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合集下载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22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课题17.1.1 反比例函数旳意义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旳】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旳概念。

2.会判断一种给定函数与否为反比例函数。

3.会根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旳解析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旳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旳体现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旳意义。

【导学指导】复习旧知:1.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函数是怎样定义旳?2.我们学过哪几种函数?每一种函数形式怎样?3.写出下列问题中旳函数关系式并阐明是什么函数.(1)梯形旳上底长是2,下底长是4,一腰长是6,则梯形旳周长y与另一腰长x之间旳函数关系式。

(2)某种文具单价为3元,当购置m个这种文具时,共花了y元,则y与m 旳关系式。

学习新知:阅读教材P39-P40有关内容,思索,讨论,合作交流完毕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旳自变量可以取一切实数吗?为何?2.仔细观测反比例函数旳解析式y=k/x,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什么形式?3.回忆我们学过旳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我们是用什么措施求它们旳解析式旳?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旳措施来求反比例函数旳解析式。

【课堂练习】1.下列等式中y是x旳反比例函数旳是()①y=4x ②y/x=3 ③y=6x-1 ④xy=12 ⑤y=5/x+2 ⑥y=x/2 ⑦y=-√2/x⑧y=-3/2x2.已知y是x旳反比例函数,当x=3时,y=7,(1)写出y与x旳函数关系式;(2)当x=7时,y等于多少?【要点归纳】通过今天旳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1.函数y=(m-4)x3-|m|是反比例函数,则m旳值是多少?2.若反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2x-4旳图象都过点A(m,2)(1)求A点旳坐标;(2)求反比例函数旳解析式。

课题:17.1.2 反比例函数旳图象和性质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旳图象和性质旳认识【学习目旳】1.体会并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旳意义。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加权平均数》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加权平均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

2. 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学习重点: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学习难点:对“权”的理解。

二、知识链接:简单算术平均数(课前预习)三、导学过程:问题1:(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分工合作交流,选代表展示。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表所示: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78 85 73乙73 80 82 831.如果这家公司想找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多少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说明方法.2.如果公司要招聘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那听、说、读、写成绩按2 :1 :3 :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说明方法.归纳: 一般地,若n 个数x1 , x2, …, x n 的权分别是w1 , w2 … , w n,则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权的意义:——————————————————————————————.思考: 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 : 3 : 2 : 2的比确定,那么甲乙两人谁会被录取?问题2: (小组合作完成)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选手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A 85 95 95 B9585951、你能确定他俩的名次吗?2、假如你是A 选手,你能设计一种合理方案,使自己获得第一名吗?四、课堂检测1、有m 个数的平均数是x ,n 个数的平均数是y ,则这(m+n )个数的平均数为( ) A ....22x y x y mx ny mx nyB C D m nm n++++++ 2、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候选人测试成绩(百分制) 面试笔试 甲 86 90 乙9283(1) 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 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的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五、课堂小结六、作业教科书习题20.1 ——113页第1题、122页第5 题20.1.1平均数(2)学习目标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4、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的应用过程,体验和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频数分布表中应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学习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学习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堂引入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3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136页)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16.1 《 二次根式(1)》学案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课时: 1学习内容: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运用 学习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利用a (a ≥0)的意义解答具体题目.2、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给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三个问题: 问题1:已知反比例函数y=3x,那么它的图象在第一象限横、•纵坐标相等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3,3).问题2:甲射击6次,各次击中的环数如下:8、7、9、9、7、8,那么甲这次射击的方差是S 2,那么S=_________.(46.) (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 (三)、探索新知 1、知识: 如3、10、46,都是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像这样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式子,我们就把它称二次根式.因此,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 .例如:形如 、 、 是二次根式。

形如 、 、 不是二次根式。

2、应用举例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2、33、1x、x (x>0)、0、42、-2、1x y+、x y +(x ≥0,y•≥0). 解:二次根式有: ;不是二次根式的有: 。

例2.当x 是多少时,3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 得: 。

当 时,3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3)注意:1、形如a (a ≥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的概念;2、利用“a (a ≥0)”解决具体问题3、要使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必须满足被开方数是非负数。

二、学生小组交流解疑,教师点拨、拓展例3.当x 是多少时,23x ++1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4(1)已知y=2x -+2x -+5,求xy的值.(答案:2)(2)若1a ++1b -=0,求a 2004+b 2004的值.(答案:25)三、巩固练习 教材练习. 四、课堂检测 (1)、简答题1.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二次根式那些不是二次根式? -7 37x x 4 16 8 1x(2)、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2.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 (3)、综合提高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 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 ,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若3x -+3x -有意义,则2x -=_______.3.使式子2(5)x --有意义的未知数x 有( )个.A .0B .1C .2D .无数4.已知a 、b 为实数,且5a -+2102a -=b+4,求a 、b 的值.16.1 《 二次根式(2)》学案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课时: 2 学习内容:1.a (a ≥0)是一个非负数; 2.(a )2=a (a ≥0). 学习目标:1、理解a (a ≥0)是一个非负数和(a )2=a (a ≥0),并利用它进行计算和化简.2、通过复习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出a (a ≥0)是一个非负数,用具体数据结合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导出(a )2=a (a ≥0);最后运用结论严谨解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二次根式?2.当a ≥0时,a 叫什么?当a<0时,a 有意义吗? (二)学生学习课本知识 (三)、探究新知1、a (a ≥0)是一个 数。

人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导学案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课题 17.1.1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3.会根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导学指导】复习旧知:1.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变量?函数是如何定义的?2.我们学过哪几种函数?每一种函数形式怎样?3.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说明是什么函数.(1)梯形的上底长是2,下底长是4,一腰长是6,则梯形的周长y与另一腰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某种文具单价为3元,当购买m个这种文具时,共花了y元,则y与m的关系式。

学习新知:阅读教材P39-P40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可以取一切实数吗?为什么?2.仔细观察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k/x,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什么形式?3.回忆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它们的解析式的?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课堂练习】1.下列等式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是()①y=4x ②y/x=3 ③y=6x-1 ④xy=12 ⑤y=5/x+2 ⑥y=x/2 ⑦y=-√2/x⑧y=-3/2x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3时,y=7,【要点归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伴交流一下。

【拓展训练】1.函数y=(m-4)x3-|m|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多少?2.若反比例函数y=k/x与一次函数y=2x-4的图象都过点A(m,2)(1)求A点的坐标;(2)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课题: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认识【学习目标】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意义。

2.能用描点的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10勾股定理的计算、作图教案教师用教学案含答案学生用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10勾股定理的计算、作图教案教师用教学案含答案学生用学案

