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吴福祥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9月语言研究Sept., 2003 第23卷第3期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23 No.3
再论处置式的来源
吴福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市 100732)
摘要: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与演变经历了“连动式>工具式>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致使义处置式”这样的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两种句法演变的机制发生过作用:由连动式到工具式以及由工具式到广义处置式的演变是重新分析的结果,而由广义处置式到狭义处置式以及由广义/狭义处置式到致使义处置式的演变是扩展的产物。
关键词:处置式;汉语历史语法;扩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3)03-0001-14
我们曾利用唐宋时期的白话语料讨论过汉语处置式的历史来源和形成方式。[1, 2]现在重新检讨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讨论颇多疏漏。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尝试把处置式的几个次类格式的产生跟与之相关的工具式、连动式的演变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来考虑,我们将证明汉语处置式的产生和演变是经历了“连动式>工具式>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致使义处置式”这样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一 处置式研究小史
自祝敏彻(1957)[3]以来,处置式的历时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是这种句式的来源。在迄今所能见到的文献中,有关这个问题的结论主要有4种意见:(1)处置式导源于连动式结构“将/把+NP1+V2”中动词“将/把”的语法化。祝敏彻最早提出这种看法[3],此后贝罗贝在祝文的基础上对这个结论作了更为深入的论证。[4]持这种看法的学者还有王力等。[5](2)处置式承源于上古汉语中具有提宾功能的“以”字结构。Bennett一方面认为古汉语的“以”字结构是唐宋时期“把/将”句(处置式)的前身,另一方面又指出表处置的“把/将”句来自于连动式的重新分析。[6]陈初生则干脆认为唐代表处置的“把/将”句来源于上古汉语“以”字句处置式的词汇替换,而否认表处置的“把/将”句由连动式演变而来的说法。[7](3)处置式有不同的次类,不同次类的处置式来源不同。叶友文首次注意到隋唐的“将/把”处置式具有不同的语义类别,他根据语义关系将这个时期的“将/把”处置式分为“纯处置”(相当于本文的“狭义处置式”)、“处置到”、“处置给”3类。叶文认为,“纯处置”是在唐代伴随介词“将/把”用于诗句而产生,“处置到”、“处置给”则来源于先秦至隋唐以前的“以”字句和“於/于”句。[8]梅祖麟在叶文的基础上对唐宋时期的处置式作了更为全面、细致的分类。[9]此后,很多学者在梅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各类处置式来源的探讨,如蒋绍愚,[10~12]吴福祥,[1,2]魏培泉、[13]曹广顺、遇笑容[14]以及刘子瑜[15]等。(4)处置式语义上的不同类别是同一句式发展演变的结果。冯春田认为“用同一个处置介词的‘将’或者‘把’字处置句式,认为它有两种以上的来源或形成途径,这是很有问题的”。[16]为此,冯氏对处置式的来源提出一种完全异于前人的看法:“我们认为,从意义上说,汉语的处置式从处置的给、作、到以至于表示其他的处置,又出现致使义处置式,是处置式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同一基本类型的处置句式本身的嬗变”。但表示“处置的给、作、到”的处置式如何发展成“表示其他的处置”,又怎样演变为“致使义处置式”,冯著并没有具体说明。此外,杨平也提出与冯著相似的看法。[17]下面我们会看到,本文的结论跟第4种意见比较接近。
作者简介:吴福祥,男,安徽怀宁人,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研究。
二 处置式的类型与句型
这里所说的处置式类型主要是指处置式的语义类型(即下面提到的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以及致使义处置式),而处置式句型指的是由不同介词构成的处置句,如“以”字句、“将”字句、“把”字句等。
根据结构形式和语义特征,处置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3类:
甲 广义处置式:P+O1+V+O2
这类处置式的题元结构(thematic structure)是一个双及物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述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涉及两个题元成分。
A 处置(给):PO1给与O2
(1)善知识将佛法菩提与人,亦不为人安心。(神会和尚语录・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壇语)| 莫将天人(女)施沙门,休把娇姿与菩萨。(敦煌变文集,631页)
有一种语义为“处置(告)”的广义处置式可视为“处置(给)”的隐喻派生。例如: (2)将佛言语传闻维摩。(敦煌变文集,604页)
B 处置(作):PO1当作/看作/比作O2
(3)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寒山诗:君看,寒山子诗集)| 能将佛事为心,不把世缘作务。
(敦煌变文集,509页)
处置(作)有一个附类“处置(成)”:
(4)将次风分为八般引义台教,卒说不尽。(敦煌变文集,189页)| 只将人世绮罗,裁作天宫模样。(又,506页)| 天天闷得人来够,把深恩都变做仇。(西厢记诸宫调)
C 处置(到):PO1放到/放在作O2
(5)每把金襕安膝上,更将银缕挂肩头。(敦煌变文集,506页)| 莫且自家门如今把这事放著一边,厮杀则个。(燕云奉使录,三朝北盟会编)
历史上广义处置式的句型除了上举“将”字句和“把”字句外,还有“以”字句、“持”字句、“取”字句和“捉”字句。其中,“以”字句产生的时间最早,处置(作)和处置(给)已见于先秦文献:(6)处置(给):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
处置(作):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孟子・滕文公上)
处置(到)始见于西汉:[9]
(7)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史记・滑稽列传,3212页)
“持”字句的广义处置式已见于汉魏:[13]
(8)处置(作):持无常作有常。(佛说遗日摩尼宝经,129页上)
处置(给):复自破骨持髓与之。(道行般若经,472页中)
处置(到):持手著阿难肩上。(道行般若经,478页上)
“取”字句的广义处置式只见于魏晋六朝时期的佛经文献:[14]
(9)处置(作):持薪归家,取此香木,分为十段。(贤愚经,六)
处置(到):尔时阿阇世王即便差守门人,取父王闭在牢狱。(增壹阿含经,四十七)“将”字句的广义处置式始见于魏晋六朝:[2,14,15]
(10)处置(作):爱将莺作友,怜傍锦为屏。(王德:春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2225页)| 将人当桃李,何处不成蹊。(刘删:侯司空宅咏妓诗,又,2547页)
处置(给):我今可将此女与彼沙门。(增壹阿含经,四十一)| 敕诸比丘,将此人度为沙门。
(出耀经,十九)
处置(到):灵家在城中,瓒将灵母弟置城上,诱呼灵。(三国志,裴注530)|忽见将二百钱置妻床前。(幽明录,古小说钩沉)
“把”字句和“捉”字句的广义处置式均只见于入唐以后的文献:[1]①
(11)处置(作):有人把椿树,唤作把旃檀。(寒山:有人,寒山子诗集)| 几许难部宰,捉此用
①冯春田举出下面的一例“捉”字句的广义处置式:[16]便捉牸牛母子,各系异处。(百喻经・愚人集牛乳喻)这个例子中的“捉”字可能还是“拿/持”义动词,因为从意义上看,要对“牸牛母子”实施“系”的动作必须以“牸牛母子”的位移为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必须先“捉”然后才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