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2024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2024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2024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政府决定推行一系列医疗改革,制定了2024医疗十八项核心制度。
一、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2024年,我国将制定医疗资源配置制度,通过完善医疗卫生人员的分配机制,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二、医疗费用支付制度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很多人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而不得不拖延就诊或放弃治疗。
2024年,我国将改革医疗费用支付制度,推进医保支付机制的创新,降低患者的负担,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承受性。
三、药品准入制度药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4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药品准入制度,加强对药品质量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
同时,鼓励创新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推动药品产业的发展。
四、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2024年,我国将建立医疗技术评估制度,对新技术进行严格的评估,确保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性。
五、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医疗纠纷是社会矛盾的重要方面之一。
为了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2024年,我国将建立医疗纠纷调解制度,加强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社会的公信力。
六、医院管理制度医院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024年,我国将加强对医院的管理,推动医院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七、医生执业管理制度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执业水平和素质对医疗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2024年,我国将加强对医生执业管理的监督和培训,完善医生执业注册和执业评估制度,提高医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水平。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监督检查】 1.医务科必须具有适合合理人材结构比例的各专业科室
医师配备图表;必须有各临床专业科室科主任、主任医师固 定的查房日安排表。
2.建立科主任、主任医师工作手册。重点记录每周查房 的情况和日常指导、处理危重、疑难患者的情况;每周记录 一次,特殊临时工作情况随时记录,年终作为考核科主任、 主任医师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5.科室每周应有一次科主任大查房或科主任委托的主任(副主任) 医师大查房。查房之前相关主管医师应做好查房准备,并做好有关记录。 要求全科医师必须参加。
返回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制度】 1.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制度: (1)医院应建立对在院或已出院(或死亡)的病例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临床 病例(临床病理)讨论会制度。 (2)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会,可以一科召开,也可以多科及与病理科 联合召开,召开时由主治科室组织。 (3)每次召开医院临床病例(临床病理)讨论会前,主治科室应将有关材料 加以整理,尽可能作出书面摘要,事先发给参加讨论的人员,预作发言 准备。 (4)讨论会由主治科室的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负责介绍及解答有关病情、 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病历由住院医师报告)。 (5)讨论会应有记录,可以全部或摘要归入病历内。
2.责任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特别对新入院、 手术前后、危重、诊断未明确、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听取指导住 院医师及其他主治医师对诊断、治疗的分析及计划;检查医嘱执行情况;决定一 般手术和必要的检查及治疗;决定院内会诊;有计划地检查住院医师病历书写质 量及医嘱,纠正其中的错误和不准确的记录;决定病人出院和转科。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2020/11/13
医疗核心制度18项
医疗核心制度18项医疗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是国家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核心制度逐渐完善。
下面将按照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顺序逐一进行介绍。
1.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广,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
2.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度,确保医疗费用的合理性和可支付性。
3.医院分类管理制度:按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功能进行分类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4.医师执业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师执业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
5.医药分开制度:将医疗服务和药品销售分开,减少不必要的药品费用。
6.互联网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加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权益。
7.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健全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8.医疗资源配置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的问题。
9.医生职称评审制度:规范医生职称评审制度,提高医生的职业素质。
10.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11.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1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13.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建立医疗费用结算制度,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监控和控制。
14.医疗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进医疗信息化,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15.药品审批制度:加强对药品审批的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16.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17.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医疗投诉处理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的投诉问题。
18.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以上就是医疗核心制度的18项内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医疗需求至关重要。
希望我国的医疗制度能够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14项核心制度
医疗卫生14项核心制度一、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体系中,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实施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采取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不同级别和类型,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
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拥有不同的治疗、床位和人员配置标准,以及特定的服务范围,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需求。
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卫生体系中,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遵守规范和标准,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这一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调查等措施,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安全。
三、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医保制度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等不同类型。