勾股定理的计算、作图(教师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并表示无理数,进一步理解感受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2.了解利用勾股定理证明HL 定理.(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标出表示无理数的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无理数也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教学过程 思考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在R t △ABC 和R t △A ′B ′C ′中,⎩⎨⎧''=''=C A AC B A AB ∴ R t △ABC ≌R t △A ′B ′C ′(HL)已知:如图,在R t △ABC 和R t △A ′B ′C ′中,∠C=∠C ′=90°,AB=A ′B ′,AC=A ′C ′. 求证:△ABC ≌△A ′B ′C ′.证明:在R t △ABC 和R t △A ′B ′C ′中,∠C=∠C ′=90°,根据勾股定理,得 22AC AB BC -=,22C A B A C B ''-''=''又 AB=A ′B ′,AC=A ′C ′ ∴ BC=B ′C ′∴ △ABC ≌△A ′B ′C ′(SSS) 知识再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还记得我们以前是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吗?则:点A 表示2.你能用勾股定理验证点A 就是表示2的点吗? 探究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吗?分析: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发现,直角边的长为正整数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步骤:1.在数轴上找出表示3的点A ,则OA=3;2.过点A 作直线l ⊥OA ,在l 上取点B ,使AB=2;3.以原点O 为圆心,以OB 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C 即为表示13的点.类似地,利用勾股定理,可以作出长为2,3,5,…的线段. 按照同样方法,可以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2,3,4,5,…的点.练习1.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 解:如图,点C 为表示17的点.2.如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6. 求: (1)高AD 的长; (2)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解:(1)∵ AD 是等边三角形ABC 底边BC 上的高∴ ∠ADB=90°,BD=21BC=3 在R t △ABD 中,根据勾股定理, AD 2=AB 2-BD 2=62-32=27 AD=27=33 (2)S △ABC =21×6×33=93 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学生活动等.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度.勾股定理的计算、作图(学生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并表示无理数,进一步理解感受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2.了解利用勾股定理证明HL 定理.(二)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学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标出表示无理数的点,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无理数也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教学过程 思考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在R t △ABC 和R t △A ′B ′C ′中,⎩⎨⎧''=''=C A AC B A AB ∴ R t △ABC ≌R t △A ′B ′C ′(HL)已知:如图,在R t △ABC 和R t △A ′B ′C ′中,∠C=∠C ′=90°,AB=A ′B ′,AC=A ′C ′. 求证:△ABC ≌△A ′B ′C ′.知识再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数轴上的点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还记得我们以前是如何在数轴上画出表示2的点吗?你能用勾股定理验证点A 就是表示2的点吗? 探究你能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吗?步骤:类似地,利用勾股定理,可以作出长为2,3,5,…的线段. 按照同样方法,可以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2,3,4,5,…的点.练习1.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7的点.2.如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是6. 求: (1)高AD 的长; (2)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四、教学反思从本节课的授课过程来看,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讨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组织学生活动等.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给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第十六章 分式16.1分式16.1.1从分数到分式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s ,33200,sv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2060小时,所以v+20100=v-2060.3. 以上的式子v+20100,v-2060,a s ,s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32+-m m 112+-m m 4522--x x x x 235-+23+x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七、课后练习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1-x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分式:x80, b a s + 2. X = 3. x=-1课后反思: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x x 57+xx 3217-x x x --221x 802332xx x --212312-+x x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ab 56--, yx 3-, nm --2, nm 67--, yx 43---。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导教案》一、选择题1.以下式子中,是二次根式的是()A.-7B.37C.x D.x2.以下式子中,不是二次根式的是()A.4B.16C.8D.1 x3.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5,那么它的边长是()A.5B.51D.以上皆不对C.5二、填空题1.形如________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2.面积为a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_.3.负数________平方根.三、综合提升题1.某工厂要制作一批体积为1m3的产品包装盒,其高为0.2m,按设计需要,?底面应做成正方形,试问底面边长应是多少?2.当x是多少时,2x3x+x2在实数范围内存心义?3.若3x+x 3存心义,则x2=_______.4.使式子(x5)2存心义的未知数x有()个.A.0B.1C.2D.无数5.已知a、b为实数,且a5+2102a=b+4,求a、b的值.第一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A2.D3.B二、1.a(a≥0)2.a3.没有三、1.设底面边长为x,则0.2x2=1,解答:x=5.2x30,x 32.依题意得:2x0x0∴当x>-32x3且x≠0时,x+x2在实数范围内没存心义.213.34.B5.a=5,b=-4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导教案》第二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各式中15、3a、b21、a2b2、m220、144,二次根式的个数是().A.4B.3C.2D.12.数a没有算术平方根,则a的取值范围是().A.a>0B.a≥0C.a<0D.a=0二、填空题1.(-3)2=________.2.已知x1存心义,那么是一个_______数.三、综合提升题1.计算(1)(9)2(2)-(3)2(3)(16)2(4)(-32)2 23(2332)(2332)2.把以下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1)5(2)3.41(4)x(x≥0)(3)63.已知xy1+x3=0,求x y的值.4.在实数范围内分解以下因式:(1)x2-2(2)x4-93x2-5第二课时作业设计答案:一、1.B2.C二、1.32.非负数三、1.(1)(9)2=9(2)-(3)2=-3(3)(16)2=1×6=3 242(4)(22(5)-6 -3)2=9×=6332.(1)5=(5)2(2)3.4=( 3.4)2(3)1=(1)2(4)x=(x)2(x≥0)66x y10x3x y=34=81 3.30y4x4.(1)x2-2=(x+2)(x-2)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导教案》(2)x4-9=(x2+3)(x2-3)=(x2+3)(x+3)(x-3)(3)略第三课时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21)2(21)2的值是().33A.02C.42D.以上都不对B.332.a≥0时,a2、(a)2、-a2,比较它们的结果,下边四个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A.a2=(a)2≥-a2B.a2>(a)2>-a2C.a2<(a)2<-a2D.-a2>a2=(a)2二、填空题1.-0.0004=________.2.若20m是一个正整数,则正整数m的最小值是________.三、综合提升题1.先化简再求值:当a=9时,求a+12a a2的值,甲乙两人的解答以下:甲的解答为:原式=a+(1a)2=a+(1-a)=1;乙的解答为:原式=a+(1a)2=a+(a-1)=2a-1=17.两种解答中,_______的解答是错误的,错误的原由是__________.2.若│1995-a│+ a 2000=a,求a-19952的值.(提示:先由a-2000≥0,判断1995-a?的值是正数仍是负数,去掉绝对值)3.若-3≤x≤2时,试化简│x-2│+(x3)2+x210x25。

2022-202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22-202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22-2023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第一单元:有理数的加减第一课时:有理数的加法- 研究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研究内容: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有理数加零的运算法则- 研究重点: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方法:理解规则,多做练题第二课时:有理数的减法- 研究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研究内容:正数减正数、负数减负数、正数减负数、有理数减零的运算法则- 研究重点:理解减法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方法:理解规则,多做练题第三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研究目标: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内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正数、负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研究重点:分析问题,运用加减法的规则解决问题- 研究方法:多做实际问题练,加强思维训练第二单元:比例与相似第一课时:比例- 研究目标: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研究内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研究重点:掌握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研究方法:理解概念,多做练题第二课时:比例的应用- 研究目标:学会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内容:比例的应用,包括物体的放大缩小、图形的相似等- 研究重点:分析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方法:多做应用题,强化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课时:相似图形- 研究目标:了解相似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 研究内容:相似图形的定义、相似图形的性质- 研究重点:掌握相似图形的性质和确定相似关系的条件- 研究方法:理解概念,多做练题......(继续给出下一单元的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导学案(含答案)

17.2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一)【学习目标】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学科内应用).(重点、难点)【自主预习】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m)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2面的压强p(Pa)将如何变化?(3)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那么①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m时,压强是多少?②当木板面积为0.22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Pa,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⑤请利用图像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自主探究】如右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容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自主检测】1.已知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如果汽车每小时耗油量为aL,那么从甲地到乙地汽车的总耗油量y(L)与汽车的行驶速度v(km/h)的函数图象大致是()2.面积为2的△ABC,一边长为x,这边上的高为y,则y与x•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cm,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1)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2(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求其长为多少?(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4.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103m2.(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瓷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自主小结】参考答案【学习目标】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学科内应用).(重点、难点) 【自主预习】某校科技小组进行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十几米宽的烂泥湿地,为了安全,迅速通过这片湿地,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完成了任务.(1)请你解释他们这样做的道理.(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 (2m )的变化,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Pa )将如何变化?(3)如果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合计600N ,那么①用含S 的代数式表示p ,p 是S 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②当木板面积为0.22m 时,压强是多少?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Pa ,木板面积至少要多大? ④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⑤请利用图像对(2)和(3)作出直观解释.解:(1)他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人和木板对地面压强,避免人陷入烂泥湿地; (2)当人和木板对湿地的压力一定时,随着木板面积S (2m )的增大,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Pa )将减小;当木板面积S (2m )减小,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p (Pa )将增大;(3)①SP 600=,P 是S 的反比例函数.因为函数SP 600=符合反比例函数的基本形式,满足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当木板面积为0.22m 时,压强是3000 Pa ;③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 000Pa ,木板面积至少要0.12m ④图略⑤根据图形可知,木板面积越小,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大;木板面积越大,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就越小;无论木板面积多大,人和木板对地面的压强始终存在. 【自主探究】如右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容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1)漏斗口的面积S 与漏斗的深d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解:(1)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有:131=Sd∴漏斗口的面积S 与漏斗的深d 的函数关系为dS 3=(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即1=S 平方分米 ∴漏斗的深3=d 分米30=厘米.【自主检测】1.已知甲、乙两地相距skm ,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如果汽车每小时耗油量为aL ,那么从甲地到乙地汽车的总耗油量y (L )与汽车的行驶速度v (km /h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C )2.面积为2的△ABC ,一边长为x ,这边上的高为y ,则y 与x •的变化规律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C )3.(1)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2cm ,写出其长y 与宽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当矩形的长为12cm 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 ,其宽至多要多少?解:(1)当某矩形的面积为202cm 时,其长y 与宽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xy 20=; (2)当矩形的长为12cm 时,宽为cm cm 351220= 当矩形的宽为4cm 时,长为cm cm 5420=(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 ,其宽至多cm 5.24.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103m 2.(1)所需的瓷砖块数n 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瓷砖的面积都是80cm 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解:(1)所需的瓷砖块数n 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 的函数关系为Sn 5000=(2)∵每块瓷砖的面积都是80cm 2=0.008m 2,∴625000008.05000==n (块)∴需要灰瓷砖25000052625000=⨯(块),白瓷砖250000块,蓝瓷砖125000块.【自主小结】反比例函数学科内应用面积问题 体积问题图象均在一项限 变量取值大于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定义学习目标: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并会求二次根式中所含字母的取值范围。

理解二次根式的非负性学习重难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和非负性的理解和应用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交流 一对一检查过关 导:看书后填空:二次根式应满足两个条件:(1)形式上必须是a 的形式。

(2)被开方数必须是 数。

判断下列格式哪些是二次根式?⑴ 3.0 ⑵ 3- ⑶ 2)21(- ⑷ ()223≥-a a⑸ 12+a ⑹ 3+a ⑺ a ⑻()02〈-x x 学:代数式有意义应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非负数。

