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痰证之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2月/6日/第004版
学术与临床
风痰证之探析
山东中医药大学安佰海
“风为百病之长”,“百病皆由痰作祟”,风痰作为临床常见的痰证之一,可见于许多肺系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古人有“风痰多奇症”之说,冯楚瞻《锦囊秘录》谓:“若夫寒痰、湿痰、热痰则易治,至于风痰……则难治也。”但有关风痰的病机及证治,历来认识颇不一致,现将其病因病机,症状特征,治法方药探讨如下。
风痰证的病名概念
考诸医籍,风痰证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痰扰肝经的病证。《医学入门》:“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瞤动昏涩,耳轮搔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医宗必读》:“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二是指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风热怫郁而发的病证。《泰定养生主论》:“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非别有五种之痰。”
由于时代认识的局限,唐宋以前,风之外受内生,统称“中风”。近代根据风之成因,将风病分为外风和内风。风痰之“风”古人多从外风立论,并未详加区分论治,但外风和内风在治疗原则上有本质的不同,外风宜散,内风宜熄,故笔者认为应将风痰证分为外风触痰证与内风痰扰证两大类。凡内风扰动挟有痰邪者可归于内风痰扰证,“肝为风木之脏”,因“肝风”不同于外来之风,亦名“内风”。至于素有痰疾,受风触发之证为外风触痰证。
风痰证的病因病机
有关风痰的病因病机,历来认识颇不一致。有谓因风生痰者,有谓因痰动风者。其实既称风痰,当是有风有痰,风与痰合邪为患。痰之生成,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而成。外风触痰证为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风邪外袭影响肺之宣肃,肺津停蓄不布,凝而成痰,如《圣济总录》指出:“论曰风痰之病,得于气脉闭塞,水饮积聚。……盖风壅气滞,三焦不和,则水饮易为停积。风能生热,壅亦成痰。”另一方面为内有伏痰,脾肺气虚,外风乘虚而入,与内痰相合而成。如《玉机微义》曰:“盖风痰者,形寒饮冷”。
分析内风痰扰之病因病机须从整体观和辩证观出发。导致内风病变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脾虚生风、血燥生风、血瘀生风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内风多责之于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脾乃土脏,为生痰之源,故肝风为病,往往与痰相兼为患。内风与痰又可互生,一方面风可生痰,如肝阳化风,煎熬津液,化而为痰,致肝风痰浊相兼;另一方面痰可生风,痰热内伏,复为情志、饮食、烦劳所触动,情志抑郁或晦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化火,致肝阳亢盛,内生肝风。正如《医方考》谓“风痰者,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风痰证的审因论治
风痰之证需审“风”之所由,审因论治。外风触痰证,可见于许多肺系疾病,如咳嗽,哮喘等,亦可见于头痛、眩晕等疾病,治宜疏风化痰,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又当辨别风寒风热之性,配以辛热辛凉之药,代表方如止嗽散、参苏散、牵正散等。
内风痰扰证,治宜熄风化痰,常用平肝熄风药与化痰药配伍,但应辨别内风之成因,肝阳化风夹痰者,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代表方如羚角钩藤汤,定痫丸。脾虚痰湿风盛者治宜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还应注意痰之寒热而施以温化寒痰药或清热化痰药,
痰所停留部位不同,其治亦有所区别。针对内风痰扰,而阴虚或阳亢之势不甚明显时,亦可佐以少量辛热搜风豁痰之药,但要注意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可过大,以免耗阴伤津,内风更加妄动。
对于痰涎壅盛,阻碍气道,呼吸急迫,阴阳之气难以续接之风痰急症,根据急则治标与“其在上者,因而越之”的原则,因势利导,可以采用涌吐祛痰的治法,古人常用瓜蒂散、三圣散、救急稀涎散及参芦饮等方。此法对于体壮正气旺盛之人尚可,但对于素体虚弱,年老体弱之人仍需谨慎使用。
质疑
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有“根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热痰宜清之……风痰宜散之”之语,此处论治风痰之法则只为“外风”之风痰所立,“内风”所动之风痰宜“熄”不宜“散”。
中医痰病学说是具有探索研究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学术领域,是中医药治疗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优势和特色所在,风痰作为痰病之一,在许多慢性或重大疑难病方面都有重要地位,全面发掘、整理、研究中医风痰证治,完善中医痰病学学术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