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资料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
复习清单
1.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规范书写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特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了解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作品,能从笔画、结构、章法以及内涵等方面初步感受书法之美。
3.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掌握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等语文知识。
4.能根据需要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语文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5.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备注:2016年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在“基础运用”部分提出了学生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同时对于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古诗文,要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这体现出更加强调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内涵,古诗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更强调学生对它的理解和感悟。
再综合后面附录古诗文背诵及文言文增加课外篇目的考查,可以看出在考试中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比重逐步增加的趋势。
真题回放
【例1】(2016·北京)春节是团圆的日子,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日子。
请你根据要求,回答第(1)~(5)题。
(共16分)
(1)下面是四幅不同书体的“福”字。
请你选择一幅贴在自家的门上,向家人说明你选择的这幅字属于哪种书体,并结合这幅字的书体特点说明你选择的理由。
(3分)
你选择:第幅书体:理由:(限4个字)【答案】(示例一)一隶书古朴典雅(示例二)二楷书端正周正(示例三)三草书飘逸洒脱(示例四)四行书自然流畅(选择一个即可)
【试题解析】以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考查材料上,选取了贴“福”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四幅“福”字,有王羲之、颜真卿、怀素和现代书法家刘炳森的,涉及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四种基本书体,由学生选择其中一幅,说明书体和选择的理由。
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际全面考查了书法字体的判断、特点、赏析。
【解题指导】一要熟悉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的特点,才能判断出字体。
二要辨别书法名家的不同风格。
(2)下面是利用汉字结构创作的一幅窗花。
这幅窗花中有四个跟“口”有关的汉字。
请你
将这四个字填入下面的方框内,组成一个表达人生态度的四字短语。
(2分)
【答案】唯吾知足
【试题解析】用窗花的形式来考查汉字的间架结构,颇有新意。
【解题指导】平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正确把握汉字的间架结构。
(3)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和下联分别是()(2分)
【答案】AC
【试题解析】在春联的张贴过程中,考查对偶修辞。
【解题指导】根据题意,“适合春节张贴的对联”,B、E是婚嫁联,D、F是祝寿联,A、C符合题意,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A为上联,C为下联。
所以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根据语境,合理选择对联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判断上、下联。
(4)为响应校团委“新春致敬子弟兵”的倡议,有位同学给边防战士写了一封慰问信。
下
面是信中的一段文字,其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
..,请你找出来。
(3分)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艰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
那里风雨交加,天气恶劣,但你们舍小家为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为我们站岗巡逻。
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字:词:句:
【答案】艰风雨交加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试题解析】在慰问信的修改中,考查字词句的使用。
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与生活结合、与文化结合、与阅读写作的实际应用结合。
【解题指导】平时注意积累多音字、误读字、易错字,要聚焦语言运用,掌握随文学习的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实际运用效果。
要重视听、说、读、写的结合,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
(5)今年是农历“猴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①~③题。
(6分)
生肖.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
十二属相之说在东汉时
已有记载.。
在十二属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
由于“猴”与“侯”同音,人们就通过创作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的吉祥画、玉雕、木刻、剪纸等艺术作品寓意“马上封侯”。
猴子的形象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童话里有“猴子捞月”,寓言里有“朝三暮四”,。
有关猴的成语也不少,如“猴年马月”“沐猴而冠”。
可见,“猴”在我国文化领域留下了诸多痕迹。
①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生肖.(xiāo)记载.(zǎi)
B.生肖.(xiào)记载.(zǎi)
C.生肖.(xiāo)记载.(zài)
D.生肖.(xiào)记载.(zài)
②对文中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与”字的笔顺是:“出”字的笔顺是:
B.“与”字的笔顺是:“出”字的笔顺是:
C.“与”字的笔顺是:“出”字的笔顺是:
D.“与”字的笔顺是:“出”字的笔顺是:
【答案】①B ②C
【试题解析】此类题借助“生肖”的背景材料考查字词的读音、笔顺问题。
【解题指导】读音的方面,在备考的时候多积累多音字和容易误读的字。
笔顺的问题则要掌握一般的笔顺规则。
