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聚集原理和油气充注成藏期共55页文档

合集下载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第15页/共108页
第16页/共108页
第17页/共108页
第18页/共108页
第19页/共108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001年 原油10653万吨 大庆5000万吨 2002年 原油11761万吨 2002年 销售收入:3498亿;利税总额:533亿;税金:640亿
200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100亿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600亿 2003年全国生产原油1.69亿吨 2004年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原油1. 1亿吨 2005年全国生产原油1.82亿吨,进口原油1.26亿吨 2008年全国生产原油1.93亿吨,进口原油1.79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9.6% 。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考虑到成品油大量进口的因素,2009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 年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08年净利1144.31亿,同比下降 22%。石油08年营业额高达10711亿元,同比增长28.1%,主要是由于原油、 天然气及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和销售量变化。 03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500万吨。(P1) 05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789万吨。
第20页/共108页
主要油田企业为:①大庆油田5000万t;②胜利油田;③辽河油田;④新疆油田过 1000万t;⑤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田1000万t (p3); 6、柴达木建设千万吨 级大型气田;7、新疆塔里木油田1000万t。(看ppt)
《财富》首推中国上市百强(2001年)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位居前三位。 2002年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电力第一位。
第4页/共108页
2006年油价走势
周线图
第5页/共108页
长期走势

第五章_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_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欧成华、胡雪涛石油工程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第一章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2学时)第二章油气生成理论与烃源岩(4学时)第三章输导层与油气运移(4学时)第四章油气储集层与盖层(10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4 学时)第六章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类型(8 学时)第七章油气藏地质建模(8学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第二节油气在圈闭中的聚集过程第三节天然气藏形成机理第四节油气藏的破坏及其产物第五节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第一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六个基本要素概括为油气藏形成的四项基本条件⏹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大容积的有效圈闭⏹良好的保存条件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一个盆地油气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1)生油岩体积——生油凹陷面积、生油岩累计厚度;(2)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3)排烃效率。

生油岩体积大,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转化程度高,排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足的油气源。

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1)烃源岩的体积大——面积大、层数多、厚度大⏹烃源岩的面积——生烃凹陷面积的大小⏹烃源岩的厚度——生烃凹陷的持续时间⏹烃源岩的层数——地壳运动的周期性和沉积的旋回性地质上:具有面积大和持续时间长的生烃凹陷的盆地往往具有好的油气源条件。

(2)烃源岩的质量——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适中第五章油气藏形成与破坏等级TOC(%)“A”(%)总烃(ppm)Pg(S1+S2) (mg/g)非烃源岩<0.5<0.01<100<0.5差烃源岩0.5-1.00.01-0.05100-2500.5-2.0中等烃源岩 1.0-2.00.05-0.1250-500 2.0-6.0好烃源岩>2.0>0.1>500>6.0泥质烃源岩评价标准(黄第藩等,1992)岩石热解分析得到的:S1—残留烃,相当于岩石中已由有机质生成但尚未排出的残留烃,也被称为游离烃;S2—裂解烃,本质上是岩石中能够生烃但尚未生成烃类的有机质,对应着不溶有机质中的可产烃部分。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油气聚集及油气藏的形成第一节圈闭和油气藏概述圈闭与油气藏概述》一、圈闭的基本概念1.圈闭的概念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称为圈闭。

圈闭是由三部分组成:(1) 储集层;(2) 盖层;(3) 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另外的遮挡物,如断层、岩性变化等。

2.圈闭的度量圈闭的大小和规模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其大小是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

因此,它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

(1) 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称圈闭的溢出点(图5-1)。

(2)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称该圈闭的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也愈大。

圈闭面积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3) 闭合高度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称该圈闭的闭合高度。

闭合高度愈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愈大。

必须注意,构造闭合高度与构造起伏幅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闭合高度的测量,是以溢出点的海拔平面为基准。

而构造幅度的测量,则是以区域倾斜面为基准。

同样大小构造起伏幅度的背斜,当区域倾斜不同时,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闭合高度。

