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民族常识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教案名称:民族常识教学教案编写人:XXX一、教学目标:1. 学习认识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3.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的辽阔国土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2. 讲解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10分钟)介绍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重点讲解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

3. 学习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15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进行深入学习,了解该民族的特点、服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准备相关的展示材料。

4. 分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依次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5.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0分钟)介绍中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举措,如开展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设立民族学院等。

6. 总结和小结(5分钟)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民族多样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展示,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民族组成和文化多样性。

2. 分组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展示和讨论,让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观察学生对于民族常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检验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程度。

六、板书设计:中国的民族组成和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中国的主要民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七、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八、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九、教学难点: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2.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内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3. 学生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七、教学重点:1.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节日2. 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八、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2.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的策略九、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及民族政策的实践成果。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2. 培养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五、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各民族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运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 结合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1. 介绍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2. 分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3. 讲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第二章:汉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1. 介绍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汉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汉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三、第三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一)1. 介绍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四、第四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二)1. 继续介绍少数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分析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3. 讲解少数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五、第五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1. 讲解民族团结的含义和意义。

2. 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第六章:民族节日与习俗1. 介绍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分析各民族节日的起源和意义。

3. 讲解各民族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七、第七章: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1. 介绍我国各民族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绘画等。

民族教育教案(五下)

民族教育教案(五下)
班级
五(2)
授课教师
毛丽萍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民族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的基本观点
教学
重难点
1、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
2、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观看录像:《发展中的西藏》
讨论:从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二、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学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课书,你懂得了什么?
生交流,师补充板书:有利于
2.课后活动:搜集少数民族为祖国做贡献的事例,以及表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图片、邮票和歌曲。班会上展示。
教后反思
民族教育教案
课题
第八课:民族区域自治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一、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投影——
二、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自读课本56——58页,大字部分细读,小字部分快读,8分钟后,看谁能正确回答下列思考题:
1、我国56个民族主要分布地区及其分布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民族团结?







一、导入
每当驻足观赏中华民族的特色建筑,总会激情澎湃,胸中涌起无比的民族自豪感。因为他们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一起去畅游民族特色建筑吧,让我们了解自己,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分组汇报、探究。
1、看民族特色建筑图,了解我国特色建筑概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风情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我国的民族概况2. 民族的分布特点第二章:汉族1. 汉族的分布2. 汉族的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蒙古族的分布2.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回族的分布2. 回族的风俗习惯第五章:少数民族之三:藏族1. 藏族的分布2. 藏族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的风俗习惯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的分布特点2.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教学准备:1. 课件、教案、教材2. 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第一章:我国的民族及分布1. 引入新课展示我国的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民族及分布情况。

2. 学习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如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汉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2. 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汉族的风俗习惯,如春节、端午节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汉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汉族文化的认识。

第三章:少数民族之一: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2. 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如那达慕大会、奶茶等。

3. 讨论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蒙古族风俗习惯,增进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认识。

第四章:少数民族之二:回族1. 学习回族的分布引导学生了解回族的分布情况,如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等地。

2. 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了解回族的风俗习惯,如伊斯兰教、清真食品等。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学习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

2. 了解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汉族1. 学习汉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汉族的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

2. 了解各民族的特色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回族的开斋节等。

第四章:民族团结1. 学习我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热爱各民族的情感。

第五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我国民族的分布、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的情况。

3. 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课时:本册教案共5章,每章约需2课时,总计10课时。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蒙古族1. 学习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蒙古族的重要节日如那达慕大会等。

第七章:回族1. 学习回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回族的重要节日如开斋节等。

第八章:藏族1. 学习藏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藏族的重要节日如雪顿节等。

第九章:维吾尔族1. 学习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2. 了解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如肉孜节等。

第十章:实践活动1. 开展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如演讲比赛、手抄报等。

2. 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化村,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三、教学重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四、教学难点:1. 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文化内涵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七、教学内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八、教学重点:1. 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九、教学难点:1. 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十、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文化展览,亲身体验民族传统文化。

5. 创作展示法:鼓励学生创作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手工艺品等,展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下)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审美素养。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

2. 使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3. 传统节日与文化4.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5. 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3.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分享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强调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倡导学生做民族团结的传播者。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民族,深入了解其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作业的完成质量,以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民族知识相关书籍和资料。

2. 民族团结的案例故事。

3. 网络资源,如民族文化网站、视频资料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 第二课时:讲解传统节日与文化,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讨论尊重与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布置相关作业。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