(2)分式的分母不为0.(3)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0 当x 是怎样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2-x ⑵x-21 ⑶13-+-x x ⑷2x ⑸3x (6)()01-a(1)常见的非负数有:a a a ,,2(2)几个非负数之和等于 0,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已知:0242=-++b a ,求a,b 的值。

巩固练习:已知(),03122=-++b a 求a,b 的值2.已知053232=--+--y x y x 则y x 8-的值为 练:1.下列各式中:①52+-x ②2009 ③33 ④π ⑤22a - ⑥3+-x 其中是二次根式的有 。

2.若1213-+-x x 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3.已知122+-+-=x x y ,则=yx4.函数x y +=2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A ) X>2 (B) X ≥2 (C) X>-2 (D) X ≥-2 5.若式子aba 1+-有意义,则P (a,b )在第( )象限(A )一 (B)二 (C)三 (D)四6.若,011=-++b a 则=+20112011b a7.方程084=--+-m y x x ,当y>0时,m 的取值范围是8.已知01442=-+++-y x y y ,求xy 的值展:小组展示成果,提出质疑 评:1. 组内互助,解决质疑并进行小组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章 导学案 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六章 导学案 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学习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运算.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0,0≥≥=⋅b a ab b a .难点:会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解题.一、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的概念是什么?我们上节课学了它的哪些性质?2.使式子2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二次根式的乘法算一算 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三组式子的结果:_____;94____;_______94)1(=⨯=⨯=⨯ _____;2516____;_______2516)2(=⨯=⨯=⨯ ._____3625____;_______3625)3(=⨯=⨯=⨯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猜测)0,0______(≥≥=⋅b a b a ,你能证明这个猜测吗?要点归纳: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一般地,对于二次根式的乘法是)0,0(≥≥⋅=⋅b a b a b a一般地,二次根式相乘,_________不变,________相乘.语言表述: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例1计算:(1)(2)(3)0,k a b k a b ⋅⋅=⋅⋅⋅⋅≥≥(例2 计算: 37; 1(2)427-3.2⎛⎫⨯ ⎪⎝⎭n b =归纳总结: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广:①多个二次根式相乘时此法则也适用,即000)k a b k a b k ⋅⋅=⋅⋅⋅⋅≥≥≥,,(②当二次根号外有因数(式)时,可以类比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计算,即根号外的因数(式)的积作为根号外的因数(式),被开方数(式)的积作为被开方数(式),即()00a n b mn a b =≥≥,例3 比较大小(一题多解):(2)--方法总结: 比较两个二次根式大小的方法:可转化为比较两个被开方数的大小,即将根号外的正数平方后移到根号内,计算出被开方数后,再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被开方数大的,其算术平方根也大.也可以采用平方法.1. ()A B .4C D .22.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A.=B. =C. =D.=3.=_________.探究点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一般的()0,0≥≥=⋅b a ab b a ______0,0_a b 要点归纳: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例4 化简:(1(2()00a b ,≥≥ .1()()200x y ,()≥≥方法总结: 当二次根式内的因数或因式可以化成含平方差或完全平方的积的形式,此时运用乘法公式可以简化运算.例5 计算:1(⨯2()⨯ 3(⨯化简二次根式的步骤:1. 把被开方数分解因式(或因数) ;2. 把各因式(或因数)积的算术平方根化为每个因式(或因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积;3. 如果因式中有平方式(或平方数),应用关系式a2= | a | 把这个因式(或因数)开出来,将二次根式化简.1. 计算:2.,求出它的面积.a b a b0,0多个二次根式相乘时此法则也适用,即(0,⋅⋅⋅=⋅⋅⋅≥a b c n abc n a()=m a n b mn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B532-=C(2)(4)8=-⨯-=D5315==⨯= 3.计算:(1)⨯______ ;(2)⨯_______ ;(3)_____.=4. 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或“=”):12()--8,12b,求250a,332b,求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一般地,我们把形如)0a ≥的式子叫作二次根式.2. a ≥0 课堂探究一、要点探究证明:根据积的乘方法则,有222.ab =⋅= ∴b a ⋅就是 ab 的算术平方根.又∵ab 表示 ab 的算术平方根, )0,0(≥≥=⋅∴b a ab b a要点归纳: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一般地,二次根式相乘,根指数不变,被开方数相乘.例1: 解:(1)(2) 3.===探究点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当堂检测。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精品导学案(40份打包)-精品

