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岩土工程前期调查和勘察:在进行岩土工程建设前,对工程地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了解地质情况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

2.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在完成前期勘察后,要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规划和设计岩土工程,避免在潜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建设,或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建设和完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监测系统,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水位监测、应力监测等。

通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4.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因此,合理的排水系统建设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之一、采取合适的排水方式,通过引导和控制地下水的流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5.加强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用相应的工程技术进行加固和防护,如使用护坡技术、加固土体或地质构造等。

这些技术可以增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的风险。

6.加强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调动救援力量,采取科学有效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的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7.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通过法律的约束和政策的支持,提高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总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需要从前期调查和勘察、规划和设计、监测系统建设、排水系统建设、护坡和加固技术建设、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建设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隧道对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灾害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地质灾害可能会导致隧道工程延误、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要。

本文将主要讨论隧道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1. 地质构造破坏地质构造破坏是隧道工程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

地质构造破坏主要是指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后期围岩的变形和破裂,导致隧道支护结构失效,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破坏的原因有多种,包括构造裂隙、断层和层理面等。

2. 地下水涌入地下水涌入是另一个常见的地质灾害。

当隧道施工穿越地下水丰富的地层时,地下水会通过围岩缝隙或者隧道洞口进入隧道内部,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水涌入会给隧道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洪水、水压过大等。

3. 软弱地层失稳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地层,这些地层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形性。

当隧道掘进穿越软弱地层时,地层可能发生塌陷、滑动和流动等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仅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还会导致隧道支护结构的失效。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是地质灾害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通过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和地下水的涌入情况,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从而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2. 加固支护结构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加固支护结构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一种方法。

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等技术,加固隧道围岩,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从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在隧道施工前,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查和前期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详细地了解隧道施工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和地下水等,可以更好地制定施工方案和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从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4.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对于地下水涌入这一地质灾害,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是很重要的。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工程地质学——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

第五章 不良地质现象及防治第一节 崩塌、落石与岩堆一、崩塌:1、崩塌定义:陡峻斜坡上的巨大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坡体,发生崩落和倒塌的现象。

⎪⎪⎪⎪⎩⎪⎪⎪⎪⎨⎧︒︒地震坡脚)人为因素(爆破、开挖水的作用倾向坡外的结构面坚硬或软硬相间的岩性最易崩塌)-陡峻的斜坡(、崩塌的形成条件:75552⎪⎪⎪⎩⎪⎪⎪⎨⎧错断-崩塌拉裂-崩塌鼓胀-崩塌滑移-崩塌倾倒-崩塌、崩塌的类型:34、崩塌防治措施: (1)大型崩塌:绕避 (2)中型崩塌:明洞、棚洞⎪⎪⎩⎪⎪⎨⎧清除危岩支护、镶补、插别拦石墙、拦石桩线路外移)小型崩塌:(3(4)排水:天沟、封堵裂缝二、落石:斜坡上个别岩块在重力作用下脱离坡体掉落的现象。

三、岩堆:1、岩堆定义:陡峻斜坡上,因崩塌、落石、剥落等原因形成的岩块和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滚落至坡脚平缓处堆积而成的锥体。

⎪⎪⎩⎪⎪⎨⎧形态上多为锥形易沿原地面产生滑动表面坡角为天然休止角为松散堆积体、岩堆的特点:23、岩堆防治原则;(1)对于正在发展的岩堆:绕避 (2)对于停止发展的岩堆:⎪⎩⎪⎨⎧⎭⎬⎫⎩⎨⎧过均可用上、下挡土墙通薄层岩堆:任意位置:注意排水下部:允许通过路堤上部:允许通过路堑厚层岩堆:第二节 滑坡一、滑坡概述1、滑坡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内某一滑动面(或带)作整体下滑的过程。

2、滑坡形态特征: 滑坡体: 滑动面: 滑床: 滑坡周界: 滑坡壁: 滑坡台阶: 封闭洼地: 滑坡舌: 滑坡鼓丘: 主裂缝: 拉张裂缝: 剪切裂缝: 鼓张裂缝: 扇形张裂缝:⎪⎪⎩⎪⎪⎨⎧马刀树:醉林:双沟同源:圈椅型构造:其它特征:二、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形成条件: (1)有贯通的滑动面 (2)下滑力大于抗滑力 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如下:已知:γϕβα、、、、、c BC AB ⋅因:)sin(αβ-⋅AB BD =βsin ⋅=AB CEαsin CEAC =所以:BD AC ABC ⋅=∆21\γ⋅⋅⋅=⋅∆=BD AC r ABC W 21αsin ⋅=W T αcos ⋅=W N⎪⎩⎪⎨⎧<>⋅⋅+⋅⋅=,不稳定,极限平衡=,稳定=下滑力抗滑力稳定性系数111sin cos αϕαW AC c tg W K2、影响因素⎩⎨⎧,越易产生滑坡。