通过缴纳医保费用,参保人员可以享受到一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报销和费用补偿。
四、药品审评审批制度药品是医疗卫生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施了药品审评审批制度。
该制度通过药品注册、审评和监测,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符合标准。
同时,也对药品广告进行严格监管,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患者。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疗设备是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实施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医疗设备的注册备案、购置、验收、定期检测和维修保养等环节,以确保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有效的使用。
六、医务人员管理制度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力量,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实施了医务人员管理制度。
该制度包括医师、护士和技师等不同职业的准入资格、职称评定、执业注册和继续教育等要求,以确保医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到一定标准。
七、传染病防控制度传染病的防控是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实施了传染病防控制度。
人民医院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人民医院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人民医院作为一家知名的医疗机构,注重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致力于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营医院,确保医疗流程的标准化和有效性,人民医院制定了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核心制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是人民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建立了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达到标准化要求,从而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医疗诊疗规范制度为了保证患者的诊疗流程规范和科学性,医院制定了严格的医疗诊疗规范制度,确保医疗人员在诊断和治疗时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标准,提高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三、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了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医院建立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规范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确保设备性能稳定可靠。
四、药品管理制度合理使用药品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提高医疗效果,医院建立了严格的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的采购、储存、配送和使用符合相关法规和规范。
五、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是患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保证费用的透明和公正,医院制定了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收费标准,确保患者的利益不受损害。
六、患者护理管理制度患者护理是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医院建立了患者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七、医患沟通管理制度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医疗工作的关键,为了改善医患关系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院制定了医患沟通管理制度,培训医务人员提高沟通技巧,建立健康的医患关系。
八、危急病例管理制度危急病例是医院工作中的高风险环节,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并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医院制定了危急病例管理制度,确保病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成功率。
九、院内感染控制制度院内感染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为了防止和控制院内感染,医院建立了严格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四、会诊制度五、急诊会诊制度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医生交接班制度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十三、病历管理制度十四、分级护理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报告科主任及医院主管部门及时组织会诊.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再次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共有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这些制度旨在为全体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对这些核心制度进行具体阐述。
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医保体系的基石,它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大病保险等。
这些制度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了医疗费用的保障。
二、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制度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制度的目标是合理配置和使用医疗资源,保障人们的就医需求得到满足。
这一制度涉及到医院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三、医疗服务价格制度医疗服务价格制度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服务收费进行管理的制度。
它旨在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防止过度收费和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获得正常需要的药品。
这一制度涉及到药品采购、储存、配送以及临床用药等环节。
五、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是针对公立医院的管理规定。
它包括公立医院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员任免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
六、医务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医务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为了激励医务人员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约束不规范行为。
这一机制包括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薪酬制度等。
七、医疗巡诊制度医疗巡诊制度是指在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派遣医生进行巡诊服务的制度。
这项制度可以让人们及时接受医疗服务,减轻就医负担。
八、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是为了解决医疗纠纷问题,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这一制度包括投诉受理、调解协商、仲裁裁决等多种方式。
九、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这一制度包括医疗质量评估、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医疗机构管理等。
十、医学伦理与医学道德建设医学伦理与医学道德建设是为了规范医务人员的行为,保护患者的权益。
这一建设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伦理和医学道德素养。
十一、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
3.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医德医风典型,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十七、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透明、合理的医疗费用管理制度,保障患者权益。
2.医疗机构应公开医疗服务价格,接受社会监督。
3.医疗机构应规范医疗费用结算流程,简化患者报销手续。
2.医疗机构应确保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保护患者信息安全。
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远程医疗服务的管理,定期评估服务效果。
……(继续省略剩余制度内容,仅展示五分之二内容)
十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2.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理的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交叉感染。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