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精品导学案(40份打包)-精品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16.1 二次根式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概念学习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3.会利用二次根式的非负性解决相关问题.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有意义的条件.难点:利用二次根式的有意义的条件及其非负性解题.一、知识链接1.什么叫作平方根?2.什么叫作算术平方根?什么数有算术平方根?二、新知预习1. 用带根号的式子填空:(1)如图①的海报为正方形,若面积为2m 2,则边长为 m ;若面积为S m 2,则边长为______ m .(2)如图②的海报为长方形,若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6m 2,则它的宽为_____m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 t (单位:s )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 (单位:m )满足关系 h =5t 2,如果用含有h 的式子表示 t ,那么t 为_____. 2.自主归纳:(1)二次根式的概念:一般地,我们把形如()0a a ____的式子叫作二次根式. “____”称为二次根号.(2)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为________数,二次根式的值为_________数.三、自学自测1.下列各式中是二次根式的是( )A .33 B.4 C.3-π D.()31-自主学习教学备注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1.情景引入 (见幻灯片3-8)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9-16)图① 图②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二次根式的意义及有意义的条件问题分别表示什么意义?问题2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点归纳:一般地,我们把形如)0a≥的式子叫作二次根式.为_______.例1 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1)(2)6;(3)0(5),;(6)mx y≤;异号1(1.下列各式:)1x≥一定是二次根式的个数有( )A.3个B.4个C.5个D.6个2.(1)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2)若式子12x +-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探究点2: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问题1:当x问题2a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它本身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要点归纳:二次根式的实质是表示一个非负数(或式)的算术平方根.对于任意一个二次1)a 为被开方数,为保证其有意义,可知a ____0; (2例3 若22(4)0a c --=,求a -b +c 的值.【变式题】已知a ,b 为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且a ,b 满足4b =,求此三角形的周长. 已知|31|和4的平方根. 2. ( ) A.x >2 B.x ≥2 C.x <2 D.x ≤2 3.当x =____取最小值,其最小值为______.2.使式子()2a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二、要点探究 探究点1:()()20a a ≥的性质活动1 如图是一块具有民族风的正方形方巾,面积为a ,求它的边长,并用所求得的边长表示出面积,你发现了什么?活动2 为了验证活动1的结论是否具有广泛性,下面根据算术平方根及平方的意义填空,你又发现了什么?a (a ≥0) 算术平方根 a 平方运算()2a观察两者有什么关系?要点归纳:一般地,()2a a =(a ____0),即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_________. 典例精析例1(教材P3例2变式题)计算:2237(1);(2).54⎛⎫⎛⎫- ⎪ ⎪⎝⎭⎝⎭例2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242(1)3;(2)4 4.x y y --+方法总结:本题逆用了()()20aa a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时,原来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因式的方法和公式仍然适用.针对训练 计算: 22(1)(5)(2)(22). ;课堂探究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2-21)2 413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2:2a 的性质 议一议:下面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你有什么发现?1.计算:=24 ;=22.0 ;=2)54( ;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2,0a a 时 .2.计算:=-2)4( ;=-2)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2,0a a 时 . 3.计算:=20 ;当==2,0a a 时 .要点归纳:将上面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二次根式的又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2____0____=0____0.a a a a a ⎧⎪==⎨⎪⎩>,,<即任意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绝对值. 典例精析例3 (教材P4例3变式题)化简:2(1)10;-2(2)(3.14).-π方法总结:利用2a a =化简求值时,先应确定a 的正负,再化简. 例4 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请你化简:()222.a b a b -+-【变式题】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如图所示,化简:2244a ab b a b +++-.方法总结:利用数轴和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关键是要要根据a ,b 的大小讨论绝对值内式子的符号.例5 已知a 、b 、c 是△AB C 的三边长,化简:()()()222.a b c b c a c b a ++-+-+-- 分析: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2-21)利用三角形三边关三边长均为正数,a +b >c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b +c -a >0,c -b -a <0针对训练 1.计算:22(1)(-2)(2)(-1.2). ;2.请同学们快速分辨下列各题的对错:()()()()()()()()2222(1)22(2)22(3)22(4)22-=--=--=---=-探究点3:代数式的定义用基本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_______或____________连接起来的式子,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代数式. 典例精析例6 (1)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2.5 km/h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v km/h ,用代数式表示船在这条河中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时的速度;(2)如图,小语要制作一个长与宽之比为5:3的长方形贺卡,若面积为S ,用代数式表示出它的长.方法总结:列代数式的要点:①要抓住关键词语,明确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和、差、积、商及大、小、多、少、倍、分、倒数、相反数等;②理清语句层次明确运算顺序;③牢记一些概念和公式.针对训练1.在下列各式中,不是代数式的是( ) A.7 B.3>2 C .2x D.2223x y + 2.如图是一圆形挂钟,正面面积为S ,用代数式表示出钟的半径为__________.二、课堂小结 二次根式的性质 内容性质1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等于它_______.即()()20.a a a =≥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4.探究点3新知讲授(见幻灯片22-25)5.课堂小结(见幻灯片30)1.化简16得( )A. ±4B. ±2C. 4D.-42.当1<x <3时,2(3)3x x --的值为( )A.3B.-3C.1D.-13.下列式子是代数式的有 ( )①a 2+b 2; ②ab ; ③13; ④x =2; ⑤3×(4-5);⑥x -1≤0; ⑦10x +5y =15 ; ⑧.ac b+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化简:(1)9=_______ ; (2)2(4)-=_______; (3)()27______-=; (4)()281______=.5. 实数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22(1)a a -+-的结果是_________.6.利用a =2()a (a ≥0),把下列非负数分别写成一个非负数的平方的形式: (1) 9;(2)5;(3)2.5;(4)0.25;(5)12;(6)0 . 能力提升7.(1)已知a 为实数,求代数式2242a a a +---+的值. (2)已知a 为实数,求代数式249a a a +--+-的值.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1课时 二次根式的乘法学习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运算. 重点: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0,0≥≥=⋅b a ab b a .难点:会运用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解题.一、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的概念是什么?我们上节课学了它的哪些性质?2.使式子()2a 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自主学习 当堂检测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 6.当堂检测 (见幻灯片26-29)教学备注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配套PPT 讲授1.情景引入 (见幻灯片3-5)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6-15)三、要点探究 探究点1算一算 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三组式子的结果:_____;94____;_______94)1(=⨯=⨯=⨯_____;2516____;_______2516)2(=⨯=⨯=⨯._____3625____;_______3625)3(=⨯=⨯=⨯思考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猜测 _____0,0ab a b ,你能证明这个猜测吗?要点归纳:一般地,二次根式相乘,_________不变,________相乘.语言表述: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例1(教材P6例1变式题)计算:二次根式乘法法则同0,k a b k a b ⋅⋅=⋅⋅⋅⋅≥≥(计算:37;1(2)427-3.2⎛⎫⨯ ⎪⎝⎭方法总结:当二次根式根号外的因数不为(a n b mn =比较大小(一题多解533与;(2)--方法总结: 比较两个二次根式大小的方法:可转化为比较两个被开方数的大小,即将根号外的正数平方后移到根号内,计算出被开方数后,再比较被开方数的大小被开方数大的,其算术平方根也大.也可以采用平方法.1.计算82⨯的结果是 ( ) A.10 B.4 C.6 D.22.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 A.452585⨯= B. 5342205⨯= C. 433275⨯= D.5342206⨯=3.计算:61510⨯⨯=_________. 探究点2: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一般的()0,0≥≥=⋅b a ab b a ,反过来可写为______0,0_ab a b要点归纳: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 典例精析例4 (教材P7例2变式题)化简:(1)225328-;(2)()3226900x x y xy x y ,++≥≥ .方法总结: 当二次根式内的因数或因式可以化成含平方差或完全平方的积的形式,此时运用乘法公式可以简化运算.针对训练 1. 计算:()()31(1)144169(2)284a a ; . -⨯-⋅2.下面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世界名画,若长为24,宽为8,求出它的面积.二、课堂小结二次根式的乘内容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6-22)4.课堂小结(见幻灯片29)0,0a b a b多个二次根式相乘时此法则也适用,即(0,a b c n abc n a⋅⋅⋅=⋅⋅⋅≥()(0,m a n b mn ab a b=≥≥6x-,则()A.≥6 B.x≥0 C.0≤≤6 D.为一切实数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B.532=-=(2)(4)8-⨯-=5315==⨯= 3.计算:(1)⨯______ ;(2)⨯_______ ;(3)_____.=4. 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或“=”):12()--8a,12b,求250a,332b,求7,70,a b==试着用 4.9.第十六章二次根式当堂检测4___________;_____;91616___________;_____;2525 3636___________;_____.49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字母表示你所发现的规律吗?_____0,0a a b b.:(1)算术平方根的商等于被开方数商的算术平方根(2)当二次根式根号外的因数(式除以单项式法则,探究点2: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要点归纳:把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反过来,就得到二次根式的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a b≥>_00)_____,.(语言表述: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商.例2 (教材P8例5变式题)计算:)0;x>1.x的取值范围是()A..x≠2B..x≥0C..x>2D..x≥22.化简:探究点3:最简二次根式这样的式子分母的根号吗?思考要点归纳:(1)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使分母变成有理数的这个过程就叫做分母有理化.(2)我们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例3 在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对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进行化简.探究点4:二次根式除法的应用例4 (教材P9例7变式题)高空抛物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据报道:一个30g的鸡蛋从18楼抛下来就可以砸破行人的头骨,从25楼抛下可以使人当场死亡.据研究从高空抛物时间t和高度h近似的满足公式t=从100米高空抛物到落地所需时间t2是从50米高空抛物到落地所需时间t1的多少倍?二、课堂小结 二次根式的除法内容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算术平方根的积等于各个被开方数积的算术平方根.即0,0a aa b bb . 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商.即0,0a aa b bb. 最简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两个条件:①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 4.探究点3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5-19)5.探究点4新知讲授(见幻灯片20-21)6.课堂小结(见幻灯片27)1.满足什么条件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2.化简下列两组二次根式,每组化简后有什么共同特点?(1)8180.5;,, (2)804520.,,五、要点探究 探究点1:在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中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类比探究 在七年级我们就已经学过单项式加单项式的法则.观察下图并思考:(1)由左图,易得2a +3a = ;(2)当a 2时,分别代入左、右得_2__232=___; (3)当a 32333=_____+;......(4)根据右图,你能否直接得出当a 2,82a +3b 的值?结果能进行化简吗?.要点归纳:(1)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可以合并(加减运算),一定都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再判断.(2)合并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类似,把根号外的因数(式)相加,根指数和被开方数(式)不变.如:(m a n a m n a =+典例精析例1 若最简根式2132m n +-3mn 的值.方法总结:确定可以合并的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的方法:利用被开方数相同,指数都为2列关于待定字母的方程求解即可.【变式题】38a -172a -可以合并,42a x x a--有意义,求x 的取值范围.针对训练 1.3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25 C.8128与最简二次根式1m +m =_____.课堂探究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1-19)3.下列二次根式,不能与12合并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348125118.32①;②-;③;④;⑤探究点2:二次根式的加减及其应用思考 现有一块长7.5dm 、宽5dm 的木板,能否采用如图的方式,在这块木板上截出两个分别是8dm2和18dm2的正方形木板? 问题1 怎样列式求两个正方形边长的和?问题 2 所列算式能直接进行加减运算吗?如果不能,把式中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再试一试(说出每步运算的依据).要点归纳:二次根式的加减法法则:一般地,二次根式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加减法的运算步骤:(1)化——将非最简二次根式的二次根式化简; (2)找——找出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 (3)并——把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合并. 典例精析例2 (教材P13例2变式题)计算: 1(1)8;50+ 1(2)312.27-例3 已知a ,b,c 满足()285320a b c -+-+-=.(1)求a ,b ,c 的值;(2)以a ,b ,c 为三边长能否构成三角形?若能构成三角形,求出其周长;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分析:(1)若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则这几个非负数必须为零;(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判断.【变式题】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2,26,求其周长.二次根式的加减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关键是要分类讨论及会比较两个二次根式的大小. 针对训练1.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 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1-19)4.课堂小结(见幻灯片27)A.222+=B. 3232⨯=C. 1233-=D.325+= 2.已知一个矩形的长为48,宽为12,则其周长为________. 二、课堂小结 二次根式的加减 内容法则 一般地,二次根式的加减时,可以先将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注意 (1)与实数的运算顺序一样;(2)实数的运算律仍然适用;(3)结果要化成最简形式.1.