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

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各类工程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其中,工程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原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施工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1. 滑坡:指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发生整体或局部破坏,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常常导致道路阻断、农田损毁、房屋倒塌等严重后果。

2. 崩塌: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坏,并沿坡面滚动、翻落的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山区、陡坡等地,对下方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严重威胁。

3. 地面塌陷:指地层在地下开采、隧道施工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沉、塌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会导致房屋、道路损坏,甚至引发水资源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泥石流:指在山区沟谷中,由于大量雨水、融雪等水源涌入,使沟谷内泥沙、石块等物质迅速汇集,形成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流动体。

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强等特点,对下游建筑物、道路等造成严重损害。

二、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原因1. 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条件破碎,地层结构不稳定,易于发生地质灾害。

2. 工程设计不合理:在工程设计阶段,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设计方案不合理,导致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或投入使用后,面临地质灾害的隐患。

3. 施工方法不当:施工过程中,采用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如过度开挖、爆破等,导致地质环境恶化,诱发地质灾害。

4.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乱挖乱填,破坏植被,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加强地质勘察:在工程前期,要对地质条件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

2. 优化工程设计: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合理设计工程方案,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一、绪论地质环境工程是在地质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对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评价、预测、设计及环境保护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地质环境问题是指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环境问题,包括水文地质、地面沉降、自然灾害、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

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二、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综合评价1. 地质灾害评价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危害的现象或事件。

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洪水等。

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评价,需要考虑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探讨其可能产生的规模、频率、影响范围等,为防治提供依据。

2. 地下水污染评价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而工业、农业生产等活动往往会导致地下水污染。

对地下水污染进行综合评价,需要了解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分析多种污染源对地下水的影响,评估地下水的受污染程度和扩散规律,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提供依据。

3. 土壤污染评价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的污染物超出一定标准或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进行土壤污染评价,需要调查土壤的地质特征、化学性质,分析土壤污染的原因和程度,评估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为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依据。

4. 地面沉降评价地面沉降是指地表下沉的现象,可能会对建筑物、道路、管线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害。

进行地面沉降评价,需要了解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评估地面沉降的程度和速率,为地面沉降的防治提供依据。

1.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包括预测预报、减灾避险和工程治理等方面。

通过对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价,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预测预报措施,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监测和预警,提前采取减灾避险措施或进行工程治理。

2.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对策包括源头控制、污染治理和修复、合理利用等方面。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浅谈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摘要:岩溶作为一种复杂的自然地质现象,对工程建设影响甚大。

在可溶岩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应通过勘察手段充分了解场地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发展趋势,以评价场地建设的适宜性,分析工程建设地基基础选型,采取针对性的地基处理措施,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

本文以两个工程案例讨论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关键词:岩溶发育;地基处理;岩土勘察;处理措施前言:我国幅员辽阔,岩溶地质现象复杂多变,不同地区的岩溶发育格局特征。

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其主要地质问题表现为:由于岩溶作用造成了地下结构架空,破坏了场地下伏基岩的完整性,增加了岩石的透水性。

岩溶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沉降,岩溶坍塌、基坑渗漏等工程地质问题。

因岩溶发育的隐蔽性及不规律性,在岩溶地区的进行工程建设其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勘察重点主要是通过多种勘察手段,以查明场地下伏基岩中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及发展趋势,对建筑地基做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型式、地基处理、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

岩溶场地的地基处理措施需要根据场地下伏基岩的埋藏深度以及基岩中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而确定,对岩溶裂隙的主要处理措施包括加固、跨越等方式。

本文以徐州市两个工程案例讨论岩溶地区的工程地质问题与防治措施。

徐州市位于华北地台东南缘、徐州断陷褶中段,东距郯庐深大断裂带100km。

徐州市内发育有数十条断层,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为废黄河断裂带,它由三条NW向正断层组成,走向290°,倾向SW。

市区下伏基岩多以可溶性的石灰岩、泥质灰岩及页岩等组成。

基岩内岩溶裂隙多有发育,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大。

徐州市高铁站附近拟建一住宅小区,拟建建筑包括11幢22F高层住宅,-1F地下车库及其他配套设施。

拟建工程设计±0.00为国家1985高程基准的42.50m,地下室底板标高37.70m。

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问题分析

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问题分析

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问题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在不断增多,工程地质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程地质工程施工问题涉及到地质条件复杂性、地下水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等方面,对工程质量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工程地质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地质条件复杂性地质条件复杂性是工程地质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各异,给工程施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地质条件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层岩性复杂:地层岩性的复杂性导致工程施工中钻探、基坑支护等环节面临很大挑战。