一、医疗机构资质与人员资格认定制度
1.医疗机构应具备合法资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医疗活动。
2.医疗机构人员实行资格认定制度,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证书。
3.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人员的管理,确保其在资质范围内从事医疗活动。
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十九、医疗信息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疗信息管理制度,保障医疗信息安全。
2.医疗机构应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进行严格管理,防止信息泄露。
3.医疗机构应确保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为医疗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二十、重大医疗事件应急制度
1.医疗机构应制定重大医疗事件应急制度,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十八、医疗机构评估与监督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自我评估与监督制度,定期对医疗质量、服务流程等进行自查自纠。
2024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2024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
在2024年,我国将全面实施医疗核心制度,这是国家医疗卫生事
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具
有深远意义。
一、全面建立健康档案系统
为了更好地掌握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疗历史,2024年将建立健康
档案系统。
每个公民都将有一个电子健康档案,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
随时查看,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二、实施全民医保制度
2024年将全面实施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医保制度,使每个人都能享
受到基本医疗保障。
医保政策将更加倾向于预防保健和慢性病管理,
提高人民的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
三、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将成为医疗核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
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在线咨询医生、预约挂号、购买药品等,提高
就医效率,缓解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2024年将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改革,促进医院管理方式
的现代化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建立分类诊疗制度,推广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五、加强医疗人才培养
医疗核心制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医疗人才支撑。
2024年将加大对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医生、护士等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保障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总之,2024年的医疗核心制度将以人民为中心,倡导预防保健和全民医保理念,建立健康档案系统,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人才培养,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新的医疗制度的到来,为全民带来更加便利、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
医院14项医疗核心工作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1、门诊首诊负责制度(1)凡经挂号的病人,各科医务人员均需做到“谁首诊,谁负责”,不得相互推诿。
(2)首诊医师经检查、诊断,发现该病人为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的科室。
(3)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
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
(4)对危重、体弱、残疾的病人,若需转科,由首诊医师与有关科室联系并做好转科的护送及交接病人的工作。
(5)需转院治疗的病人,经科主任同意,同时上报医务科同意后与转入医院联系或电话邀请会诊。
(6)若发现医师推诿病人而延误病情或导致对传染病的误诊漏诊者,必须追究首诊医师的责任。
2、急诊首诊负责制度(1)一般急诊病人,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度执行,由急诊科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应诊。
(2)危重病人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病人进行一般抢救,并立刻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
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
(3)如遇到复杂病例,需两个科室或多个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实行必要的抢救,并逐级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参与抢救。
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务或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工作。
对不服从安排的人员,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医师查房制度一、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科主任、正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应有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长、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
(1)查房内容包括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法及参加全科会诊。
(2)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3)利用典型、特殊病历、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水平。
(4)对所查病人,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况,并全面查体。
人民医院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
【标题】人民医院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患者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本医院制定了本18项医疗质量核心制度。
第二条本核心制度是本医院内部管理制度之一,是本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性文件。
全体职工必须遵守。
第三条本核心制度合用于本医院内所有医疗服务活动。
第四条本核心制度的责任主体为医院领导班子,全体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共同遵守并执行。
第二章医疗质量第五条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是医疗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医疗技术水平、医疗经济效益、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
第六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业责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质量。
医院应按照国家和行业相关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医疗质量保障体系。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评价医疗质量的机制,定期对医务人员和科室进行考核评估,以推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医疗安全第八条医疗安全是医院核心内容之一,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医疗安全,确保医疗过程中不发生意外事故。
第九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医疗事故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处理医疗事故,防止扩大影响。
第十条医生、护士等医疗工作者应严格遵循医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安全。
第四章医疗服务第十一条医疗服务是医院的主要业务,本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供优质、高效、安全、温馨的医疗服务。
第十二条建立门诊挂号系统,包括线上预约和现场挂号服务;建立住院预约系统,提供预约手续便捷、信息透明的服务。
第十三条医疗服务应当遵循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保护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权。
第十四条医疗服务应当严格按照诊疗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第五章医疗药品第十五条医院应遵循国家药品管理规定,实行“四统一”原则,确保医疗药品质量和使用安全。