③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一只石猴
【乙】“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丙】原本“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答案】③甲
【试题解析】语意衔接题,句子前后的结构要一致,前面的结构是“童话里有……”“寓言里有……”,先说出处,再说具体内容。
因此,后面的句式也应如此。
【解题指导】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明确所衔接的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其次注意联系上下文,从话题(话题统一,看语段句子是否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句序(句序合理,看语段是否围绕同一话题而言之有序)、句式(句式对应,看语段句子组成结构之间是否有一致性)、过渡(过渡自然,看语句之间在前后衔接、首尾呼应上是否有脱节现象)、语境等几个方面入手,由易到难逐一复位。
总之,201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试题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基础运用的重视,在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以春节这一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主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考查材料上,选取了“福”字、窗花、春联、慰问信、生肖等文化元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4)题给边防战士的慰问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导向,在传统文化学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上,发挥了中考语文试卷的特有优势。
在考查目标上,涉及了书法、书写、字音、笔顺、词语、病句、对联、句子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全面考查,体现了对九年语文学习全过程的考查。
在考查方式上,延续以往的改革思路,避免单纯考查基础知识,而是在日常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考查方式更为灵活多样。
所以平时一要注重积累,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多加关注;二要提高审题能力,学会分析具体的语境,有的放矢;三要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例2】(2015·北京)欣赏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回答第(1)、(2)题。
(共3分)
(1)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线条奔放,笔力雄健。
B.五字错落有致,收放有度。
C.气韵贯通,展现书者胸襟。
D.采用隶书书体,方正典雅。
(2)请用规范的正楷字将“为人民服务”5个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1分)
【答案】(1)D (2)略
【试题解析】这个命题所设计的几个选项涉及了书法欣赏的若干方面,比如,笔力、章法、气韵等。
但细琢磨,这几个选项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书法本身出发来看的,A、B、D三项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还有一类则不完全是书法本身,还包含了所书写的文字内容所承载的内涵,从这个内涵中延伸开去所看到的一些东西。
C选项就属于后一类。
【解题指导】做好这一类题,我们要了解一些书法的基本常识,比如,最基本的篆、隶、楷、行、草这几种书体应该区别开来,每一种书体有什么样的风格也应该能够用比较恰当的常用的术语来表达,还应该知道诸如二王、颜柳欧赵、苏黄米蔡等书法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特点,等等。
备注:推荐阅读台湾作家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例3】(2015·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2)题。
(共4分)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曲.折(qū)“华”字的笔顺是:
B.曲.折(qǔ)“华”字的笔顺是:
C.曲.折(qū)“华”字的笔顺是:
D.曲.折(qǔ)“华”字的笔顺是:
【答案】A
【试题解析】用这样的一个材料命制试题,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本身所考查到的读音、笔顺等问题,也都是语文试题中的常规考查内容。
【解题指导】在读音方面,我们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多下工夫,在备考的时候找出多音或者容易误读的字识记,要把字音的纠正融入到日常的阅读中来。
同时,也应该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单音但是易误读的字,就应该有意识地组成更多的常用词语来识记,有参照物的记住一条线或者一个面,就比较容易记牢了。
(2)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持续时间最长②付出代价最大③开始时间最早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试题解析】语句衔接的问题,在历年的中考试题中也反复考查到了,这个题要特别注意到横线处文字的顺序和整段文字的第一句的对应关系,找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基本上做对此题的难度就不大了。
【解题指导】语句衔接试题不必做过多的练习,应该融入到日常阅读中进行,当然,也可以把历年的中考试题都找出来,看看这些语句衔接试题有怎样的基本规律,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对于考试而言,也是比较有益的。
【例4】(2015·北京)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
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
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2分)
踏,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痛,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又考查了有关鲁迅的基本文学常识,这两个考点叠加在一起,就有了比较厚重的文化含量了。
【解题指导】这一类题可以在掌握对联基本规则的基础上,结合古今名联来学习。
比如,有关古今著名文学家的对联就有很多,我们在复习文学常识的时候,可以把具体的文学作品,化抽象为具体,以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5】(2015·北京)“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
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2分)
A.远交近攻顺手牵羊反客为主
B.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偷梁换柱
C.打草惊蛇浑水摸鱼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欲擒故纵