如遇软弱地层、破碎地层、岩溶地层等,需要采取特殊的施工工艺和措施。

2. 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表现在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发育,对工程地质稳定性和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地基不稳、地面沉降等现象。

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导致地下水位变化、涌水等地质问题。

在工程施工中,要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对工程的不利影响。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性问题,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提高地质勘察精度,为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全面的地质资料。

同时,根据地质条件特点,采用适宜的施工工艺和措施,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是工程地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问题。

在工程施工中,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将对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地下水资源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下水过度开发:在工程施工中,为满足建设需要,往往需要大量开采地下水。

过度开发将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

2. 地下水污染:工程施工中,废水、废渣等污染物可能渗入地下水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针对地下水资源保护问题,工程施工中应加强地下水监测,合理控制地下水开发,采取防治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工程地质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防治

工程地质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防治

工程地质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防治工程地质是研究地质与工程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交叉学科。

随着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工程地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工程建设中,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工程安全事故,因此了解和防控不稳定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工程地质中的不稳定因素和防治:一、地震地震是不稳定因素中最为严重和无法控制的一个,它会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抗震问题。

在地震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主要取决于建筑结构的选用和建筑物的自重。

一般来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有很好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应将建筑物自重充分考虑进去,以增强其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二、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这些都是因为地质条件不稳定而产生的。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例如,对于山洪和泥石流,可以采用建成壮观、灵活的拦洪水坝来防治;对于滑坡,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钢筋混凝土加固等。

三、地下水地下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对于建筑物和道路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常,地下水分布的深度和分布形式与地质情况和地形地貌有关。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地下水情况合理布置排水系统,以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四、地表沉降地表沉降通常与人类活动有关,如工地开发、建筑物沉降等。

在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考虑到地表沉降对建筑物和道路的影响,采取合理措施,如升温、轻型填土加固等,以防止地表沉降所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在工程地质中,不稳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防治措施进行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以充分保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环境造成破坏的各类自然灾害。

岩土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

本文将针对这些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探讨,并介绍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滑坡滑坡是指由于内部土层发生运动而导致地表土壤滑动的现象。

滑坡往往具有突然性和破坏性大的特点,它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滑坡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建设护坡、设立挡土墙等。

护坡是指在坡体表面设置较为牢固的护坡结构,以防止坡体发生滑动。

挡土墙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等坚固结构,来抵抗土体的滑移和下滑的力量。

这些措施通过增加坡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风险。

生态措施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生物工程等。

植被恢复指在滑坡区域进行绿化,通过种植草木等植被来增加土壤的抗冲击和保持力,减缓水土流失。

生物工程是指利用生物力量来改善滑坡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地,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加固土壤,减少滑坡的风险。

二、崩塌崩塌是指山体或边坡由于荷载超过其承载能力而发生的整体性破坏和滑动。

崩塌往往带有破坏性和危险性,对周边的房屋、道路等造成威胁。

崩塌的防治方法包括工程控制和地质改造。

工程控制主要包括拦挡结构和排水系统等。

拦挡结构是通过设置混凝土墙体、挡土墙等刚性结构,来阻止崩塌物的滑动和展开。

排水系统是通过设置排水管道和集水井等设施,将崩塌体内的积水排除,减少水分对崩塌体的影响。

地质改造主要包括改变地形、裁剪崩塌体和固结崩塌体等措施。

改变地形是通过挖掘或填土等方式,改变崩塌体的形状和坡度,以提高其稳定性。

裁剪崩塌体是将崩塌体按照一定的标高进行切割,使其稳定性得到提高。

固结崩塌体是通过加固土体的方法,如注浆、灌浆等,增加崩塌体的抗滑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地下溶洞或抽水引起地表以上岩土层土壤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

地面塌陷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杭州市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杭州市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探讨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34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杭州地处钱塘江下游、浙江北部,是华东地区典型的滨海平原城市。

2018年,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杭州市域面积达16853.57 平方千米,人口达980.6万人。

近年来,随着2022年亚运会的即将开展,杭州兴建城市基础设施,如城际铁路、地下交通、地下市政管线、地下商业综合体、人防工程等,并已初具规模。

然而,杭州地质环境复杂,工程建设、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系列地质问题凸显,不良地质现象突出,如软土、地面沉降、浅层气和地面塌陷等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杭州发展的限制因素。

讨论杭州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将有助于在基础设施建设前使建设方了解区域性地质问题,减少事故发生。

王林军等对杭州城西的软土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沈慧珍等阐述了杭嘉湖地区的地面沉降效应;卜令方等对杭州平原地区工程地质进行了分区研究。

杨迎晓、叶向前则分别研究了钱塘江粉土、钱江新城承压水特征。

从已有研究来看,相关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大多基于特定工程项目或圈定某一特定区域,缺乏大区域性的总结,故研究杭州市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质地理环境杭州地区地处江山—绍兴断裂带北西侧,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坳、余杭—嘉兴台陷,自东向西主要地形为平原、丘陵和山地。