第十六条医院严格按照药物使用原则操作,医务人员必须按照诊疗规范和药品使用指南合理开药、用药。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版医疗核心制度是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不断完善医疗核心制度,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和举措。
2024年版的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成,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确保全民健康。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居民,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水平,让群众更便捷地就医。
三、加强医学教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
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五、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用得上药、用得上好药。
六、建立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完善医疗事故赔偿制度,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七、鼓励医疗科研创新,支持医学科研机构进行重大科研项目,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八、促进医疗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互通共享平台,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九、推进医疗机构管理规范化,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监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十、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健全疾病监测预警系统,提高疾病应对能力。
十一、推动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提倡合理膳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延长人民群众健康寿命。
十二、加强特殊人群医疗保障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定点医疗救助,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就医。
十三、推动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十四、推进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强化医院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十五、加强医疗研究和评估工作,推动医疗技术创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十六、建立多元化医疗服务支付方式,促进医疗成本控制,降低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十七、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保障医务人员在医疗事故中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
医院十三项核心制度医院是人们生病求医治疗的地方,为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医疗行为和管理流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医院的十三项核心制度。
一、医德医风制度医德医风制度是医院最基本的制度之一,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端正医风,严守医德,恪守职业操守,做到真心为患者服务。
二、诊疗质量管理制度诊疗质量管理制度是医院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保障,包括病历书写规范、医技操作规范、药品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疗行为合理、规范、安全。
三、医疗安全制度医疗安全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包括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维护制度、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制度等,有效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四、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是为了确保药品的合理使用和安全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存储、分发、使用和报废等方面的规定,严格控制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环节。
五、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指导,包括护理操作规范、护理记录规范、病情观察与护理措施等方面的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管理,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购置、验收、维护、保养和报废等环节,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
七、人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是对医院员工的管理规范,包括人事招聘、岗位配置、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规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八、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医院财务运作的规范管理,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核算、费用控制、收支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和运营的正常。
九、信息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制度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数据管理的规范化要求,包括信息安全管理、电子病历管理、医院信息系统运维等方面的规定,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十、科研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是推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基础,包括科研项目申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的规定,促进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医学进步的推动。
14项医疗核心制度
14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医疗核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详细介绍14项医疗核心制度,并探讨其对社会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是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的重要制度,通过社会统一筹资的方式,为参保人提供医疗费用支付的保障。
这项制度的建立能够解决很多群众因病致贫的问题,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三个级别: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通过不同级别的医院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方便人民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而建立的,包括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评估、病例质量管理、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罚等,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四、医疗费用管理制度医疗费用管理制度旨在合理控制医疗费用,防止价格过高导致人民负担过重。
该制度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医疗费用审核和监管等,通过规范医疗费用的收取和核销,使得医疗费用更加合理和透明。
五、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障人民基本药物需求而建立的制度,通过国家统一制定基本药物清单,并提供相应的医保报销政策,使人民能够获得负担得起的基本药物,有效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六、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安全和有效使用而设立的制度,包括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维护等,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人民使用的医疗器械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
七、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制度医疗核心制度中,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制度起着重要作用。
该制度通过完善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八、医患关系管理制度医患关系管理制度是为了加强医患沟通和协调而建立的制度,旨在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
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建立的核心机制和制度安排,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证。