(4)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有效孔隙度值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资料统计分析求得,做出圈闭范围内的等值线图。

储集层有效厚度则是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电、物性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5)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其具体确定方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V=F·H·P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F--圈闭的闭合面积,m2;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二、油气藏的基本概念1.油气藏的概念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油气在生成后,沿着一定的孔隙或者裂缝发生运移。

在油气运移一定的距离之后,必然会因为某些地质因素聚集成藏。

本文将从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油气聚集的机理以及油气聚集的条件等个方面对油气藏的形成进行阐述。

首先,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

当油气在地下运移时,在一定条件下停止运移而集中聚集起来,而这样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我们称之为圈闭。

圈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储集层,二是封闭条件。

储集层是圈闭的主体部分,为油气的储存提供空间,其封闭条件主要包括盖层和遮挡物,主要作用是阻止油气的运移散失。

圈闭的大小,主要是由圈闭的有效容积确定的。

它表示能容纳油气的最大体积,是评价圈闭的重要参数之一,当储集层厚且平缓时,最大容积取决于: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和有效孔隙度。

溢出点是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点位。

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

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通过溢出点的水平面与储集层顶面及其他封闭面(如断层面、不整图一圈闭参数示意图合面、尖灭带等)所交切构成的封闭区(面积)。

在动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油气等势面与储集层顶面非渗透性盖层联合封闭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当油气在单一圈闭中聚集后,就形成了一个油气藏,是地层中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

所谓单一圈闭,就是指由同一要素控制,具有单一储层,为统一压力系统和有同一油水界面的圈闭。

不同圈闭形式如图二所示。

如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数量足够大,具有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油气藏,如果油气聚集数量不够大,没有开采价值,就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图二非单一圈闭示意图在一个油气藏内(图三),垂向上,由于流体比重的差异,重力分异结果使油、气、水的分布呈现: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它们之间的分界面为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

静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近于水平,而动水条件下,这些分界面发生倾斜,倾斜程度取决于水动力的强弱。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成藏动力学

二、有效圈闭
有效圈闭:聚集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 藏的圈闭。
具有以下条件。
(一)大容积
圈闭具有足以聚集具有工业价值 油气藏的容积。一般越大越好。但 要有其他圈闭条件配合。
(二)距离烃源区近
圈闭距离烃源区(成烃坳陷)足够近。
显然,一般越近越好。但要有其他圈闭条
件(油气运移路径)配合,否则,可能不能
第XXX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环 第一节 油气聚集过程 (一)油气充注(二)油气混合(三)油气聚集过程 第二节 油气聚集 (一)油气聚集方式(二)油气聚集机制(三)油气聚集模式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 (一)必要条件(二)充分条件 第四节 油气藏形成时间与期次 (一)地质分析法(二)储集层成岩矿物分析法 第五节 油气藏的破坏与再分布 (一)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地质作用(二)油气藏的再分布 第六节 非常规油气藏
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Gussow认为: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 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 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 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 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Ⅰ 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 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 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Ⅱ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 上述过程相继在圈闭Ⅲ及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 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 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 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 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但这种结果只能代表原始的 聚集规律,后期地质条件的改变有可能破坏这种聚集 情况。