【答案】C
【试题解析】考查修辞的基本知识,是语文试卷考查中的常见问题,考查方式越来越合理,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语境。
这个题目别出心裁,给出“三十六计”这样一个大的语境,然后问哪些计谋的定名是借助了比喻的方式,这个命题的设计很巧妙,既考查了对比喻这种修辞的理解,同时,又把它包装到“三十六计”这样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之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另一个意思,那就是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它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丰富性,因此,可以在关键时刻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解题指导】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初中常用的八种修辞方法,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作用。
多阅读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了解相关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例6】(2015·北京)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
下面是某博物馆的参观须知,请你以班长的身份,依据“参观须知”向同学们提出要求。
(要求:用“既……,又……”的句式,限30字以内)(2分)
博物馆参观须知
1.参观时请勿大声喧哗、追跑打闹,手机设置为静音,以免影响他人参观。
2.爱护馆内展品,请勿触摸、拍照,以免损坏展品。
【答案】希望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既要保护馆内安静,又要爱护馆内展品。
【试题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需要归纳概括的能力,要能把“博物馆参观须知”中的两句话,概括为两个要点,一个是“参观时要保持安静”,另一个是“要爱护馆内展品”。
其次,需要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再次,需要根据情境选择恰切的语言表达,因为是提出要求,就要用祈使语气,而不应该使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解题指导】掌握好常用关联词语之间的关系,这类题也需要结合多种多样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训练。
“基础运用”小结:总体来看,基础运用部分和历年中考试题相比,变化颇大,考查内容更丰富,题型也更灵活多样,而且,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这种变化表面上
看,不容易有抓手,给备考复习制造了障碍,但深入思考,实际上也强调了备考复习时不能追着题型走,而要抓住能力来处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非但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减轻了负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第(1)~(6)题。
成语是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汉语言文化精髓.,它浓缩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历代华夏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处世哲学。
成语多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也有些源自民间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它言简意赅,以简驭繁,以极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内涵,成为汉语言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人们讲话、写文章都喜欢运用成语,是由于成语除了(甲),还(乙)。
而最能体现后者的,莫过于比喻的运用。
成语的比喻用法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明显的比喻。
例如“如虎添翼”“门庭若市”“归心似箭”“味同嚼蜡”等,特点是带有“如”“若”“似”“同”这类比喻词。
因此不管放在什么语言环境里,一眼就能看出是比喻。
这类成语生动形象,表达效果值得①。
更多的一种情况是运用成语的比喻意义。
什么叫“成语的比喻意义”呢?那就是一个成语由于它的比喻用法而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完(bì)归赵”出自蔺相如设法把国宝从秦国送回赵国的历史故事,后用来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这一比喻义用得多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就作为这个成语的固定意义确定下来了。
运用这类成语不仅能收到比喻的表达效果,还能提升语言的文化②。
(1)文中加点字“髓”的注音和“完(bì)归赵”注音处应填入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A.髓(sǔi)壁(声旁为“辟”,形旁为“土”) B.髓(suǐ)璧(声旁为“辟”,形旁为“玉”)
C.髓(suǐ)壁(声旁为“辟”,形旁为“土”)
D.髓(sǔi)璧(声旁为“辟”,形旁为“玉”)
(2)根据句意,依次填入①②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品位②品味
B.①品味②品味
C.①品位②品位
D.①品味②品位(3)对文中画线句标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多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也有些源自民间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B.成语多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
也有些源自民间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C.成语多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也有些源自民间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
D.成语多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也有些源自民间惯用语、谚语、歇后语等(4)文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A.(甲)具有简洁、精练的特点(乙)具有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特点
B.(甲)具有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的特点(乙)具有简洁、精练的特点
C.(甲)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乙)具有精练、富于表现力的特点
D.(甲)具有精练、富于表现力的特点(乙)具有简洁、生动形象的特点
(5)在下面连环画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中,“唇亡齿寒”的“齿”具体比喻的一项是()A.东周 B.虞国 C.虢国 D.晋国