我国的医疗核心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十六项内容:1.医疗体系建设。
包括构建全民医保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资源配置等。
2.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3.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药品全流程监管制度、推广仿制药等,确保药品供应安全和合理用药。
4.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
加强医疗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完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保障患者安全。
5.医疗价格和费用管理。
建立合理的医疗价格机制、推动医用耗材价格透明等,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6.医疗技术和人才支持体系建设。
培养医疗人才、加强技术攻关等,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7.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立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8.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医患矛盾调解机制、完善医疗责任追究等,解决医疗纠纷问题。
9.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完善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的就医需求。
10.医疗管理体制。
推进医院、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水平等,优化服务管理模式。
11.医学伦理和法律建设。
加强医疗伦理和法律教育,建立完善医疗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
12.医疗事故监管和预防。
加强医疗事故统计和监管,推动医疗事故预防和处理。
13.医患沟通和信任建设。
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
14.医疗资源配置和流动。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流动和共享。
15.医疗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
加强医疗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6.医疗科研和创新机制建设。
鼓励医疗科研和技术创新,推动医疗科技进步。
这些十六项医疗核心制度覆盖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从基层医疗服务到医疗保障、从医疗质量安全到医患关系,都有相关制度和机制的支持和保障。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医疗体系的核心,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医疗十四项核心制度
医疗卫生大数据 应用制度
医疗卫生大数据应用制度 是指通过对医疗卫生大数 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来 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的制度。其实施方案包括 医疗卫生大数据采集、存 储和分析、医疗卫生大数 据应用等。其优势是能够 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决策、 科学研究和医疗质量管理 等方面,但同时也面临着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挑 战。
● 05
第5章 总结
医疗十四项核心 制度的成效和不
足
医疗十四项核心制度自实 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包括:提高医疗质量 和服务水平;降低患者医 疗费用负担;规范医疗市 场秩序;加强医疗安全管 理等。但同时,也存在一 些不足,包括:医保基金 收支平衡问题;医疗资源 分配不均等。
医疗十四项核心制度的成效
用能力
完善电子病历 的信息安全和 隐私保护机制
推广和应用电 子病历
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 通制度
01 定义和目标
02 实施方案
03 优势和挑战
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制度的实施方案
建立和完善医疗信 息标准
推行和普及医疗信息标准 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标准库 加强和完善医疗信息标准化管 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医疗信 息平台
建立全民医保制度, 推进城乡居民大病
保险等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度
医保支付方式 改革制度的定
义和目标
从按项目付费向按 病种付费转变,促 进医疗服务的合理
价值
医保支付方式 改革制度的优
势和挑战
优势:促进医疗资 源配置更加合理 对激励医疗服务价 值的变革 挑战: 对医院、医生的经 济利益造成影响
医保支付方式 改革制度的实
和监督。
实施方案
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的实施方案包括了 不良事件的分类、 报告流程、处置措 施、反馈机制等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
医疗核心制度十八项内容1. 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
2.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3. 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4.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
5. 科研和创新支持:加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促进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6. 医疗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人才管理和评价机制。
7. 医药卫生监督管理:加强医药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8. 医疗设备和器械管理:加强医疗设备和器械的监管,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9. 药品供应保障:加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良好的药品供应。
10. 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1. 医患沟通和医疗卫生教育: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率。
12. 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3. 医疗资源配置和调控: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供需平衡。
14. 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建立医疗救援和应急机制,提高医疗救援效率。
15. 中药发展和保护:推进中药发展和保护,发挥中药在医疗中的作用。
16. 医疗健康促进和预防:加强医疗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7. 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加强医疗资源统筹和患者流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18. 综合管理和监督:建立综合管理和监督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医疗机构十四个核心制度
(3)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和维护,保障医疗机构消防安全。
三十三、医疗机构食品安全制度
(1)建立医疗机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饮食安全;
(2)制定食品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对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和销售的监管;
(3)定期对食堂和食品供应环节进行检查,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鼓励医务人员参与质量管理活动,对提出有效改进措施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3)定期组织医疗质量改进培训,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六、患者满意度管理制度
(1)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收集患者意见与建议;
(2)针对患者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向患者反馈整改结果;
(3)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医务人员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医疗机构十四个核心制度
一、医疗机构十四个核心制度概述
为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十四个核心制度。
二、医疗机构十四个核心制度内容
1.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2)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定期开展医疗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十三、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制度
(1)定期组织医疗机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2)制定法律法规培训计划,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知识;
(3)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促进医疗机构依法执业。