区内先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

第四纪以来,受构造升降运动与新构造活动影响,区内形成多个强升、上升、过渡与下沉区域。

城西、城中及城南的丘陵区为上升区,分布主要有天目山、白际山等,山峰海拔超过1500米。

而东部及北部平原则属于下沉区,地势地平,河网密布,海拔3—6米。

区内较大河流有京杭大运河,钱塘江和东苕溪,主要湖泊包括西湖、青山湖和新安江水库等。

二、工程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一)软土软土形成于历史期遭遇的三次“海侵”,多有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弱渗透性、高压缩性等不良地质特征,其岩性主要为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粉质粘土等。

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

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

铁路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防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的地质问题和发展情况,并针对这些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和监测的办法、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的铁路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地质问题,防治一、前言在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如何提升建设的品质,避免受到各种地质灾害的影响,这就需要建设施工人员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二、铁路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工作发展现状1、铁路工程地质问题铁路重大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1)高山峡谷地区的斜坡物质运动。

包括滑坡、坍塌、泥石流及深路堑、高边坡和浅埋隧道开挖引发的山体变形、失稳。

2)特殊岩土的变形和破坏。

主要有软土、膨胀岩土、冻土、盐渍土、湿陷土、岩溶、风沙等。

3)越分水岭深埋隧道的山体能量释放和物质运动。

主要有围岩坍塌、软岩塑变、硬岩岩爆、涌水、突泥、突水、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溢出爆燃、高地温热害、放射性危害及洞口部位的山体变形。

4)地壳运动及活动性断层。

主要有引发的地震灾害、地面变形和位移破坏、斜坡运动灾害。

5)铁路工程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

如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弃土弃砟泥石流、滑坡、水库坍岸等。

2、工程地质工作发展现状通过多年实践的不断完善,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在铁路选线和重点工程选址的前期勘测设计阶段,注意宏观性的地质勘察。

2)把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作为工作主题。

3)促进地质勘察技术进步,大力推行综合地质勘探。

4)初步建立起铁路工程地质技术标准体系。

三、针对地质灾害制定的勘察和防治技术1、滑坡的勘察与防治山体滑坡是我国西南山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我国先后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过襄渝铁路段的赵家塘滑坡、成昆铁路段的狮子山滑坡、南昆铁路段的八渡滑坡等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都加速了我国对于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的研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勘察防治技术。

(1)勘察特色:(1)采用其他方法和工程地质的比拟法进行比对和分析,进而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和评价;(2)针对滑坡的发育特点对滑带的土抗剪强度进行选择,同时做好综合分析比对的工作。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3篇)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展开。

然而,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保障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本方案针对某地区地质灾害问题,提出以下治理措施。

二、项目概况1. 地质灾害类型:本项目涉及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 地质灾害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项目沿线山区,影响范围较广。

3. 地质灾害成因:项目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岩性多变,受降雨、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地质灾害。

4. 项目规模:本项目涉及治理长度约为10公里,治理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三、治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综合治理,重点突出:针对不同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重点突出治理效果。

3.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遵循地质规律,科学规划治理方案,合理布局治理工程。

4. 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选择技术可行的治理措施。

四、治理方案1. 滑坡治理(1)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滑坡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滑坡势能。

(2)生物措施:在滑坡体上方和前方种植植被,提高土壤抗滑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滑坡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 崩塌治理(1)工程措施:对崩塌体进行锚杆、抗滑桩等加固处理,对崩塌体前方进行削坡减载,降低崩塌势能。

(2)排水措施:对崩塌体周边进行排水处理,防止水浸泡。

(3)监测预警:建立崩塌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崩塌变形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泥石流治理(1)工程措施:对泥石流沟道进行整治,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工程,拦截泥石流。

(2)植被恢复:对泥石流沟道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

(3)监测预警: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活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一、前言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在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工程建设中,地下水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入手,对其成因、分类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二、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1. 地基沉降当土壤中存在过量的水分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会减小,从而导致土层沉降。

如果建筑物基础位于沉降区域,就会发生建筑物沉降甚至倾斜的情况。

2. 岩体破坏在岩石含水层中,由于水压力作用,岩体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当岩体强度不足以承受这种压力时,就会发生岩体破坏现象。

3. 地面塌陷当地下水流失过多或被抽取过多时,土壤固结会造成地面塌陷。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城市建设中,如在开挖隧道或地铁时。

4. 地下水涌出当建筑物或隧道穿过含水层时,地下水会涌出来,从而导致建筑物或隧道周围的土壤松动和沉降。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这种情况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威胁。

5. 土体流失当土壤中的水分过多时,土壤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导致土体流失。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山区或河岸边缘等地方。