4
56ຫໍສະໝຸດ 0.5mm(二)系列圈闭的差异聚集

油气聚集原理与油气充注成藏期

油气聚集原理与油气充注成藏期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1.传统地质分析方法
(2)圈闭发育史分析法
圈闭形成的时间: --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
沉积埋藏史恢复 构造发展史恢复
构造发 育史与 油气聚 集关系 示意图
A圈闭形成时间晚,位置低—无效。
圈闭形成次序:1 → 2 → 3 → 4 → 5、6、7。
垂直距离-从储集层开始沉积到现在的时间间隔; 空白部分-储集层沉积后到形成圈闭以前的时间间隔; 红色宽度-充储集层沉积后,任何时间内形成圈闭的百分率。
聚集过程:充注过程、混合过程。连续过程。
1.油气充注
以浮力作用为动力的运移—渐进式充注,缓慢;
以异常高压为动力的运移—幕式充注,快速。
•最初进入最低排替压力 部分(高渗带) •不断向相对低孔低渗的
储层部分扩展,最后将整
个圈闭充满 。
•以石油波阵面方式充注油藏。
(二)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过程
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藏与气 藏分布图(据A.I.Levorsen)
•含油气盆地中的油气宏观分布模式
“气心油环”模式:在盆地中 心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着天然
气,而在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却充
满着石油。
实际上,这两种模式的出现都 是正常的,出现的地质背景和条件 不同。将“气心油环”模式称为溢 出型油气差异聚集,“油心气环” 模式称为渗漏型(逸出型)油气差 异聚集。
连续发生的过程。
因此,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期基本代表了油气
藏形成的主要时期 。
东营凹陷不同时期生、排烃量直方图
东营凹陷的烃源岩从沙二上开始少量排烃;洼陷中心的烃源
岩在东营期进入大量排烃期,继东营期之后由于地层抬升,排
烃作用一度中断,在馆陶末至明化镇时期又大量排烃,且规模 超过东营期,成为主要的排烃期。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⑤生油岩的排烃能力高(排烃效率)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 世界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 68×106t以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 1011m3的大气田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 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 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数为249个, 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可达 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 积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聚集系数,指生油量和地质储量的比值。
天然气与石油相比,排烃率较高,运聚系数偏低 。
1.盆地油气源丰富程度,取决几个基本条件:
①烃源岩体积(广、厚); ②有机质丰度(数量多); ③有机质类型(质量好); ④有机质成熟度(生成条件); ⑤排烃效率(运移条件)。
即一要有,二要好,三要多!
2.满足上述条件依靠几个方面(地质条件):
有效孔隙度和储集层有效厚度的确定
有效孔隙度主要根据实验室岩心测定、测井解释 料统计分析求得。
储层有效厚度根据有效储集层的岩性、电、物性 标准,扣除其中的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的确定
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决定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 集层的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等有关参数
V=F×H×φ
Abundance map of oil and gas basin
(from Perute,1972)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
a.互层型,有利(接触面积大,能及时从生向储运移); b.指状交叉型,有利(靠近指状交叉一侧,类似互层、侧 变、侧生式); c.不整合型,有利; d.断裂型,上覆、下覆型较好; e.封闭型,较差(主要指不能形成巨大油气藏)。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第五章 5.3  油气聚集原理

影响溢出型油气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
运移路径上有支流油气源 温压变化——形成次生气顶,或原生气顶溶于油 后期地壳运动——圈闭条件改变 水压梯度及水运动方向
度较低,远源圈闭中油气的密度相对高。
油藏
构造名 称 李涅夫
三个构造的油气差异聚集特征
顶部标 高 -1091米 -1882米 含油气 情况 只含气 油藏有 气顶 油气藏 高度 14米 40米
0.840.85 0.8590.874
石油 比重
天然气含 CH4量 91.5巴赫麦 其也夫
第三阶段:石油被排出圈闭,天然 气充满圈闭,石油过溢出点向上倾 方向运移,无油水界面,只有气水 界面。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的立体模型
2. 区域倾斜 带上、岩性稳 定的同一渗透 层内、一系列 溢出点依次抬 高的相邻圈闭
中的溢出型油
气差异聚集
3.系列圈闭中油气渗漏型差异聚集原理(Schowalter)
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油气藏分布图 (A.I.L evorson)
油藏
油气藏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分布
三、油气的差异聚集
1. 单一圈闭中油气的差异聚集
第一阶段:水被排出,气在顶部, 油在中间,水在下面。(上气、中 油、下水)
第二阶段:气在上部,油在下部, 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
-857米
油藏无 气顶
49米
气藏
油气运移主要方向 俄罗斯台地斯大林格勒区下石炭统斯大林山层三个相联系 的构造中的圈闭中油气差异聚集情况
。 。
澳大利亚埃罗曼加盆地中的差异聚
差异聚集的条件
(1) 区域性长距离运移,储层区域性倾斜,岩相岩性稳 定、渗透性好。 (2) 系列圈闭的溢出点 依次增高。 (3) 油气源充足,且来 自储层下倾方向。 (4) 储层充满水且处于 静水压力条件。