民族常识教案一、教案目标1. 了解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宗教等特征的人群。

2. 了解我国的主要民族以及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

3.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4. 培养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民族的概念和分类a. 民族的定义和特点b. 民族的分类方法:地域划分、语言划分等2. 中国的主要民族a. 汉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b. 壮族:中国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c. 满族:中国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d. 藏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e. 维吾尔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 各民族的特点和贡献a. 汉族: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b. 壮族:勇敢、豪放的民族,以广西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著称c. 满族:多才多艺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和音乐文化d. 藏族:神秘而深沉的民族,以寺庙建筑和唐卡画著称e.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舞蹈4. 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a.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b. 多元文化的优势和意义c. 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多元文化的发展5. 课堂活动a. 学习民族服饰和民族乐器的制作b. 听取不同民族的故事和传统歌曲c. 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三、教学方法1. 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民族的特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的了解和认同。

四、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检查学生对民族常识的掌握程度。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提高学生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3. 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三、教学重点:1. 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2.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民族案例,让学生理解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课件:我国的民族分布图、民族团结的图片等3. 视频资料:关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短视频4. 讨论话题:如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七、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我国的民族分布,引发学生对民族问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3. 案例分析:播放短视频,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引导学生理解和包容。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想法和建议。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民族团结对社会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促进民族团结。

2. 家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特点。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导他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特点;2. 探索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的不同少数民族,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概念,并列举一些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特点、地理分布、语言、服饰、食物等方面的内容;3. 学生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共同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

活动实施:1. 组织学生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展览,每个小组设置展台,展示自己研究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2. 学生可以准备展示板、手工制品、照片等来丰富展台内容;3. 学生们可以穿上该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进行展示和演示;4. 其他学生可以参观展览,并提出问题与展台负责人进行交流。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展览的收获,回答问题:你们对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怎样的了解?你们是否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对他人文化的尊重?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少数民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个PPT进行分享;2. 学生可以邀请当地的少数民族代表来学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学习他们的传统技艺或舞蹈。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展览和交流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展示方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或制作的PPT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案建议与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2. 引导学生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如图书馆、互联网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3. 在展览和交流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 在评估方式上,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而非单纯的成果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尝试。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整册)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分布、语言、风俗等。

2. 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汉族了解汉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二课:蒙古族了解蒙古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三课:回族了解回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四课:藏族了解藏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五课:维吾尔族了解维吾尔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差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个民族的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五个民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了解各个民族的基本情况。

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关于各个民族的小项目。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各个民族的认识和感受,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彝族了解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2. 第七课:壮族了解壮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3. 第八课:布依族了解布依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4. 第九课:朝鲜族了解朝鲜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5. 第十课:满族了解满族的人口、分布、语言、风俗习惯等基本信息。

小学民族常识教案

小学民族常识教案

小学民族常识教案教案标题:小学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培养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各民族的基本常识和特色文化的认知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国家的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常识的概念介绍。

2. 中国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情况。

3. 各民族的基本习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特色。

4.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活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各民族的多样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中国各民族的了解程度,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的多民族特点和民族常识的概念。

2. 利用地图或图片展示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并简要介绍各民族的人口规模和地理分布。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各民族的基本习俗、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特色。

三、互动学习(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研究,了解该民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色,并做一个简短的展示。

2.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所研究的民族的特色文化,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小组竞赛:设计一些有关中国各民族的问答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竞赛,加深对民族常识的记忆和理解。

2. 个人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中国各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2. 评价:与学生一起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鼓励他们对民族常识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用于展示中国各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2. 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

3. 练习题和答案,用于巩固学生对民族常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采用多媒体资料和互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

民族常识教案五年级一、教案背景民族常识是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年级是学生对民族常识有一定基础认识的阶段,需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华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知。

本教案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3.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和活动1.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活动一: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活动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活动三: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并进行分享。

2. 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活动一:制作海报,列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和重要传统习俗的图片和文字说明;•活动二:学生自主分组,选择一个节日或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班内进行展示;•活动三:组织班级集体参加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端午节。

3. 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活动一:观看传统舞蹈、音乐和戏剧的表演视频,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活动二:学生分组进行小品创作,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活动三: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魅力。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全面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视频资料: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传统艺术形式的展示等;•图片资料:中华民族的主要节日、重要传统习俗的图片;•课外阅读:关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相关书籍;•展览活动:当地的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