三、防治措施1. 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是防治地下水引起工程地质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减少用水量、加强排水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2. 加强工程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如在建筑物基础设计中考虑到土壤沉降问题,在隧道或管道设计中考虑到地下水涌出问题等。

3. 增加工程监测力度通过对工程现场进行监测和测试,及时发现并解决地下水引起的问题,可以有效避免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

4. 加强维护管理对已建成的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地下水引起的问题,可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结论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但在工程建设中也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为了防治地下水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范和处理。

加强对地下水影响的研究和监测,不断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工程安全和稳定。

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第一节地球的构造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岩石按成因划分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二节造岩矿物1、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包括造岩矿物、造矿矿物、次生矿物(常见的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三个的亲水性依次减弱)。

2、矿物的颜色矿物的颜色分为自色、假色、他色,前两个可用来鉴别矿物。

3、条痕色: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鉴别工具:条痕板4、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

下列十种矿物硬度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顺口溜:滑石方萤磷,正石黄刚金)。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

(断口: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

)依据解理发育的完全程度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判断:解理与断口是相互消长的。

第三节岩石1、岩浆岩:(1)概念: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所形成的岩石。

是岩石中的基本岩类。

概念常见的如花岗岩、正长岩、玄武岩、流纹岩。

(2)岩浆岩的类型:①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结晶良好程度由好变差。

②按其产状划分: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和岩墙。

③按其所含SiO2 含量可划分为酸性岩类含量可划分为:(SiO2>65%)中性岩类、(65%≤SiO2<50%)基性岩类、(50% ≤SiO2<45%)、超基性岩类(SiO2≤45%);酸性的颜色浅,比重小;基性的颜色深,比重大。

(3)岩浆岩的结构结构(按其结晶程度)可分为:玻璃质结构(又称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全晶质粒结构状结构。

(4)构造:块状构造如花岗岩、流纹状构造如流纹岩、气孔构造或杏仁构造。

构造2、沉积岩、(1)概念:地壳中的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松散沉积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所概念形成的层状岩石。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

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一、引言在工程建设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工程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工程损失加大,甚至会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我们制定了这份专项施工方案,旨在提供一些常见问题的防治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的达标。

二、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1.基坑工程常见问题:(1)基坑围护结构不牢固:防治措施:在基坑围护墙施工前,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确保基坑围护墙的抗倾覆能力和稳定性。

施工时,要选择优质的材料,严格控制工程质量。

(2)基坑地下水位过高:防治措施:在基坑施工之前,进行地质勘探,准确了解地下水位。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措施,例如安装排水管道、使用抽水泵等方式。

2.施工机械设备常见问题:(1)机械设备故障频繁:防治措施:在机械设备的采购前,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比较,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机械设备。

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

(2)机械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不高:防治措施:在机械操作人员的招聘中,要注重其技术背景和经验。

对新进人员要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正确操作方法,提高施工安全性。

3.施工材料质量问题:(1)施工材料不符合标准:防治措施:采购施工材料时,要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查证相关的资质证书和质量认证文件。

同时,要对购进的材料进行验收,并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确保材料符合标准。

(2)施工材料储存不当:防治措施:施工材料储存时,要避免阳光直射、雨水浸泡和污染。

对易燃易爆材料要进行专门储存,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

对容易变质的材料要进行定期检查,并及时进行更换。

4.施工现场管理问题:(1)管理人员把关不严:防治措施:加强对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

设置严格的工序验收制度,对每个工序进行认真的检查和验收,确保质量合格。

(2)施工现场秩序混乱:防治措施:对施工现场进行规划和划分,确保道路畅通,设立安全警示标志。

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

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

探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问题与措施1、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频发。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

山区公路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摘要:本文对山区公路工程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和特殊土地质灾害问题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字:山区公路;滑坡;崩塌;泥石流;软土;膨胀土;防治措施引言在山岭重丘区修建公路,工程量巨大,工程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膨胀土等发生频繁。

这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建设投资,而且还影响到公路的正常安全运营。

因此,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已成为函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应引起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单位的高度重视。

1.滑坡及其防治1.1滑坡滑坡是山区公路的主要病害之一。

通常表现为斜坡大量上体和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多发生在地质构造运动激烈的山区。

一般地层表而呈现岩石破碎,多裂隙,极度风化受暴雨侵袭渗透或人为破坏,使原本比较稳定的山体发生滑坡。

在山区山高坡陡、潜在滑坡地带修建公路,如采取不恰当的大爆破开挖路堑或半填半挖路基或设计不当,坡率太小,没考虑布设合适的支挡结构等,都会使山体失稳而发生滑坡,规模大的滑坡一般缓慢、长期地往下滑动,其位移速度在突变阶段才显著加快。