第六章第一节 油气的聚集

第六章第一节  油气的聚集

第一节油气的聚集油气二次运移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果运移过程中无盖层阻挡,油气将一直向上倾方向运移,直至散失到地表;另一种是运移过程中遇到合适的圈闭,油气将停止运移,在圈闭中聚集起来。

油气聚集:就是指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

一、单一圈闭油气聚集的原理1、渗滤作用:Cordell(1977)、 Roberts(1980)等人认为含烃的水或随水运移的油气进入圈闭以后,因为一般亲水的、毛细管封闭的盖层对水不起封闭作用,水可以通过盖层而继续运移;而对烃类则产生毛细管封闭,结果把油气过滤下来在圈闭中聚集。

在水动力和浮力的作用下,水和烃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并最终导致在圈闭中形成油气藏。

2、排替作用:Chapman(1982)认为泥质盖层中的流体压力一般比相邻砂岩层中的大,因此圈闭中的水是难以通过盖层的。

另外油气进入圈闭后首先在底部聚集,随着烃类的增多逐渐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连续烃相,在油水界面上油水的压力相等,而在油水界面以上任一高度上,由于密度差油的压力都比水的压力高,因此产生了一个向下的流体势梯度,致使油在圈闭中向上运移同时把水向下排替直到束缚水饱和度为止。

油气在静水条件下进入单一的背斜圈闭时,首先在最高部位聚集起来,较晚进入的依次由较高的向较低的部位聚集,一直到充满整个圈闭为止。

在圈闭中,油、气、水按密度分异。

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下。

这时,该圈闭的聚油作用阶段已经结束。

若再有油经过时,就通过溢出点向上倾方向溢出;但对天然气则不同,由于气比油轻,它可以继续进入圈闭,并排替原被石油所占据的那部分储集空间,这一过一直进行到圈闭的整个容积完全被天然气所占据为止。

至此,对于单一圈闭来说,油气聚集的过程已完全。

对于具有溢出点的非背斜圈闭,油气聚集过程与背斜圈闭基本上是一致的。

李明诚认为,当上覆盖层只有毛细管封闭时,在油气聚集过程中渗滤和排替作用都可能存在。

【精选】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2010)14

【精选】第六章 油气藏形成与破坏(2010)14

第一节 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盆地(坳陷)总可采油气储 量为盆地面积与油气丰 度之乘积
面积大、丰度高的盆地: 可采储量大,如波斯湾 盆地(4);
面积大、丰度中等的盆 地:可以形成较大油气 田,如阿拉斯加北坡盆 地田(18);
面积小、丰度高的盆地: 可形成较大油气田,如: 洛杉矶盆地(1)。
第一节 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3)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 生烃量之比。
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 运聚系数一般在0.5%-2%。
典型盆地
洛杉矶 二叠纪 西西北利亚 波斯湾
4个典型盆地运聚系数
生油量(亿桶) 地质储量(亿桶)
910 25000 240000 210000
第二节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
3. 分类
多种分类方案
• 连续组合:三者存在于连续沉积 的地层单位中,生、储层以不同 型式直接相接触(面接触、带接 触或体接触),输导通道以孔隙、 或孔隙-裂缝系为主
• 不连续组合:生、储层在空间上
直接接触或分隔,但在时间上不 连续,两者被不整合面或断层面 连接起来。
o)
Z0 l sin
式中,α为储集层倾角;rt和rp分别小孔隙半径和大孔隙半径;ρw和ρo分别为 水和油的密度; l为油柱长度。
只有α达到一定角度才能使向上倾方向的油柱达到一定高度值, 从而使其浮力足以克服毛细管阻力,发生向上倾方向的运移。因 此,油藏形成只有在区域倾斜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发生。
成气坳陷的地质环境比成油坳陷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1)腐殖型有机质 (2)成油坳陷在一定演化阶段(高成熟-过成熟)可转化为
成气坳陷。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
一、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油气聚集机理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为零的 地方。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tan
o
w w o
tan

