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与其它的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是以不成熟或者说未完成的个体形式进入这个世界的。人一出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成了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归根到底,人正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产物。试想,一个从小在与世隔绝环境中长大的人,他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吗?他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保持与整体社会的一致性吗?本章将讨论这些问题,分析个人进入社会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以此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一 社会化的含义
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等。这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与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而与此不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她)的社会化过程。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两个名字:一个男孩名与一个女孩名,名字的差
异体现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刚出生的婴儿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开始了他(她)的生物和社会成长过程。从咿呀学语到确立理想抱负,从不谙世事到人情练达,从家庭到学校到走向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塑造和影响,学习生存技能并学会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个概念。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作群体形成的过程;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认为社会化是外在社会事实的强制性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过程;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个体社会角色的承担,从而将社会化的概念从童年期扩展到一切角色学习;帕森斯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他不仅论述了童年期的社会化,而且还论述了成年期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
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形成个性,获得社会生活能力,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不断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限制自身的生物属性,不断学习自身所处群体和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社会规范,形成自我观念和个性心理,认同社会文化,增强社会属性,独立有效地参与各种群体和社会生活,与社会要求保持一致的过程。
从狭义上,人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指的是人从出生到获得职业、走向社会的青年期这一阶段,儿童青少年是主要的社会化对象。从广义上,人的社会化过程指人学习、适应社会的终身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人们对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范围大大扩展,一切角色学习的过程都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当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如子女、夫妻、父母、同学、同事、下属或领导、退休者等等,所以人的一辈子要不停地去学习关于各种角色的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不停地去修正自己对该角色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所以,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终身性的特点。在学科研究中,研究人的社会化越来越从狭义的社会化向广义的社会化转化,研究的社会化对象、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扩展。
二 社会化的意义 社会化是将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必要环节。正是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得以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又使得社会能够在社会的和生物学的意义上世代延续下去。
从个人角度来看,一方面,社会化是把人由“生物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人刚出生时仅只是个生物个体或者是自然人,其生活的环境除了动物所单纯面对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
的自然环境外,更有复杂的社会环境。人不能仅凭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生物本能在社会中生存,他必须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认识并接受人类世代积累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物,包括各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人具有“乐群性”,个人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正是通过在家庭、同辈群体、学校等群体中的生活,个体逐渐克服单纯的动物性,掌握了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熟悉了社会的风俗、习惯、礼节、传统,懂得了社会规范,了解了处世态度、价值观念,形成了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同时也正是在与他人和群体的频繁互动中,人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个人所特有的、十分稳定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即个性或人格,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认同。完成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个体,才能够顺利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正式社会成员资格。另一方面,社会化也是个体适应社会变迁的有效途径。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在我国社会面临全面转型的今天,人们能否更新观念,转换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适应新环境,能否与时俱进,能否跟得上历史时代发展的节拍而不落伍,这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基本前提。任何社会都有一个新陈代谢、世代更替的过程,为了保证本社会或集团的目标得以延续,形成、保存和发展本社会或集团的文化特征,实现生物和社会意义上的繁殖,就必须对其新生代进行系统的社会化过程,培养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一定素质的社会成员,使之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否则,社会将无法保持正常秩序,社会的发展也难以为继。
三 社会化的特点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与各种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的辨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多方面的辨证统一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受动和能动的统一。人类社会要延续发展,就要使其新增人口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现社会化。那么社会就需要将个人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培养和教育,使新一代的个体具备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使个人与社会保持一致。在此意义上,个人是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