二十四、医疗机构文化建设制度
(1)加强医疗机构文化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建立医疗风险基金,为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提供经济保障。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3.医疗机构应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动员,提高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识和支持。
本制度旨在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医疗机构责任与监督机制:
1.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医疗核心制度的个人或部门进行责任追究。
2.医疗机构应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核心制度执行情况,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3.医疗机构应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教育与沟通机制: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版
一、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
2.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机构工作程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医疗安全管理体系等。
3.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并实施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机构的财务活动合法、合规。
十一、医学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和科研能力培养。
2.医疗机构应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提升医学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3.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科研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科研活动的合规性和伦理性。
十二、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1.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配送、使用和报废制度,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
1.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伦理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意识。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口诀
18项医疗核心制度口诀医疗核心制度是指构建和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它们在保障和改善人民健康方面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18项医疗核心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了医疗体制改革方方面面的问题,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本文将按照18项医疗核心制度的顺序,逐一进行回答和解析。
第一项医疗核心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这一制度要求将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为此,我们需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从预防为主到预防为主和治疗并重的转变,提高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
第二项医疗核心制度: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全科医生在基层承担着全面协调、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的重要职责,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通过完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连续和协调的医疗服务。
第三项医疗核心制度: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医联体是指在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由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病患群体等组成的协作联盟。
通过医联体建设,可以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需要加强对医联体的引导和规范,激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参与其中,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竞争的局面。
第四项医疗核心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人民享有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是指覆盖城乡居民、覆盖职工、覆盖城乡低保户、覆盖特困人员等不同群体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我们需要继续推进医保制度整合,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医疗保险的普惠性、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第五项医疗核心制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指以绩效为导向、分权分责、信息化管理的医院管理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阿县人民医院十四项医疗核心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分级护理制度四、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五、会诊制度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医生交接班制度十二、新技术准入制度十三、病历管理制度与病历书写规范(按照2010版要求书写)十四、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
(二)首诊医师必须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处理,并认真记录病历。
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首诊医师应采取积极措施负责实施抢救。
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应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如接诊医院条件所限,需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再予转院。
(五)首诊医师在处理患者,特别是急、危、重患者时,有组织相关人员会诊、决定患者收住科室等医疗行为的决定权,任何科室、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一)医疗机构应建立三级医师治疗体系,实行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和相关人员参加。
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
住院医师对所管患者实行24小时负责制,实行早晚查房。
(三)对急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临时检查患者。
(四)对新入院患者,住院医师应在入院8小时内查看患者,主治医师应在48小时内查看患者并提出处理意见,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应在72小时内查看患者并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处理提出指导意见。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要的检查器材等。
查房时,住院医师要报告病历摘要、目前病情、检查化验结果及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级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提出诊治意见,并做出明确的指示。
(六)查房内容:1、住院医师查房,要求重点巡视急危重、疑难、待诊断、新入院、手术后的患者,同时巡视一般患者;检查化验报告单,分析检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意见;核查当天医嘱执行情况;给予必要的临时医嘱、次晨特殊检查的医嘱;询问、检查患者饮食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饮食等方面的意见。
2、主治医师查房,要求对所管患者进行系统查房。
尤其对新入院、急危重、诊断未明及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听取住院医师和护士的意见;倾听患者的陈述;检查病历;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并征求对医疗、护理、饮食等的意见;核查医嘱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3、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及问题;审查对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诊断、诊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抽查医嘱、病历、医疗、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决定患者出院、转院等。
三、分级护理制度(一)特别护理1、适应对象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的病人,如严重创伤、各种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灼伤和“五衰”等。