w w o
i
油气界面倾角:tan
g
w w g
i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
地壳运动不剧烈 水动力活动弱 岩浆活动有利
图5-18 辽河断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
1—馆陶期 Ng,2—东营期 Ed,3—沙一期 Es1, 4—沙尔期 Es 2,5—沙三期 Es3 6—沙四期 Es4, 7—剖面位置
的高差。
3、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二、油气富集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体积大,有 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转化程度高,烃源岩排 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 足的油气源。
——油藏破坏时间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排烃通畅、效率高;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
生油层与储集 层为互层组合 时,油气初次 运移和聚集示 意图
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 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石油多产自砂岩 与页岩之比例为 0.25的地区,而天 然气却聚集于砂岩 分布较多的地区。

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石油天然气的聚集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1 圈闭与油气藏的基本概念一、圈闭(一)概念及其要素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经过运移后,在适宜的地方就会停下来,油气会随后不断地汇集而来,发生聚集。

我们把这种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称为圈闭。

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或三要素):(1)容纳流体的储层;(2)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盖层;(3)在侧向上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遮掩物。

它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断层、岩性变化等。

圈闭只是一个具备了捕获分散状烃类而使其发生聚集的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地质体,它可以有油气,亦可以无油气,即与油气无关。

(二)圈闭的度量考查一个圈闭最大能聚集多少油气,要用一些参数来度量。

用来描述、评价、度量圈闭的主要参数如下(以背斜圈闭为例图5-1)。

剖面图溢出点闭合面积构造等高线闭合高度100200300100200平面图图5-1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1.溢出点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注:它在剖面上是一点,在平面上是一条闭合线)。

2.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海拔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

3.闭合高度圈闭溢出点到储层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或圈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注:闭合度与构造幅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圈闭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圈定闭合面积时,要先找出溢出点遮挡条件的下限,然后根据形成圈闭遮挡物性质是断层、岩性尖灭线或盖层的弯曲,用断层线、岩性尖灭线、构造等高线,三者中的一、二或三,通过溢出点构成的一个闭合的回路或封闭线所圈出的面积。

(如图5-2、5-3所示)。

图5-2 图5-3(一)概念:运移着的油气,遇到了圈闭,在盖层和遮挡物的作用下,阻止了它们的继续运移,就会在其中的储层内聚集起来,就形成了油气藏。

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它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

如果圈闭中只聚集了油或只聚集了气就分别称为油藏或气藏,二者同时聚集就称为油气藏。

若油气聚集的数量足够大,达到了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商业性油气藏,否则,聚集的数量少,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则称为非商业性油气藏。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5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第5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1)

(4)水压梯度和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①静水条件下:测势面水平,同一储层海拔高度相 同的点压力相同,油水(或气-水)界面水平。
②动水条件下,测势面倾斜。储层中水沿测势面倾 斜方面流动,圈闭内油水(或气-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倾 斜,倾斜角度大小取决于水压梯度大小和流体密度差 。相同水动力下对油聚集有效的圈闭对气聚集仍有效 ,反之不一定。
(3) 地应力场性质:控制有机质成熟演化的力学化学效应。影响 烃源岩和储集岩微裂缝、储集层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分布。 (4)地应力场特征:影响油气运移方向、通道及强度; 地应力场 变化: 直接引发流体运移。
(5)地应力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控制油气运移、聚 集的重要因素。 局部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区。油气从压应力区、 压扭应力区向张应力区和张扭应力区运移聚集。
散和水溶对流为重要运移机制。
主要是渗滤和脉冲式混相 涌流。