2. 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

2.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2. 教学难点:各民族的分布特点、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采用问答、测试等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情图片,引起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兴趣。

2. 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及意义:介绍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学习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认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

4. 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过讲述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等,使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5. 学习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介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特点,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7.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民族知识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8. 问答环节: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

9. 总结课程: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关爱各民族同学。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我国民族风情的手抄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2. 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

3. 邀请民族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各民族。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民族知识的兴趣。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问答环节的表现,检查学生对民族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上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增长学生的民族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2. 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2. 教学难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民族的分布特点:讲解各民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讲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介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服饰等,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4. 案例分析: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做法。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民族风情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民族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2. 开展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民族团结的做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针对学生在民族团结方面的困惑,加强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

民族常识全册教案教案已经基本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的问题段落了,以下是小幅度改写:民族常识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

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

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

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

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

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

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

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虽然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广泛。

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2. 使学生掌握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2. 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 汉族及其他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2. 教学难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介绍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2. 讲解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介绍我国民族的分布格局,解释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3. 讲解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述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解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内容。

4. 分析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以汉族和其他主要少数民族为例,介绍其独特文化特点。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6. 总结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我国民族分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水平。

3. 评价学生对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特点的了解情况。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民族团结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我国各民族风土人情的图片。

2. 案例材料: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的案例。

3.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民族常识的相关内容。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民族交流。

3. 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我国民族的分布1. 了解我国民族的数量和分布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人口比例和主要分布区域第二章:汉族1. 了解汉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第三章:少数民族简介1. 了解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第四章:民族政策1. 学习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2. 了解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义第五章:尊重各民族,促进民族交流1.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2. 学习如何与各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促进民族交流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方面。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民族常识》2.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3. 课后作业:相关练习题和案例分析题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2课时第二章:2课时第三章:2课时第四章:2课时第五章:2课时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教学内容:第六章:彝族、壮族、布依族1. 了解彝族、壮族、布依族的风俗习惯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第七章:侗族、瑶族、白族1. 了解侗族、瑶族、白族的特点2. 掌握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和宗教信仰第八章:土家族、苗族1. 了解土家族、苗族的分布区域2. 掌握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和传统服饰第九章:各民族共同发展1. 学习国家对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2. 了解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第十章: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村寨2. 让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各民族的认识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民族常识民族常识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五年级五年级民族常识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 51人,在以前学科中,学生也接触过中华民族方面的知识,只是不系统,不全面。

学生对此门课兴趣浓厚。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第一课内容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二至十课分地区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点,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2、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3、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四、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五十六各民族及各民族的名称。

2、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有迷人的自然风光。

3、了解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4、了解我国 56 个民族,各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5、了解各民族为了适应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创建出了风格各异的住房。

6、了解由于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自然、经济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

7、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8、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9、了解各少数民族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传统节日。

10、懂得在开发祖国疆土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保卫和建设了我们的国家。

11、了解勤劳勇敢的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的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民族的英杰。

12、懂得我们应该要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中华各民族人民亲如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维护祖国统一。

五、教学措施1、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教科书的知识外,鼓励引导学生要多书报、多听新闻报道,试着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变化,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2、要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收集,加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辅助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怀。

3、课堂上贯穿“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少数民族,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少数民族,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在愉悦中学习成长。

4、有些内容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陌生,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来组织教材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学习内容上,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呈现方式上,注重文图结合、灵活展现,在活动内容上,注重可操作性。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第二课华北地区的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汉族的相关知识揭示课题二、探究学习1、蒙古族人口4806849分布区域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河南,青海,甘肃,云南,民族特色,生读书画出来,交流2、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3、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主要分布、人口4、开放空间了解、朗读三、交流四、总结作业:调查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知识五、课后反思学生认识了华北地区的民族,了解了蒙古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的分布区域,人口状况以及主要的产物。