因山坡或路基边坡发生的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营。

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危害性很大。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有: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其中与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有关的因素有:(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摘要:地质工程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和岩溶塌陷。

滑坡是山体土石材料沿滑动面发生的位移,其防治措施包括工程加固、排水处理和植被恢复。

泥石流是泥石材料沿沟谷流动形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拦挡坝、疏导通道和监测预警系统。

地震是地球地壳突然震动现象,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勘查、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

崩塌是山体局部崩裂、松散和移动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坡面加固、坡脚排水和监测预警系统。

岩溶塌陷是因岩溶洞穴坍塌造成的灾害,防治措施包括地下灌浆、地面支护和加强监测。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确保地质工程的安全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关键词: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引言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交通、环境等造成危害和威胁的现象和过程。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泛,对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影响极大。

在地质工程中,地质灾害的防治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顺利进行。

一、常见的地质灾害(一)滑坡滑坡灾害对于人类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之一是其突发性和瞬间性,使得预警和防范成为挑战。

同时,山体和坡地的土石材料位移迅速且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科学研究、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至关重要。

(二)泥石流泥石流的瞬发性和流速快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地质灾害,特别是在陡峭山坡和沟谷地形。

其高速冲击力可摧毁房屋、道路和桥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预防和应对泥石流灾害需要强化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工程防护和土地规划,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三)地震地震的突发性震动造成了地质工程中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地质工程中,如深基坑开挖和隧道开挖等活动,地下岩土受力情况会发生变化,使地震可能对工程造成更严重破坏。

工程结构和地基稳定性应根据可能的地震影响进行合理设计和加固,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岩性条件
1.岩浆岩、厚层坚硬的沉积岩及变质岩,围岩稳定性好,适于修建大型地下工程;
2.凝灰岩、黏土岩、页岩、胶结不好的砂砾岩、千枚岩及某些片岩,稳定性差,不宜建大型地下工程;
3.松散及破碎岩石稳定性极差,选址应尽量避开
地质构造
褶皱的影响
在布置地下工程时,原则上应避开褶皱核部。若必须修建时,可以将地下工程放在褶皱的两侧
风化破碎岩层
1.地下工程开挖后,要及时采用支撑、支护和衬砌;
2.支撑由柱体、钢管排架发展为钢筋或型钢拱架,拱架的结构和间距根据围岩破碎的程度决定;
3.支护多釆用喷混凝土、挂网喷混凝土、随机锚杆和系统锚杆。衬砌多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也有釆用钢板衬砌的
4.裂隙发育岩层:承载力和抗渗不满足的可采用灌浆加固,影响边坡的釆用锚杆加固
动水压力产生流砂和潜蚀
轻微流沙
细小的土颗粒会随着地下水渗漏穿过缝隙而流入基坑
中等流沙
基坑底部出现粉细砂堆及细小土粒缓慢流动的渗水沟纹
严重流沙
流沙冒出速度增加,甚至像开水初沸翻泡
机械潜蚀
地下水渗流产生的动水压力小于土颗粒的有效重度,即渗流水力坡度小于临界水力坡度
化学潜蚀
形成洞穴的作用
流沙处理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和打板桩等,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化学加固法、爆炸法及加重法等。在基槽开挖的过程中局部地段突然出现严重流沙可立即抛入大块石等阻止流沙。
潜蚀处理
采用堵截地表水流入土层、阻止地下水在土层中流动、设置反滤层、改良土的性质、减小地下水流速及水力坡度等措施
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1.基础位于粉土、砂土、碎石土和节理裂隙发育的岩石地基上,则按地下水位100%计算浮托力;
2.基础位于节理裂隙不发育的岩石地基上,则按地下水位50%计算浮托力;

工程地质问题应对措施方案

工程地质问题应对措施方案

工程地质问题应对措施方案一、引言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在建设工程过程中,土地的地质状况对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

在工程开发中,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工程质量问题、安全隐患和工程进度受阻等问题。

因此,在项目实施前就需要认真对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地质工程措施,以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二、地质调查分析在地质工程实施前,必须进行详尽、全面的地质勘察。

地质勘察的目的是了解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范围,对于工程地质问题,应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

1. 地质调查(1)地层分析:对地表及地下层次的地质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掌握地质构造、岩性、岩层产状、岩层联系、水文地质等情况。

(2)地质灾害调查:对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影响范围进行详细的调查。

(3)水文地质调查:对地下水位、地下水的运移、地下水压力等进行详细的调查。

2. 地质分析对地质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寻找工程地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规律,为后续的地质工程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三、工程地质问题及应对措施1. 岩土工程的稳定性问题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时,容易受地下水位、地震、雨水等外界因素影响,从而会引起较大的岩土体稳定性问题。

应对措施:(1)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尽量避免对原地质构造的破坏。

(2)根据地下水位、地震等外界因素,采取加固、排水、隔离等措施,加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