多样:游离天然气直接排替地层水成
件 的
聚集机理
藏,已聚集石油的圈闭被天然气驱替 成藏,水溶气脱溶成藏,富含气的地
较单一。游离相石油排替 地层水聚集成藏。

层水可形成水溶气藏。

演化和保 存条件
易于散失,扩散损失重要。气藏形成 始终处于聚和散的动平衡中,成藏期 晚有利于气藏的保存。聚集效率低。
来源于热成因气; ②较低的温度,一般温度低于10℃; ③较高的压力,一般压力大于10MPa; ④有利的储集空间。 最重要的是低温和高压条件,且温度与压力可在一定范
围内相互补尝。
圈闭大小由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它取决于圈闭的闭 合面积、 闭合高度、储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
★ 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了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一般在 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
腐泥型—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较高,饱和烃丰富;
腐殖型—富含芳香烃及胶质、沥青质
因此,根据三大族组分(饱、芳、非+沥)相对含量及饱 和烃特征,即可进行类型划分。表8-1-4是根据我国中新生 代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族组成研究得出的。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8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09-充注机理及成藏期

高等石油地质学课件09-充注机理及成藏期
• 由于石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成熟度增长而变化, 造成在油藏充注过程完成时,石油柱存在着横向上 和垂向上的成分差异。
• 一旦进入油藏内的石油达到较高的饱和度时, 由于力学和化学不平衡,石油柱内石油的化学 组成将进行重新分配,
• 这种低速混合作用可部分或全部消除油藏内原 油组成的非均质性。
• 混合作用主要包括热对流混合作用,密度驱动 混合作用和扩散作用。
常用与油、 气共生的盐 水包裹体计 算油气充注 成藏期
均一温度55度(第一充注期) 热液侵入(萤石形成)
1000
2000 均一温度110度 第二充注期
3000
埋藏深度(m )
4000
用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及埋藏史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
(2)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确定油气藏形成期
•自生伊利石是在酸性成岩环境(存在有机酸)由高岭石、钾长石蚀变而沉淀出的 一种粘土矿物。 •伊利石含K,随时间积累会产生K-Ar放射性元素对,通过中子活化等方法可 以测定放射性年龄。 •系统采样分析:在油藏剖面上水层、油层等间隔采样; •在油水界面一般有伊利石K-Ar年龄突变
第九章 油气充注机理及成藏期分析
• 油气充注机理
• 油气成藏期分析
• 一、油气充注机理
• 在油气充注成藏过程中,最初呈树枝状通过储层
中那些较粗的孔隙进入油藏;
• 当运移进入的石油范围增大时,浮力也随之增大, 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充注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
• 如果新生成的石油从源岩中源源不断的排出,并从 圈闭的一侧注入,它则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 圈闭内部推进,从而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以前生 成的石油,并阻止石油柱的广泛混合。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伊利石年龄减小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五章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

第三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静态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 必备 •动态作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圈闭的形成 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三、有效的圈闭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源条件
油气源的充足程度:烃源岩的体积、有机质数量、类型 和成熟度。
1.烃源岩的体积—大。 2.有机质数量和类型---数量多,类型优越。 3.有机质的成熟度--热演化程度较高。 4.烃源岩的排烃能力--排烃能力强。
⑶ 闭合高度
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闭合高度越大,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也就越大。
三、油气藏的概念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 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二、各种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模式
1.背斜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水:可通过上覆泥 岩盖层; •烃类在圈闭中聚集; •圈闭中水含盐量增 加,PH值降低,利于 油气进一步聚集。
2.地层圈闭中油气聚集模式
从上、下烃源岩 进入砂岩储集层的压 实流体,沿上倾方向 进行二次运移,由于 地层尖灭或不整合造 成地层圈闭,流体中 的水可以通过圈闭的 上方继续运移,而烃 类则滞留在圈闭中聚 集,同时圈闭中流体 的 含 盐 量 增 加 , PH 值降低,有利于油气 的进一步聚集。
☆ 单纯块状砂岩发育或单纯块状页岩发育的地区,对石油聚集都
不利。
☆ 只有在砂岩厚度百分率介于 20~60% ,即砂岩储集层单层厚约
10~15m 、页岩生油层单层厚约 30~40m ,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