二次根式:31218272、、、中,与3能进行合并的是( )A .3122与B .3182与C .1227与D .1827与 2.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 ( )A.235+=B. 236⨯=C. 822÷=D.233()-= 3.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04045,,,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 4.计算:=( 1 ) 52 18 ______+;_________(2)418-92= ; -(3)102(3872)_______ +=;-.(4)512(38227)_______ +=5.计算:1(1)58-22718(2)218-5045.3++ ; ()1144311112484340.583(3)(4).⎛⎫⎛⎫+--- ⎪ ⎪⎪ ⎪⎝⎭⎝⎭-;6.下图是某土楼的平面剖面图,它是由两个相同圆心的圆构成.已知大圆和小圆的面积分别为763.02m 2和150.72m 2,求圆环的宽度d (π取3.14).能力提升7.已知a ,b 都是有理数,现定义新运算:a *b=3a b +,求(2*3)-(27*32)的值.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当堂检测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 5.当堂检测(见幻灯片20-26)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法则进行有关的运算.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难点:运用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法则进行有关的运算.一、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是什么?2.怎样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3.填空:m (a +b +c )= ;(m +n )(a +b )= ;(ma +mb +mc )÷m = .六、要点探究 探究点1: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及应用 算一算:若把字母a ,b ,c ,m 都用二次根式代替(每个同学任选一组),然后对比归纳,你们发现了什么?要点归纳: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与整式运算一样,体现在:运算律、运算顺序、乘法法则仍然适用. 典例精析例1(教材P14例3变式题)计算:(1)32327+63();---06(2)20163+312.2()---方法总结:有绝对值符号的,同括号一样,先去绝对值,注意去掉绝对值后,得到的数应该为正数.例2 甲、乙两个城市间计划修建一条城际铁路, 其中有一段路基的横断面设计为上底宽42m ,下底宽 62m ,高6m 的梯形,这段路基长 500 m ,那么这段路基的土石方 (即路基的体积,其中路基的体积=路基横断面面积×路基的长度)为多少立方米呢?针对训练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教学备注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配套PPT 讲授1.情景引入 (见幻灯片3-4)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5-10)教学备注配套PPT 讲授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1-15)计算:(1 2 1⎝();() .探究点2:利用乘法公式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问题1 整式乘法运算中的乘法公式有哪些?问题2 整式的乘法公式对于二次根式的运算也适用吗?例3(教材P14例4变式题)计算:212);+((2);⨯201720192222.()((-⨯计算:())))2(1)1(2).;探究点3:求代数式的值n b的式子,构成2==2.计算2.=3.设,310,3101-=+=ba则a b(填“>”“ < ”或“= ”).4.计算:A BC C BAAB CC BA七、要点探究 探究点1:勾股定理的认识及验证 想一想 1.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去老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朋友家用等腰三角形砖铺成的地面,联想到了正方形A ,B 和C 面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是什么关系吗? 2.右图中正方形A 、B 、C 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3.在网格中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 、B 、C 是否也有类似的面积关系?(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正方形A 、B 、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思考 你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什么规律?你能结合字母表示出来吗?猜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________.活动2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以前的数学家们用拼图法来证明活动1的猜想.证法 利用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的“赵爽弦图”课堂探究证明:∵S 大正方形=________,S 小正方形=________,S 大正方形=___·S 三角形+S 小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 边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左图:S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S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 易求出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左图:S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S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6-19)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20-24)要点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 公式变形: 222222--.a c b b c a c a b ===+, ,探究点2: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典例精析例1如图,在Rt △ABC 中, ∠C =90°. (1)若a =b =5,求c ; (2)若a =1,c =2,求b .变式题1 在Rt △ABC 中, ∠C =90°. (1)若a :b =1:2 ,c =5,求a ; (2)若b =15,∠A =30°,求a,c.方法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求未知两边时,要运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变式题2 在Rt △ABC 中,AB =4,AC =3,求BC 的长.方法总结:当直角三角形中所给的两条边没有指明是斜边或直角边时,其中一较长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容易丢解.例2已知∠ACB =90°,CD ⊥AB ,AC =3,BC =4.求CD 的长.教学备注3.探究点2新知讲授(见幻灯片20-24)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针对训练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 、y 的值:二、课堂小结内 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注 意1.在直角三角形中2.看清哪个角是直角3.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已知a ,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 2+b 2=c 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 △ABC 中,∠C =90°,所以a 2+b 2=c 2D.在Rt △ABC 中,∠B =90°,所以a 2+b 2=c22. 右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3.在△ABC 中,∠C =90°.(1)若a =15,b =8,则c =_______. (2)若c =13,b =12,则a =_______.4.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5和7,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_________.5.求斜边长17cm 、一条直角边长15cm 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6.如图,在△ABC 中,AD ⊥BC ,∠B =45°,∠C =30°,AD =1,求△ABC 的周长.能力提升:7.如图,以Rt △ABC 的三边长为斜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若斜边AB =3,求△ABE 及阴影部分的面积.当堂检测 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 4.课堂小结 (见幻灯片30)5.当堂检测 (见幻灯片25-29)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重点: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一、知识回顾1. 你能补全以下勾股定理的内容吗?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____________. 2. 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a =_________,b =_________,c =_________. 3. 在Rt△ABC 中,∠C =90°.(1)若a =3,b =4,则c =_________;(2)若a =5,c =13,则b =_________.八、要点探究 探究点1:勾股定理的简单实际应用 典例精析例1在一次台风的袭击中,小明家房前的一棵大树在离地面6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8米处.你能告诉小明这棵树折断之前有多高吗?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读懂题意,分析已知、未知间的关系;(2)构造直角三角形;(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4)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训练1. 湖的两端有A 、B 两点,从与BA 方向成直角的BC 方向上的点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教学备注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配套PPT 讲授1.情景引入 (见幻灯片3)2.探究点1新知讲授(见幻灯片4-11)C 测得CA =130米,CB =120米,则 AB 为 ( )A.50米B.120米C.100米D.130米2.如图,学校教学楼前有一块长方形长为4米,宽为3米的草坪,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草坪内走出了一条“径路”,却踩伤了花草. (1)求这条“径路”的长;(2)他们仅仅少走了几步(假设2步为1米)?探究点2:利用勾股定理求两点距离及验证“HL ”思考:在八年级上册中,我们曾经通过画图得到结论: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学习了勾股定理后,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证明:如图,在Rt △ABC 和Rt △A ’ B ’ C ’中,∠C =∠C ’=90°, AB =A ’ B ’,AC =A ’ C ’.求证:△ABC ≌△A ’ B ’ C ’ .证明:在Rt △ABC 和Rt △A ’ B ’ C ’中,∠C=∠C ’=90°,根据勾股定理得BC =_______________,B ’ C ’=_________________. ∵AB=A ’ B ’,AC=A ’ C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典例精析例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3,5),B (1,2)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方法总结: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一般地,设平面上任意两点()()()()2211222121,,,,.A x yB x y AB x x y y =-+-则探究点3:利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距离想一想:1.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一点食物在B 处,恰好一只在A 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 处爬向B 处,蚂蚁怎么走最近(在以下四条路线中选择一条)?2.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 cm ,底面半径为3 cm ,π取3,请求出最短路线的长度.要点归纳:立体图形中求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一般把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连接两点,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确定最短路线. 典例精析例3 有一个圆柱形油罐,要以A 点环绕油罐建梯子,正好建在A 点的正上方点B 处,问梯子最短需多少米(已知油罐的底面半径是2 m ,高AB 是5 m ,π取3)?变式题 小明拿出牛奶盒,把小蚂蚁放在了点A 处,并在点B 处放上了点儿火腿肠粒,你能帮小蚂蚁找到完成任务的最短路程么?例4 如图,一个牧童在小河的南4km 的A 处牧马,而他正位于他的小屋B 的西8km 北7km 处,他想把他的马牵到小河边去饮水,然后回家.他要完成这件事情所走的最短路程是多少?方法总结:求直线同侧的两点到直线上一点所连线段的和的最短路径的方法:先找到其中一点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与另一点的线段就是最短路径长,以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点的线段为斜边,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求最短路径. 针对训练1.如图,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硬纸盒,现在A 处有一只蚂蚁,想沿着正方体的外表面到达B 处吃食物,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二、课堂小结1.从电杆上离地面5m 的C 处向地面拉一条长为7m 的钢缆,则地面钢缆A到电线杆底部B 的距离是( )A.24mB.12mC.74m D. 26c m当堂检测 勾股定理 的应用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解决“HL ”判定方法证全等的正确性问题 用勾股定理解决点的距离及路径最短问题教学备注4.探究点3新知讲授(见幻灯片15-24)5.课堂小结 (见幻灯片31)2.如图,一支铅笔放在圆柱体笔筒中,笔筒的内部底面直径是9cm ,内壁高12cm ,则这只铅笔的长度可能是( )A.9cmB.12cmC.15cmD.18cm3.已知点(2,5),(-4,-3),则这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4.如图,有两棵树,一棵高8米,另一棵2米,两棵对相距8米.一只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的树梢,问小鸟至少飞行多少?5.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5cm ,10cm 和6cm ,A 和B 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 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 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这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 点,最短线路是多少?能力提升6.为筹备迎接新生晚会,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圆筒形灯罩,底色漆成白色,然后缠绕红色油纸,如图.已知圆筒的高为108cm ,其横截面周长为36cm ,如果在表面均匀缠绕油纸4圈,应裁剪多长的油纸?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3课时 利用勾股定理作图或计算学习目标:1.会运用勾股定理确定数轴上表示实数的点及解决网格问题;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应的折叠问题.重点:会运用勾股定理确定数轴上表示实数的点及解决网格问题.难点: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应的折叠问题.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有的表示有理数,有的表示无理数.你能在数轴上分别画出自主学习教学备注 配套PPT 讲授6.当堂检测 (见幻灯片25-30)第1题图 第2题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已知函数 是反比例函数,则m =
3、若y与z成正比例函数关系,z与x成反比例函数关系,且z≠0,则y与x的函数关系是()
A、正比例函数关系B、反比例函数关系C、一次函数关系D、无法确定
【专题训练2】如何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4、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x
-2
-1
1
3
…பைடு நூலகம்
4、反比例函数还可以写成哪些形式?
例1、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如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
(1) (2) (3)xy=21
(4) (5)
(6) (7)y=x-4
解题思路:
注意事项:
例2、当m取什么值时,函数 是反比例函数?
解题思路:
注意事项:
三、怎样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自学例题,并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步骤.
(5)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索活动2:在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观察函数 和 以及 和 的图象
思考:(1)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2)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3)函数 的图像在哪些象限由什么因素决定?
(4)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温故知新】1.作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是⑴ ;⑵ ;⑶ 。
2.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是由_________组成的,通常称为_______,当k<0时_________位于_________象限;当k>0时_________位于_________象限。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导学目标1.了解八年级数学下学期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激发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章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以下 9 章:1.有理数的加减运算2.有理数的乘除运算3.整式的加减4.一元一次方程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几何图形的认识7.平面图形的性质8.空间图形的认识9.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学习方法指导1. 每节课前预习在开始上课前,先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预习时要重点阅读所学内容的目的、重点、难点等,对照教材和导学资料,理清思路,确定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