(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避免在地质条件不利的季节进行施工。

2. 地基沉降问题在地基建筑过程中,地表松软、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问题容易引起地基沉降的发生。

应对措施:(1)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技术,如灌注桩、搅拌桩等,以加强地基的承载能力。

(2)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变化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

(3)对地表的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如夯实、排水等。

3. 地下水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渗出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第一节地球的构造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岩石按成因划分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二节造岩矿物1、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

包括造岩矿物、造矿矿物、次生矿物(常见的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三个的亲水性依次减弱)。

2、矿物的颜色矿物的颜色分为自色、假色、他色,前两个可用来鉴别矿物。

3、条痕色:指矿物粉末的颜色。

鉴别工具:条痕板4、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

下列十种矿物硬度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顺口溜:滑石方萤磷,正石黄刚金)。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

(断口: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

)依据解理发育的完全程度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判断:解理与断口是相互消长的。

第三节岩石1、岩浆岩:(1)概念: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所形成的岩石。

是岩石中的基本岩类。

概念常见的如花岗岩、正长岩、玄武岩、流纹岩。

(2)岩浆岩的类型:①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结晶良好程度由好变差。

②按其产状划分: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和岩墙。

③按其所含SiO2 含量可划分为酸性岩类含量可划分为:(SiO2>65%)中性岩类、(65%≤SiO2<50%)基性岩类、(50% ≤SiO2<45%)、超基性岩类(SiO2≤45%);酸性的颜色浅,比重小;基性的颜色深,比重大。

(3)岩浆岩的结构结构(按其结晶程度)可分为:玻璃质结构(又称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全晶质粒结构状结构。

(4)构造:块状构造如花岗岩、流纹状构造如流纹岩、气孔构造或杏仁构造。

构造2、沉积岩、(1)概念:地壳中的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松散沉积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所概念形成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的特点特点:表现在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三方面。

特点①组成成分: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②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③构造:层理构造(最显著的构造特征,包括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

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最显著的构造特征3、变质岩、(1)概念概念:母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的一类岩石。

概念(2)变质岩的特点:①具有特有的变质矿物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变质矿物②具有特有的变质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碎裂结构。

③构造:主要指片理构造(包括片麻状构造如片麻岩、片状构造如云母、千枚层状构造如千枚岩、板状构造如板岩)和块状构造(如大理岩和石英岩)。

第五节地质构造1、岩层、(1)岩层构造特征包括岩层的层面、厚度和产状。

(2)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

其中走向和倾向是相互垂直的,走向=倾向+90°,倾向=走向-90走向: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倾向: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倾角:岩层在空间倾斜角的大小。

2、褶皱构造、(1)概念:岩层受到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浪起伏的弯曲状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

(野外观察时,岩层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必为褶皱构造)(2)褶曲的基本形态:向斜褶曲、背斜褶曲(填空、判断)。

若岩层的新老关系顺序是从新到老,又重现新的岩层,则为背斜构造;反之,则为向斜构造。

(3)按褶曲的轴面产状不同,可划分为:直立褶曲、倾斜褶曲、倒转褶曲、平卧褶曲。

3、断裂构造(1)概念:岩层受到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一系列大小不一、形式不同的断裂。

(2)类型:节理和断层(3)节理(即裂隙):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未产生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

按其形成的原因,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按其受力特点分为:张节理、剪(扭)节理。

(4)断层①概念:岩层受构造应力作用断裂后,岩层沿着破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

②断层的组成要素:断层面和破碎带、断层线、断层盘、断距。

上盘(下降盘),下盘(上升盘)。

③断层的基本类型: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正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的断层。

(受水平张力及重力作用)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的断层。

(受水平挤压力作用)4、不整合构造(1)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但彼此的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而且彼此的产状也不一致。

第六节岩石与岩体的工程性质1、岩石与岩体的概念(1)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并具有结构与构造的固体岩块。

(2)岩体:由一种或多种岩石构成的地质体,包含岩层的层理等结构面和形状各异的结构体所组成的复合体。

2、岩石的水理性质(1)概念:岩石与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包括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2)吸水性:岩石在一定条件下的吸水性能。

(3)透水性:岩石被水透过的性能。

常用渗透系数表示岩石渗水性的大小。

(4)软化性:岩石浸水后强度降低的性能。

(5)抗冻性: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能力。

3、岩石的主要力学性质(1)变形物理量弹(2)岩石的强度岩石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

主要指抗压强度。

4、影响岩石工程性质的主要因素(1)内因岩石的组成成分、结构及构造.(依据三类岩石简单举例)(2)外因风化作用和水5、岩体结构面类型(按其成因划分)岩体结构面类型(1)原生结构面如沉积岩的层面、层理,岩浆岩的节理面,变质岩的片理面、板理面;(2)构造结构面如节理、断层;(3)次生结构面如风化作用、水等作用形成的风化裂隙。