2、护理内容(1)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3)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以便随时急用。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
(二)一级护理1、适应对象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如各种大手术后、休克、瘫痪、昏迷、发热、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婴儿等。
2、护理内容(1)每15~30分钟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3)按需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材。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病人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三)二级护理1、适应对象病情较重,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幼儿、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等。
2、护理内容(1)每l一2小时巡视病人一次,观察病情。
(2)按护理常规护理。
(3)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了解病人病情动态及心态,满足其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四)三级护理1、适应对象轻症病人,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手术前准备阶段等。
2、护理内容(1)每日两次巡视病人,观察病情。
(2)按护理常规护理。
(3)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病人遵守院规,了解病人的病情动态及心态,满足其心两方面的需要。
四、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凡遇疑难病例、入院三天内未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等均应组织会诊讨论。
(二)会诊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三)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将有关材料整理完善,写出病历摘要,做好发言准备。
(四)主管医师应作好书面记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于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本。
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
五、会诊制度(一)医疗会诊包括: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等。
(二)急诊会诊可以电话或书面形式通知相关科室,相关科室在接到会诊通知后,应在15分钟内到位。
会诊医师在签署会诊意见时应注明时间(具体到分钟)。
(三)科内会诊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全科人员参加。
主要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
会诊由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组织和召集。
会诊时由主管医师报告病历、诊治情况以及要求会诊的目的。
通过广泛讨论,明确诊断治疗意见,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四)科间会诊:患者病情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需行科间会诊。
科间会诊由主管医师提出,填写会诊单,写明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被邀请科室。
应邀科室应在24小时内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会诊。
会诊时主管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
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
(五)全院会诊:病情疑难复杂且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等应进行全院会诊。
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报医务科同意或由医务科指定并决定会诊日期。
会诊科室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医务科,由其通知有关科室人员参加。
会诊时由医务科或申请会诊科室主任主持召开,业务副院长和医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并作总结归纳,应力求统一明确诊治意见。
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并将会诊意见摘要记入病程记录。
医疗机构应有选择性地对全院死亡病例、纠纷病例等进行学术性、回顾性、借鉴性的总结分析和讨论,原则一年举行≥2次,由医务科主持,参加人员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委员会成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六)院外会诊。
邀请外院医师会诊或派本院医师到外院会诊,须按照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42号令)有关规定执行。
六、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一)制定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各专业常见危重患者抢救技术规范,并建立定期培训考核制度。
(二)对危重患者应积极进行救治,正常上班时间由主管患者的三级医师医疗组负责,非正常上班时间或特殊情况(如主管医师手术、门诊值班或请假等)由值班医师负责,重大抢救事件应由科主任、医政(务)科或院领导参加组织。
(三)主管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适时与患者家属(或随从人员)进行沟通,口头(抢救时)或书面告知病危并签字。
(四)在抢救危重症时,必须严格执行抢救规程和预案,确保抢救工作及时、快速、准确、无误。
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复述一遍。
在抢救过程中要作到边抢救边记录,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
未能及时记录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五)抢救室应制度完善,设备齐全,性能良好。
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七、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一)手术分类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手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四类: 1、四类手术:手术过程简单,手术技术难度低的普通常见小手术。
2、三类手术:手术过程不复杂,手术技术难度不大的各种中等手术;3、二类手术:手术过程较复杂,手术技术有一定难度的各种重大手术;4、一类手术: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技术难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且执业地点在本院。
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
1、住院医师2、主治医师3、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3年以上。
4、主任医师(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1、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四类手术。
2、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三、四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二类手术。
3、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二、三、四类手术,在上级医师参与指导下,逐步开展一类手术。
4、高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完成二、三、四类手术,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一类手术。
亦可根据实际情况单独完成部分一类手术、开展新的手术。
5、主任医师:熟练完成各类手术,特别是完成开展新的手术或引进的新手术,或重大探索性科研项目手术。
(四)术审批权限1、正常手术:原则上经科室术前讨论,由科主任或科主任授权的科副主任审批。
2、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须经科室认真进行术前讨论,经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必要时经院内会诊或报主管院领导审批。
但在急诊或紧急情况下,为抢救患者生命,主管医师应当机立断,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并及时向上级医师和总值班汇报,不得延误抢救时机。
(1)手术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2)同一患者因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3)高风险手术;(4)本单位新开展的手术;(5)无主患者、可能引起或涉及司法纠纷的手术;(6)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特殊人士等;(7)外院医师来院参加手术者、异地行医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八、术前讨论制度(一)对重大、疑难、致残、重要器官摘除及新开展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
(二)术前讨论会由科主任主持,科内所有医师参加,手术医师、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必须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