2. 记笔记,做好知识点概念的总结在学习和预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录下来遇到的问题、困惑和需要加强的知识点等要点,做好知识点的概念总结。

笔记可以在课后补充和完善。

3. 练习题目,加强练习认真完成教材和导学资料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加强练习,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在学习中,可以结伴学习、交流讨论,相互帮助、提高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5. 总结复习,强化记忆及时总结复习所学知识点和技能,对个人掌握程度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之处进一步加强练习,强化记忆。

学习注意事项1.学习时要耐心细心,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急不躁,遇到困难要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2.课上所学知识要及时总结、前瞻下节课程的内容,尽量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和学习笔记,方便课后回顾。

3.做题时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实际情况,理解原理和逻辑,并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

4.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积极探索、创新,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结语通过本次导学,相信大家对八年级数学下学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方法已经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起努力、相互支持,一定能够理清思路、掌握技巧,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导学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导学案)-八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9.2.1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2.会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能利用正比例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正确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根据己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二、学习过程:问题解决问题: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h.考虑以下问题:(1)乘京沪高铁列车,从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终点站上海虹桥站,约需多少小时(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京沪高铁列车的行程y(单位:km)与运行时间t(单位:h)之间有何数量关系?(3)京沪高铁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2.5h后,是否已经过了距离始发站1100km 的南京南站?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请写出函数解析式.(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单位:g)随它的体积V(单位:cm3)变化而变化;________.(3)每本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起的总厚度h(单位: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下降2℃,物体的温度T(单位:℃)随冷冻时间t(单位:min)的变化而变化.________.【归纳】一般地,形如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函数,叫做_________,其中k叫做____________.注:(1)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解析例1.判断下列函数解析式是否是正比例函数?如果是,指出其比例系数是多少?(1)y=3x;(2)y=2x+1;2;2;(5)y=πx;(6)y=-3x.【针对练习】下列式子,哪些y是x的正比例函数?如果是,请你指出正比例系数k的值.(1)y=-0.1x;(2)y x2;(3)y=2x2;(4)y2=4x;(5)y=-4x+3;(6)y=2(x-x2)+2x2.例2.已知=+2−1,当为何值时,是的正比例函数?【针对练习】若=−2+2−4是关于的正比例函数,求该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例3.已知y=y1+y2,且y1−3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7,当x=1时,y=0.(1)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计算x=4时,y的值.【针对练习】已知+5与成正比例,当=1时,=2(1)求与的函数表达式;(2)当=−1时,求函数值;(3)当=16时,求自变量的值.例4.已知某种小汽车的耗油量是每100km耗油15L.所使用的汽油为5元/L.(1)写出汽车行驶途中所耗油费y(元)与行程x(k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y是x的什么函数;(2)计算该汽车行驶220km所需油费是多少?【针对练习】列式表示下列问题中y与x的函数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比例函数.(1)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周长为ycm.(2)某人一年内的月平均收入为x元,他这年(12个月)的总收入为y元.(3)一个长方体的长为2cm,宽为1.5cm,高为xcm,体积为ycm3.达标检测1.下列关系中,是正比例函数的是()A.y=3xB.y=-x2C.60xD.y=5x-22.y是x的正比例函数,当x=2时,y=4,那么当x=-1时,y的值为()A.2B.1C.-2D.-13.如果每盒圆珠笔有12支,售价18元,用y(元)表示圆珠笔的售价,x(支)表示圆珠笔的支数,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y=12xB.y=18xC.23xD.y=32x4.若y=(m-2)x+(m2-4)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m的值是()A.2B.-2C.±2D.任意实数5.若y=-(m-1)x|m|是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A.m≠1B.m=1C.m=±1D.m=-16.下列说法中不成立的是()A.y=3x-1中y+1与x成正比例B.在y=x+3中y与x成正比例C.在y=2(x+1)中y与x+1成正比例D.y=-x2中y与x成正比例7.比例系数为-3的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8.如果y=(k-1)x,是y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k必须满足________.9.如果y=kx k-1,是y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k=____.10.如果y=3x+k-4,是y关于x的正比例函数,则k=_____.11.已知y与x成正比例,且当x=4时,y=-6,则y与x的函.数解析式_________.12.根据下表写出x,y之间的一个关系式:x,y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由此断定y是x的________函数.13.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并指出正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 (1)y=x;(2)y=3x-5;(3)y=-57x+1;(4)1x;(5)y=-3x13;(6)y=(x-3)2.14.已知y与x+2成正比例,当x=4时,y=12.(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求当x=5时,y的值;(3)求当y=36时,x的值.15.如图,△ABC的边AB=8cm,当AB边上的高从小到大变化时,△ABC的面积也随之变化.(1)设AB边上的高为h(cm),请写出△ABC的面积S(cm2)与高h(cm)的关系式和h的取值范围;(2)用表格表示当h由5cm变到15cm时(每次增加2cm),S的对应值;(3)当h每增加2cm时,S如何变化?。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学案(新)折叠问题(期末复习)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学案(新)折叠问题(期末复习)教案导学案课时作业试卷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A B C D M N PQ 折叠问题(专题复习)一、计算角度1.点E 是矩形ABCD 的边CD 上的点,沿着AE 折叠矩形ABCD ,使D 落在BC 边上的F 点处,如果∠BAF =60°,则∠DEA =____________.2.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 ,M ,N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把BC 边向上翻折,使点C 恰好落在MN 上的P 点处,BQ 为折痕,则∠PBQ = 度. 2.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 (图①)按如下步骤操作:(1)以过点A 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 恰好落在AD 边上,折痕与BC 边交于点E (如图②);(2)以过点E 的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A 落在BC 边上A 1,折痕EF 交AD 边于点F (如图③);(3)将纸片收展平,则∠AFE =____________.3.如图,一张长方形纸沿AB 对折,以AB 中点O 为顶点将平角五等分,并沿五等分的折线折叠,再沿CD 剪开,使展开后为正五角星(正五边形对角线所构成的图形).则∠OCD =____________.二、折出特殊的四边形1.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腰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 翻折上去,使AB 和AD 边上的AF 重合,则四边形ABEF 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判定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 沿对角线BD 折叠,使点C 落在点E 处,BE 与AD 交于点F . ⑴求证:△ABF ≌△ED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 与BC 边上的点M 正好重合,连接DM ,试判断四边形BMDF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ABABOOCDE3.在一张长12cm、宽5cm的矩形纸片内,要折出一个菱形.李颖同学按照取两组对边中点的方法折出菱形EFGH(见方案一),张丰同学沿矩形的对角线AC折出∠CAE=∠DAC,∠ACF=∠ACB的方法得到菱形AECF(见方案二),请你通过计算,比较李颖同学和张丰同学的折法中,哪种菱形面积较大?4A BCDA B CD E三、计算长度及面积1.如图,已知: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BC 边上的点,现将△DCE 沿折痕DE 向上翻折, 使DC 落在对角线DB 上,则EB ∶CE =_________.2.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ADC =45°,把△ADC 沿AD 对折,点C 落在C ´的位置, 若BC =2,则BC ´=_________.3.有一矩形纸片ABCD ,AB =9cm ,BC =12cm ,将纸片沿EF 折叠,使B 与D 重合.求折痕EF 的长.4.如下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045=∠DBC .翻折梯形ABCD ,使点B 重合与点D ,折痕分别交边AB 、BC 于点F 、E .若AD =2,BC =8, 求BE 的长;5.如图,矩形纸片ABCD 中,AB =8,将纸片折叠,使顶点B 落在边AD 的E 点上,BG =10.(1)当折痕的另一端F 在AB 边上时,求△EFG 的面积.(2)当折痕的另一端F 在AD 边上时,如图,证明四边形BGEF 为菱形,并求出折痕GF 的长.AB CD E F G H (A)(B)6.(1)观察与发现小明将三角形纸片()ABC AB AC >沿过点A 的直线折叠,使得AC 落在AB 边上,折痕为AD ,展开纸片(如图①);再次折叠该三角形纸片,使点A 和点D 重合,折痕为EF ,展平纸片后得到AEF △(如图②).小明认为AEF △是等腰三角形,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实践与运用将矩形纸片ABCD 沿过点B 的直线折叠,使点A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折痕为BE (如图③);再沿过点E 的直线折叠,使点D 落在BE 上的点D '处,折痕为E G (如图④);再展平纸片(如图⑤).求图⑤中α∠的大小.7.已知:如图,矩形AOBC ,以O 为坐标原点,OB 、OA 分别在x 轴、y 轴上. 点A 坐标为(0,3),∠OAB =60°,以AB 为轴对折后,使C 点落在D 点处,求D 点坐标.8.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33,BC =6,沿EF 折叠后,点C 落在AB 边上的点P 处,点D 落在点Q 处,AD 与PQ 相交于点H ,∠BPE =30°. ⑴ 求BE 、QF 的长.⑵ 求四边形PEFH 的面积. 9.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 中,∠B =45°,AE 为BC 边上的高,将△ABE 沿AE 翻折后得△AB ′E ,求△AB ′E 与四边形AECD 重叠部分的面积.四、综合型问题1.将两块全等的含30°角的三角尺如图(1)摆放在一起,它们的较短直角边长为3.A 图① A 图② F EE D CF B A 图③ E D C A B FG ' D ' A D E C B F G α 图④ 图⑤(1) 将△ECD 沿直线l 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使E 点落在AB 上,则CC ′=______;(2) 将△ECD 绕点C 逆时针旋转到图(3)的位置,使点E 落在AB 上,则△ECD 绕点C 旋转的度数=______; (3) 将△ECD 沿直线AC 翻折到图(4)的位置,ED ′与AB 相交于点F ,求证AF =FD ′.2.如图,把一个等腰直角△ABC 沿斜边上的中线CD (裁剪线)剪一刀,把分割成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四边形A ′BCD ,如示意图(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138页,pdf版 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套导学案(138页,pdf版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 数学下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 1 ) 16.2 二次根式的乘除 …………………………………………( 10 ) 16.3 二次根式的加减 …………………………………………( 20 )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 29 )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0 )