6、岩体的类型块状结构——变形特征可视为弹性各向同性体;层状结构——变形特征可视为弹塑性体,稳定性较差;破裂状结构——变形特征可视为弹塑性介质,稳定性很差;散体结构——接近松散体介质,稳定性极差.第二章建筑工程地质问题第一节风化作用1、概念:引起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性质变化、导致其强度和稳定性降低的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作用——一种机械破碎作用,不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改变岩石的物理状态,而且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包括水化作用、氧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岩石在动植物和微生物影响下所遭受的破坏作用。

3、岩石的风化产物——风化壳和残积层;由地表向下风化程度依次减弱至消失。

第二节流水的地质作用1、流水的地质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

2、流水的侵蚀作用包括溶蚀和机械侵蚀,河流的截弯取直现象是由于河流的机械侵蚀作用形成的。

3、河岸的防护措施(1)直接防护岸边不受冲蚀的措施,如抛石、铺砌、岸坡绿化、护岸挡墙;(2)调节径流改变水流方向、流速和流量,如修建丁坝、横墙。

第三节滑坡1、概念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其原有的稳定状态,沿斜坡上的某些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

2、滑坡形成的条件(1)滑动的岩土体具有整体性(2)岩土体的移动方式为滑动(3)下滑的速度是缓慢下滑3、滑坡的分类(1)按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分为:覆盖层滑坡、基岩滑坡和特殊滑坡4、滑坡的发育过程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渐趋稳定阶段5、影响滑坡的因素(1)内因①斜坡外形斜坡越陡、高度越大、坡脚无支挡结构时,越易滑坡;②岩性亲水软化的土层和一些软岩易发生滑坡;③构造(2)外因①水②地震斜坡内的软弱面与斜坡坡面倾向一致。

使岩石软化,强度降低,使岩土体加速风化;地表水冲刷坡脚;地下水上升增加水力坡度;地震使岩土体结构破坏,降低抗剪强度;地震波使岩土体承受惯性力,增加下滑力;③人为因素切坡不当、任意堆载。

7、滑坡的治理(1)滑坡的治理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有主有次;早治小治,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

(2)滑坡的治理措施第四节崩塌1、概念陡峻斜坡上的某些大块岩块突然崩落或滑落,顺山坡猛烈的翻滚跳跃,岩块相互撞击破碎,最后堆积于坡脚,这一现象就称为崩塌。

2、崩塌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地形地貌.地形条件的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崩滑坡产生的监空条件2. 地层岩性: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3. 地质构造: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环境,对滑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第五节泥石流1、概念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携带大量泥土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2、泥石流的流域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排泄区。

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地形条件(2)地质条件上游形成区三面环山,有利于固体和碎屑的集中;中游流通区为狭窄、坡陡的深谷,厚度大、结构松软、易于风化或软硬相间、层理发育的岩层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泥石物质;认为采矿、采石的弃渣及乱伐山林造成的山坡水土流失。

(3)水文气象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4、防治措施(1)防治原则以防为主、避强治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综合治理(2)预防措施①上游地段做好水土保持工作②疏导地表水和地下水③修筑防护工程④修筑支挡工程(3)治理措施①拦截措施如修筑拦渣坝、设置停淤场;②滞流措施如固定河床、平缓纵坡;③疏排和利导措施,在下游修筑排洪道、急流槽、导流堤。

第六节岩溶与土洞1、岩溶与土洞的概念岩溶:也称喀斯特,它是由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土洞: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土层的溶蚀和冲刷作用导致产生空洞,空洞扩展而导致地表陷落,形成土洞。

2、岩溶的形成条件①可溶岩第七节地震1、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触发地震。

其中世界上90%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而修建水库或人工向地下大量灌水时,将会导致人工触发地震。

绕避滑坡、削坡减载、支挡、排水防水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下游排泄区地形开阔平坦,便于泥石流的倾泻和固体物质的堆积。

②流动侵蚀性水③适宜的地质构造2、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面波包括瑞雷波和勒夫波。

其中传播速度大小的排序是:纵波速度最快(表现为上下震动),横波传播速度次之(表现为左右摇摆),面波传播速度最慢。

3、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①地震震级:用于衡量地震大小的标准。

一次地震中震级只有一个。

②地震烈度:衡量地面破坏轻重程度的标准。

一次地震中地震烈度有很多个。

③地震烈度可分为基本烈度、建筑场地烈度、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建筑场地烈度是指比基本烈度降低或提高半度至一度;设计烈度是指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

4、地震效应及其破坏形式①地震破坏效应包括:地震力效应、地震破裂效应、地震液化效应、地震激发地质灾害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