知道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节日。

第三课东北地区的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东北地区的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节日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汉族的相关知识2.朝鲜族人口1920597人分布区域特点: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非常注重礼节3.满族问题:满族人在生活习俗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文,圈画5、赫哲族赫哲族最有代表性的服装是什么?了解赫哲族的捕鱼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交流总结作业:调查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知识课后反思第四课西北地区的民族(上)教学目标:1、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反馈上次作业,展示手抄报、揭示本节课主题二、探究学习1、回族主要主要聚居在哪个自治区?饮食有什么特点?2、东乡族与哪几个民族生活习俗基本相同?3、土族的节日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你知道有多长吗?4、撒拉族人民将什么动物作为吉祥物?5、保安族一直沿用什么样的捕猎习俗?6、裕固族使用几种语言?三、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四、总结对学习态度进行总结对小组合作进行总结对资料的搜集进行总结五、课后反思第五课西北地区的民族(下)教学目标:1、知道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本节课课题:西北地区的民族(下)二、探究学习1、维吾尔族居住区有哪些特色的水果和美食?2.哈萨克族的分布和语言文字3.柯尔克孜族的分布和语言文字柯尔克孜族哈萨克人最喜欢什么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族人爱戴什么样的小毡帽?4.锡伯族的分布和语言文字5.“塔吉克”在民间传说中指的是什么意思?王冠的意思6.乌孜别克族人喜欢弹什么琴?斜格乃琴,三角形的6. 俄罗斯族人的盛大节日叫什么?你知道是哪一天吗?7.塔塔尔族人的小孩出生后要举行什么样的仪式?三.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四.画一画柯尔克孜族的小毡帽五.总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作业:调查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资料六、课后反思第六课西南地区的民族(上)教学目标:1、知道西南地区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白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服饰调查学生对白族的了解揭示本节课课题:西南地区的民族(上)二、探究学习1.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三月街2.哈尼族擅长耕种什么?梯田3.你知道傣族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吗?4.傈僳族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溜索5.佤族人喜爱什么样的装饰品?筒帕5.拉祜族素有什么样的美称?“虎猎民族”6.纳西族有什么特色食品和服饰?7.景颇族象征家庭财富的动物是什么?8、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三、总结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后反思第七课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教学目标:1、知道布朗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布朗族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布朗族的知识,揭示本节课课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二、探究学习1、布朗族主要分布、传统节日2、阿昌族人制作的道具称为什么刀?3、普米族居住的房屋叫什么?(擎天柱)4、怒族的鲜花节古时候称什么节?(仙女节)5、德昂族妇女有什么样的生活习俗?(系腰箍,扎裹腿的习俗)6、独龙族至今保留着什么样古老淳朴的社会风尚?(披毯)7、基诺族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叫什么?(七柯)三、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四、总结你知道了哪些少数民族的知识?五、课后反思第八课西南地区的民族(下)教学目标:1、知道西南地区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西南地区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检查上节课内容,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记得多揭示本节课课题:西南地区的民族(下)二、探究学习1、藏族在生活习俗上有什么特点吗?穿藏袍,吃糌粑,喝酥油茶和青稞酒,不吃鱼和飞禽2、你知道苗族有多少个节日吗?50多个,是节日最多的民族3、彝族人过什么节日?你听说过《阿诗玛》这个名字吗?火把节4、布依族居住的地方有什么著名的风景区?黄果树大瀑布5、侗族擅长土木建筑和纺织,你还知道其他方面的知识吗?6、水族居住什么样的房屋?有什么特点?“干栏”式的吊脚楼,防水,防潮,防虫子,冬暖夏凉7、羌族人在建筑上有什么样的风格?8、仡佬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叫什么?9、门巴族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氆氇袍)10、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戴什么装饰品?(竹管耳环,项链)三、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四、总结五、课后反思第九课中南地区的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壮族等中南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壮族等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民族歌曲联唱揭示本节课课题:中南地区的民族二、探究学习1、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那个民族?(壮族)2、瑶族人有什么样的习俗?3、被称为土家族的两朵艺术鲜花指什么?(西朗卡铺,摆手舞)4、黎族主要居住的哪个省?(海南)5、仫佬族最忌讳吃什么?(猫,蛇肉)6、毛南族最擅长制作什么样的手工艺品?7、京族捕鱼有什么特点?(一副高跷一张网)三、交流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四、总结1、你知道了哪些少数民族的知识?五、课后反思第十课华东地区的民族教学目标:1.知道华东地区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资料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知道华东地区民族的人口、分布、民族特色、历史;教学关键:调查资料,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民族歌曲联唱揭示本节课课题:华东地区的民族1、畲族妇女喜爱用什么饰品来装饰自己?(彩带,斗笠)2、高山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哪个省?(台湾)二、交流、练习1、小组内交流自己查找到的资料2、全班汇报刚才的问题3、连线:尝新节畲族盘王节高山族三月三瑶族赶年京族庙节毛南族依饭节壮族唱哈节土家族封龙节黎族播种节仫佬族三、总结1、你知道了哪些少数民族的知识?四、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