八下
§16.1

1

2 ! "#$%&'( 3 )*!+,-./0.
12
1. 345
61789 x2 a :; x <= a
.
647L@.
@ MN
0 @
. .
B
O-
2. 345
617PQ 3 RST
PQ S RST
.
6U7LVPQ b ! 3 ?WX
Y
6Z7[\]^_`abcb cdePfgh t 6ij5 s 7klc
bgmeP^n h6ij5m 7op.q5h 5t 2 . 89r- h sEF t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 123 ) 20.1.1 平均数………………………………………………( 123 ) 20.1.2 中位数和众数………………………………………( 128 )
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 133 )
¼ a ¹
Hª a 0 g a EF ¹ BC@ ¼ a ¹Y
u½¦ a (a 0)

(2021年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

(2021年整理)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导学案(全册)的全部内容。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导学案二次根式(1)一、学习目标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a a a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0(0≥≥a a 和)0()(2≥=a a a 。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回顾:(1)已知a x =2,那么a 是x 的_____;x 是a 的____, 记为____,a 一定是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自主学习(1)16的平方根是 ;(2)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是t (单位:秒)与开始下落时的高度h (单位:米)满足关系式25t h =。

如果用含h 的式子表示t ,则t = ;(3)圆的面积为S ,则圆的半径是 ;(4)正方形的面积为3-b ,则边长为 。

思考:16,5h ,πs ,3-b 等式子的实际意义.说一说他们的共同特征。

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 (0≥a )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______.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43,16-,34)0(3≥a a ,12+x 2、当a 为正数时a 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 , a 才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 分式16.1分式16.1.1从分数到分式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s ,33200,sv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2060小时,所以v+20100=v-2060.3. 以上的式子v+20100,v-2060,a s ,s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32+-m m 112+-m m 4522--x x x x 235-+23+x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七、课后练习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1-x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分式:x80, b a s + 2. X = 3. x=-1课后反思: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x x 57+xx 3217-x x x --221x 802332xx x --212312-+x x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ab 56--, yx 3-, nm --2, nm 67--, yx 43---。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解:ab 56--=ab 56,yx 3-=yx 3-,nm --2=nm 2,n m 67--=nm67 , y x 43---=y x 43。