【注】虞(yú)国和虢(guó)国是春秋时的诸侯国,有结盟关系。
(6)在下面空格内填入汉字,组成三个成语,将三个成语用规范美观的汉字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答案】(1)B (2)D (3)C (4)A (5)B (6)触景生情情投意合不谋而合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2)题。
农谚,是挂在农家四季墙上的钟表,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
布谷鸟开春的第一声啼鸣,便是一句农谚;老黄牛拉犁时眼角掠过的一道道鞭影,便是一串串农谚。
【甲】“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打半斤”,人们刚从春节的欢乐气氛中走出来,便在又一个丰年的吉兆中开始了忙碌。
庄户人浑身的力量要在此时释放,土地是他们一生的舞台。
【乙】“过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田野是一块崭新的黑板,他们要在上面一笔一画地书写丰收
二字。
还有哪片畦地没有①,还有哪条渠没有②,他们要像给孩子洗脸一样慢慢地③。
【丙】“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种的人们是撒播希望的人,他们会用心把种子埋入田里,一行行,一垄垄,仿佛在织一匹布,不紧不慢,不急不躁,一抬手,一挪步都那样流畅与舒展。
【丁】“谷雨寸不休,桑叶好饲牛”,大地得到了春雨的滋润,万物在蓬勃地生长。
田间的庄稼也在茁壮地生长,它们浓缩着一年的希望,放大着一年的收成。
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它是田园风光的写照,是乡村生活的注脚。
(1)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打理②翻整③修理
B.①打理②修理③翻整
C.①翻整②修理③打理
D.①翻整②打理③修理
(2)上面语段的四则农谚中,明确地指示人们要把握农时、适时耕种的两则谚语是()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答案】(1)C (2)B
3.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我国劳动人民订立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季的物候变化。
在历代的诗词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四季的气息,寻觅到二十四节气的踪影。
请依据语境判断,下列诗句空白处应填入的节气名称正确的一项是()
①蒹葭苍苍,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②微雨众卉新,一雷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
③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
(宋琬)
A.白露惊蛰春分
B.寒露雨水春分
C.白露惊蛰小暑
D.寒露立春立夏
【答案】A
4.“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从而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效果。
巧妙使用双关语,能使语言表达含蓄诙谐。
洪承畴原是明朝重臣,后来兵败降清,官至大学士。
传说他降清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同弈者应声对出下联:“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这副对联中,运用双关,暗讽洪承畴失义辱节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妙棋
B.谷雨
C.领袖
D.清明
【答案】D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2)题。
春分前后,如果你早晨散步时稍加留意,就会发觉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的。
过了春分,北方人民便明显感觉到,太阳一天天近了。
今年,①在春天的宫廷里,却发生了一次短暂的政变。
3月18日深夜,大风骤起,连续两天风力五六级,白天的最高气温降至3摄氏度。
这种强大的、突发的、偶然的“倒行逆施”,
它最大的消极作用,还不在于使率真勇为的先行者遭受了挫.折和打击,而在于由此衍生出了怀疑、狡黠.、冷漠等因素,影响了人们愉快坦诚的心境。
今天春分,尽管大风已息,气温回升,但仍有料峭的寒意,仿佛依然弥漫着政变刚刚被粉碎的(销烟/硝烟)。
与惊蛰对照,春分最大的物候变化是:柳叶完全舒展开了,令人欣悦的新绿由地面蔓延到了空中;②而杨树则像一个农夫,扬鞭赶着田野这驾满载绿色的马车,鞭子上的红缨已然褪色……
(1)加点字的注音和括号中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挫折(cuò)狡黠(xiá)销烟
B.挫折(cuò)狡黠(xiá)硝烟
C.挫折(cuō)狡黠(xié)销烟
D.挫折(cuō)狡黠(xié)硝烟
(2)对于文中画线的两个语句赏析有误
..的一项是()
A.①句中的“短暂”一词,突出了此次大风降温天气持续时间之短。
B.①句中用“政变”写出了此次“倒春寒”的强大、突发和偶然。
C.②句中的“满载绿色的马车”,描绘出了春分时节杨树绿叶成荫、枝繁叶茂的特点。
D.②句中的“鞭子上的红缨”,形象地写出了杨树吊(花)垂挂在枝头的形态和颜色。
【答案】(1)B (2)C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6)题。
①在经历了三月的乍暖还寒,四月杏花春雨的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后,夏季里的节日——端午便如期而至了。
端午在农历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
②早在先秦时期,这一天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生于这一天的人,被认为是会给父母和国家带来灾难的。
有的人侥幸长大做了官,仕途也会因此遭遇坎坷。
大约到秦汉之后,人们才想了一些办法,如在这一日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以驱五毒、祛瘟疫、除厄运。
唐玄宗时,每年端午节都会发给百官“百索”,“百索”是五彩丝线拧成的绳子,可以佩dài在脖子上、腕上,一如今天的项链、手链。
不知如今的shǒu饰是否由此而来?这种彩索,据说是用以捆缚“五毒”的。
所有这些求祥祈福的活动,都使我们的端午充满了古老的色彩。
大约到了明、清之后,“恶日”慢慢变成“善日”。
女孩儿在这天头簪火红的榴花,出了嫁的女子回娘家。
端午节也成了迎接夏日、亲人团聚的欢乐节。
人们期盼端午到来,也是想念那香糯的粽子了。
,吃上一口,犒劳一下寡淡的舌尖,满身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赛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项目,古往今来描写龙舟竞渡的作品不计其数,最为生动的当推中唐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①影斡波②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③。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让人!
③如今,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人们在端午节的假期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品味着传统文化的韵味。
【注】①棹(zhào):船桨。
②斡(wò)波:划水。
斡,转,运转。
③瞬:目动,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