天的同时,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象征、隐喻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文章中的一个自然景物描写,分析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练笔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郁达夫的笔触,写一段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教师可通过具体例句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字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意图。
-在整体与局部分析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段落大意逐步过渡到全文主旨的把握。
-针对文学鉴赏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意。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散文的阅读和欣赏有着不同的接受程度。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秋天的感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地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这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说明文档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以课文第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媒介:PPT
一、导入
有人说,秋是四季中一元最丰富的季节。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托在秋色之柱。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如何的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整体感知
文章第一段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呀,北国的球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近来的悲凉。
这一段总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表达了作者想饱尝一尝故都之秋的心理感受。
既能显现写作意图又能体现思想内容,显然是文章的文眼。
那么,郁达夫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我们以第三段为例来分析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
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了他极具个性的审美追求。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究古都的清静悲凉。
1、为什么是租一椽破屋?
明确: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风景。
以旧修饰房屋。
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使用价值。
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
残破破旧的房屋才有沧桑之感。
因为这是故都历史漫长,文化即便不在表面上。
郁达夫觉得这种积淀不一定是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
要在破旧的民居中体悟出来才有水平。
2、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浓茶是苦的。
但是越回味越甘醇,这就是说要细细体味才有味道,越体会越有味道。
3、为什么很高很高的天空能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明确: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明静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天空的高阔清澈,听得见倾天下训鸽的飞声,以衬托手法写秋晨寂静无声。
以闹写静,突出寂静之感。
4、牵牛花为什的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而且还要以枯草为陪衬?
明确:一丝一丝的日光,竟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郁达夫逃避鲜艳的色彩,欣赏的是冷色调,追求色彩的淡。
淡雅中蕴含着一种情趣,超越日常世俗的趣味。
色彩雅致了,他还要再强调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旁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使做陪衬。
枯草有什么哪有什么诗意呢?这正是郁达夫的趣味所在。
人的情感丰富多变的,生命的磅礴自然可以激起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是一种美的享受。
然而直面生命的衰败,城市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四、提炼主旨,课堂小结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秋天悲凉之美的杰作,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到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再到《红楼梦》“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都是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书写的。
郁达夫式的悲秋,固然有中国文人传统的血脉,然而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凉主题,却有了一点儿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也是美的。
诗人沉浸在其中,并未有什么悲苦,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人生的享受。
这就是郁达夫与众不同的情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