六、随堂练习1.填空:(1) x x x 3222+= ()3+x (2) 32386b b a =()33a(3) c a b ++1=()cn an + (4) ()222y x y x +-=()y x - 43201524983432015249832.约分:(1)c ab b a 2263 (2)2228mn n m (3)532164xyzyz x - (4)x y y x --3)(23.通分: (1)321ab 和cb a 2252 (2)xy a 2和23x b(3)223ab c 和28bc a-(4)11-y 和11+y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1) 233ab y x -- (2) 2317ba --- (3) 2135x a -- (4) mb a 2)(-- 七、课后练习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c b c a ++=ba(2)22y x y x --=y x +1 (3)nm nm ++=0 2.通分: (1)231ab 和b a 272 (2)x x x --21和x x x +-21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ba ba +---2 (2)y x y x -+--32八、答案:六、1.(1)2x (2) 4b (3) bn+n (4)x+y2.(1)bc a 2 (2)n m 4 (3)24zx - (4)-2(x-y)23.通分:(1)321ab = cb a ac 32105, c b a 2252= c b a b 32104 (2)xy a 2= y x ax 263, 23xb= y x by 262 (3)223ab c = 223812c ab c 28bc a -= 228c ab ab(4)11-y =)1)(1(1+-+y y y 11+y =)1)(1(1+--y y y4.(1) 233ab y x (2) 2317b a - (3) 2135xa (4) mb a 2)(--课后反思:16.2分式的运算16.2.1分式的乘除(一)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nmab v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n b m a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简.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a 2-2+1,即(a-1)2<a 2-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四、课堂引入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nmab v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n b m a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1. 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五、例题讲解P14例1.[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P15例2.[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P15例.[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15002-a 、()21500-a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a 2-2+1,即(a-1)2<a 2-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 六、随堂练习计算(1)ab c 2c b a 22⋅ (2)322542n m m n ⋅- (3)⎪⎭⎫ ⎝⎛-÷x x y 27 (4)-8xy x y 52÷ (5)4411242222++-⋅+--a a a a a a (6))3(2962y y y y -÷++- 七、课后练习计算(1)⎪⎪⎭⎫ ⎝⎛-⋅y xy x 132 (2)⎪⎭⎫ ⎝⎛-÷a bc ac b 2110352(3)()y x axy 28512-÷ (4)ba ab ab b a 234222-⋅- (5))4(12x x x x -÷-- (6)3222)(35)(42x y x xy x --⋅-八、答案:六、(1)ab (2)n m 52- (3)14y - (4)-20x 2(5))2)(1()2)(1(+--+a a a a(6)23+-y y七、(1)x1- (2)227c b - (3)ax 103- (4)bb a 32+(5)xx -1 (6)2)(5)(6y x y x x -+课后反思:16.2.1分式的乘除(二)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 2-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2, 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计算(1))(xy yx xy -⋅÷ (2) )21()3(43xyx yx -⋅-÷五、例题讲解(P17)例4.计算[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补充)例.计算(1))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判断运算的符号) =32916ax b (约分到最简分式)(2)x x x x x x x --+⋅+÷+--3)2)(3()3(444622=x x x x x x x --+⋅+⋅+--3)2)(3(3144462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x x x x x x --+⋅+⋅--3)2)(3(31)2()3(22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3()2)(3(31)2()3(22---+⋅+⋅--x x x x x x=22--x六、随堂练习计算(1))2(216322b a a bc a b -⋅÷ (2)103326423020)6(25ba c c ab b ac ÷-÷ (3)x y y x x y y x -÷-⋅--9)()()(3432 (4)22222)(x y x xy y xy x x xy -⋅+-÷-七、课后练习计算(1))6(4382642z yx yx y x -÷⋅- (2)932349622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 y y y y y --÷+⋅-+- (4)xyy xyy x xy x xy x -÷+÷-+222)(八、答案:六.(1)c a 432- (2)485c - (3)3)(4y x - (4)-y七. (1)336y xz (2) 22-b a (3)122y - (4)x1-课后反思:16.2.1分式的乘除(三)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计算下列各题:(1)2)(b a =⋅b ab a =( ) (2) 3)(b a =⋅b a ⋅b a b a=( ) (3)4)(b a =⋅ba ⋅b a b a ba⋅=(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ba )((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1)23)2(a b =252a b (2)2)23(a b -=2249a b - (3)3)32(x y -=3398x y (4)2)3(bx x -=2229b x x -2.计算(1) 22)35(y x (2)332)23(c b a - (3)32223)2()3(x ay xy a -÷ (4)23322)()(z x zy x -÷- 5))()()(422xy x y y x -÷-⋅- (6)232)23()23()2(ayx y x x y -÷-⋅-七、课后练习计算(1) 332)2(a b - (2) 212)(+-n ba(3)4234223)()()(c a b a c b a c ÷÷ (4) )()()(2232b a ab a ab b a -⋅--⋅-八、答案:六、1. (1)不成立,23)2(a b =264a b (2)不成立,2)23(ab -=2249a b(3)不成立,3)32(x y -=33278x y - (4)不成立,2)3(bx x -=22229b bx x x +-2. (1)24925y x (2)936827c b a - (3)24398yx a - (4)43z y - (5)21x(6)2234x y a七、(1) 968a b -- (2) 224+n b a (3)22ac (4)b ba +课后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一)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 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311++n n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 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与各支路电阻R 1, R 2, …, R n 的关系为nR R R R 111121+⋅⋅⋅++=.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 1的式子表示R 2,列出5011111++=R R R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50(5021111++=R R R R ,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 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四、课堂堂引入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4.请同学们说出2243291,31,21xy y x y x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五、例题讲解(P20)例6.计算[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补充)例.计算(1)2222223223y x y x y x y x y x y x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2222223223yx y x y x y x y x y x --+-+--+ =22)32()2()3(yx y x y x y x --++-+ =2222y x y x -- =))(()(2y x y x y x +--=yx +2 (2)96261312--+-+-x x x x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96261312--+-+-x x x x =)3)(3(6)3(2131-+-+-+-x x x x x =)3)(3(212)3)(1()3(2-+---++x x x x x =)3)(3(2)96(2-++--x x x x =)3)(3(2)3(2-+--x x x =623+--x x 六、随堂练习计算 (1)ba ab b a b a b a b a 22255523--+++ (2)m n m n m n m n n m -+---+22 (3)96312-++a a (4)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87546563七、课后练习计算 (1) 22233343365cba b a c ba a b bc a b a +--++ (2) 2222224323ab b a b a b a b a a b ----+--- (3) 122+++-+-b a ab a b a b (4) 22643461461x y x y x y x ----- 八、答案:四.(1)ba b a 2525+ (2)m n n m -+33 (3)31-a (4)1 五.(1)b a 22 (2) 223b a b a -- (3)1 (4)y x 231- 课后反思:16.2.2分式的加减(二)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21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2. P22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四、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五、例题讲解(P21)例8.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补充)计算(1)x x x x x x x x -÷+----+4)44122(22 [分析] 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解: x x x x x x x x -÷+----+4)44122(22 =)4(])2(1)2(2[2--⋅----+x x x x x x x =)4(])2()1()2()2)(2([22--⋅-----+x x x x x x x x x x =)4()2(4222--⋅-+--x x x x x x x =4412+--x x (2)2224442yx x y x y x y x y y x x +÷--+⋅-[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2224442y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2224))((2x y x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yx y x y x y x xy --⋅+- =))(()(y x y x x y xy +-- =y x xy +-六、随堂练习计算 (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七、课后练习1.计算 (1) )1)(1(y x x y x y +--+(2) 22242)44122(aa a a a a a a a a -÷-⋅+----+ (3) zx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 八、答案: 六、(1)2x (2)b a ab - (3)3 七、1.(1)22y x xy - (2)21-a (3)z 1 2.422--a a ,-31课后反思:16.2.3整数指数幂一、教学目标: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n a -=na 1(a ≠0,n 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23思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2. P24观察是为了引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a a +=⋅,这条性质适用于m,n 是任意整数的结论,说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具有延续性.其它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在整数范围里也都适用.3. P24例9计算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已经讲过,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问题,及时矫正,以达到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的教学目的.4. P25例10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是为了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5.P25最后一段是介绍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计算法表示小于1的数,运用了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 用科学计数法不仅可以表示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6.P26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负整数指数幂来表示小于1的数,从而归纳出: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7.P26例11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使学生做过这道题后对纳米有一个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四、课堂引入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a a +=⋅(m,n 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mn n m aa =)((m,n 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n n nb a ab =)((n 是正整数);(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m,n 是正整数,m >n);(5)商的乘方:n nn ba b a =)((n 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 ≠0时,10=a .3.你还记得1纳米=10-9米,即1纳米=9101米吗? 4.计算当a ≠0时,53a a ÷=53a a =233a a a ⋅=21a,再假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n m n m a a a -=÷(a ≠0,m,n 是正整数,m >n)中的m >n 这个条件去掉,那么53a a ÷=53-a =2-a .于是得到2-a =21a(a ≠0),就规定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n 是正整数时,n a -=n a1(a ≠0). 五、例题讲解(P24)例9.计算[分析] 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与用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一样,但计算结果有负指数幂时,要写成分式形式.(P25)例10.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分析] 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然后再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P26)例11.[分析] 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是应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六、随堂练习1.填空(1)-22=(2)(-2)2= (3)(-2) 0= (4)20= ( 5)2 -3= ( 6)(-2) -3=2.计算(1) (x 3y -2)2 (2)x 2y -2 ·(x -2y)3 (3)(3x 2y -2) 2 ÷(x -2y)3七、课后练习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0.000 04, -0. 034, 0.000 000 45, 0. 003 0092.计算(1) (3×10-8)×(4×103) (2) (2×10-3)2÷(10-3)3八、答案:六、1.(1)-4 (2)4 (3)1 (4)1(5) 81 (6)81- 2.(1)46y x (2)4x y (3) 7109yx 七、1.(1) 4×10-5 (2) 3.4×10-2 (3)4.5×10-7 (4)3.009×10-32.(1) 1.2×10-5 (2)4×103课后反思:16.3分式方程(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二、重点、难点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 P31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产生增根的原因.2.P32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3. P33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及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4. P34讨论提出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5. 教材P38习题第2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点拨一下解题的思路与解数字系数的方程相似,只是在系数化1时,要考虑字母系数不为0,才能除以这个系数. 这种方程的解必须验根.四、课堂引入1.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解方程163242=--+x x 2.提出本章引言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vv -=+206020100. 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五、例题讲解(P34)例1.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 (P34)例2.解方程[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六、随堂练习解方程 (1)623-=x x (2)1613122-=-++x x x (3)114112=---+x x x (4)22122=-+-x x x x 七、课后练习1.解方程 (1)01152=+-+x x (2) xx x 38741836---=- (3)01432222=---++x x x x x (4) 4322511-=+-+x x 2.X 为何值时,代数式x x x x 231392---++的值等于2? 八、答案:六、(1)x=18 (2)原方程无解 (3)x=1 (4)x=54 七、1. (1) x=3 (2) x=3 (3)原方程无解 (4)x=1 2. x=23课后反思:16.3分式方程(二)一、教学目标:1.会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2.会列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利用分式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列分式方程表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本节的P35例3不同于旧教材的应用题有两点:(1)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它的问题是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这与过去直接问甲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或乙队单独干多少天完成有所不同,需要学生根据题意,寻找未知数,然后根据题意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得方程的解除了要检验外,还要比较甲乙两个施工队哪一个队的施工速度快,才能完成解题的全过程(2)教材的分析是填空的形式,为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搭好了平台,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P36例4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也与旧教材的这类题有所不同(1)本题中涉及到的列车平均提速v 千米/时,提速前行驶的路程为s 千米,完成. 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在过去的例题里并不多见,题目的难度也增加了;(2)例题中的分析用填空的形式提示学生用已知量v 、s 和未知数x ,表示提速前列车行驶s 千米所用的时间,提速后列车的平均速度设为未知数x 千米/时,以及提速后列车行驶(x+50)千米所用的时间.这两道例题都设置了带有探究性的分析,应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诱导,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克服困难后体会如何探究,教师不要替代他们思考,不要过早给出答案.教材中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题搭建了一些提示的平台,给了设未知数、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但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还是要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还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才能,找到解题的思路,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清晰,教师就放手让学生做,以提高学生分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例题讲解P35例3分析:本题是一道工程问题应用题,基本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题没有具体的工作量,工作量虚拟为1,工作的时间单位为“月”.等量关系是:甲队单独做的工作量+两队共同做的工作量=1P36例4分析:是一道行程问题的应用题, 基本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这题用字母表示已知数(量).等量关系是:提速前所用的时间=提速后所用的时间五、随堂练习1. 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同学们都积极练习.甲同学跳180个所用的时间,乙同学可以跳240个;又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少跳5个,求每人每分钟各跳多少个.2. 一项工程要在限期内完成.如果第一组单独做,恰好按规定日期完成;如果第二组单独做,需要超过规定日期4天才能完成,如果两组合作3天后,剩下的工程由第二组单独做,正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多少天?3. 甲、乙两地相距19千米,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先步行7千米,然后改骑自行车,共用了2小时到达乙地,已知这个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求步行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六、课后练习1.某学校学生进行急行军训练,预计行60千米的路程在下午5时到达,后来由于把速度加快51 ,结果于下午4时到达,求原计划行军的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